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厚朴中医筑基笔记《理课》51-经络与表里</p><p class="ql-block">介绍完十二正经的循行我们来学习经络的表里关系。之前在十二正经的内容里也多次有提及,本节课延展开来总结,帮助大家理解记忆。</p><p class="ql-block">关于表里关系先来看一下教材上的解释:臓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十二经络也有相应的表里相合关系。阴经为里,属于臓;阳经为表,属于腑。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身体内部有联络关系,阴经属臓,络腑;阳经属腑,络臓。</p><p class="ql-block">十二正经有六对表里关系: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p><p class="ql-block">理解表里这个词最好的方式是从经络的走向位置入手。需要的工具很简单,就是一个经络图,观察手臂上的阴经和阳经,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分别有着对应的关系——里外对应。举例:肺和大肠相表里。手太阴肺经走在桡骨的内侧(里侧),手阳明大肠经走在桡骨的外侧(表侧),一根针扎过去两者能相连。或者其实你更可以理解为,如果桡骨是座山的话,手太阴肺经走在内侧的山坡,而大肠经走在外侧的山坡。沿尺骨方走向的小肠经和心经也是同样的这种位置关系;同理,走在正中的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也是一个走内侧、一个走外侧,正好对应,腿上也大致如手此对应。人体神奇,在经络路线上有表里关系,它们所对应的臓腑之间也确实关系更为密切。比如说肝经、胆经相表里,胆经走在大腿的外侧,肝经走在大腿的内侧,正好是裤子的外缝和内缝,两者一里一外、表里对应。在生理功能上两者的关系也更为密切。</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具体介绍每一组对应的经络表里关系。</p><p class="ql-block">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p><p class="ql-block">大肠消化系统和肺呼吸系统之间的关系,中医的认识要多于西医解剖学能提供的依据。中医的思维看来,呼吸系统的疾病有可能是因为大肠里的问题,比如常见的大肠里寒湿、阴实过重。像鼻炎或常年痰很多、咳嗽的人,做腹诊可能会发现大肠现在处在一个满实、冷硬的状态。反过来,呼吸道、肺里面痰很多的人,痰排出体外往往都是两种方式:通过呼吸道往外吐或通过大肠大便往外排。有些患者调理后大便量变得异常多,经过一段时间大量排泄之后,发现呼吸道的问题改善了。通过按摩、刮痧、疏通肺经、改善肺的状态一样能影响大肠、有助于排便。徐老师曾在史课提到过一味薯蓣饮,这个方剂主要是山药,山药虽然好但不是人人都能吃,说身体里面实症、实邪很多的人不能吃。因为山药色白味酸是补肺气的,增强肺的收敛功能,进而也发现它还会增强大肠的收敛功能,所以实症的人吃山药容易留邪。那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能看到肺和大肠相表里,两者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p><p class="ql-block">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相表里。可以看出手、足的太阴和手、足的阳明相表里。脾和胃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胃以消为主、脾以化,不做赘述。</p><p class="ql-block">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p><p class="ql-block">在徐老师的理论中,中医的心指无形的心神,心包指肉质的心脏;三焦是人体代谢水液的通道,其中还包含了甲状腺、肾上腺、胰腺这三个腺体。</p><p class="ql-block">甲状腺、胰腺、肾上腺三个腺体出问题都和情绪有莫大的关系,情绪这件事情又和心包有关。现在甲状腺问题的人很多,甲状腺和情绪和心包的关系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三焦出问题反过来也会影响心包、心情,比如因为三焦的堵塞水液和元炁运化不利,然后导致心情出现沮丧和低落。当一个人甲状腺、肾上腺异常的时候,人的情绪也会出现波动,肾上腺出问题的人,常会伴有无助感。这在中医看来是影响心包的表现。还是要多提醒各位,下焦肾上腺出问题可能会有无助感,但不是说有无助感就是下焦有问题,这个逻辑关系要搞清楚。</p><p class="ql-block">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相表里</p><p class="ql-block">同时也看出厥阴和少阳相表里。肝胆和脾胃一样是大家熟知的关系密切的臓腑。有一个词叫“肝胆相照”,在中医的认识里肝胆是互相依存、唇齿相依的关系。胆的存在除了它本身的生理功能之外,对肝也有保护的作用。当人体有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把问题从更重要、更内部的臓转移到腑上,这一点在肝胆系统里比较常见。有些患者因为长期的情绪问题肝郁/肝火比较旺,导致胆囊因为各种问题坏掉了被摘除了,其实在中医看来胆都是在替肝承担。</p><p class="ql-block">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p><p class="ql-block">著名的心和小肠相表里,就是徐老师经常讲的人要心肠热。这个心指的是无形的心神,也就是心主神明的心。所以心神或情绪状态和小肠的吸收功能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心神的状态也会影响消化吸收的功能;反过来小肠的状态也会影响心神,可以说我们吃的食物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甚至是心神的状态。长期吃寒凉的东西,把自己的胃和小肠都吃寒掉之后,人的心也会变得阴寒,有些人表现成抑郁,还有些人夹杂一些邪气,表现为这个人冷酷、冷漠甚至阴狠。这种情绪上和念头上的异常,除了平时的情绪和思想出问题之外,有可能跟平时吃的食物相关。现代医学也做出诠释,有一派科学家提出一个观点: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科学家们发现肠道上的神经元细胞非常多,数量堪比大脑的神经元;另外还发现肠道里的迷走神经(大脑通过迷走神经控制身体的脏腑)有一半以上是反向的,意味着肠道可以给大脑反向下达指令,肠道和大脑其实是一个互联的状态。心主神明,脑为神明之府(官府、府邸),大脑是心神的办公室或办公计算机。现代医学的这个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的发现,高度类似于心和小肠相表里。</p> <p class="ql-block">徐老师认为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吃的食物、喝的水、呼吸的空气,这些里面很多来路不明,甚至可以说含有毒素。时间久了以后一个堆积毒素的身体,非常容易造成一个堆积毒素的心灵。</p><p class="ql-block">饮食可以入道、调神的,这件事情从来没有那么神秘和玄虚,道不远人,务实来看,注意饮食,肠道、小肠的状态直接能正向影响我们心神的状态。吃进去的东西都终将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一个人长期吃的食物、膳食结构会影响心性。如果我们坚持一套好的饮食结构,随之而来的还会发现头脑更清醒了、精神更好了,比以前更容易冷静、注意力也更集中。方法很简单,《黄帝内经》写了:“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后世历代医家和修行者也都告诫我们:饮食要清淡,少一些膏粱厚味,只不过多数人做不到。</p><p class="ql-block">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相表里</p><p class="ql-block">这是经络最后一对表里关系。肾和膀胱相表里不用多说。在中医看来,膀胱主泌尿功能,也包含了女性的子宫和男性的前列腺,无论是子宫问题、前列腺问题,还是泌尿相关问题,都和肾是相关的。</p><p class="ql-block">足经相表里的臓腑:脾胃、肝胆、肾和膀胱,它们的关联显而易见。但手六经的阴阳表里关系相对跨度都比较大,比如说肺和大肠看似没有直接联系;心包和三焦之间的关联很模糊;然后心和小肠的关系甚至显得有点神秘。换个角度理解,足六经完成的是身体日常消化、内分泌、排泄等常规事务性工作;而手六经的表里关系,更多体现了中医体系里人身体的远程联系。</p><p class="ql-block">阴阳属性相同的经络关系</p><p class="ql-block">十二正经的表里关系是我们认识经络一个角度,同时阴阳属性相同的经络之间也往往有很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记载叫“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这里说的更多是指导针灸对气象和气机的一个把握。从另外一个角度仅供参考。 “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进而衍生出“阳明主面“,就是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经掌管人面部的光泽和面色。手太阳经小肠经是吸收食物的,足太阳膀胱经是吸收水分的,这是两者的共同点。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两者都和情绪相关程度大,肝郁久了会伤心,当一个人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心包和肝也同时受影响;此外厥阴主胸胁,心情不好、不舒服的感受主要在胸腔和两胁下这个部位。</p><p class="ql-block">以上举例启发大家去梳理和归纳,除了相表里的经络有关联之外,同属阳明、少阳、太阳、少阴、厥阴、太阴,说明两条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共同点,需要加以思考和关注。</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4-12-28 10:49・</p> <p class="ql-block">厚朴中医筑基笔记《理课》52-经络与子午流</p><p class="ql-block">十二正经气机交接</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第十》描绘了经络、气机的一个交接,之前介绍十二正经提到过,重新复习一遍:</p><p class="ql-block">经气从手太阴肺经出发,起于中焦,最后走到手大拇指尖外侧的少商穴;手阳明大肠经从手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接到了肺经的气之后开始出发,在体表的分支走到脸部鼻翼两侧的迎香穴;足阳明胃经接大肠经之气,从眼球正下方的承泣穴出发,在面部循行后在人体前胸、腿部下行到脚中趾内间分支出来,一条走到了脚大趾的内侧,把气交给下一条经络——脾经;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之端沿小腿、大腿内侧一路上行,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后一个分支通过膈肌注入心中,接力棒交给了心经;手太阴心经起于心中,下络小肠,路过肺,从腋下的极泉穴在体外冒头,沿大臂后方、小臂尺骨内侧走到了手掌,最后达到小指末端的少冲穴;手太阳小肠经接到心经的气,沿手臂尺骨外侧开始循行,到大臂绕肩,从缺盆进入体内,另一个分支从缺盆沿着脖子往上走,翻山越岭来到内眼角,把气交给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点是目内眦睛明穴,上行额头,经过头顶,沿脖子后侧一路在背部、腿部下行,小趾外侧尖端的至阴穴,与肾经相接;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之下接膀胱经的气,斜走足心经过涌泉穴,循着人的脚内踝,沿着小腿、大腿肌肉的内侧循行,一条分支直接从肾路过肝和膈肌,进入肺中,去连络心,然后注胸中,肾经的旅程就走完了;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接肾经的气,从胸胁的天突穴冒出体表,行到腋下,沿着大臂内测中线一直走,贯穿手臂,最后出中指之端中冲穴;手少阳三焦经接心包经之气,起于无名指尖关冲穴,无名指在一路走在桡骨和尺骨之间,沿大臂走到了肩膀,然后入缺盆,从膻中上行出缺盆,上到耳后绕耳一圈路过面颊,一支到了外眼角;足少阳胆经在外眼角接三焦经之气,向上到额角,从耳后下行到肩,向下走到胸中,一路下行直到最后一个分支从脚背进大趾之间,把气交给了下一条经络——肝经;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脚趾,沿着脚背往上走,到脚踝上方,循小腿内侧和大腿的内侧到小腹进入体内,最后有一支在肝脏分支出来向上穿过横膈膜,注入肺,十二正经完成了一个循环。经脉周而复始,始于肺而终于肝,复始于肺。这个循环也正是接下来要讲的子午流注的基本循环方式。</p><p class="ql-block">子午流注&时间医学</p><p class="ql-block">中医传统关于时间和人体、医学的关系,子午流注是一个理解的角度。西方也有时间医学的概念,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从蛋白质的角度印证了人体生物钟的存在以及它基本的运作方式。</p><p class="ql-block">对于时间和气的关系《黄帝内经》有很多论述,七篇大论也就是五运六气都在描述时间医学,其中还有一篇讲人每天呼吸多少次,气在身体里一天的时间能够走多远、走多长。最接近子午流注的是这句:“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用子午、卯酉给这一天一分为四,类似于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是气机交变的时间。把十二经络臓腑对应到十二时辰初见端倪在晋朝的《针灸甲乙经》,子午流注真正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宋金元时期。</p><p class="ql-block">现在很多人对子午流注的认识止步于十二时辰对应十二经络,其实不止于此,十天干也对应十二经络,比如子时胆经当令,甲日也是胆经值日。其实子午流注,小到每一个穴位的开合时间,大到什么经络什么时辰当令,这些都适用于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正常人。对于子午流注的认识,建议停留在十二时辰对应的经络臓腑就够了,有兴趣顺便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一日它所值日、对应的经络了解一下就够了。每日的变化不如一天的不同时间更容易感知,这也是十二时辰对应臓腑经络更容易流行的一个原因。这些东西除了理论学习之外,是能够切身感受的,子午流注不仅仅是一套无中生有的算法,它背后有指导性。</p><p class="ql-block">学习子午流注的三条原则</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子午流注,还是五运六气都是算法推演。我们会发现单纯依靠算法会观测到很多结果与运算不相符的情况。这种偏差就来源于运算只是一个参考,重点还是要用觉知、感知来体悟到天地与人之间的相应。</p><p class="ql-block">1. 理论上的知识和算法,一定要和实践相互对应、相互参照印证。</p><p class="ql-block">举例:学到丑时是肝经当令,同时发现当肝不好、肝有问题的时候,患者果然在1:00~3:00会出现种种不舒服或突然醒来,那这个实例可以提示我们1:00~3:00看来确实和肝有一定的联系。</p><p class="ql-block">2.中医的子午流注运用于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体节律,当一个人昼夜颠倒的时候,它的节律很混乱,这种算法未必能套用在他们身上。</p><p class="ql-block">3. 最重要的是,对子午流注的学习不要刻意、教条。举个例子,下午15:00~17:00申时是膀胱经当令,有些同学认为这个时候是排尿的时间段,一定要去小便。然后大量喝水,如果这个时段不排尿就焦虑。完全刻意按照子午流注的时间段来生活是一件愚蠢的事。人体的节奏与天地相合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人体的本能,跟我们的自愈能力、跟心神更相关的一件事情。</p><p class="ql-block">正如心跳、细胞分裂、血液循环都不受意识控制一样,身的节律这件事情归心神管、不归意识管,所以不要用意识来控制生物节奏。我们唯一需要靠意识来控制的是不要用意识去糟蹋身体。换句话说该睡觉的时候去睡觉,除此之外剩下的事情自然而然。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观察,发现自己的生物节律与天地不同步的时候,放平心态去调理身体。当身体调理正常之后,那么一切会归于正轨,身体的节奏与天地会自然相应。切忌本末倒置,反而伤害身体。</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4-12-29 11:46・</p> <p class="ql-block">厚朴中医筑基笔记《理课》53-子午流注:时辰与经络1</p><p class="ql-block">在开始时辰与经络对应的内容之前,首先重申:子午流注是一套算法、一种工具,它并不究竟,真正究竟的还是要回归到感知上。当代的生活方式影响子午流注准确度,除了上节课讲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被打破、很多人昼夜颠倒之外,光污染、各种电磁辐射干扰等都让我们今天的状态和古人的天地有所区别。希望大家能逐渐恢复知觉,因为中医的所有的知识都从感悟降维而来的,如果我们单凭头脑、记忆去记经络穴位、子午流注、五运六气,会发现在实践当中它有偏差。如果不知变通全盘接受,其中的谬误会很多。</p><p class="ql-block">初学阶段如何用觉和感来判断、取舍呢?比如子午流注在现代社和现代人体的契合度、准确率需要我们每个人身体力行,自我去尝试、观察、体会和总结对比。</p><p class="ql-block">21:00-23:00 亥时三焦经当令</p><p class="ql-block">经络之气从肺经循行全身后最后到肝经,为了和我们厚朴倡导的作息节奏晚九(入睡)朝五(起床)一致,督促大家顺应昼夜阴阳的变化,我们从21:00~23:00亥时讲起,对应手少阳三焦经,叫三焦经当令。这个时候流注到三焦经里的气血相对活跃一些,但其他经络这个时候也有气血在工作。三焦经的臓腑功能,它是人体的网膜、排水管道,是一个负责清洁的系统;三焦还包括了人体的三个腺体:甲状腺、肾上腺和胰腺,所以三焦的两个很重要的作用,一是清洁,清洁身体里的污垢、污泥浊水;二是内分泌器官,和身体内的激素功能相关。</p><p class="ql-block">《四气调神大论》里讲“逆春气则少阳不生”。所以少阳主生发,对应春天,代表一个人/天地之间的生机、生气。当人体少阳升发之气萌生、清洁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旺盛工作,这时候即便不睡觉,也不要让身体去做一些过度消耗的事情,比如:不应该去跑步、最好不让大脑太兴奋;可以静坐让身心放松,如果站桩不影响睡眠的话可以站桩。</p><p class="ql-block">三焦有问题的人,从清洁角度讲,这个人全身的脂肪瘤,腺体上甲状腺、肾上腺、胰腺有问题的人,都应该提早睡觉,让身体能专心地得以修复。有一些人想着在某条经络当令的时候去刮痧,比如21:00三焦经当令去刮三焦经,这个大可不必。太阳落山以后人体的气血回收、归于宁静,这时候去刮痧反而把气血调到体表,不是很合适。</p><p class="ql-block">23:00-1:00子时胆经当令</p><p class="ql-block">刚才讲三焦是清洁系统,《难经》中也提到“胆者清净之府”,胆也是一个爱干净的脏腑。如果熬过子时没睡觉,相当于丧失了绝大部分身体自我清洁的机会。所以最迟23:00入睡是厚朴提到晚睡的最底线,再晚就是熬夜了。到了太阳落山以后,夜间我们都希望能量回归臓腑,去作用滋养臓腑,而不是把精力再投射在身体以外的事务上。</p><p class="ql-block">两条少阳经当令的时段是人体的生发之气的时段,当我们错过了23:00再睡觉,可能虽然也睡了七八个小时,但醒来后会觉得这一天还是没有太多的精神,因为如同错过了播种的时节去种东西,没有借助上天地赋予的力量。</p><p class="ql-block">1:00-3:00丑时肝经当令</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说“人卧则血归于肝”。睡觉完成了一个最重要的事情——让气血都回到肝里修复臓腑,同时肝藏血、血舍魂。这个时段原本是被设计为养肝进而养魂的时间。徐老师讲过人清醒的时候神魂在身体的神封穴、神藏穴这个区域,到睡觉的时候它回到肝里。如果说熬夜到十二点、一点,这个好比花钱月光族的话,熬到两三点就属于变卖家产,更严重的是掏自己的精髓来用了。这样的熬夜如果是因为特殊的情况、次数有限的话,对身体造成的影响还不大;如果是一个习惯,对身体伤害很大。一般人在这个时段处于熟睡的状态,不会有什么感觉;肝有问题的同学容易这个时段醒来(或伴噩梦醒来),这是身体/本神在提示我们的肝有问题,原因是人体在养肝、养血、养魂的过程中出了出了问题。肝火旺是一种原因,还可能是肝里淤血比较多、肝里阴寒的物质(实寒)比较重。</p><p class="ql-block">需要说明的是,提示肝有问题并不等于器质性病变,肉质、实体的臓腑属于阴的一面,西医所检查的肉质的肝脏和胆囊等病入臓腑在中医看来是很后期的事情;早期的问题通常体现在阳的一面,体现在经络上、功能上。丑时早醒只提示肝的问题,具体的调理方案,要么看有经验的靠谱中医,要么学习一些养生的方法,自己尝试来调理。</p><p class="ql-block">3:00-5:00寅时肺经当令</p><p class="ql-block">凌晨三点到五点肺经当令的时段早醒,已经未必算是病态了,而且早醒的原因也比较复杂。</p><p class="ql-block">徐老师在国学堂讲过,古人把二十四节气和一天对应,寅时之初相当于是立春,到了五点寅时之末是惊蛰,道家修炼的人很多在寅时起床打坐、练功、吐纳,因为这个时候天地的气机已经开始动了,可以借助天地的气机来练功。</p><p class="ql-block">另外之前讲十二正经后天之气的流动也讲过:肺起于中焦,肺经也是十二正经的起始。通常子午流注从肺经开始算,其他讲子午流注的课程也都从寅时肺经讲起,我们的授课顺序实际提前了,从少阳开始、睡觉的时候开始讲。也是想要分享一个思路:如果没有亥时、子时、丑时睡觉休养去蓄积、修复,到了寅时生机也没有办法生发出来。</p><p class="ql-block">咱们人理想状态是在亥时晚上九、十点入睡,寅卯之交早晨五点左右起床。有些同学在四、五点因为胃疼疼醒,之前讲肺经的循行路线“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原因还是胃的问题。如果这个时段醒来后背发凉、胸口发闷、伴有咳嗽、甚至是咳醒的,那跟肺的关系更大。</p><p class="ql-block">更多的人早醒做不了什么事情就又困了,这可能和肺的关系不大,还是肝的原因更多。睡眠本身就是个养血、养肝、养魂的过程,很多肝血不足的人也容易早醒,醒来之后还没有精神。年轻人这类症状要去养肝护肝;老年人由于身体衰老相对正常。睡眠是(大家可以这么理解)把肝血重新梳理、滋养一遍,肝血越越足的人修复它、滋养它需要的时间也越长,相应的醒来之后的精力、续航时间也更长;肝血越不足的人可能很短就修复完了,但过不了多久精力也就用光了。</p> <p class="ql-block">5:00-7:00 卯时 大肠经当令</p><p class="ql-block">古人有个词叫点卯,是指古代官府在卯时就开始查岗了,相当于今天的上班打卡。卯时是五点到七点,是手阳明大肠经当令的时间。大肠经当令当然是应该排便了。但再次重申、请各位注意:子午流注是天地运转的一个时间、规律、节奏,人体内也有一个节奏,归本神管。当我们每天的生物节奏和天地之间吻合,说明身心和天地是同步,是理想的状态;当不吻合的时候,我们要调整身体让它水到渠成地一致,而不是人为刻意调整某个行为,让行为去附会时辰。</p><p class="ql-block">说回卯时大肠经当令,如果在卯时起床自然地感觉想上厕所,排便也顺畅,这说明我们和天地是同步的;如果这个时候起床了不想上厕所,甚至一天都不上厕所,这说明现在身体有一些问题,和天地没同步,应该去调理身体,而不是和大便较劲、倒果为因。有同学为了大便通常,早晨起床一大杯水,认为这样是健康养生;其实中医讲“晨不多饮”,建议尽量别多喝水,饮必热饮,饮必三口,没有必要为了促排便而喝水。</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人说吃梨或喝绿茶就与便意,能促进排便,这可能是寒凉的表现。便秘的同注意区分情况,有便意的便秘(觉得腹胀想上厕所,但拉不出来)多数是大肠的问题,大肠本身气滞、堵或气虚造成;如果要是压根就没有便意,这多数不是大肠的问题,是心神下令不去大便。原因大概有几种:</p><p class="ql-block">大肠化腐朽为神奇,当身体能量转换、气血不足的时候,身体启动节流模式,心神比头脑意识更聪明,认为这样的身体状态下大肠里宿便需要多停留、多发酵、多产生能量,人体自然不想去大便。另一种情况是心神有不安全感,原始的生存环境中,饮食、睡眠、交配、排便都是我们放松警惕、暴露气味、暴露自己的行为,容易招致天敌来袭击,所以这些行为人只会在内心感觉安全的环境下去进行。现代人很多内心焦虑、内心有不安感,容易导致这种没有便意的便秘。对于这类便秘的同学,首先不要在大肠经当令的时候用各种促排便的手段;没有便意的时候,要知道这个事跟心、跟心神相关,可能的原因是心经、心包经的气血太弱,腹部冲脉、任脉淤堵影响心神的作用。无论就医还是自我学习都要从心入手去调理。</p><p class="ql-block">另外关于大肠有个问题是大便溏稀、溏泻、粘马桶,这个常说的肠胃里湿气重。也有人在这个时段起床之后不是便秘,是接近于腹泻的排便,起来活动活动突然一下感觉小腹坠胀、甚至有点绞痛,迅速去厕所排泄之后,坠胀、腹痛感随之消失,整个人也轻松。这种感觉是不是特别像食物过敏或吃坏了肚子以后的反应?其实两者都属于顺症腹泻,当肠道里突然堆积了太多消化不掉的寒痰湿气,人体为了自保快速把它排出体外,以免影响继续的消化吸收。这个寒、痰、湿从何而来?如果天天如此的话,更多的原因是身体里长期堆积了太多的寒、痰、湿,不仅在肠道,甚至在三焦、在身体的各个角落里。通过一晚上的睡眠,身体里很多的寒、痰、湿借助气的推动回到大肠内部。一觉醒来身体突然给一个信号:大肠已经满了,赶紧去排泄。于是就有了这种顺症腹泻的感觉。吃中药、艾灸、针刺、站桩、刮痧、按摩之后也可能出现这种现象,激发了气机让身体开始修复自己,把垃圾都往肠道里推。如果不加改变,有一天反而不排泄了,说明不是寒湿没有了,是推动它回到大肠的那个阳气没有了。这类情况,我们应该去探查一下这个人腹部的温度,多数在腹部温度冰凉,甚至是潮湿的,有些人会波及后背、后腰都是凉的。调理方法是:一方面调理改善身体的温度,另外要制止住源头——长期寒凉的饮食习惯。</p><p class="ql-block">7:00-9:00辰时胃经当令</p><p class="ql-block">辰时是每天早晨七点到九点,这个时段足阳明胃经当令。胃是消化吸收器官,它主要主消,消的作用大于它化的作用。早饭古人叫朝食,所以古人把辰时也称作叫食时,顾名思义就是胃经当令吃饭的时间。</p><p class="ql-block">大家有没有发现古人很早就起了,到辰时才吃饭,说明起床之后做了很多的事情和活动然后再吃,其中最重要的是排便。《内经》提到人胃里满的时候感觉到饱了;接下来胃里的食物逐渐进入肠道,同时胃逐渐变空、肠道变满,最后吸收营养,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如果肠道里还是满的、胃已经空了,这时候我们感觉到饿又去吃东西,就会发生肚子里“堵车”了。理想状态应该是早晨起来先活动,然后去排便把肠道排空,再进食。这个顺序无论从经络子午流注的交接,还是从实际的这种臓腑、感官体验上都应该是对的。</p><p class="ql-block">那么辰时胃经当令,实际情况中我们在这个时间段到底该不该吃饭呢?相信厚朴的同学们记得老师说过的:不饿就不吃。很多人不饿的是因为没有排便/大肠是堵的,胃也不空,觉得没有食欲。既然没有食欲自然这顿饭可以先空过去,勉强硬要去吃结果就是更堵,恶性循环。足阳明胃经当令的时间确实适合吃饭,但是最终要遵循自己的感觉。子午流注意义在于参考和借鉴,而绝非执行。不管天地的那个表怎么样,身体内在、本神控制的那个生物钟、生物节律并没有到吃饭的时间,当然要以自己为准。如果早上不饿不吃早餐,同时一天精力十足,心情舒畅,其它几餐吃得香、睡得好,那就没有问题;如果结合身体有一些其他的症状,不吃不舒服,这个时候就要考虑,虽然当下依然顺从自己的觉和感,但我们身体出现了问题,内在的表和天地的表都不准了,九需要介入来调理,调理的方法同样不是在辰时强迫自己吃饭,而是进行一个整体的治疗。</p><p class="ql-block">有些人可能是夜晚兴奋,晨起抑郁;有些人是夜晚暴食,晨起、中午都不饿,这些在中医看来统归为阴阳的节奏错乱了,阴阳的交流出现了问题。中医解决、改善的思路不在于在某个时段强迫干什么,而是要找到它真正淤堵不通的点,往往出现在冲脉、任脉、中焦,也就是腹部,这是为什么厚朴的医生那么爱在肚子上做文章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关于辰时足阳明胃经当令大家记住两点:1.辰时有饥饿感,饮食就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如果不饿的话不要强迫自己;2.《内经》讲肠胃应该是一个空满的相互的循环,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肠道通了/空了,至少是排泄过之后有空间再进食,这是最好的一个状态。不仅仅在辰时,如果长期大便并不通畅、里面很满实,再一味往里去塞食物很容易形成各种腹部淤堵</p><p class="ql-block">辟谷、断食等在徐老师看来比较粗暴,但现代很多人受用,因为确实感觉有变化,不管什么手段把肠道排空了一部分,让身体重新有空间来运转。我们还是重申:反对从饮食过度、暴饮暴食这个极端走到突然断食、辟谷的另一个极端,咱们倡导食饮有节,有节制有节奏,调整生活的整体习惯。</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4-12-30 12:4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