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涉故台下念陈王

爱旅游的胖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胜的故事,念中学时课本里读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导者,天地间的堂堂英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陈胜起义在大泽乡,是安徽宿州的一个村庄。想是如此故迹,必是殿阁巍峨,楼台壮丽,林荫蔽日,鸟鸣上下。</p> <p class="ql-block">  十二月初头一个上午,阳光艳丽,和朋友从毫州驱车近二百公里前往。过了宿州城就是乡间小道,虽不宽敞但是柏油路,过往行人车辆也不多。到了景点,大门两边柱子倒是古相,状如阙台,而气势相差甚远,进门便是座长方形的碑台,上书“涉故台”三个大字,上面有排小字: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旧址,边上有介绍牌却说这里原来叫“射鹿台”,盖因陈胜曾在台上射死了一头梅花鹿。一时弄不明白“涉故台”与“射鹿台”关联,指望有其他说明能解心中疑团,可惜寻沥半天还是无果。请教树荫下坐着三三两两聊家常的老汉,没有所以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年陈胜吴广就是在这里起的事,至于其他除了摇头外就无了下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往里步行大约三十米左右,有一大型雕像气势峥峥,上面两个飒飒如生的人物,不说大家都能猜到,那就是陈胜和吴广。整条主干道长有约二百米,道路两边是高耸的杉树,寒风中树叶已落下殆尽。</p><p class="ql-block"> 道路的尽头有个特大的土台,有三米多高,旁边碑文介绍是起义农民的演武练兵台。花岗岩的台阶,令人惊奇的是在台阶上长有一棵怪异的树,斜生而成,“树则粗四拃,长三丈,根扎台坡,顺坡而曲,上有十二爪枝”,呈龙形,树杆上通体鳞甲,满是疙瘩且十分坚硬,曾被人攀爬抚摸而油光闪亮,树旁立有石碑,上书“柘龙树”足见其树有奇,据说陈胜手植,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拾阶而上,一览无遗的大土台种植不少柏树,沧桑可见。台东沿边有口古井深不见底,曰“龙眼井”,井台的槽痕见证着岁月。土台上有八块石碑分成两列,这些石碑有不少年头,碑面已模糊不清,无法看清书写的内容。转游一圈除此而无其他,与脑子中的定式与想象差距实在是大,此景此情,我和同伴颇觉遗憾,想当年陈胜吴广起义是何等的威风和排面,没想到两千多年之后竟然找不到几丝故忆,真可谓是失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经过和同伴一番大脑复盘,顿感是孤陋寡闻而生疑,原来人家陈胜和吴广根本就不是大泽乡土著,纯属过路人,陈胜是河南人氏,其农民的身份倒是不假。他的惊天一反是由于秦朝暴政而起,秦二世当政的秦朝已至末期,除了虐政外还搞了几个众人皆知的世纪工程,弄得民不聊生。想想当时全国人口不过二三千万,光是修建万里长城征用了近百万刑徙,还有那个劳民伤财的阿房宫和郦山皇陵,几乎占去一半国人,所以全国到处尽显人荒。昏庸的朝廷四处强行征调劳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陈胜由农民变身为半民半兵,而他大脑极为灵活又善于投机,时间不长就混了个屯长,官位虽小但也能管理几百号人。一日,接到命令要他离开家乡去北方渔阳戍边,官府还派了二个校尉来押解。于是公元前209年的秋天某日,宿州罕见地下着连日暴雨,冲垮了本是低洼地大泽乡泥泞的道路,远处走来一队疲惫不堪的戍卒,便是陈胜和他九百多个同样半民半兵的哥们。天雨路毁滞留了多日,陈胜一算计,如期赶到渔阳戍地已不可能,可押解的校尉仍嚷嚷“误时就杀你头”,那辰光的朝廷可不管什么天灾人祸。陈胜和吴广一合计,反正是个死,“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不如死个轰轰烈烈吧!两人便杀了校尉,就在大泽乡避雨栖身的破庙里,也就是眼前的大土堆处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震耳发聩的一声呐喊,打破了世事格局,推翻了等级观念,激荡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天时的因素、苛政的压迫、领导的作用,几个单一条件凑一块可玩大了,让大泽乡这个籍籍无名的小地方书写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司马迁记述“(涉)……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杆而旗,天下云集而响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年陈胜起兵于此,他在农民心里是英雄,在官府的眼里可是贼寇,封建王朝自然不会在此为他筑庙立碑,土台上了无一楼一阁,片瓦寸砖就不足为奇啦。不过这演武练兵土台,天地却为其保留,或许天意,陈胜在异乡邂逅同为背井离乡的吴广,共同的遭遇将有大志向的两个人联结,两人可能曾在土台的某一隐蔽地方窃窃磋议,于是有“丹书鱼腹”、“篝火狐鸣”,借神灵起事“诛暴秦、伐无道”。陈胜是要做天子的,但他却失败了,陈胜、吴广建立的张楚政权只存在了六个月,对于他们起义失败的原因,毛主席在读《史记·陈涉世家》的批注中指出,陈胜、吴广有“二误”:一是违背“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杀死旧时伙伴,导致众叛亲离;二是信用奸佞,赏罚失当,诸将“多以谗毁得罪诛”不愿再为他们效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间已逝去两千两百多年,顾名思义,大泽乡是一方地势低洼之地。遥想当年,这里曾经芦苇丛生、野草遍地、鱼虾畅游的一片水泽,沧海桑田,如今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肥沃的田地。站在涉故台往四周望去,有果园、有初青的冬麦田。也许陈胜吴广起义的遗物只剩下那棵铁干虬枝、古朴苍劲的柘龙树,起义的意义很深远,是中国农民战争和农民革命的源头,是历史的载体和见证,是一座开天劈地丰碑。如今涉古台,虽经风雨剥蚀,游人稀疏,而古意犹在,陈胜吴广首举,掀起历史的浪头,拍在岁月的崖壁上,轰然共鸣,深深影响着农耕社会的中国后来进程,如贾平凹先生说的“农民是记着农民的英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