探幽鬼门关

陈健雄

<p class="ql-block">探幽鬼门关</p><p class="ql-block">作者:陈健雄</p><p class="ql-block"> “苍碑犹记鬼门处,青史不妨乡路间。”鬼门关,这个闻名遐迩的名字,长久以来,也只是只闻其名不知其所,今天有幸与几个文友一起探访,一睹其容,顺着324国道走到玉北交接不远处,路旁就是鬼门关,这条路我其实经常走,山也熟睹而颜,只是不知道这就是鬼门关,车辆在国道上两边飞驰,鬼门关仿似当中分开,路从两个山头间伸延出。逆着光线观赏远处,村庄山峦尽收眼底,田园间生生不息,小河潺潺滋养万物,农村房屋或独立林间,或连片于村边,偶有炊烟袅袅,人间烟火中人与景和谐共生。绿草间山花烂漫,沿山而上的碑石上,刻写着古贤今人的诗句,三角梅竟然不问季节,冬日里争相竞放,微风下的田野碧色如流,好一片山川秀美风光。</p><p class="ql-block"> “一川霞色此相逢,千载风流谁细数。”趁着第十二届广府文化论坛会议其间,大家抽空去看了一下鬼门关,同行的有广州大学曾大兴教授、《金田》主编李参天老师、师院文传学院方丽萍教授和她的学生马晨潇,他们对鬼门关的历史有深厚的兴趣,大家边走边聊,曾教授是人文地理的专家,《百家讲坛》的主讲嘉宾,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诗词中国”大赛评委,对岭南历史文化有很深造诣,一路上谈笑风生,给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李参天老师是个本地通,不时有知识点子添彩话题,他的儒雅随和也使人如沐春风,看来此行是一顿文化大餐了。</p><p class="ql-block"> “掀起风云惊韵响,翻开史册伴歌讴,。”据典藉记载:鬼门关附近,由于地处亚热带潮湿环境,丛林中瘴气滋生,蛇虫甚多,飞鸟叽叽,鸦雀悲鸣,不习南方水土的中原人士,到这里后,对身心都是一场考验。 “鬼门关”具体所在之地两侧为海拔170米的泥盆纪灰岩形成的嶂林,中为10多米宽的隘口,是“通三江,贯五岭,越域外”的水陆交通要道,是岭南西南部地区北返中原的必经之地,古时地势十分险要,但并不险峻。唐宋时期的贬官流人,因为是悲凉的心态需要渲染,才把它命名为“鬼门关”。古诗句“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返”“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昔人多不返,今我独生还”“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己成过往,今天的鬼门关己是交通要道,百姓乐业安居之地。</p><p class="ql-block"> “逸兴未知风可醉,攀登多赖友相扶。”从山脚到山顶,并没有记载中的恐惧景象,天气晴朗,凉风习习,参差不齐的岩石轮廓,尖锐而黯黑的岩石昂天而刺,我们只能小心攀爬,不敢触碰石头的锋利,心情与景色同佳,大家手机的拍照忙个不停,特别是在霞光的映射下,岩石的色彩和树丛的翠色衬托,视觉效果斑斓,这里应是拍照的好处所,挺拔、苍翠的古杉、虬松,荒草漫山遍岭,山腰中停下脚步,大家畅所欲言,纵横鬼门关的前世今生,曾教授说,一个地方的影响力在于文化的高度,深挖文化遗产,可以使一个地方因为文化的深远影响而声名远播,魅力无穷,继而带来商业的发展,腾王阁就是文脉的作用,一篇文章灿耀千古,是文物古迹重生之根,今天的腾王阁己经二十九次重修建,充分说明了文脉的重要性,它是永不消失的光芒,作为后辈,我们有责任把先贤的文脉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鬼门关,为通往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交通冲要,兵家必争之地。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时,就曾在鬼门关附近设立兵营。“鬼门关”之名的兴起,为唐宋时期,关于名字的变化,历史上“鬼门关”有过多种称呼。《旧唐书》和《舆地纪胜》等都说鬼门关原称“桂门关”,元代的廉访使曾将它改为“魁星关”,明代又称“泗明关”,明宣德中改名“天门关”。曾教授认为地方文化特色的挖掘,名称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名字就是成功的一半,名字应该遵循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不能因某人爱恶而随意变换。徐霞客在《粤西游记》中记载:“北流县西十里为鬼门关,东十里为勾漏山,二石山分支耸秀,东西对列,而鬼门颠崖遂谷,双峰夹立,路过其中,胜于勾漏实相仲伯。”曾教授认为鬼门关名字符合人们的辩证思维,阴阳道学,易记难忘,是文旅的好素材,会给这个地方带来无尽的价值,这个名字应予重提,树起“鬼门关”这面响亮的大旗。</p><p class="ql-block"> 到达半山观景小平台,东边是北流市区楼宇高耸入云,北面是巍巍的大容山,像个巨人横在无边无际的山峦,顺着光线眺望远处山峰,白云似雾,缥缈山间,点缀满山翠绿,一组组的风车阵隐现于山拗山尖,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山路似漂带,婉转群山中,车辆点点行动于青山翠微间,风拂流动的画卷令人感怀不已。身处寰宇,傲立高台,张开双臂,拥有山河,胸中顿生指点江山的豪迈之气,山脚下几只水牛休闲吃草的场景,祥和安逸,过去与现代的交流融合,历史与现实的交错,碰撞出的激情的创作火花,大家妙思频出,争相诉说,李参天老师颇有感慨地说,玉林其实拥有一片文化沃土,长期以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新质的文化,有待我们去作更多的挖掘与传承,从而又去催生更鲜活更先进的文化,让我听后大为震撼,自惭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鬼门关的南边是五彩田园,一处美景粉碎了“荒蛮之地”的偏见,张扬了南方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在心怀诗意的季节,它给予了未曾谋面朋友追逐诗和远方的遐想,谁不想领略鬼门奇异风景,邂逅一大批文人墨客曾经留下的不朽经典,多少时节总蹉跎,迟暮光阴复若何,风景依旧在,畅游君宜早。苏东坡的诗句悲喜两重天,曾赋诗:“北人坠泪南人笑,青嶂天梯问杜鹃。”,“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既恐过鬼门关,又喜渡鬼门关,浓郁的人文气息,坦然的人格情操,他的人生痛楚之极却又洒脱大气之极,这个率真可爱的东坡性情,让人赏之叹之,余兴未尽,大家击掌以致敬。</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过皆是风景,因曾教授要赶往广州的火车,探幽鬼门关的快乐时光很快就要结束了,今日的快游虽存遗憾,但不完美中的残缺也值得常常回想。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值得游玩,一言一语值回味,回览历史文化,更多的是眼界的拓宽,心态的改变,元代曾任两广廉访使的伯笃鲁丁,他给了我们最大的抚慰:“雷阳任满玉林还,过了千山及万山。但愿人心平似水,不须惆怅鬼门关。”</p><p class="ql-block"> 在边走边聊时光中,我感其文人足迹的魅力,长久闪烁于历史的长河中,闲话它的传说故事,不胜感慨,其实今天的鬼门关,更像一个农村姑娘,静静地看着岁月流转,期待着有人来陪伴她,给她梳妆打扮,给她插上腾飞的翅膀,点燃文化的瑰宝,她会给这片土地带来彩色的光芒,带来文旅的盛宴,也许某一天,就像万花楼一样,昨天还是一片残墙断垣,今天已然光彩照人,成为一个地方的亮丽名片。文化传承的力量何其强大,如果历史上没有这些诗文记录,没有记住这些文豪的足迹,没有文字流传的力量,今天的芸芸众生,忙忙碌碌的车流,又有谁再问鬼门关,再追哪些岁月尘烟,曲径云深,谁来此处消磨,为问千秋风雨过;远山树杳,但见峰峦缥缈,不胜万古客愁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2.31写于南流江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