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行:参观山东博物馆

孟繁荣

<p class="ql-block">济南印象:2024.11.8.一下火车,直奔地铁站,准备购票进站,工作人员告知,六十岁以上免票,只需凭身份证换票既可,②我们的地铁票,好兴奋 。③④奥体中心站,⑥山东博物馆附近的公交车,坐公交也免费。山东人民真大方,见识了“好客山东”的内涵。⑤博物馆附近过节天桥下的直梯,方便老年人出行,济南政府真给力,点点滴滴惠民落到实处。⑦⑧入住宾馆附近街景,街上干净整体,车辆行人各行其道,井然有序。</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来济南时,临时订宾馆,一打电话,对方就说:老师您好,您有什么要求?一个宾馆如此,再打一个,还是这样的口吻说话打招呼,我懵懵的,不知咋回事?难道她们知道我是“老师”,恰好我和妹妹一同出行,俩位老师瞬间“傻了”。后来遇到熟人,才知,济南人对陌生人的称谓都是“老师”,实属尊称,就像天津人见到女同胞,不管年龄大小,一律叫“姐姐,您了去哪儿”一样的,啊,恍然大悟。</p> <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原名山东省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1899号,占地面积210亩,主体建筑面积82900平方米,展陈面积25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的前身是1909年创立的山东金石保存所,至今已有115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华夏民族的文明沉淀,汇聚在博物馆中,而齐鲁大地更是中华古老文化的聚集地。观众通过参观6.7.8.9.10.12六个展厅的系列展品,可从容地与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对话,了解齐鲁历史文化的过去、审视现在和启迪未来。</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建筑外观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古代的“方圆”理念。方形代表工整方正之美,圆形则象征柔和圆满之意。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还融合了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和儒家人格修养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两个半天的参观,走马观花,看了个大概。多少有些遗憾,二十二个展厅全部看完,难以想象。</p><p class="ql-block"> 看到的展品足够震撼、感动、感慨,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渊源流长。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体现在方方面面,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古籍善本、甲骨、竹简、漆器、印章、封泥、砖瓦、陶文、钱币、服饰等收藏都凝结着先人对科学、文化和历史的认知与理解。没有考古工作者的考古发现与科学考察与考证,挖掘与修复,还有博物馆工作者的精心策划与布展,后人怎能与先人、历史对话?怎能理解“客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这样严肃的话题。致敬所有的考古工作者、致敬所有的博物馆工作者、致敬所有的志愿者。</p><p class="ql-block"> 参观山东博物馆用时一整天,回来整理图片,查资料,做美篇前后用时更多,断断续续做了三个星期,依然不满意,还有很多不足。其中参考借鉴了众多山东博物馆官方介绍以及众多网友的游记,丰富了自己的认知,提升了个人对文物、文化遗产以及华夏民族历史的深刻领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感叹我们先辈的勤劳智慧、发明创造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感谢张晓霞老师的一路同行,感谢孙腾飞老师的精彩讲解,感谢网友们提供的文字资料。在你们的支持与帮助下,我的山东博物馆之行才会收获满满的。</p> <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的藏品丰富,截至2022年末,馆藏文物达201652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9027件/套。馆内收藏以青铜器、陶瓷器、甲骨文、汉代画像石、碑帖古籍、古生物化石等见长。</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推出了反映山东地域文化特色的基本陈列体系,每年还举办多个临时展览,接待海内外观众数百万人次。</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济南东站乘坐地铁到达博物馆附近酒店,放下行李,立马打车前往博物馆。非常幸运遇到了志愿者山东大学孙腾飞老师,他带着一行观众行走在博物馆的各个展厅,着重将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介绍给大家,短短三个小时,他滔滔不绝地讲,我们认真地听,不想落下半句话。跟着孙老师的脚步,紧随他的思路,我们徜徉在历史长河中,静静地聆听、慢慢的思考与回味,齐鲁大地文明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大厅壁画:海岱日新</p><p class="ql-block">海岱,古地名;指现今山东省渤海至泰山之间的地带。海为渤海;岱为泰山。因此,用“海岱”来涵盖山东寓意深刻。泰山我国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五岳之尊,坐落在山东泰安,是人们迎接旭日东升的最佳地。巍巍泰山,昂首挺立。</p><p class="ql-block">日新,出自儒家经典《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意为只有“日新”,事物的发展才没有穷尽。“日新”在此可形容比喻山东社会经济方方面面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繁荣富强。</p> <p class="ql-block">  为迎接2023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山东博物馆推出了全新展览“海岱日新一一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展览主要分布在二楼各展厅中,展品厚重、丰富,极具沧桑。</p><p class="ql-block"> “海岱日新一一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分为“史前”、“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道之行”五个展厅,通过山东出土和传世的2000余件文物精品,全面展示了山东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与近现代奋斗历程。</p><p class="ql-block"> “山东,岱青海蓝,山海相望。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朴厚的山东人民,沐浴着东海的第一缕阳光,轻挽住黄河奔腾的波浪,谱写出齐鲁文明不朽的华章。从儒家思想到沂蒙精神,我们引领了一个又一个时代潮流,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丰厚的滋养。</p><p class="ql-block"> 《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以全省文物为实证,叙说着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祭祀与战争,展示着古代文明发展与近现代奋斗的历程,表现了齐鲁人民奋发昂扬的气概和伟大的创造精神。知古鉴今,继往开来。愿您在此驻足,倾听山东激越的历史足音,向既往致以温情的回眸!”</p><p class="ql-block"> 以上引文来自山东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山东省博物馆,立刻被恢弘的大厅所震撼。</p><p class="ql-block"> 大厅主色调为黄色,代表了黄河、黄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18根高大立柱将大厅围成立方体,圆形的穹顶幻化出深邃的色彩,仿佛浩瀚的宇宙,延续了博物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一楼大厅顶部中央镶嵌着直径20米的墨绿色玉璧造型穹顶,就是以镇馆之宝鲁国大玉璧为原型仿制的。当和煦的阳光透过玉璧洒落在大厅内,犹如历史之光穿越而来,整个大厅会呈现一派金碧辉煌而又神秘祥和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大厅的恢宏、气派、庄重吸引了众人,人们纷纷留步,仔细观察,寻找历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与“霞”同行,我与张晓霞老师相识于京城,共同切磋学识,彼此相见恨晚。我俩都是“文艺愤青”,喜欢文学,爱看期刊杂志、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热爱大自然;爱逛博物馆;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大咖说”,由此更加迷恋博物馆。某日闲聊,张老师刚好在山东龙口出差,我则闲赋在家,无聊的很,聊着聊着近期安排,她说趁着间隙想去济南看看博物馆,顺道青州溜达一圈,此安排正和我意,我立马表态,也想去。于是订票出发,第二天我俩就在济南东站集合了。订宾馆、预约博物馆;高铁转地铁,一会功夫,博物馆到了。</p><p class="ql-block"> 感谢山东,地铁、公交六十岁以上免票,过节天桥还有直梯可乘,方便老年人,好客山东,济南有温度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非常幸运,我们一行人遇到了山东大学的孙腾飞老师,一位博学的年轻人,三个小时的参观中,跟随着他的脚步,马不停蹄地转了六个主要展厅。他表达准确、思路清晰、诙谐风趣地带着众人畅游在历史长河中,尽情地欣赏着齐鲁大地璀璨夺目的历史遗存~~~~~。</p> <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都在二楼展厅,我们时间有限,着重看国宝吧!因此,我们和志愿者孙老师沟通,带大家看国宝。他让我们放心,一定让你们如愿。第一天下午三个小时听孙老师讲解,直到闭馆,意犹未尽、才恋恋不舍地走出博物馆,第二天(2024.11.9)上午继续我们的山东博物馆之行。</p> <p class="ql-block">  距今60万年前后,山东境内开始有了古人类活动踪迹。</p><p class="ql-block"> 距今约1万年至4000年之间,出现了独具特色的海岱史前文明。其中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进入青铜时代早期的岳石文化,为中华文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第六展厅丰富的藏品让我们看到了史前文明灿烂的山东文明,尤其是众多精美的陶器令人赞赞叹。</p><p class="ql-block"> ②石磨盘、磨棒,⑥石铲、石斧,⑦象牙铲,⑧角纺轮、陶猪</p> <p class="ql-block">  这些文物都是大汶口遗址考古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质白陶。</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一:红陶兽形壶,二楼六展厅</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 1959年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红陶兽形器属于夹砂红陶,通体磨光,圆面耸耳,光润亮泽。造型拱鼻,张口,鼓腹,四足,短尾上翘,耳穿小孔,背部有一提手,造型生动美观,游客有人说它是猪,有人说它是狗。器具尾部有一筒形注水口,可受水,嘴可出水,鼓起的腹部加大了容积,四足立起便于加热。它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使用,同时还不失艺术风格,该兽形器准确的把握动物各部位的比例结构和体形特征,也表现出大汶口先民们高超的观察能力和制陶水平。</p> <p class="ql-block">八角星彩陶豆</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 该彩陶豆八角星纹内部是一长方形,星与星之间用两道竖线分隔,图案美观、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底部图案也是几何形,口沿上的图案成条形且对称;整个彩陶具有很高的制陶工艺和艺术水准。</p><p class="ql-block"> 八角星彩豆为禁止出国文物。</p> <p class="ql-block">彩陶缶(fou)</p><p class="ql-block"> 关于缶,字典上的解释: ①瓦器,大肚子,小口;②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p><p class="ql-block"> 缶在古代是用于盛水或酒的器皿,人们在盛大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缶,一边大声吟唱;因此,后来春秋战国时缶演化成为陶土类乐器中的一种,另一种就是埙(xun)【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二:蛋壳黑陶高柄杯,二楼六展厅</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约4400-3800年。</p><p class="ql-block"> 该高柄杯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陶杯经轮制而成,杯壁厚度均匀。</p><p class="ql-block">蛋壳黑陶高柄杯的主要特征:</p><p class="ql-block">1.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相当于两张A4纸的厚度),宽斜口沿,深腹杯身,细管形高柄,圈足底座。</p><p class="ql-block">2.杯腹中部装饰有凹弦纹,细柄中部鼓出部位中空并装饰细密的镂孔,貌似笼状,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轻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p><p class="ql-block">3.硬度及高</p><p class="ql-block"> 蛋壳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它们被国际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p><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里的十个蛋壳黑陶高柄杯,每个都独具特色;镇馆之宝当之无愧,它最美。</p><p class="ql-block"> 随后在潍坊博物馆也见到了蛋壳黑陶高柄杯,其成色明显不在一个等级上。看过山东博物馆里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其他的似乎不“入眼”了。</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志愿者孙老师介绍及网友描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馆里的其他蛋壳黑陶高柄杯,同样精致,如此精美的黑陶制品专为祭祀礼仪所用。古人“器以藏礼”,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大量礼器,说明体现早期阶级社会等级名分制度的礼制已经成熟。</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三:亚醜( chou )钺( yue ),此为复制品 ,二楼七展厅</p><p class="ql-block"> 商代,距今约3600-3000年。</p><p class="ql-block"> 钺是一种斧类的兵器,但威武霸气的亚醜钺更像是君王指挥作战时权力的象征。因其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二字,故得名“亚醜钺”。亚魏钺器身透雕着人面纹,五官及双耳均很有特点,双目圆睁,口中露出城墙垛口似的牙齿,令人感到十分威严。</p><p class="ql-block"> 亚醜钺是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珍贵遗留,是青铜器中的瑰宝,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四:</p><p class="ql-block"> 颂簋(gui),二楼七展厅</p><p class="ql-block"> 颂簋的器身内和器盖均铸有铭文,盖器铭文相同,为对铭,均为15行150字,又重文两字,铭文记录了一位名为“颂”的贵族受天子册命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颂簋的流传充满了传奇色彩。弟兄分家时分割财产,使其器盖分离。后持有人先后将器、盖捐献给山东省博物馆,颂簋复又相聚。</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五:鲁国大玉壁,二楼七展厅</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距今约2500年一2240年。</p><p class="ql-block"> 这块大玉璧是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故称鲁国大玉璧。</p><p class="ql-block"> 玉璧为青碧色半透明状,有光泽,给人玉质晶莹温润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玉璧两面刻有相同的精美纹饰,仔细观看,内层是三组为合首双身龙纹,外层是五组合首双身龙纹,每组龙首相合、龙尾两两相交,线条流畅,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玉雕工艺已十分精湛。</p> <p class="ql-block">  玉璧自古就有“苍璧礼天”的寓意。《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有言:“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p><p class="ql-block"> “玉”如上所言是礼仪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交往、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金牌运动员的奖牌就是金镶玉做成的,它是中国人民对杰出运动员的最高奖励。</p><p class="ql-block"> 这个鲁国大玉璧呈青碧色,玉质晶莹温润,半透明,有油脂光泽。其纹饰繁精美,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层为合首双身龙纹,其间以三道绚索纹相隔成三组;中间饰以谷纹,象征着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外层为五组合首双身龙纹,每组龙尾两两相交。玉璧整体器型规整,饰纹紧凑匀称,线条流畅,工艺纯熟,是战国玉璧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六:甲骨文,二楼七展厅</p><p class="ql-block"> 商代晚期,距今约3200-3000年。</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的文字,记录了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的相关内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山东博物馆藏甲骨10588件,其中一级品达1032件,所藏不乏罗振玉、明义士等名家旧藏珍品,其藏量之大、内容之丰、研究价值之高,在全国甲骨收藏单位中皆位居前列。“此刻华夏﹣﹣殷商甲骨文展”甄选150余件甲骨等珍贵文物,系统展示古代中国人在造字和用字方面的智慧,传播甲骨文深邃而多彩的世界,讲述商代人的生活、思想与信仰,探寻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文明,致敬甲骨文学者们的卓越成就。</p><p class="ql-block"> 以上图片与文字介绍来自山东博物馆官网。</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碰到一对母女二人,她们来自江西,九十岁的老妈妈认真听讲,仔细地观展,依依不舍的离开,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愿我们自己到那时也能像老妈妈一样精神抖擞观展。</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离开博物馆时,又看到了老妈妈和她女儿,迎着落日余晖,慢慢地向外走。真羡慕老妈妈在如此高寿之时,还能出远门,更有孝敬贴心的女儿陪伴、观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楼十五展厅“此刻华夏--殷商甲骨文展”吸引了不少家长与孩童,我们也来凑“热闹”,加入到猜字行列,无奈,对甲骨文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 据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介绍:“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10588片,主要来源于'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加拿大人明义士、美国人柏根氏、山东青州人孙文澜等著名收藏家和收藏机构。”</p><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是我国收藏甲骨最多的博物馆之一,馆藏甲骨年代跨越商代晚期二百多年,卜辞分期涵盖一至五期,文字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征伐、田猎、祭祀、疾病等,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珍贵史料。其中“祷禾”卜骨是山东博物馆馆所藏甲骨中字数最多的一件,有126个字清晰可见,卜辞记录了商人向神灵祭祀,祈求神灵带来降雨和好的收成。</p><p class="ql-block"> 以上内容来自媒体新闻报道。</p> <p class="ql-block">  带孩子们看博物馆是最好的言传身教,也许孩子们还小,可能并不理解父母的初衷,随着他们长大,社会阅历的增加,相信他们慢慢地会爱上博物馆的。</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七:《孙子兵法》与 《孙膑兵法》竹简,二楼七展厅</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距今约2200年;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孙武与孙膑是一人还是两人?孙子是孙武还是孙膑?</p><p class="ql-block"> 银雀山汉墓同墓出土了《孙子兵法》与失传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证明孙武与孙膑为两人,且各有兵书传世,结束了关于孙子其人其书的千古论争,被列为“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1世纪初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年)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八:东平汉墓壁画,二楼八展厅</p><p class="ql-block"> 这些壁画是山东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壁画,填补了山东省汉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国极为罕见。④据说画的就是孔子见老子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隋墓壁画一组</p><p class="ql-block">隋,581-618年</p><p class="ql-block"> 墓主徐敏行曾先后任职梁、北齐、北周和隋四朝,在隋文帝时期任晋王杨广部下的驾部侍郎,因此被称为徐侍郎。</p><p class="ql-block">③《徐侍郎备骑出行图》画面上四位仆从并肩而立,二人执灯,一人执伞,一人执扇。观者不难想象徐侍郎出行的排场。</p><p class="ql-block"> 壁画色彩较为鲜艳,四位仆从形神兼备,尤其是眼神十分生动。</p><p class="ql-block"> ④《徐侍郎夫妇宴享行乐图》</p><p class="ql-block"> 壁画描绘了墓主夫妇生前的活动场景:夫妇ニ人在榻上对饮,有侍女在榻边吹奏乐器,榻前有一人正在表演踢球。</p><p class="ql-block"> 隋墓壁画填补了国内隋代壁画空白白,也代表了隋代人物画的较高成就;中国人讲究“事死如事生”,墓葬是人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后的居所,人们把生前拥有的一切尽可能地复制到墓葬中,期盼在地下依然能享受人间的繁华、富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墓葬是故人现实生活的镜像,透过考古发现,今天的人们可以了解千百年前的社会真实。</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九:九旒冕(liu,mian),二楼九展厅</p><p class="ql-block"> 九旖冕,明初,距今约600年。</p><p class="ql-block"> 这件九旒冕属于朱元璋第十个儿子一鲁荒王朱檀;是我国迄今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旎冕,是帝王的礼帽,只有皇帝、太子、封王才能佩戴。冕是礼帽,旎是冠冕前后悬挂的玉串。</p><p class="ql-block"> 在冕冠制度中,旖的数目是身份的标志。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旎,每道旖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珠,亲王只能用9流、9珠。鲁荒王这个九旖冕前后分别垂着9道旖,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这和鲁荒王朱檀亲王的身份正相应。</p><p class="ql-block"> 九旒冕精美的制作工艺反映了明初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已达到很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九旒冕的结构图</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十:</p><p class="ql-block"> 郑燮《双松图轴》,二楼九展厅</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距今约264年。</p><p class="ql-block"> 郑燮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以擅画兰、竹、石闻名,此画为他送给好友肃翁的作品,画面中一远一近中双松苍劲挺拔,寓意肃翁品格高洁。</p><p class="ql-block"> 志愿者孙老师告诉我们,这幅画是现存唯一一件郑燮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作品,不同于寻常应酬之笔。</p><p class="ql-block"> 此画题记后铃“郑燮之印”(白文)、“二十三年前旧板桥”(朱文)。右下押角章“七品官耳”(白文)、“丙辰进士”(朱文)。</p><p class="ql-block"> 此画中墨竹亦与习见风格不同。通幅朴茂凝重,刚劲雅洁,实属郑燮平生精心之作。</p><p class="ql-block"> 目前展出的画作为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在山东潍坊郑板桥纪念馆和十笏园、潍坊博物馆里都看到了郑板桥的书法、绘画作品,郑板桥曾任范县和潍县县令,郑板桥在山东的仕途经历不仅使他成为清廉官员的代表,也为山东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在潍县期间推行的一系列利民措施和赈灾行动,深受百姓爱戴。离开潍县时,百姓自发为其建立生祠,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有二十二个展厅,要想在短时间里看完全部展品几乎不可能。我们用一天时间主要参观游览了二楼全部及一楼部分展厅,镇馆之宝算是看全了,志愿者孙老师的讲解听完了,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只能是慢慢消化了。</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遗存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我们能看到、知道、了解的也是沧海一粟。在力所能及的时空概念里,在经济、身体力行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去看更多的博物馆是我的目标,借此了解华夏民族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去看看其他展厅的“宝贝们”。</p> <p class="ql-block">赵秉忠殿试卷【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p><p class="ql-block"> 此殿试卷是中国唯一存世的明代状元卷,为十九折册页。前四折为作者及其上三代简历。后十五折为正文,每折六行,计2460字。试卷首页右上角顶天头朱书“第一甲第一名”,下铃“弥封关防”长方印。正文后为九位读卷官的职衔姓名。赵秉忠(1573-1626),益都(今山东青州)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状元,官至礼部尚书。</p><p class="ql-block"> 原卷藏于青州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州博物馆镇馆之宝:明代,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原件</p><p class="ql-block"> 在青州博物馆我们见到了试卷原件,展厅前人山人海,特别是带孩子的家长,挤不到跟前,就把孩子驼在自己肩上,也要让让孩子看到试卷,让他们受受熏陶、教育,看看前辈是如何学习、用功、读书的 。</p><p class="ql-block"> 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干净、整洁,书写规范,无一错字,更无任何更改。</p><p class="ql-block"> 首先,赵秉忠殿试状元卷是大陆唯一的明代状元卷真迹,填补了明代宫廷档案关于科举的空白。这份试卷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试卷字体采用明清科举规定的典型官阁体小楷,古雅、温润、工稳,体现了作者的深厚文学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p><p class="ql-block"> 其次,赵秉忠殿试状元卷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全卷2000余字,不仅书写工整、行文流畅,而且思想深邃、见解独到。文中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例如,赵秉忠强调严格选拔人才,注重官员的实际工作表现,提倡官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建议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和巡察制度等。这些观点对于理解明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玉牙壁</p><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距今4400-3800年)</p><p class="ql-block">五莲丹土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五莲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7号展厅里陈列着不少精美的青铜器,非常耀眼。青铜器分礼器和祭器,礼器主要用于皇室重大庆典和封功典礼;祭器主要用于祭祀和重要成员的葬礼陪葬,周后期有用农业用途。</p> <p class="ql-block">瓦纹酃(ling)</p><p class="ql-block">春秋(前770-前476),1925年出土于临沂沂水。</p><p class="ql-block"> 瓦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由平行的凹槽组成,形式如一排排仰瓦。故名“瓦纹”。它是西周中期新出现瓦纹,盛行于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p><p class="ql-block"> 它又称横线文,陶瓷上也称弦纹。它组成一条条平行的横条,如同屋上的覆瓦。这是周代装饰中最朴素的一种,多用于铜簋的腹部。 瓦纹铜酃( ling 阳平调,读“零”,一种储酒器)。它通体瓦纹,造型粗犷。当年同出二件,其一己散失。根据器盖上的鸟形钮装饰和出土地考证,此器当为以鸟为图滕崇拜的东夷族属的莒国之器。作为山东文物精品曾多次在国外展出。</p><p class="ql-block"> 以上内容多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吴王夫差剑</p><p class="ql-block"> 春秋,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制造了一系列青铜剑,剑身铸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样。国家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和台湾古越阁藏都收藏有吴王夫差剑。</p><p class="ql-block"> 此剑在山东平度发现,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通长57.8厘米,宽5.8厘米,扁茎,剑身有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p> <p class="ql-block">黄太子伯克盆,春秋(前770-前476),临沂沂水刘家店子出土</p><p class="ql-block">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盆盖、底同铭,行款略有不同。铭文:“隹正月初吉丁亥黄太子伯克作饙(fen)盆,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据铭文内容可知作器者是黄国太子伯克,黄国是周代淮河南岸的一个小诸侯国,根据传世的黄太子伯克盘铭文内容推测,这件黄太子伯克盆出土于沂水刘家店子莒国墓葬中,或与黄国与莒国联姻有关。</p><p class="ql-block"> 这件器物侈口束颈,折肩敛腹,平底内凹。肩两侧有兽首衔环耳,隆盖上有三个虎形钮和两个铺首衔环提手,盖沿有四个兽首扣。盖面和器身均饰蟠螭纹和小乳钉。</p><p class="ql-block"> 关于“ 餴:fēn”~~~~~</p><p class="ql-block">蒸饭,煮米半熟用箕漉出再蒸熟。“说文解字”里的意思就是蒸米 蒸到一半,拿出来再蒸。简单理解即:米蒸到一半,加水再蒸, 饭粒膨胀, 彼此分离 ,所以读音是“分”。</p><p class="ql-block"> 因此,该青铜器名字由来与蒸饭过程步骤有关。古人太有“智慧与学问”了。</p><p class="ql-block"> 对于“饙”的认识,请教了女儿,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各种字典,最终通过网络获得最佳解释。</p><p class="ql-block"> 观展、看文物不仅要有充足的体力和相对富裕的财力支持,还要有丰富的阅历与文化底蕴支撑才可成行。</p> <p class="ql-block">举方鼎</p><p class="ql-block"> 商代晚期青铜器,1957年出土于山东长清小屯,为一式两件,现藏于山东博物馆。高23厘米、宽14.2厘米,口长16厘米。立耳,略束颈,微鼓腹,四柱足,四隅有扉棱。口沿下饰夔纹,腹饰巨眼凝视的兽面纹,足饰蝉纹。整体造型端庄,纹饰精美。内壁铸有铭文“举且(祖)辛禹亚口“。“举”在古代有收养之意。此铭文为研究商代礼制和民事活动提供了新的材料。</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百度。</p><p class="ql-block"> 这件国家一级文物经常“出差”,其肚子内壁上还铸有一行铭文,开头是一个常见的族徽,宋人释为“析子孙”,清人多从其说。王国维认为它像大人抱子置诸几间之形,郭沫若则释为“冀”。于省吾从形体上分析,认为这个字像人正立两手向上举子之形,释为“举”,于是这鼎就被命名为“举方鼎”。铭文中的“祖辛”字样表明,这是为已故祖辈所作的器物。</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戴帽子的菠萝君”。</p> <p class="ql-block">铜匜(yi)</p><p class="ql-block"> 周(前1046﹣前256)</p><p class="ql-block"> 滕州薛国故城出土</p><p class="ql-block"> 洗手时用来盛水的器皿。</p> <p class="ql-block">㠱(qi)伯盘</p><p class="ql-block">春秋(前770﹣前476)黄县(今龙口)灰城出土。</p><p class="ql-block"> 盘是盥洗器,即洗手用的水器,常与匜配合使用,使用时用匜浇水洗手,下面放盘接水。</p> <p class="ql-block">铜斝( jiă)</p><p class="ql-block">商(前1600﹣前1046)</p><p class="ql-block"> 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p><p class="ql-block"> 滕州井亭煤矿出土</p> <p class="ql-block">举罍(lei)</p><p class="ql-block">商代</p><p class="ql-block">前1600﹣前1046</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酒器,器身遍布兽面纹,肩两侧附兽首衔环耳器身下腹一侧有一兽首形鼻。口沿内铸有铭文“举祖兴禹”。</p><p class="ql-block"> 举族是殷商时期一只强大的宗族,在王室中担任重要职务,受到商王的重用。</p> <p class="ql-block">铜舟</p><p class="ql-block">周,(前1046-前256)</p><p class="ql-block">滕州薛国故城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  裸人铜方奁( lian )</p><p class="ql-block">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裸人铜方奁是当时贵族女性所用首饰盒。呈长方形顶部有两扇可以对开的小盖,每盖一钮,分别为男、女裸体人,呈面对面踢坐状。器腹下部铸有六个人形器足,人形裸体,屈膝,双手在后背负器身。</p><p class="ql-block"> 此器造型奇特,寓意神秘,数量极少,与裸人铜方形制相似的器物目前共发现三件,都出土于山东莒县。</p> <p class="ql-block">嵌松石铜豆</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一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铜豆有盖,器身遍布红铜丝与绿松石镶嵌而成的几何勾连雷纹。</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豆”显然不再是食器,而是祭祀仪式中重要的礼器。</p> <p class="ql-block">  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对青铜器的爱好是相同的。</p> <p class="ql-block">蟠螭透纹铜镜</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一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铜镜大多是圆形,这面铜镜却是方形。螭是古代没有角的龙,铜镜上的龙纹两两相对,圆睁着眼、张着嘴、弯曲着身体,呈现一种对称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嵌金银镶松石铜镜</p><p class="ql-block">战国,(前475-前221)</p><p class="ql-block"> 山东淄博临淄齐故城南商王庄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个铜镜比其他博物馆的铜镜都大,且干净整洁,保存完好,其他博物馆的铜镜有的显得破旧和锈迹斑斑。</p> <p class="ql-block">东魏,534-550</p><p class="ql-block">1972年高唐城关镇房悦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陶虎张着大嘴,眼睛圆圆的,盯着前方,虎背熊腰的,很是威武。</p> <p class="ql-block">玉棕</p><p class="ql-block">商朝</p><p class="ql-block"> 这玉棕体量不是很大,比较精致。玉琮在商周时期被视为重要的礼仪用器,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和神灵。根据《周礼•大宗伯》的记载,“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这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玉琮被视为祭地的神器。</p> <p class="ql-block">骨梳</p><p class="ql-block">战国(前475-前221)</p><p class="ql-block">淄博临淄郎家庄出土</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漕船</p><p class="ql-block">明代</p><p class="ql-block"> 这艘明代木质大船1956年发现于梁山县宋金河古河道中,全长21.8米,船身中部宽3.44米,有13个船舱,铁锚上刻有铭文“洪武五年造……。”船舱内遗留有各种兵器、马具、货币及生活用品等。</p><p class="ql-block"> 此船形体巨大、保存完好,国内外罕见,是研究明代漕运史十分宝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漕船</p><p class="ql-block">明代</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大运河生存的漕船,保存完好,使用如此之大的木头造船,也是奇迹;它见证了大运河航运的发展,为南北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里现代化的展示方法令人耳目一新,沉浸式的体验更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孔子与论语、孔子与齐鲁大地渊源流长~~~~~。</p> <p class="ql-block">观众在西周,高青陈庄遗址车马坑前驻足停留,观看大屏幕上的遗址发现、清理、复原过程。</p> <p class="ql-block">乐舞陶俑</p><p class="ql-block">战国(前475-前221)</p><p class="ql-block">济南章丘女郎山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这组陶俑包括:人物俑26件,乐器5种,祥鸟8只。它们均为泥质灰陶,表面施陶衣彩绘。</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物俑造型别致,面施粉红彩,发型、服装均为烧前雕刻。衣服花纹则是烧后彩绘而成。根据人物的姿态和造型,可以分为歌唱俑、跳舞俑、奏乐俑、观赏俑等四类。</p><p class="ql-block"> 这组陶俑色彩艳丽,造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齐国贵族乐舞活动的盛大场面。它们为研究战国时期齐国文化艺术、乐舞服饰等,均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铜餐具</p><p class="ql-block"> 1991年,山东淄博永流乡张家庄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组铜餐具包括耳杯、小碟、盘、盒、碗等,外加一个曼形的餐具外壳,总共59件。令人惊叹的是,这些餐具按照大小依次叠放整齐后,可以全部装入罍(lei) 中。每件餐具之间套合紧密,环环相扣,稍有偏差就无法再次装入或取出。</p><p class="ql-block"> 这些铜餐具制作精良,保存得非常完好,有的甚至还没有生锈,依然保留着青铜本来的黄金色。由于长埋地下,与土壤中的各种化学物质接触,铜器会生成各式各样的晶状锈,灿若星河,璀璨夺目。</p><p class="ql-block"> 距推测:这套餐具应是主人出行时使用的,所有餐具都放置在一个铜形器中,既方便实用又便于携带。像这样数量庞大且完整成套的战国铜餐具在国内极为罕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齐国工匠的高超技能,也从侧面反映了齐国的繁荣和兴盛。</p><p class="ql-block"> 展厅大屏幕上重复播放这套铜餐具的收拾打理过程,让观众沉浸在铜餐具的使用过程中。这种布展方式非常直观、现实,极具代入感,更能使观众产生共鸣。</p> <p class="ql-block">  大人孩子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认识铜餐具的今世前生~~~。</p> <p class="ql-block">千秋万岁瓦当</p><p class="ql-block">汉,(前202-220年)</p><p class="ql-block"> 汉代瓦当做工精细,图案丰富。瓦当纹饰基本分为图像纹瓦当、图案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三种。</p><p class="ql-block"> 汉代瓦当中,文字瓦当的数量最大,成为汉代瓦当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 “千秋万岁”瓦当是汉代瓦当中分布地域最广、沿用时间最长的瓦当之一,版式繁多,篆法精纯。</p><p class="ql-block"> “千”字笔画最简,汉代瓦工往往竭尽巧思,使其象形如鹤鸟作振翅欲飞状,既优美生动,又得以填满空间。</p> <p class="ql-block">北朝时期的各种陶制品</p><p class="ql-block"> 这里陶制品涵盖了人们很多日常生活场景,如:陶粮仓、陶灶、陶厕、陶碾子、陶灯、陶井、陶兽等等,这些陶器制作精美、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陶牛车</p><p class="ql-block">北朝,386-581年。</p><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年以来,牛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工具。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乘牛车更是成为一种时尚。</p><p class="ql-block"> 牛车的发展与士族的带动有着密切关系。封闭的空间、舒适的配置,牛车给人一种淡然、静谧之感,正好适合士人探究玄学以及享受慢节奏的闲适生活。</p> <p class="ql-block">女侍俑</p><p class="ql-block">北朝(386-581)</p><p class="ql-block"> 1986年济南东八里洼北朝壁画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三彩鸡,三彩猪</p><p class="ql-block">唐,(618-907)</p><p class="ql-block">济南历城樊家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济南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这俩个小动物,生动活波,俏皮可爱,特别是小鸡骄傲地高昂着头,那姿态也没谁了;小猪则是一幅憨憨的表情,撅起的嘴巴透着顽皮。</p><p class="ql-block"> 这源于生活的创作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后人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里有很多游学的中学生,他们是带着“问题”前来观展的,征得本人同意,我拍下了一位女生的笔记本,工整娟秀的字体,记录了女孩观展的目的、目标、收获~~~~~。</p><p class="ql-block"> 相信短暂的博物馆之行一定会在她的人生轨迹中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里随处可见的游学队伍,这些中学生拿着本和笔,停留在每个展品、展柜前,对着自己手里的记事本,认真地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相信博物馆之行,他们一定会收获满满的。</p> <p class="ql-block">铭文陶砖</p><p class="ql-block">西汉(前202-8)</p><p class="ql-block"> 2010年菏泽定陶陵圣湖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定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目前定陶王陵出土的汉砖有13000余块,长度在39至40厘米之间,宽度在19至29厘米之间,厚度在9至10厘米之间。这些汉砖,大部分带有文字(朱书和墨书)成刻划符号或载印等,经初步清理发现青砖上的文字以人名为主,涉及到的姓氏有30余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帷幄铜构件</p><p class="ql-block"> 长清战国墓出土的帷幄铜构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变革剧烈、思想文化繁荣的阶段。各国之间纷争不断,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帷幄铜构件作为青铜器的一部分,其制作精良,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金属加工技术和审美观念。</p> <p class="ql-block">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p> <p class="ql-block">三彩刻花三足盘</p><p class="ql-block">唐,(618-907)</p> <p class="ql-block">白釉刻花梅瓶</p><p class="ql-block">宋,(960-1279)</p> <p class="ql-block">哥窑灰青釉浅盘</p><p class="ql-block">南宋(1127-1279)</p> <p class="ql-block">五彩莲池鸳鸯纹盘</p><p class="ql-block">明:弘治</p> <p class="ql-block">白底绿彩龙纹盘</p><p class="ql-block">清:康熙</p> <p class="ql-block">青州风格</p><p class="ql-block"> 以青州为代表的山东中北部地区,发现了数批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在雕刻形式与样式方面独具特色,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青州风格”。</p><p class="ql-block"> “青州风格”具体体现在北朝时期的背屏三尊像和单体圆雕造像上。背屏三尊像中间主尊多为佛像,两侧各一肋侍菩萨,造像神态安详,面露微笑,俯视众生。主尊两侧雕刻双龙,口衔莲花,托举胁侍菩萨。龙与莲花雕刻玲珑剔透,成为青州风格的标志性特征,背屏上部正中多为一单层塔,两侧对称雕饰飞天,其他部位饰火焰纹。薄衣通体的单体圆雕佛像、菩萨像是青州风格的另一方面,这类造像体态修长健美,服饰轻薄,表现出比例准确、身体匀称的造型之美。</p><p class="ql-block"> 以上内容来自山东博物馆展馆介绍。</p> <p class="ql-block">贾智渊造背屏三尊像</p><p class="ql-block">北魏(525)</p><p class="ql-block">青州西王孔庄出土</p><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北魏贾智渊造背屏三尊像,通高2.24米,宽1.41米。造像正面雕一佛二菩萨,主佛法相端庄,面带微笑,内着僧衹支,外披褒衣博带式袈裟,左手施与愿印,跌足立于覆莲座上。舟形背光内刻九尊化佛,正上方饰“倒龙”图案。背屏上部雕十一尊形态各异的伎乐飞天。主佛两侧立胁侍菩萨像,供养人像则位于主佛与胁侍菩萨之间,手持莲花,面佛而立。背屏左右两侧及碑阴雕规整的方盒,刻196尊坐佛,是为“千佛式”。造像长方形基座上阴刻题记,记载了造像主要捐助人贾智渊、其妻张宝珠及当时益都贾氏大族成员姓名及发愿文。</p><p class="ql-block"> 贾智渊造像是一尊典型的融合了南朝风格和青州本地特点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式造像,具备了背屏三尊像成熟期的各类元素和典型特点,且保存比较完整,供养人像和题记齐全,是北魏佛教造像中最杰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山东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贴金彩绘佛像</p><p class="ql-block">北齐</p><p class="ql-block">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青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菩萨像</p><p class="ql-block">东魏</p><p class="ql-block">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青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浮雕塔纹背屏造像残柱</p><p class="ql-block">北朝</p><p class="ql-block">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青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贴金彩绘佛头像</p><p class="ql-block">北齐</p><p class="ql-block">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青州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贴金彩绘菩萨头像</p> <p class="ql-block">残破的程旿造背屏像</p><p class="ql-block">东魏</p><p class="ql-block">武定八年(550)</p><p class="ql-block">济南市县西巷出土</p><p class="ql-block">济南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张海波造三尊像</p><p class="ql-block">北齐河清元年(565)</p><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十一面千手观音铜像</p><p class="ql-block">明代(一楼一展厅)</p><p class="ql-block"> 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是我国民间信仰的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千”为无量及圆满之意,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p><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十一面千手观音铜像,高达2.12米,通体鎏金,是金铜造像中难得的珍品。观音结跏趺坐,头戴宝冠,共有十一张面孔,分五层排列。全身共计四十八手,身前双手合十,其下双手施禅定印,其余各手或执法器或施手印,手中刻有法眼,左右巧妙分布。</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山东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有许多关于佛手手印的介绍,非常详细、系统。</p><p class="ql-block">佛手手印一:说法印</p> <p class="ql-block">佛手手印二:施无畏印</p> <p class="ql-block">佛手手印三:与愿印</p> <p class="ql-block">佛手手印四:触地印</p> <p class="ql-block">汉魂、汉风、汉画</p><p class="ql-block"> 山东汉画像石艺术展中的77件组(96件)重磅汉代石刻文物,辅以石刻文物拓片、文物线图,馆藏石刻文物数字化项目成果等最新内容,深度解读了山东汉画像石千年学术史、朱鲔石室、武梁祠等重点内容,全方位、多层次展现了山东汉画像石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山东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浅浮雕拓片</p><p class="ql-block">滕州黄安岭出土</p> <p class="ql-block">纺织画像石</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滕州龙阳店出土</p><p class="ql-block"> 纺织画像石画面共分四层:一、二层为楼阁、水榭,主仆、宾客盈门。其中第二层左侧有众人纺织,表现了纺线织布的繁忙景象;右侧为兵器库。三层为列骑。四层为车骑出行,左侧一人躬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种桑、缫丝、织绸的国家。西汉时,我国的纺织技术已经非常高超。汉画像石中的纺纱、织布图案已经发现多幅,大多出土于山东,可见汉代山东地区纺织业的兴盛。纺织画像图使我们对汉代纺织工具的形象有了具体的认知,了解了当时络丝﹣﹣摇纬﹣﹣织造的纺织生产过程。</p><p class="ql-block"> 画面第二层左侧表现了纺线织</p><p class="ql-block">布的繁忙景象。</p> <p class="ql-block">云纹金鸟画像</p><p class="ql-block">东汉早期</p><p class="ql-block">东平后屯出土</p><p class="ql-block"> 东平一号墓前庭顶部壁画,由四块石板拼接而成。画面绘有白色云气纹,云纹之中绘有一轮艳丽的红日,红日内金鸟展翅翱翔,营造出天空之中舒展、变幻的天象之美。</p> <p class="ql-block">朱鲔(wei)祠堂</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 西壁第6石下层人物画像</p><p class="ql-block"> 这组人物轮廓完整,下部站立的两人本处在前方,但头部上缘却被上部人物的衣服所遮挡,说明下部的人物是晚于上部的人物刻出的,故有意不再与上部人物的线条交叉。同样,后面的屏风线条也尽量避让,不破坏人物的完整性。</p><p class="ql-block"> 此为现代化展示手段下的截图。</p> <p class="ql-block">东王公画像石</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滕州西户口出土</p><p class="ql-block"> 石雕凸面线刻,图像自上而下分八层,四周有两层边栏。</p><p class="ql-block"> 一层:东宫王端坐于双龙壁上,两侧有羽人及牛倌,鸟首人身仙人侍立。</p><p class="ql-block"> 三层:五兽左行。</p><p class="ql-block"> 五层:十八个人拱手相对。</p><p class="ql-block"> 七层:八骑左行,皆带弓箭。</p> <p class="ql-block">西王母伏羲女娲画像石</p><p class="ql-block">西户口出土</p><p class="ql-block">一层:西王母戴胜瑞坐正中,两侧为手持便面的伏羲、女娲,蛇尾相交贯穿三层,左右有羽人、玉兔、九狐、蟾蜍等。</p><p class="ql-block">二层:男女各四人左右坐,</p><p class="ql-block">三层:左侧为一牛车,一犬跟随,</p><p class="ql-block">右侧二人抬一捆绑的猎物,一人荷弩。</p> <p class="ql-block">孔子见老子像</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嘉祥洪家庙出土</p><p class="ql-block"> 图中持鸠杖者为老子,躬身执雉者为孔子,孔子、老子中间小童为项素。项秦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秦为圣公。《三字经》里有“昔仲尼,师项秦”。“古圣贤,尚勤学”,是勉励后人谦虚好学之意。</p> <p class="ql-block">孔子见老子画像石</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嘉祥出土</p><p class="ql-block">凸面线刻,画面分二层。</p><p class="ql-block">一层:孔子见老子,共刻十四人。画面右侧二人躬身相对,左边一人榜题“孔子”,右边一人榜题“老子”,孔子与老子中间手推独轮小车的小童为项素。老子身后一人恭立,孔子身后二人相对,其中头戴鸡形冠腰佩瑕豚者为孔子弟子子路。画面左侧刻八人,左七人皆右向立,居前一人身材矮小,佩剑,其上方有一榜题,下面的“子”字较清晰,上面一字较模糊,有学者辨识为晏子的“晏”。</p><p class="ql-block">二层:胡汉战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