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是中国南北朝史最重要的一个王朝,是民族大融合、世界大交往与对话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魏都平城则是其中枢和大本营。平城人口百万,商旅不绝,在中国大地首屈一指,在世界版图中也屈指可数,堪称国际大都市,既为都城所在,又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持续近一个世纪。留存至今仍独领风骚的云冈石窟、斑驳陆离的玻璃器、金银器无言诉说着它的过去,也见证了人类文明在交流融合中的辉煌发展。今天,尽管丝绸之路早已超越其作为交通线的定义,成为一种精神和象征,但为人类留下了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价值典范,“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倡导将更加促进这种精神和价值的传播。 曹天度造九层石塔(复制品),北魏献文帝天安元年(446)。此塔系宫内小臣曹天度为祈求国家太平于平城所造。由塔身、塔刹两部分组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保存最完美的单体石塔。原存于朔县崇福寺,塔身1939年被侵华日军掠至日本,塔刹被朔县爱国人士暗藏保存。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回归的塔身运往台湾,现收藏于台北国立博物馆,塔刹现存朔州马邑博物馆。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旅通道,更是精神和文化传播之路。佛教传入中原,始于东汉,大发展于北魏。北魏建国之初,沙门法果宣称皇帝即“当今如来”,拜天子乃是礼佛。太延五年(439),太武帝平佛教圣地凉州,沙门佛事俱向东传,佛教造像盛行。太平真君七年(446)太武帝下令灭佛,6年后文成帝继位,复法。沙门昙曜在武州山主持开窟造像(今云冈石窟),此后平城进入了佞佛时期。 浮雕蟠龙石帐座,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市云峰大厦工地出土。高10;座边长18.8,高4.5cm。方座、圆身、方座四周饰忍冬纹,身上雕刻有龙纹。<div> 随着开窟造像的兴盛,北魏雕塑艺术也迅速发展。既有宏大的仿木构建筑,也有细致的生活用品、明器。劲健流畅的浮雕。细腻精丽的镂雕。跃跃欲出的高浮雕、饱满生动的圆雕,承继着汉代雄浑的传统,又受西方写实立体风格影响,力士像、忍冬纹、伎乐童子等流行题材源于佛教艺术,平城雕塑线条遒劲,健朗潇洒,造型生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br></div> 四出鹰狮龙纹石帐座,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市河东沙厂拣选。高9.5,座边长19cm。器形呈上圆下方,方形底座上四角各有兽,柱础呈圆形莲花状,中空,底座四周有莲花缠枝纹。柱础上部:顶部雕成莲花形,周围为高浮雕的蟠龙和山形纹饰。柱础座:盘绕忍冬纹和云纹,四角各浮雕一兽。 石雕供养龛,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市小南头寺儿村征集。长43.3,宽25.5,高33cm。整个器物为一整块砂岩雕凿而成。底部为一长方形平台,中部为一中空的大龛,龛内顶部呈拱形,内空,无底,且与前面中空的供桌相通。龛两侧各有一位武士,站立于身前怪兽的臀部之上。两武士着装及姿态相同,皆头戴尖顶风帽,帽之垂裙至肩,身着下摆及膝的圆领长袍,下身着裤。两手虚握于身前,手中空。武士脚下的怪兽一为人面兽身,一为兽面兽身,类似同时期的镇墓兽。二兽皆匍匐于地,颈部鬃毛直立,尾梢呈三瓣忍冬式,贴服于后背。龛前正中雕一长方形供桌,桌面下凹,桌前立面刻有浅浮雕图案,该图案两侧各雕一个长颈壶。供桌两侧各有一圆雕站立的侍者,皆头戴垂裙至肩的鲜卑帽,身着交领左衽长袍,下身着裤,脚蹬靴,双手捧一钵状器皿,表情谦和,面带微笑。身体略向内侧,其身后下端与整个龛像连为一体。 石雕二佛并坐龛,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城南出土。 石雕屋形龛(复制品),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城西小站出土。 石雕弥勒坐像(复制品),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市轴承厂北魏遗址出土。 石雕镇墓武士像,北魏(386年—534年),高65,长35,宽29cm大同市七里村北魏墓群出土。圆雕,镇墓武士。头戴兜鍪,身穿铠甲,左手握兵器(已不存),面向右侧,突目,高鼻;铠甲上用黑彩绘出鱼鳞纹代表甲片。两件镇墓武士相对而视,威严肃穆。这组石刻镇墓武士比例协调雕刻精致,是大同北魏墓出土的最为精美的石雕镇墓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石雕镇墓武士像,北魏(386年—534年),高65,长32,宽27cm,大同市七里村北魏墓群出土。圆雕,镇墓武士。头戴兜鍪,身穿铠甲,左手执盾,右手抚于脑后,面向左侧,双目外突,高鼻,阔口;铠甲上用黑彩绘出细密的鱼鳞纹代表甲片,盾牌饰几何纹,塑型夸张、尽显威严。大同北魏墓以陶质镇墓武士俑最为多见,石质镇墓武士出土较少。 杂技俑(复制品),北魏(386年—534年),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 三眼神壁画,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市御东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出土。位于墓室甬道东壁,都上长有黑密的长卷发,大眼高鼻,尖耳奇长,额头中间绘一只竖立的眼睛。身材魁梧,上身赤裸,环绕少许红色飘带,戴项圈、臂钏。下身着短裤,赤脚。左手下垂,执一兵器,右手执长柄兵器,守立甬道中,威猛强悍。其面相、服饰极具西域风格,是汉文化和西域文化整合的产物。 胡人牵驼和力士像壁画,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市御东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出土。位于墓室北壁砖砌筑棺床立面,胡人深目高鼻,卷发,朱唇。上身穿圆领窄袖长袍,下着长裤,腰束带,足蹬黑靴。左手执缰,右手握鞭,牵引一头双峰骆驼。力士几乎全裸,肌肉发达,左手执杵,右手臂托棺床。此类画是北魏壁画墓中较为罕见的一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莲花图壁画,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市御东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出土。 龙柄银魁斗,北魏(386年—534年)。 银罐,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市红旗村北魏墓出土。口径6.2、腹围11.2、底径5、高14.4cm;此罐罐口微侈,颈略内收,卵型腹,底内凹。口沿内有一周弦纹。肩部有两组凹弦纹,上下相距0.4厘米。腹部中间处也有一组同样的凹弦纹。银罐由上下两部分焊接而成,它整体颜色偏黄,应与当时银的提纯技术有关。 鎏金高足铜杯(复制品),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市轴承厂北魏窖藏遗址出土。 银勺,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市御昌佳园北魏墓群出土。 银盘、银筷、银勺,北魏(386年—534年)。 银碗,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市齐家坡北魏墓群出土。 玻璃壶,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市七里村北魏墓群出土。口径2.4,底径4.4,高5cm;吹制成型,天青色,器壁较薄,有球形盖。《北史西域传》有月氏商人在平城采矿石铸玻璃的记载。这件器型小巧的玻璃罐表面晶莹、制作精美,不仅是我国早期吹制玻璃的精品,也是佐证西方吹制玻璃技术在北魏定都大同时期传入我国的实物资料。 玻璃碗,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市七里村北魏墓群出土。 玻璃壶,北魏(386年—534年),大同是迎宾街北魏墓群出土。 釉陶胡俑,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左三,通高26,宽7,厚5cm;戴风帽,穿圆领窄袖长衣,侧摆开叉。深目高鼻,体较高。双手前平举。右二,通高29,宽8,厚6cm;戴风帽,穿圆领窄袖长衣,侧摆开叉。深目高鼻,画黑色胡髭。体较高。双手前平举,可能为牵马或骆驼的俑。 釉陶驼粮马,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通高19,长30.2,厚12cm;背上驮粮袋,青绿釉,四肢粗笨。 波斯银币,北魏(386年—534年)。 陶狗,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县蔡家庄村北魏墓出土。 釉陶骆驼和牵驼俑,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骆驼通高32,长34,厚6.5cm;陶质,骆驼通体施黑釉,呈站立状,昂首曲颈,颈部弯弧而长,双耳竖立,目视前方,鼻孔翕张,张嘴嘶鸣。双峰高耸,细尾顺垂,脚掌宽大,体态健壮,造型生动逼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平城胜景图。 陶马,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市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 陶骆驼,北魏(386年—534年),大同市田村北魏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