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苏滋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本文作者赵建华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当年的赵建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在太原四中的日子(二)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近日读康德卿,苏滋田回忆大原四中教工宿舍的文章。他们细致动情的回忆令我感动.那个年月教师们清苦的生话与兢兢业业的工作热情感动着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学子们努力学习,锻炼提升自己,从这里走向社会,演绎着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中的几处教工宿舍我不知晓.我熟悉的是学校大操场东边,与校园一墙之隔的那个宿舍院.父亲与一家人在这里住了十几个年头,留下了刻骨全铭心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一家人是1961年底由位于中校尉营的市工会宿舍搬来这个宿舍院的。当时我在五中住校,每个星期日回家休息。搬家前的一个星期日返校时,父亲告诉了我搬家的事。他告诉了地址及路线让我自己回去。那个星期六下学后,我出五中校门一路向北.边走边问,我到了那个宿舍院,走进了那个新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星期天睡了个懒觉,睁开眼已是日上三竿了.走出家门才看清了这个宿舍院,这是个很大的院子,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东西并列两排平房,约有二十多套.后来才知道,这二十多套层有两种规格:一种是进门有一大间约有十平米,后面是厨房,旁边有一小间,约五平米,俗称一间半;另一种是进门一大间,后面是厨房,俗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间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四中朋友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家住西排西边第一套,是一间半的.宿舍大门在院南墙中间,两扇大门守护着这个大院的安全。进门后是一条下坡的土路,院里的男女老少都是从这里出出进进的.这条小路往北是大院的北墙,墙的北面是儿童体育场.就是这条路把职工宿合分成了东排与西排,或多或少形成了人们的亲疏远近,每一家的门前都有砖垒的煤池,那里堆放着煤炭和煤糕.两排平房的南面是一块很大的空地。当时还能看到收割完的玉米杆和向日葵杆在冬日里随风摇摆.这使我想起了农村的庄稼地.南墙根儿有两排枣树.这里成了我日后与小伙伴们玩耍嬉戏之处,偶尔解馋的根据地,西排宿舍的东头前面有一个水龙头,厕所在西墙根儿.这里的是院儿里的人们每天都要光顾的地方.按时下时髦的说法,就是打卡地了.现在想起来,我那天的表现有些可笑,院里的人看着这个东张西望毛头小伙儿,莫不是那些偷鸡模狗的盗贼派来侦察的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那一天开始,我便每星期日都是在这个院子里出没了.院里的人知道了我是谁,也开始与我打招呼了.妹已有了"小闺蜜",开始互相串门儿了.我也有了几个熟络的朋友.我去他们家玩儿,他们也到我家中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山西非遗传承大师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慢慢地知道这两排宿舍里都住了什么人,也知晓了在这两排平房里发生的难以忘怀的悲喜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家的邻居是李德元,不知他在学校的职务,也没问过父亲.只记得他的母亲与奶奶来往多,经常来家中聊天.一年多后,他们就搬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家是老校长张相禹,父亲来四中时,他已调走了.为何调走,调往哪里?我一无所知.校长也是抗战时期参加工作的老干部,听说他后来任市教育局的顾问.他的大儿子比我大五六岁,不知何因一直在家中无工作.他是我们家的常客,天天到家中与奶奶聊天,还帮奶奶作些家务.他自学医术,且略知一二,家中有人头痛脑热,常把他喊来号脉开方。令我难忘的是,父亲"文革"中遭难他却不管不顾,依然如故来家中串门聊天,令人吃惊与感动。我入伍两年后回家探亲,他们一家已不见踪影.只好遥远祝福那位大哥一生平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往东是张华鼎老师一家,父亲对他赞赏有加,他敬业自律,口碑极佳。记得他生了一场大病,好在有惊无险。印象最深的是我入伍前,他特地到家中祝贺,还送了一本《毛主席语录》,当时父亲尚来解放,他能登门实属罕见.和难得。70年我回家探亲想去向他致谢,他们一家已搬走了,甚感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中的朋友和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老师的邻居住的一女士,不知姓名,她原在四中任打字员,后调入省政府工作,她的丈夫早出晚归,只是偶尔见到,未有交流,她的女儿是妹妹的好朋友,常来家中玩儿.这一家人后来不知所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们家旁边便是周静衡主任家了,她们家孩多,两男五女一共七位,她们住两间一套的房子,可能是分为男女宿舍了吧?大姐是那个院儿里最大的孩子,也是院儿里孩子们中间第一个大学生。记得她去山西农学院报道那一天,父亲还去为她送行,表示祝贺。大儿子与我是五中同学,比我高一级,是校篮球队员,二女儿是十中同学,比我小几年级,"文革"中我在学校的事情都是她告诉我妹妹,妹妹转告父母亲的。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深刻;弟弟一岁多的一个傍晚,可能是母亲下班晚了,突然弟弟嚎啕大哭,奶奶抱着他里屋外地摇着,仍止不住他哭闹.他的哭闹惊动院邻,邻居们都来帮忙也不见效,这时周主任来到家中抱起弟弟.她撩开衣服,把乳头赛进了弟弟的嘴中.弟弟立刻停止哭闹,奶奶则磕头作揖,说了一筐感激的话。近六十年过去了,那天的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后来听父亲讲,"文革"中周主任吃不少苦头.父亲挨斗,总有她在一旁陪斗,免不了被拳打脚踢,吃尽苦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生兄弟和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主任家旁边是李光辉老师一家,李老师是从五中调来的数学老师,年龄很大了,夫妻俩都是安徽人,李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在太原市数学老师里有一定名望。经常看到星期天有学生到他家来补课。他们家孩子也多,两男三女,家中还有一位老奶奶,八口人就住在那套一间的房里,真不知他们是怎样度过那些日子的。每次去他家玩儿,李老师的老伴总是在那间飘着鱼虾味儿的房子里,向我诉说一家人挤在那间房子里的种种不便,也算老天开眼,我们家旁边的李德元老师搬走了,他们一家人搬进去,与我们一家成为邻居。李老师老伴常到我的家串门,她常给我们送一些南方小菜来,对搬家一事更是千恩万谢,母亲也常投桃报李,送些家乡的特产给他们。他们家的小女儿小毛与妹妹同岁,成了好朋友.那是个懂事勤快的小女孩,成了奶奶和母亲的助手,也常在家中尝个新鲜。“文革"中的一天,是奶奶被赶回老家的那一天,我回家取衣物时(那时,家中已被造反派光顾过多次,一片狼藉,我去学校教室里藏身了)看到他们家门前贴着一张勒令书:勒令反动军官李光辉三日内滚出太原。我突然想起他大儿子太原(太原出生)曾对我说,他看到过父亲一张穿军装的照片,是在延安照的。怎么现在成了反动军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古稀老人忆当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我与家人还自顾不遐,没敢多问。《勒令书》贴出后的第二天,小毛的妈妈把我母亲叫出去.不如她俩说了些什么?母亲是抹着泪回来的。母亲告诉我们。她们一家明天就要回安徽了,还把一些带不走的日用品留给我们。几天后,我从学校"闹革命"回来,那间房子已人去屋空。从此两家人天各一方,只把思念与祝福留在心间。现在,我们家还有一张妹妹与小毛儿时的合影,它勾起了对这一家人无尽的挂念.他们走后,过了一段时间,王木匠一家就搬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往东便是周海钦老师家了,只知他是南方人,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大双和小双,是很漂亮的一对小姐妹。与周老师来往不多,常在家中见到周老师是父亲离休后了,春节时他常来看望父亲,那一口南方普通话印象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老师旁边的男主人姓寇,寇准的寇,大家都叫他老寇.他好象是在后勤部门工作,不是山西人.印象中他很热情,66年初间地震,他在宿全院里组织大家轮流值班,指挥部就在他家中.我在他家中值班,还下一晚上跳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冠家往东是张秉昌老师家.他在学校干什,我不知道,只知他老伴与我母亲是好朋友,说"闺蜜"也不过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讲述过去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常见母亲与她在家中,在门前又说又笑.她老伴的那一口绘声绘色的忻州话至今还常在我耳边响起。母亲晚年还与我谈起,她们俩还策划过我与她大女儿的婚事现在想起来还为母亲的与人为善,善解人意,对她心生敬意。父亲如天堂有知,应该感谢母亲为他为家庭的全身心付出。 西排平房最右边的那间屋子住着闫继祖,郑秀萍夫妇,他们夫妇待人热情爽快,人气很旺。印象中在这个宿舍院中,第一个与我打招呼的是闫老师,这是位令人尊敬的长辈。第二个星期日回家,他便主动问我上几年级了?喜欢哪门功课?住校习惯与否?他的热情令我消除了陌生与胆怯,开始逐渐地融入了这个大院,融入了陌生的长辈与同伴中间!闫老师精力旺盛,乐于助人,是宿舍院人们公认的大管家。每年开春,家家户户都要在那块空地上种蔬菜与庄稼.这时我总是看到他穿梭在各家的那地"自留地"间,他忙着划分地界,指导种植技艺,协调浇水先后顺序.郑老师旁送水递毛巾,真是一对儿令人羡慕的绝配伉俪!记得我们一家人打煤糕,他喊来了班上几个学生帮忙,很快完成了那天的劳作.只是此事引得父亲在党支部会上受到批评,作了自我检查。母亲代父亲向他们夫妻俩说了此事,并表示感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中主教学楼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此以后,闫老师(记得还有其他邻居)在我们家打.煤糕时,只是偶尔过来搭把手了。闫老师家离院里的大门近,晚回来的人敲门大都是他去开门,我好几次回来晚了,都是他为我开门,至今我起来依然心存感激。前些天,在四中同学的群中看到了闫老师的照片,已经认不出来了.但愿闫继祖,郑秀萍夫妇晚年幸福,尽享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中东宿合院东排的故事写完了,望朋友们批评指正!西排的故事在回忆中,酝酿中,争取早日与大家共享.敬请期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赵建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4.12.17</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朋友相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点滴回忆,讲述我所知道事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