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丰碑

李建军

一段陈封多年的秘密援老筑路 <p class="ql-block"> 近期看到当年战友肖京发给我另一个老战友李忠智写的《援老纪实》美篇,勾起了我50多年前火热年代回忆,随着我国近邻老挝的旅游开放,许多当年的战友又重返了故地,拍摄和记录了一些现状,看到这些记实我也心起波澜,忍不住动手写了点亲身的经历,献给战友。记得74<b>年二炮工程兵</b>252<b>团十连援老修建这座南巴河大桥,孟国军提供的照片和简短视频太捧了,我是建桥参与人和见证人之一,就像母亲见到离别几十年孩子的感觉,他默默地立在那里,在异国他乡土地上负重前行无闻付出,我控制湿润的眼睛注视,真想前去拥抱和抚摸,但只能说一声孩子辛苦你了。同时也真心的为他感到骄傲。河中两墩三孔没错,跨度115米,桥宽</b>8<b>米设有栏杆,我清晰记得在桥头红房子那个地方,在大桥峻工移交之际,我们花了两三天时间专门上山伐木修了一个全木的中式六角纪念亭,顶部铺的茅草,亭中修个木台子,亭柱边还有一圈靠背座位,既简单又朴实,还散发着鲜活的木香,提供给乡民过桥歇脚,因是我专门琢磨设计和负责的所以印象深刻,可能经过将近</b>60<b>年风雨已经消失了。但这个大桥至今如同丰碑还屹立在老挝北部南巴河上。非常敬佩整整两年艰苦修建,在原始热带雨林里安营扎寨,中国军人252团十连全体官兵的心血付出没有白费,桥基的稳固(水泥钢筋全部是国内材料)抵住多次大水山洪的冲击分毫无损,连桥的栏杆都没有变化,保持原样,感谢当地人的珍惜维护,也说明大桥质量过硬,还能为老挝人民服务百年或更长。</b></p><p class="ql-block"> <b>大桥两岸风光依旧,河水清澈,青山绿水在这里是永远画卷。遗憾是此桥没有名志牌没有留下任何建造者的信息。只有战备编号多少公里。这是历史遗憾。但它像丰碑一样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b></p> <p class="ql-block">中式六角亭</p> <p class="ql-block">新东线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老挝是个神秘易动荡小国,历史上曾是中国的辅属国,现人口700多万,国民信奉佛教,1893被法国占领,1940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宣布独立成立老挝王国,老挝人民党1962年成立,只因美国的介入与老挝王国双方打打停停持续了22年最终在1975年12月2日,老挝人民党占领万象,取得了内战的胜利,国王西萨旺·瓦达纳宣布退位。之后老挝废除了君主制,成立社会主义的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湄公河发源我国青藏高原玉树,在中国境内名澜沧江,流域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在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是流域国家重要的水利资源。</p> <p class="ql-block"><b>我国为老挝修建的第七条公路是新东线。该线由纳双至孟献,要反复跨越高山峡谷,工程特别艰巨。</b>1973<b>年开始动工。该线的勘测设计任务由贵州省交通局承担。中国援老抗美指挥部动用了</b>6<b>个工程大队施工,</b>5<b>年完成任务。新东线公路于</b>1978<b>年</b>3<b>月胜利竣工,也是援老筑路最长一条,全长</b>280.867<b>公里,桥梁</b>32<b>座,涵洞</b>904<b>个。南巴河大桥是新东线第二长度大桥三孔115米,仅次于兄弟团修建的楠乌江大桥</b>9<b>孔</b>256<b>米,它也是中国援老修建的桥梁中最长的一座。78年新东线全线交付使用后,整个历时十余年援老筑路胜利结束,老挝政府将其命名为“老中友谊一号公路”。</b></p> <p class="ql-block">楠巴河是南乌河支流最后汇入湄公河。</p> <p class="ql-block">车队沿着前期新筑线路进场</p> <p class="ql-block">老挝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大小寺院遍布多地,僧侣很受当地人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先遣人员先开出运输便道</p> <p class="ql-block">当地特色民居高脚屋</p> <p class="ql-block"><b> 南巴河大桥在新东线</b>93<b>公里处,属于我725大队二期工程路段。大桥总长</b>115<b>米,两台、两墩,三孔,桥梁因受当时的施工技术及条件的限制,每孔主梁分割成四片T型梁。单片重量十几吨,到时在拼装成主梁以减轻移动拼装的难度,在岸边整体浇筑养护10天,共</b>12片T型<b>梁。大桥由十连为主承建,当时桥梁上墩之日,如同节日一般全体出动,釆用单片梁吊装方式,用卷扬机牵引下放滚木,人工拉大绳定位,几乎是用最原始的滾动方式把几十吨T梁上桥上墩,这也是十连的壮举,如同开弓上箭不能回头,不能出现有丝毫差错,现场搭建的跨河横架钢梁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属于二期路段的工程重点工段,又是施工的关键上梁节点,团长亲临督战指挥,派出全团的精锐机械联队保障,我们参与人都是选出精英,其它人都是拉拉队,随着姚连长尖利嗓发令,大家喊着号子,一点一点的移动大梁就位,当天成功完成一片梁安全上墩固定,全场精神大振,总结好经验从开始每天一片两片后三片至全部吊装上墩大桥胜利合拢,完成了壮举戴入史册。</b></p> <p class="ql-block">当时王牌筑路武器日本D 80推土机,为开辟新路立了大功,总是冲入在最艰难的一线、充当开路先锋,可惜全团只有两台,成了团长的宝贝只在最关键的时候顶上用。</p> <p class="ql-block">考察团在现场</p> <p class="ql-block"><b>在李忠智《援老纪实》是这样记述的:</b></p><p class="ql-block">‍252<b>团沿线还修建了</b>7<b>座桥梁,大桥(桥长</b>50<b>米以上称大桥)两座,即南暖河桥和南巴河桥,南暖河在新东线约16公里处桥长50多米单孔,南巴河桥在93公里处,身长115米3孔。是我团负责线路上重点桥梁,桥梁施工采用吊装法,即在岸边浇铸片梁,成型后吊装到桥台上。建桥施工以</b>3<b>营</b>10<b>连为主,相关单位协同配合。</b></p><p class="ql-block"><b> 老挝的气候特点是白天黑夜温差大,高处低处温差大,阳光下和阴凉地温差大。</b>11<b>月开挖桥台基坑时,白天太阳很毒,中午可以穿背心,但阴凉地里特别是水里则很冷。战士们在桥台围堰的积水中施工,冷得打哆嗦。炊事班就送来姜汤给他们御寒。</b></p><p class="ql-block"> <b>浇铸桥梁的模板由加工连伐树破板,螺纹钢筋也由加工连按图纸弯制成型。安装连负责焊接成桥梁骨架。三营部铁工班负责打造模板钯钉。</b>1974<b>年</b>4<b>月</b>28<b>日,桥梁吊装开始,筑指工程处领导和团首长到现场观摩压阵。施工人员分组协作,按照“横移、纵移、安装”三个工作面有序推进。经过一天的紧张准备,连长姚秀阁一声令下,吊装开始。当第一节桥梁吊装成功时,人们高声欢呼。经过几天的紧张施工,到</b>5<b>月</b>20<b>日,</b>12<b>根大梁安装完毕,大桥顺利合拢。</b></p> <p class="ql-block">人力绞盘</p> <p class="ql-block">搭建住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修建这些公路的过程非常艰苦。</b></p><p class="ql-block"><b>首先是社会政治环境十分险恶,当时美帝正在发动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在这种环境下修公路,天上有美飞机的轰炸,地上有老挝亲美右派势力的袭击,对我筑路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每一寸的公路都渗透了汗水和鲜血,尽管生活、筑路物资有祖国强大支持。但所处的环境异常的恶劣, 大部分地段没有道路,没有人迹,在原始森林中探索,进场先开出便路。运进物资工作的劳累好说,可怕是蚊虫叮咬、疟疾传播,一到雨季连续下雨,工作不能停,到处潮湿泥泞不堪,烂档是每个人普遍都有的症状,由于环境的特殊我们装备中专门配备了单人蚊帐和三尺塑料布,但作用有限,用人的体能克服这些没有问题,但克服想家的情感是最难的</b></p> <p class="ql-block">劈坡清场</p> <p class="ql-block">我联想到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诗句太贴切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平时读起沒有感觉,白水一杯但读诗前题是有意境条件,当时我们住的房子简陋之极,茅草油粘顶,竹片当墙,四处透光漏风晚上躺在通铺上透过墙缝就可以看到星星月亮,远离家乡你,产生想家的幻觉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故乡在遥远的北方,白天施工没的想,晚上熄灯了睡醒了思绪万千家乡父老,就流露出诗情感觉,那个滋味我想每个筑路人都会有的。工作艰苦生活乏味,也是我们每天面对的,例如供应出国部队的肉罐头在当时也是美味稀罕品,初期施工我们天天吃顿顿吃,见到就反胃,能吃到青菜是我们最大的奢望,后连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专门成立了种菜养猪班,能人大显身手我这怕見血的人居然学会了杀猪,逆转了人性现在想起我都不敢相信,是我吗?但这是真的,由此也产生很多笑话。能坚持2年完成筑路任务这得有多么大的毅力。但我们的战士是坚强的写信都是报喜不报忧,他们知道我们代表祖国代表中国军人这些都能战胜,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才是真正的军人。</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七条公路的建立,我国的援外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公路上运到老挝和越南,支援了老挝和越南的抗美救国战争,为两国的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b></p><p class="ql-block">‍期待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份传统的友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深与发展,让中老友谊公路不仅是连接两国经济的纽带,更成为连结两国人民心灵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沿线村寨</p> <p class="ql-block"><b>至此,中国军人完成了援老筑路的全部工程。</b>1962<b>年</b>2<b>月到</b>1978<b>年</b>5<b>月的</b>16<b>年中,中国先后派出</b>18<b>个工程大队,</b>3<b>个民工大队,直接施工力量</b>7<b>万人,投入主要施工机械</b>2250<b>多台,总计修建公路</b>822.4<b>公里,桥梁</b>131<b>座,涵洞</b>2677<b>个,铺设沥青路面</b>485<b>万多平方米。平均每公里的造价为当时人民币</b>31<b>万余元。</b></p><p class="ql-block">‍老挝是中国的近邻,也是少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多年的民族解放运动美帝侵略封锁使老挝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是东盟国家发展最慢的,主要民族是老族,与我国历史交往深远,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领头羊,有义不容辞的义务给予帮助,作为从1962年开始的援老抗美从毛泽东时代就具有区域战略高度。我们一口气帮助修了七条等级公路,耗时16年我国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目前新时期一带一路的倡导下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投资合作,输出中国先进枝术,有了网络通信,有了高速公路,前年的昆万高铁通车,成为东南亚第一个通高铁的示范国家,使当年瘴疠之地一跃跨进了现代化大门。军人出国不是打仗,而是修路,这也是闻所未闻,在当时我们这些二十岁左右青年人也是茫然,虽不懂更深的政治,但党的教育继续革命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深入骨髓,军人无条件服从做到了,为了第三世界朋友老挝人民利益付出,这与当年的抗美援朝同样伟大,难道不可以这样认为吗?</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宣传队合影</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孟国军提供)</p> <p class="ql-block">原宣传队孟班长(现在上海)。2024年11月份刚回访老挝,重走了新东线专门现场拍录南巴河大桥。</p> <p class="ql-block">当年战友肖京此时70岁(现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当年19岁</p> <p class="ql-block">当年战友曹金此时74岁(现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当年22岁</p> <p class="ql-block">本人此时73岁(现在京南固安)</p> <p class="ql-block">当年21岁</p> <p class="ql-block"><b>南乌河的秀美我们身立其中都被感染了,去过云南的西双版纳吗?只有更甚他们都拥有同样的地理风貌,同样的山系和水系,其特有牛畜家禽共居一处高脚屋,寨边附近旱田里稀稀拉拉种植玉米芭蕉等作物,河边打渔是男人主要业务,女人责是哺育小孩烧火做饭,河畔边大片大片无人管理的橙桔树,无人采摘任其自长自生,进乎原始农耕生活使得当地人幸福指数很高。网上这样描写南乌河,飞鸟翔集轻盈掠过河面,或悠然栖息于河滩。河水有时碧绿如玉,温润而恬静,倒映着两岸青山与蓝天白云,</b><span style="font-size:18px;">似少女羞美的面颊迎接每天的太阳,恰其独有的韵律,奏响自然乐章。</span><b>见证着岁月的更迭变迁,无论是烽火连天,还是盛世太平,它始终固有节奏奔流不息。我很想念这里自然山水,当时也忙着工程不懂的欣赏,也没有绘画的特长,看到忠智兄当年速写可补遗憾了。</b></p> <p class="ql-block">推土机是开路先锋,保障生命运输线</p> <p class="ql-block">回国的心情,行进在自己修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新东线上琅勃拉邦,历史上是老挝澜仓王国的首府,也是佛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b>沉默而坚毅地流淌楠乌河</b></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援老抗美的筑路是我们发扬国际主义义务具体体现,也是一项秘密工程,我们出国前就进行了将近三个月的出国保密教育,换装(改换无领章帽徽的寮服)、更改部队番号725大队,寄信都是xx信箱,清理了一切中国军人的标志,同时也还有援助巴基斯坦的筑路部队,10余年整个筑路期间我们所有的参与人都付出最好的青春,虽然不是枪林弹雨的战场,但热血和汗水铸就了青春,还有的付出了生命,有记录269名战友永远的留在异国的土地上,我幸运只参与了两年随后回国退伍,这两年的经历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磨灭不掉的。入伍期间是中国文革期间,也是非常时期各种思潮重大事件连续不断发生,但我们的国际主义没有受到干扰,文革结束我们回国好在我们年轻,感受的不仅是筑路磨炼,还有思想认识提高,为我们人生经历增添了色彩,时光荏苒封陈多年出国秘密总是要解封的,发现揭开了是那么的蹉跎灿烂,无怨无悔无憾人生。</p><p class="ql-block">‍ 匆匆完成美篇,不甚全面,当时所留下的照片资料实在是太少了,记的有几张又一时找不到,只能靠侧面回忆描述,提供给有这段经历人一点点共鸣。我们都到了人生晚年,不再考虑工作不再有了梦想,但每人生活还要继续,要快乐安排剩余的日子是必须的。在此祝福同年入伍在涿州的战友,在河北,湖北,贵州及在各地的当年战友家庭幸福,生活愉快。</p> <p class="ql-block">新东线勐赛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及图片部分使用</p><p class="ql-block">‍李忠智《援老纪实》</p><p class="ql-block">‍郭靖 《<b>我们曾远行(二十六)》</b></p><p class="ql-block"><b> -回忆我经历的援老筑路</b></p><p class="ql-block">‍特此说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