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进入到年终,天寒地冻的,不宜远行了</p> <p class="ql-block">霜打绿叶,掩映着活力的绿</p> <p class="ql-block">冰花还争妍</p> <p class="ql-block">枯枝败叶的荷花池</p> <p class="ql-block">顽童</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宁静且苍凉的大地,历史上曾涌现过重多杰出的代表,例如北宋的包拯;明清的龚鼎孳、张树声、李鸿章和段祺瑞;晚清的刘铭传和刘秉璋;民国的李克农、冯玉祥、张治中和卫立煌等…</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当铺,建于清代,为晚清重臣李鸿章四弟李蕴章开设,当时叫"源兴号"当铺,后改称"元和质"当铺。该建筑坐南朝北,前后五进,正门临古镇西大街,后门紧靠裕溪河,建筑面积约1412平方米,其中当铺面积为约824平方米,货仓面积约587平方米。整幢建筑简洁宏大,设计严谨,布局合理,是研究江淮流域清代商业建筑格局,了解晚清时期贸易活动及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古建筑,2015年6月被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货仓部分于2015年11月底修复完工,现为"运漕历史文化陈列展"展厅。</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1823-1901年),字浙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1844年乡试中第48名举人,1847年会试中列为二甲第13名进士,任翰林院编修。</p><p class="ql-block">咸丰三年(1853年)李鸿章受命回乡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后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同治元年(1862年)回乡募勇的李鸿章受曾国藩之命,率淮军五营赴上海抵抗太平军进攻,自成一军,是为淮军。不久,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李鸿章大力扩军,采用西式枪炮装备,淮军迅速扩充到六、七万人,并与湘军一道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基本剿灭了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又指挥平定了捻军暴乱,保住了行将崩溃的大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p><p class="ql-block">从19世纪60年代起,李鸿章就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运动。同治四年(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仿制西式枪炮军械。从70年代起,他又以官督商办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如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p><p class="ql-block">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后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同治十三年(1874年),对日抱有高度警惕之心的李鸿章上奏,系统提出组建北洋、东洋、南洋三大舰队,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中国近代海防战略。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李鸿章全力创办北洋水师,并同时创办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为海军输送人才。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饱受指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李鸿章受命和谈,在全无谈判筹码,列强严厉要求下,被迫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赔款数额特别巨大的《辛丑条约》,李鸿章悲愤交加,心力交瘁,不久便去世。</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墓位于合肥大兴,距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包孝肃公)和明代理学名臣蔡悉(蔡文毅公)墓不远,故此地有"一里葬三公"的说法。墓旁营造了规模庞大的享堂,供奉李鸿章的灵位。现存享堂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由西至东依次为墓园、享堂和仓房。园区庄严肃穆,碑亭林立。享堂、仓房古建筑保存完好,三块御制碑由光绪帝所赐,极显恩宠。神道碑文由俞樾、吴汝纶等名家撰书。</p> <p class="ql-block">1901 年李鸿章去世后,家乡族人为其营造享堂。1903 年落成后,李鸿章的灵柩归葬故里。整个享堂为晚清江淮地区建筑风格,占地 14000 平方米,是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名臣墓园。</p> <p class="ql-block">古人迷信死者灵魂藏于墓室中,灵魂可就近在此饮食起居.此处即为死者休憩场所,供有李鸿章灵位。</p> <p class="ql-block">光绪皇帝赐予的御制祭文碑和碑文碑,高达四米,左右两块为原物,中间为复制品。祭文碑上评价李鸿章"性秉忠纯,道宏开济",可见清廷对李鸿章的器重。</p> <p class="ql-block">神道碑放置于神道的入口,记述李鸿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赠李鸿章和封赏李氏子孙的情况,碑文由清代大家吴汝纶起草,于式枚撰书;碑额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题写。</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追封一等侯,神道两旁设有五对石像生,分别为文官、武官、马、虎、羊。石像生,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用于显示墓主的身份。墓前有石五供和摆放祭品的供桌。墓冢为李鸿章与赵氏夫人的合葬墓。</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1823年生于合肥,是晚清军政重臣,1901年在北京去世,1903年归葬家乡。</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一生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四朝,成为影响清朝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关键性人物。他曾概括自己的一生为"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 。其一生可谓"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梁启超曾评价"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 悲李之遇"。</p> <p class="ql-block">《戏鸿堂法帖》为魏晋至宋元名家法书石刻版,是一部著名的丛帖,明代董其昌刻,历来评价颇高。戏鸿堂取义于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飞鸿戏海"。董其昌死后,《戏鸿堂法帖》刻石随即易主。清光绪年间,李鸿章兄长李翰章将此刻石从苏州运到合肥,筑"藕香村"珍藏。1943年,在运往当时安徽省府立煌县途中遭日寇追击轰炸,刻石损失过半。建国后,由皖北文献会保存。1953年后由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现有120余块。2003年,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将其中完整和清晰的105块依拓片重新摹勒刻成,嵌砌于李鸿章享堂碑廊内,以使这批名家法书精品得以向公众展示并流传后世。</p> <p class="ql-block">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包氏家族不断支分派衍,人口增多,辗转迁徙全国各地,宋代,安徽成为包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包姓总人口的一半。</p><p class="ql-block">北宋初年,包拯祖辈迁居庐州合肥,在东乡(今肥东县包公镇)定居,读书种田,逐渐成为当地望族。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包令仪癸未科进士及第,后在福建惠安、京城开封、应天府等多地任职,老年致仕,返回原籍。</p> <p class="ql-block">包氏宗祠"始建于宋,到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当时由包氏十八位后人自筹银两,在位于文集"包村"北面这块地势居高,三面为山峦环抱,地处村头较为显目之处,建造了这座"包氏宗祠"。宗祠有四进,规模不算宏大,前后二幢各三间,中间有天井院落分隔大殿和前厅。宗祠正殿内,塑有包拯坐像。可能因为当时资金缺乏,条件简陋,两旁只有王朝、马汉塑像分列左右(有待考证)。</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包拯被定为"封建社会的保皇派",包氏宗祠遭到了严重破坏。当时从合肥市区赶来的红卫兵、造反派,将宗祠洗劫一空,连同几十卷《包氏宗谱》和这幅珍贵的包拯画像,全部都被带回合肥焚烧了。</p><p class="ql-block">民国后期,包拯34代后裔包遵山,在祠堂内兴办学堂,包氏宗祠大门朝向始终还是面北的朝向。1993年,菲律宾华侨庄垂郎先生因仰慕包公高风亮节,曾经向当时521户包氏后裔每家捐赠300元,合计156300元。但是,当时的包家后人都没有把钱拿回家,全部用作修缮包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包公故里文化园占地面积5.1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500平方米。全园由包公故居、孝肃阁、包公书院、廉苑四大主体片区及游客服务中心、戏台等功能建筑组成,是一处以"世界包公、故里肥东"为主题,以包公之孝、之廉、之梦为主线,从历史、文化、文物的视角,全景呈现包公"孝、廉、忠、直、智"的一生;全面展现包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中国廉政文化发祥地、廉洁廉政文化情境体验、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包拯(999-1062)字希仁,合肥(今肥东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29岁中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故有"包青天"之誉。</p> <p class="ql-block">包孝肃公墓园是北宋名臣包拯及其夫人、子孙所葬之地,占地三公顷。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p><p class="ql-block">北宋嘉裕七年(公元 1062年),包拯病逝于河南开封,其女婿文效奉命护送灵柩返回故里合肥安葬。1973 年省市文博部门对包拯墓进行清理发掘,出土包拯及其夫人、儿子、儿媳、孙子等六人墓志和包拯遗骨及其部分陪葬品。1985年依据史料有关记载和原包拯墓发掘资料,按宋《营造法式》重建包孝肃公墓园,由西向东,主要建筑有照壁、子母双石阙、神道碑、神门、石刻群、享堂、包拯主墓、附墓区、地下墓室等,墓室前正中端放包拯墓志铭、金丝楠木棺里放着极其珍贵的包拯遗骨。</p> <p class="ql-block">主墓位于地下墓室正上方,为覆斗式方形墓,墓碑上刻"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碑前为供桌,上置三供﹣﹣香炉一只、烛台一对。方形石块为祭桌,祭桌四周刻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p> <p class="ql-block">墓室位于主墓正下方,根据原墓发掘资料营造。墓道两侧石壁上刻有《二十四孝图》和《接引图》,室内正中端放着包拯墓铭,金丝楠木棺具内安放着珍贵的包拯遗骨。</p> <p class="ql-block">清风阁景区是为纪念包拯诞辰 1000 周年而建的大型仿宋建筑群。主体建筑清风阁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层,登顶可俯瞰城市风光及整个包公园的秀丽景色。阁内采用雕塑、绘画、多媒体等艺术形式,展示了包拯"孝勤清正"的精神品质和官德修养。</p> <p class="ql-block">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清台湾省首任巡抚。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1836年9月7日)出生于合肥西乡大潜山下四房郢(今属肥西县铭传乡)。行六,绰号刘六麻子。咸丰年间,兴办团练。同治元年(1862年)组建铭字营加入淮军,28岁授直隶提督,功封一等男爵,时称淮军名将。同治八年(1869年)开缺回乡,筑大潜山房,养疴田园,关注时局。</p><p class="ql-block">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奉诏起复,临危受命,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率领台湾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法保台战,取得基隆、淡水大捷,授福建巡抚。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省,首任台湾巡抚。任内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一系列新政措施,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七年三月(1891年5月)以病辞归。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896年1月12日)逝世, 谥壮肃。有《刘壮肃公奏议》《大潜山房诗抄》《盘亭小录》传世。</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刘铭传的故居——刘老圩,作为肥西圩堡群的代表,是1868年刘铭传回乡时所建,占地面积101亩。圩内四周是深壕和石围墙,大潜山汇流的金河水绕圩而过。九间厅是刘铭传迎客会友之处。荷花池中的盘亭,有石桥相连,曾经存放西周青铜器——虢(guó)季子白盘。1950年,刘铭传的后代将传世国宝捐献给了国家,成为新中国献宝第一人。圩堡西北水中有一小岛,为当年刘铭传读书之地,院中的广玉兰是1885年赏赐给淮军将领的一种“荣耀树”,这棵广玉兰因为一根两干、同气连枝,而被称为“同胞广玉兰”。 </p> <p class="ql-block">刘铭传家族祖居江西进贤县紫溪村,刘赛明初迁肥西小河暖,后迁余家店,复徙大烟墩北第十三保定居,后名刘家院墙(今肥西县金牛乡刘祠堂村)。生子一,名号未详,乳名"五公"。五公生子"道真",道真生二子:海、宽。海生子廷玉;宽生子玺、自赛公至廷玉、廷玺两公,已历五世。廷玉在大潜山南,繁衍生息,称山南老八房。</p><p class="ql-block">廷玺移居大潜山北、繁衍生息、称山北老七房。刘铭传之祖先为老七房中老六房,六世祖为德辉,七世全、俞、八世三朝(俞子)、三辅、九世应扬(三朝子)、应第,十世维月(应扬子)、维新</p> <p class="ql-block">张树声(1824--1884.10.26),字振轩,廪生出身,合肥西乡(今肥西县)张老圩人。西乡三山(周公山、紫蓬山、大潜山)团练之首,率先倡议投奔曾国藩、李鸿章,为准军元勋,树字营统领。1862年率部众赴沪。在淮军大将中第一个由武登文,走上仕途。历任护理山西巡抚、署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实授江苏巡抚、调任贵州、广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在李鸿章丧母归葬期间,张树声曾一度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淮军、淮系集团的发展中,成为仅次于李鸿章的第二号人物。张树声忠于国事,思想进步。在署理直隶总督期间,率同淮军大将、庆军统领吴长庆果断平息朝鲜"王午兵变";在中法战争爆发之际,为筹备战事竭尽心力,病故于广州黄埔行营;其临终遗折要求清廷当局"开议院,兴民权",为晚晴封疆大吏中首倡政体改革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张树声故居张老圩("淮军将领四大圩"之一)位于紫蓬山森林公园的腹地周公山山南。该圩建于同治年间,三面环山,河水环绕,曾有各式建筑300多间,规模宏大,景色秀美。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肥西县第一初级中学,老房大都被拆除重建为教室和办公楼;目前尚存后堂屋1幢9间及守卫住房5间。</p> <p class="ql-block">李克农将军是我党我军情报和保卫工作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他和党的隐蔽战线、统一战线的同志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为保卫和建设新中国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光照后世、永垂青史!李克农1899年出生于安徽巢县,"五四"时期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1925年他和阿英等同志在安徽芜湖创办民生中学,传播革命思想。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28年春,李克农根据党的指示,秘密转移到上海。不久,党组织派他和钱壮飞、胡底同志一起打入徐恩曾把持的国民党特务首脑机关,在敌人内部成立特别党小组,李克农任组长。1931年4月,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李克农等同志机智果断地与敌人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使党中央机关得以安全转移,受到党中央的嘉奖,他们三人被周恩来誉为"龙潭三杰"。毛泽东曾说:李克农、钱壮飞等同志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们,当时许多中央同志包括周恩来这些同志,都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1931年,李克农奉命离开上海转移到江西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长、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红军工作部部长;长征中,李克农担任中央纵队驻地卫戌司令,对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在长征中的安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红军到达陕北后,李克农担任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他两次深入东北军与张学良将军举行秘密会谈;后又陪同周恩来在延安同张学良谈判,终于形成了西北抗日大联合的局面。"西安事变"发生后,李克农担任中共代表团秘书长,协助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建立了西安红军联络处。</p><p class="ql-block">抗战爆发前后,李克农担任中共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八路军南京办事处处长、筹建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并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和八路军总部秘书长,建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并担任处长。</p><p class="ql-block">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李克农同志奉命撤回延安,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部长,中共中央情报部副部长、部长等职务,长期领导和主持我党情报、保卫工作。获取了日伪大量军政战略情报,为配合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中,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李克农使我党我军的情报事业得到更广泛深入的发展,毛主席曾评价:"我们的情报工作是最成功的。"</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李克农担任中共中央情报委员会书记、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外交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等职。</p><p class="ql-block">1951年7月,李克农奉命赴朝鲜,负责停战谈判工作。1954年,李克农作为中国代表团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李克农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56年在党的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p><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李克农患脑溢血,病情稍有好转,就写信给杨尚昆和邓小平,要求"将中央特科的斗争历史,尽可能加以搜集","同时可以使过去在斗争中的无名英雄各得其所"。他的意见得到中央的批准。1962年2月9日,李克农不幸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氏家族以"和平"将军张治中为代表,祖父张邦栋一生以农为业,克勤克俭。母亲教导"咬口生姜喝口醋"的精神,只有尝尽人间辛酸苦辣才能建功立业,让张治中受益终生。张治中的子女恪守家训,在科教、文教领域成绩卓著。</p> <p class="ql-block">张治中(1890-1969)字文白,巢湖人,抗日爱国将领,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曾被毛泽东称为"三到延安的好朋友",被称为"和平将军"。</p> <p class="ql-block">冯氏家族以冯玉祥为代表, 其父冯有茂一生正直无私,严肃勇毅,给冯玉祥树立了爱国爱民的榜样。冯玉祥教育子女立身先立志,提倡平民化生活,严禁子弟沾染纨绔习气。</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凝重催生当下的你我该收拾好心情,立足当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鼓足干劲再出发,创造出明天的</span>博博生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