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营斗村這块紅色土地,是閩西革命斗争重要區域,它位於新羅區白沙鎮西北部,與連城、寧洋、萬安交界處,丛山峻岭、樹高林密、村落散落、交通不便。上世紀大革命时期,共產黨曾領导閩西工農紅軍、獨立紅九團、地方游擊隊,在這里開展革命活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维埃政权;坚持三年游擊戰争,消灭敌人,保存革命力量。在舆國民黨軍、地方民圑激烈戰斗中,营斗這块革命热土,留下了紅軍戰士英勇作戰故事;傳下了革命群众保护紅軍戰士動人事迹;写下了鼓舞革命標語口号;許多紅軍戰士安眠在這片青山中……。現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有3个革命基點村(馬家山、扁岭坑、石門潭自然村),一座巖連寧革命公墓(馬家山羅家溪),一处“由水會議”舊址(由水上洋振興堂),7个正在挖掘还未列入縣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已知在冊3位革命烈士、5位游擊隊員、1位紅軍接頭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當年紅軍與营斗人民坚定不移革命信念,英勇頑强斗争意志,前仆後継戰斗决心,視死如歸革命精神,将激励着白沙人民在建設新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业中,譜写新篇章。</b></p> .采 風 記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冬日暖陽照耀紅色大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羅區黨史專家、原區黨史辦主任符維健,龍巖文化研究㑹监事吴遠平,白沙文化研究㑹尹基庭副會長及成員一行16人。應营斗村村委會邀請,於2024年12月29日,來到营斗村馬家山、扁嶺坑、石門潭革命基點村和《由水㑹议舊址》進行采風活動。通過考察革命舊址實况,搜集當年紅軍標語口号,向村民采訪當年紅軍和游擊隊英勇作戰事迹、革命群众支持紅軍的動人故事,登上峰頂紅軍洞,實際考祭紅軍活動舊址,打造白沙鎮营斗村紅色文化村。</b></p> 馬家山革命基點村.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土地革命初期,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二軍之一部在這里領导革命群众開展游撃戰争,建立了以馬家山为司令部的革命根据地。三年游擊戰争时期,1934年10月福建軍區第三分區和明光獨立营在這里建立了司令部,領导當地的革命斗争,進行革命戰斗。1934年11月,巖連寧紅軍司令部和县革委會由蘇一田迁到這里,継續領导巖連寧地區的游擊戰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視 頻 △</b></p> 《 由 水 會 議 舊 址 》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5年2月5日,面對國民黨第3、10師等反動軍隊對巖連寧根据地的圍剿,紅九團在由水司令部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對策,經方方提議,以二营向小陶方向出撃吸引敌軍,再相机返回根据地坚持斗争,司令部率一、三营、明光獨立團、巖連寧游擊隊等主力部隊向龍巖轉移,與紅八圑联系,向南發展。由水會議後,紅九團主力1000余人開始突圍轉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視 頻 △</b></p> 扁嶺坑革命基點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5年四月初二,羅忠毅、黄治平、方方等同志來到扁嶺坑,在這一带組织了11个秘密游擊小組,建立了7个接頭户,負責調查、了解敌人活動情报,並及时报告紅軍。國民黨爲了隔絕群众和紅軍、游撃隊的联系,使群众不再以物資供給紅軍,因而在這年8月開始“移民並村”,9月國民黨第36師到蕉营坑一带剿山,搶去粮食一、二千斤,全部烧掉。1936年冬,廣東國民黨軍來剿山,搶去谷子三千多斤,吃不完用火焚烧,同时,爲避免給紅軍使用,还捣烂群众缸、桶、土垄、石碓、炉火土等生活用具。随着敌人進剿越來越頻繁,紅軍動和生活方面也越來越困难,但由于革命群众對紅軍的拥护和爱戴,想出各种巧妙辨法向山頂巖洞的紅軍送粮食等生活必须品,帮助紅軍解决困难。我们红軍也有一套机智灵活的游擊戰争經驗,始终未被敌人发現或遭到不应有的損失,而始終如一的英勇頑强與敌斗争,从而保存了革命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視 頻 △</b></p> 塋 壇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塋壇地址於紅軍洞右側主山脉的支龍山脉下端5000米。現在扁岭坑至石門潭村道上方約30米處。約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未,该村的革命群众自動把三年游擊戰争中,所知牺牲的紅軍戦土骸骨下葬在此。歴来该村的群众每年重陽節前後都來掃墓、祭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視 頻 △</b></p> 登 上 紅 軍 洞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紅軍洞位于白沙湖里山的西面(東面属羅坪村),山頂最高處大王巖石壁底。海拔約1200米。巖洞中大洞連小洞,大洞口寬2米,高3米,里面面積约28平方米,最高處4米,地面平坦,洞口有块石头,可作掩体,洞内有石桌(可辦公、吃飯用)、一口常年冒水的泉眼,形似一口倒扣的锅。大洞右側經一条斜弯道可到另一个小洞,小洞面積約3平方米,爲紅軍戰士卧室,在石壁的巖縫中遺留一把紅軍戰士携带的匕首。左側又有一条斜道可通大洞,中小两洞有两条通道彼此相道,是一處极好躲蔽之地。此洞距扁岭坑村阙國兵厝(方方舊居)约6里,山中翠竹茂密,樹高林深,坡徒路峭,有的甚至成90度,有段根本没有道路,几乎没人到處。此次采風阙國兵带領村民,特踩開一条弯弯曲曲小道。我們登山时,一手柱着拐扙,一手紧拉着小道旁的小樹、藤条,吃力地一步一步向上爬,个个累得气喘吁吁,汗流夹背,在阙國兵带路下终于到达巖洞。而后进入洞中,實地边察看、边听國兵介紹,此时重温當年紅軍作戰、生活的艰苦,珍惜今日盛世的幸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視 頻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這次采風活動中,符維健專家、吴遠平老師不辞辛苦,登上巖洞掌握紅軍活動第一手資料,营斗村羅新维書記、阙國兵向导等群众全程爲我们開車带路、介紹,村两委和羅南茂老师热情招待,在此表示深切感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