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广州(三)亲友相逢篇

唐筱

<p class="ql-block"><b>  宋.苏轼《定风波.南海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有语:……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b></p> <p class="ql-block"><b>  岁月安暖,冬日沉香。甲辰冬月学校诚邀,让我回到魂牵梦绕的校园,与领导同事学生快乐相聚,也与日思夜想的亲人朋友幸福相逢。走在广州这块热土上,处处可见妆容艳丽的鲜花怒放,它们在冬阳中迎风翩翩起舞,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花香。</b></p><p class="ql-block"><b> 外甥女陈伟明早已为我们的到来作了妥善的安排,那天放下行李,她就带着我们来到"陶陶居”饮茶。"陶陶居"是享有盛名的中华老字号茶楼之一,有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经典茶点。"陶陶居”见证了广州饮食文化的盛衰变迁,也承载了广州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坐下后,伟明先点了本茶楼的三大名点:大虾饺丶百酱蒸凤爪、酥皮水牛蛋挞。接着又点了卤水乳鸽丶金钱肚丶艇仔粥等十几款茶点。其实,过去也在广州酒家、幸运楼、假日酒店等茶楼吃过很多相同名类的茶点,但陶陶居的滋味却格外不同,每一款都有其独特魅力,入口缠绵,回味悠长。摆在笼里的虾饺,隐约可见里面的粉色虾肉,像一亇装满美味的小福包。广府美食,给我们留下舌尖上的岭南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当天晚上,还是由陈伟明精心安排,我与外甥们又相聚在五羊东湖酒家。无论距离有多远,都无法阻挡那血浓于水的亲情纽带。一平、次三、次来不辞辛苦,特意从深圳湖南赶来广州和我相聚。外甥女婿彭总精心点菜,荤素搭配,黑松露烧鹅、深海鱼等佳肴完美上桌,十几款经典粤菜,尽显广东美食特色。特别是这款高厨烹制的深坑烧鹅,色泽金黄,皮脆肉嫩,齿唇留香。美食中饱含着亲情,也连接着过往岁月。彼此感同身受,追忆起昨天的美好。此刻,我特别想念亲爱的大姐,她一直是胡家的主心骨。大姐用她的善良、爱心与贤惠德行,得到老少几代人的敬重,也成就了她四亇儿女及后辈们的优秀。酒席宴上,大家举怀共饮,让我感动感怀……</b></p> <p class="ql-block"><b>  受老朋友李思群先生邀请,我和刘松燕老師一起来到小蛮腰脚下的稻香酒家,参加了李先生为欢迎我特设的家宴。我和李家是多年世交,李先生的家父家母李老师陈老师是我在江西的恩师故友。当年两位老师从生活、工作、情感上都给予我许多帮助。我和李老师陈老师常常带着孩子一起到乐安江边看渔翁用鹭鸶捕鱼;到乐华周边山上摘楊梅采磨菇,给艰难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许多往事铭心刻骨,永难相忘。</b></p><p class="ql-block"><b> 李思群先生是自学英才,当年受文革影响,他读到初一就被迫辍学。小小年纪白天在农副队劳动,晚上挑灯夜读。77年恢复高考后竟以最高分数被中山大学录取,毕业后先是在中山大学任教八年,而后自办公司,成果丰硕,是广州市知名人士。退休后热衷旅游,游遍大江南北,行走世界各地,阅历丰富,知识广博,地文地理,形势政策,无所不通。我们到了以后,李先生以茶会友,侃侃而谈,现场的名师讲座,有胜读十年书的收获。李家父、子、媳、孙及孙媳,都同为中山大学校友,这大概也是中山大学难得的典范。李先生的夫人是广东省女书法家协会付主席林敏玲女士,也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从小师承名师,是中国知名女书法家,有独到的女书法家风采,她的作品行雲流水,笔墨温润,清雅娟秀。尺幅之中,飘逸潇洒。知道我来到广州,特意研墨挥毫,为我书写了唐.张九龄的千古名句《望月怀远》,当场赠送墨宝,让我欣喜不已。这次赴宴,我还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孙灿荣老師,他的画作,在美术馆的亇人画展艺惊四座。退休后常到世界各地出游,还是黄浦区的舞蹈高手,己是八十高龄,身段挺拔,舞姿优美,让我佩服感慨。今夜,我与李家共此时,收获名家墨宝,聆听名士弘论,乐尝鲜美醇香的经典粤菜,这是一场视觉、听觉、胃觉、感觉的华美盛宴,让我终生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这次 ,在我的邀请下,好姐妹刘松燕老师也来到广州。我们入住在北京路地铁站旁的一家民宿,出行极为方便,每天都可以在楼下品尝到各类地道的广州美味。这里每一家小店,都有招牌小吃:各式腸粉、牛腩萝卜、豉汁蒸排骨……。我们还携手畅游了周边美景:北京路、大佛寺丶中山纪念堂等等。沿着一条印满时光屐痕的古道慢行,我发现北京路周围,既有不少古色古香的老建筑,有些街道仍保留着斑驳的骑楼。但这里又是现代繁华都市,时尚商贸大厦林立。北京路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娓娓诉说着这座城市的风雨沧桑。每一座古朴的建筑,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每一栋新式高楼,都记录着日新月异的广州今昔。让我们在漫步中感受着时光的流转,品味着羊城历史的韵味。</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我和刘老师还用了一下午的时间重访华南师范大学,我们都曾在这里工作过。胡家大哥是华师的知名俄语教授,我的先生也曾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九年。我走过华师校内的所有大道小径,熟悉这里的图书馆、教学楼、白玉拱桥、先贤三圣及陶行知先生的塑像。大哥年老后格外恋亲,从08年至2013年,大哥每年会邀请广西湖南的亲人来广州团聚,家人们多次在沁园、陶园相聚会餐。华南师大,留下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美好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和傅水华老师、刘松燕老师在洛溪雅澜院的快乐相聚,是我这次广州之行一亇完美的结局。我们三个人是新钢铁坑子校的老同事、老朋友,彼此相知相惜,情同姊妹。1998年,我把六位老同事老朋友一起邀请到广州工作。我们在广州财经学校(广州城市职业技工学校的前身。)努力工作。苏校长和刘老师承担了作饭重任,让我们下了班就能吃到美味饭菜。傅老師李老师虽然安排在华工数学系自考办工作,但同在大学一条街上,所以每天晚饭后我们几亇人会一起到周边散步,或去华南农业大学,或去广州东站,大家一路上说说笑笑,说旧日往事,谈广州奇闻异事,快乐如少年。周日,我们有时去珠江边揽景,亲自体验《珠江春泛作》清.屈大均笔下的美好:“珠江烟波接海长,春潮微带落霞光”。有时也会去广州各景点寻寻觅觅,感受到唐、白居易在《岭南行次阙题壁》中的千秋卓见:"胜于北国之秋景,美于西园之春华。”当然,每每中秋佳节,站在宿舍楼上看天上的一轮明月,我也会更加想念新余的儿女亲人,思念遥在远方的亲友,不由自主地低吟起唐.李群玉的《中秋广江驿祎益》中的名句:莫惜三更坐,难消万里情。同看一片月,俱在广州城。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人生中最美好时光,都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住在傅老师家,有归之如家的感觉。傅老師悉心照顾,可谓无微不至。茶水用心,考虑周全。一日三餐,餐餐有美食和温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p> <p class="ql-block"><b>  由于王玉华老師的真诚相邀,在傅老師家,我又与王玉华老師美好相遇。王老師傅老師都是我在广州城市职业技工学校的同事,她们开朗热情,真诚待人,我们热爱教育,志同道合,她们在生活工作上给过我很多支持帮助。王老师来了以后,三个老朋友围桌细聊,畅谈当年在城市学校的许多过往故事,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慨岁月留给我们各自的伤痕。很佩服王玉华老師的信心勇气,她这些年跟随女儿在美国洛杉矶生活,六十岁开始学习练车,驰骋于异国他乡,夕阳生活精彩惬意。我也赏识美国民众教育孩子的理念,不娇不宠,孩孑到了18岁,一切都要自理,靠自己洗碗打工维持生活,凭自已的能力去开创事业。</b></p><p class="ql-block"><b> 相见时难别亦难,与王老師只相聚一天,我就要回江西了,离别时彼此恋恋不舍。傅老師丶王老师一直送我们到洛溪地铁站二号线的入闸口,此情此景,让我无言话感动……</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再见,广州的一切美好相遇!再见,我的城市学校!再见,我的领导同事学生!再见,我的亲人朋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