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故事多,相聚都快乐

老兵

<p class="ql-block">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北京是中国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以丰富的历史遗迹,众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文化风情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北京,是我的部队所在地,是我军校学习的地方。难忘军旅十四载,我深深的热爱北京,一直向往北京。2024年12月17日至12月20日,在外孙女陪同下我和老伴再次来到北京。短短几天,游览了多个景点,相见了多位老战友。欣赏美景让我开心,战友相聚让我快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京城见到老战友,“手表”故事涌心头</span></p> <p class="ql-block">我(右)和战友张云庆</p> <p class="ql-block">我和夫人与张云庆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张云庆在陪着外孙女滑冰</p> <p class="ql-block">  张云庆,北京市人,1977年入伍,1982年退役,前两年刚退休。</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的张云庆,专职接送孩子。白天接送两个外孙女上学,晚上陪着学滑冰、舞蹈、平衡车。风雨无阻,雷打不动。为了不耽误孩子训练,又能与我见面, 晚上九点,他来到了我下榻的公寓楼下。我急忙换衣,下楼迎接。</p><p class="ql-block"> 临时租住的公寓内,战友相见格外亲。条件有限,白水款待。当年,我俩都在修理队,我俩都在车修班。我是班长,我是技师。虽然部队像工厂,工作在车间,称呼仍叫班长。如今,小张却喜欢叫我师傅。他说,第一天上班,跟着我改装拖拉机,参与的有老职工刘海青师傅。修理喷洒车、淋雨车,电气焊都是跟我学的。他说,你带徒弟手把手,不厌其烦;你讲课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学生爱学。他说,“你是我的师傅,第一个师傅,终生难忘”。声声师傅挂嘴边,声声师傅暖心间。徒弟不忘感恩,师傅浮想联翩,围绕“一块手表”侃侃而谈。</p><p class="ql-block"> 1978年7月,我被借调在原防化教导队当教员,张云庆是那一期的学员。那年那月,正好未婚妻来队旅行结婚。所谓旅行结婚,对我而言就是为了省钱,没有婚礼,没有婚宴,没有婚纱。所谓旅行结婚,还是为了节俭,没有嫁妆,没有彩礼,连时兴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也没有。所谓旅行结婚,就是美丽的谎言,在部队说已在家举行婚礼,回到家说已在部队结婚。新娘来队即入“洞房”,没有布置,没有闹洞房,被子还是绿色的军被。一天婚假没有享受,一节课没有耽误。所有这些,都得到了未婚妻的理解和支持。事后,教导队李队长批评我不该隐瞒。为了一己之利,婚姻大事,如此简单。其实,那个年代农村入伍的孩子,家庭条件都不好,选择旅行结婚的不止我一个。一辈子亏欠了妻子,一辈子亏欠了军嫂。</p><p class="ql-block"> 说来话长,我对自己也很苛刻。自己穿补丁衣服、补丁鞋,省下新的寄给弟兄们。婚前,我买了一双尼龙丝袜子,有生以来的第一双袜子。穿在脚上,光溜溜、滑溜溜,比粗布军袜舒服多了。晚上脱下洗一洗,早上起来又穿上。那个年代,教室没挂钟,下课没号声,很不方便,我也舍不得买表武装自己。战友小张见我不便,把心爱的手表给了我。 殊不知,那个年代,手表是凭票供应的紧俏商品,是贵重物品,小张慷慨借给我,一借几个月,我很感动,妻子也很感动。</p><p class="ql-block"> 妻子家庭条件比我好,回到老家,通过关系,从天津买了一块“东风牌”手表,寄到了部队。我很高兴,将手表归还主人。这是我的第一块手表,也是我戴过的第二块手表。我很喜欢“小宝贝”,爱不释手,晚上时常忘记摘。</p><p class="ql-block"> 讲起“一块手表”的故事,我们很开心,欣赏小张陪伴外孙女练习滑冰、平衡车也很开心。看着视频,真的不敢相信,画面中那个动作流畅,姿势优美的冰上伴舞,竟是眼前这位六十多岁的老战友。外孙女曾获得北京市少年组平衡车比赛第一、全国比赛第二的优秀成绩。我们为之骄傲,为之自豪,为之点赞。今天,训练刚结束,顾不得回家,冒着严寒直奔而来。我能不高兴吗?能不激动吗?</p><p class="ql-block"> 分别时,我送他至附近停车场,久久不愿上车。车慢慢启动,车窗玻璃慢慢落下,“师傅再见”,回响在京城夜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出租公寓会战友,接兵往事又回首</span></p> <p class="ql-block">  12月19日晚饭后,老战友张宏印乘公交来到我的临时住所,茶水聊天至深夜。我们聊老人,聊孩子,聊生活。聊的最多话题,还是我俩接兵那段经历。</p><p class="ql-block"> 1982年秋,我俩奉命去邯郸魏县征兵。我们的地点在棘针寨公社,工作范围在公社所辖N个村庄。到达魏县第二天,我俩骑着租来的自行车,驮着租来的被褥,来到了公社武装部,在公社安营扎寨。公社居住条件很简陋,办公条件很艰苦。破旧的屋子里只有一张抽屉桌,两把椅子,两张竹板床。砖块砌成的地面,墙根还有老鼠洞。白天,走村串户搞家访,吃饭再回公社食堂。天天跟老百姓打交道,天天跟公社干部在一起。生活再苦,心中有乐。因为大家一样苦,大家一样乐。</p><p class="ql-block"> 或许对我们有所照顾,公社伙食不断改善。三天两头蒸包子,隔三差五熬大锅菜。公社作为一级政府,伙房餐厅很简单,简单的跟老百姓没有两样。一样的大锅灶烧柴烧煤,一样拉风箱;一样的小地桌,一样的小板凳。公社有个良好的风气,那就是改善伙食都下手。公社李书记,武装部马部长经常帮忙。从农村走出来的我,从小喜欢帮母亲做饭,喜欢节假日部队帮厨,从炊事班走进军校的我,很快融入了公社大家庭。包包子,揉馒头从来不在话下。每当大家夸赞我,我总是说部队炊事班三个月,让我受益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最有趣的是拉风箱,对我来说不但不在话下,还能拉出花样。坐在麦秆拧成的坐垫上,伸开两腿,一手握风箱杆,一手拿铁铲;一手推拉,一手向炉膛加煤。操作娴熟,配合默契。时不时把儿时学会的鼓点加入其中,拉风箱有了花样,有了节奏,风箱声有了音乐。“咣当、咣当、咣当咣当咣当”;“咣当、咣当、咣当咣当咣当”,响声不停,笑声不停。</p><p class="ql-block"> 难忘军旅十四载,第一次接兵,也是唯一一次接兵,我和张宏印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我和张宏印专程去魏县看望了这批退伍小兄弟。这个时候的魏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跟全国一样,公社早已改为乡,其职能不变。高速公路穿过乡政府,周边楼房林立。到处是店铺,到处是饭店,购物、吃饭、喝酒都很方便。在战友孙书军的个人会馆,我们欢聚一堂,热闹非凡。看到一个个战友,连同他们的村名,都能一一说出来,他们都说我记忆真好。其实,谁接的兵谁最亲,我把他们装在了心里。</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已至深夜,带着相见的喜悦,老战友踏上了回家的末班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回眸军校生活,回味沂蒙柿饼</span></p> <p class="ql-block">  1977年12月,我们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院。两年寒窗,成了一生的同学➕战友。2024年12月18日晚,分别四十多年的军校老同学终于见面了。上图左起:张昌杰、孙建军(本人)、解西爽、杭开云。张昌杰、杭开云留校;我和解西爽回到了原部队。我在原北京军区防化器材仓库,解西爽在原北京军区防化团。我和老解虽不是一个部队,却是巨鹿籍同年入伍,却是一个闷罐拉去的战友。我俩曾借调同一教导队,曾住一个宿舍,教学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照顾。我俩曾一起去武汉参观技术革新,为部队建设而努力。张昌杰、杭开云我们曾是军校一个班,曾为上下铺。张昌杰老家在山东沂蒙山区,那里盛产栗子、核桃、柿子。他知道我爱吃柿饼,寒假回来时特意带来许多。这种把柿子通过削皮、晾晒等制作的柿饼,脱掉了外衣,露出的是柔软、细腻的果肉。没有了外衣,也就没有了坚硬,没有了涩感。柿饼上的白霜,如同初雪般纯净,咬一口,甜而不腻,软糯中带有一丝丝的纤维,令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我对柿饼的味道,对柿饼的好感依然停留在沂蒙山的柿饼上。我们大平原有了柿子树,同学家有柿子树。每年秋后,我们都会相约采摘,体验丰收的喜悦。老伴最了解我,每年冬天都从网上购买柿饼,也购买过沂蒙山区柿饼。每当吃起柿饼,总是想起这段战友情。杭开云在我们区队年龄最小,如今也奔七十了,早已当上姥爷了。平时不喝酒的他,今天也喝了一点点。由于疫情的隐患,感冒住院的我,出院好几天了,总是离不开药,总是不能完全康复。今天老同学相聚,本该喝点小酒却不能,只能以茶代酒。俗话说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大家互相理解,不断举杯碰杯。感谢小杭同学的热情款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难忘军旅历程,难忘闷罐伴行</span></p> <p class="ql-block">  上图从左至右:杨贵通、我、王云国、马东印、解西爽。</p> <p class="ql-block">四位军嫂是:杜运省、刘会敏、司国金、武英敏。</p> <p class="ql-block">  五十二年前的今天,我们一起参军入伍。我们来自千年古郡巨鹿,一列闷罐车将我们拉来。我们都是人民防化兵,营房都在长城脚下。我们有的入党提干,有的退伍复原。再后来,有的转业地方,有的继续留队。现在有的退役又退休,有的从部队退休。我们不分职位高低,无论身在何处,彼此牵挂。退休后,没事了,越把老友常思念,越是想把老友见。</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0日,我和夫人及外孙女有幸与京城老战友相聚,有幸见到了马东印夫妇;王云国夫妇;解西爽夫妇;杨贵通老战友。正值入伍五十二周年之际,我的到来,大家更高兴,气氛更活跃。兴奋点,喝多点,话多点都是正常。</p><p class="ql-block"> 1987年,我转业回到了原籍,由于工作原因,来京比较少。即是来,也是来去匆匆。没有时间多住,没有时间相聚。解西爽是我防化学院老同学,还是那样憨厚老实,感谢他的热情款待。杨贵通接触过几次,还是那样活泼、爽快。马东印是我们兄长,一向为人低调,办事周全。部队退休后,喜欢回农村,住上几个月。小院子,老房子,老街坊,老邻居,乡音不改,乡情不变。一壶清茶,一壶浊酒,留下了乡亲们的口碑。王云国,退休前为原北京军区某部政委,大校军衔。久闻大名,五十多年未曾谋面。拜读过他的多篇文章,知识渊博,文采斐然,受益匪浅。这次有幸相见,并肩而坐,交流沟通之中,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再说我的老伴,一直在老家工作,与在京战友接触较少,与军嫂们接触更少。只因她们共同选择了军人,嫁给了军人,成为“军嫂”,才把她们紧紧连在一起。她们有着共同的语言,有着说不完的话。相聚很近,相聚很亲。</p><p class="ql-block"> 聊着聊着,我们又聊到了“闷罐列车”。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一个时代的记录,一段挥之不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18日,是我们入伍走向部队的日子,也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下午,我们从巨鹿来到邢台南货场,等待开往北京方向的火车。那一年,全县有十个公社新兵去北京,足有好几百人。冬天,空旷的南货场,因为这批新兵的到来,形成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徬晚,列车准时开进,我们准时上车。我们这节车厢共有新兵54人,其中张王疃公社48人,王六村公社张毛庄村2人,平乡县北街4人。在接兵老兵栾建国、徐成群组织下登上车厢。这是一列货车,直观看去,明显刚卸完水泥。车厢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厕所。两个小窗户,不能完全打开,缝隙中透过一点光芒。车厢有个大推拉门,用力才能推开。拉货时从外面锁住,载人时从里面用粗号铁丝拧住。车厢顶部挂有一盏马灯,随着火车的颤动摇晃,光线极不稳定。厢内没有座椅,没有床铺,只有提前备好的稻草。新兵们借助稻草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和衣躺着。老兵告诉大家,解小手要等车站停车,实在憋不住,可从门缝临时解决。解大手只能憋着,憋到下一站。那时,我们正值年轻力壮,身体倍棒,没有尿频尿急,一般都能憋住。那时,我们的生活条件很差,任何艰难困苦都不算个啥。没有怨言,没有牢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当兵,当好兵!那时,我们都很兴奋,谁也不困,谁也不睡。昨晚在县政府招待所歌声不停,今晚依然歌声不断。在微弱的灯光下,在大家的呐喊中,我把儿时学到的歌曲,把初中、高中学到的歌曲恨不得全部展现给大家。唱了一首又一首,掌声一阵又一阵。今晚无眠,在昏暗的车厢里,我们度过了又一个快乐的夜晚。在老兵催促下,背包当枕,地板当床,很快进入梦乡。那时,没有手表,更没有手机,不知道几点几分,也不知道睡了多久,只听老兵喊丰台站到了。大部分人下车,处理个人事情。其实,停靠的丰台站也不是客运站,也是货运场。满天遍野,北风呼啸,人们快步到席子围起的“临时厕所”,办大事。快乐感、幸福感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上车清点人数,拴好车门,继续前行。那时,老兵很严肃,新兵谁也不敢问还有多远?部队在哪里?只有一个期待,早日到达。在咣当、咣当的颤抖声中,在迷迷糊糊的昏睡中,19号一大早,列车停靠在西拨子火车站。我们的目的地到了,梦寐以求的部队到了。到了部队,方知我们是京字917部队,一块入伍的其他新兵是京字4568部队。多年后,917改为52804,4568改为52814。这就是我们这批巨鹿籍老兵,这批防化老兵,一辈子终生难忘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五十二年过去了,闷罐车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铁路客车不能满足大规模人员输送的情况下,承担了重要运输任务,承载了一代人的梦想和奋斗,也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闷罐车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闷罐车上的不眠之夜仿佛就在昨天。如今,我们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动车、高铁已成为普通百姓的出行工具,新兵入伍再也用不着闷罐了。为我们的祖国点赞吧!</p> <p class="ql-block">  老兵故事多,相聚是首歌。我的外孙女小名妞妞,大三毕业生。此次陪伴姥爷姥姥来京,所有吃、住、行都由她安排,全程参与了姥爷及战友相约聚会,端茶递水,拍照录像,大家都夸赞妞妞懂事。妞妞洗耳恭听了老兵的一个个故事,耳闻目染了战友的深情厚谊。她说,看着姥爷每次相聚都很兴奋,我也很高兴。衷心祝福老兵身体健康,天天快乐!</p> <p class="ql-block">  每次相见,都有故事,每次相聚,都是一首歌。这些故事,或许很平淡,或许没有多大意义。但对于我们这些老兵来说,对于曾经的经历者,能写出来,讲出来,却是一种自我欣赏,自我陶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