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国庆暖都行———西双版纳游(二)佤王宴

D大调

<p class="ql-block">  在彩云之南最南端的边陲,有一片‍青翠欲滴的原野和苍翠如碧的群山,是地球北纬21度线上唯一的绿洲,可谓是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这里平均气温21°C左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被誉为“世界暖都”,一片被冬天遗忘的圣地。这就是瑰丽绚烂、生机勃勃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犹如镶嵌在祖国南疆的一颗璀璨夺目的绿宝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片“理想而神奇的土地”,有着古韵悠长的历史,曾经是延续四十五代君主,传承近千年的“勐泐金殿国”的领地。现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首府景洪(旧时称为“车里”),曾是这个“景陇王朝”的京畿。除了炫丽多彩、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和韵味悠长、令人沉醉的的人文情怀,景洪的城市建设和寺塔建筑也是匠心独运,风格迴异,展现了傣族工匠的精湛技艺,蕴含着深邃的南传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彰显着古国勐泐文化的广泛外延。</p><p class="ql-block">‍ “雨林景洪,柔情傣乡”,有着辉煌的前世和壮美的今生,比接壤的缅甸神秘,比相邻的泰国风情。</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从民族博物馆出来,这天色尚早,想着要到附近傣泐村寨体验一下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 </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女儿女婿的当地朋友打来电话,说晚上请吃饭,就在一家餐馆“佤王宴”预订了位置,并发来了定位。还说体验当地文化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和当地人吃饭。“佤王宴”是西双版纳本地人最爱的美食,就餐首选之地。</p><p class="ql-block"> ‍ 一看位置离博物馆只有三里地,索性弃车步行,以便观赏浏览沿途风光。</p> <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并未多远,拐弯的公路边就是曼弄枫社区的傣族九寨之一的曼贺蚌,傣语意思是“沼泽地上面的寨子”,可能源自佛教文化。曼贺蚌的寨大门是傣族村的边界、是一座傣民族风情浓郁的银光闪烁的傣族文化特色的高大建筑。打制银器是傣民族的传统手艺、该旅游村以银器著称,昔日茅草房,今日大厦高楼林立。该村寨浓缩了美丽的傣族文化,据说有一千多年历史,至今仍保留着男嫁女娶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在曼贺蚌寨子中间,有一片神林,至今仍有木牌,上书“傣家圣地”四字。因时间关系没有进寨,放眼望去村寨内没有喧嚣的游人,只有宁静的的原生态风光,与外界的山水田园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处静谧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里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三十年前在上海电视台首播、并迅速火遍大江南北、万人空巷观看的电视剧《孽债》的实景拍摄地之一,不尽感慨万千,打开了尘封的记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在那火红的年代,懵懂纯真的上海、北京等大都市的知青,把一腔热血和青葱岁月献给了美丽的西双版纳、神奇的热带雨林。但随着年华流逝,在《孽债》剧中就映射了当时这一大批“知青”身上的迷茫与渴望,“知识青年”、知识不多,一介书生、何以报国? </p><p class="ql-block">‍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剧中主人公是务实的上海人,想想远方年迈的父母、看看眼前亲生,在当时的大气候下,为了回城、掉头一去空留《孽债》,这不是人性的丑陋而是时代的无奈和遗憾!</p> <p class="ql-block">  他们的故事已随岁月流转,他们的心灵伤痕却永留在记忆当中。岁月如歌、往事如烟,谈起那段过往,淳朴善良的傣族人至今都对年轻的后辈说,不要恨那些留下孽债的知青,是当年这十万上山下乡的知青,艰辛垦荒种植橡胶林,披星戴月起来割胶,才使我们摆脱了单一原始的稻作农耕的贫困生活,言语中充满了发自肺腑、至真至切的感恩之情。愿感恩的心,照亮他们幸福、富裕的生活之路。</p> <p class="ql-block">  一部电视剧影响三代人。当时已经94岁的巴金叹到,“这是已经过去的一代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同为“知青”,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感同身受的我,被触动了最柔软的神经——-“知青情怀”,当时是每集必看、热泪涟涟、长吁短叹 。 同时也震撼了当时孩子们,记得1995年暑假带小侄儿去上海游玩时,当时九周岁的他在火车上就用稚嫩的声音哼唱歌词中“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至今我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临江仙·勐巴娜西忆</p><p class="ql-block">‍ 沪上知青斗天地,三叶树下誓盟。</p><p class="ql-block">‍ 长恨返沪浪潮生。</p><p class="ql-block">‍ 作傣征鸿远,为妃孤雁鸣。</p><p class="ql-block">‍ 愁听鹧鸪声声慢,怅望澜沧江声。</p><p class="ql-block">‍ 五十余年梦魂中。</p><p class="ql-block">‍ 古今多少事,离恨意难平。</p> <p class="ql-block">  站在曼贺蚌的寨门处,眺望到了高高南莲山顶之上、远山叠翠烘托下的勐泐大佛寺的金光闪闪的庄凯大金塔,恢弘壮阔、有苍遠之感。巍峨壮观的金塔直径约60米、整体高约80米,是具有东南亚文化独特魅力、傣泰建筑风格鲜明的,东南亚最大的金塔,给了傣族人民以强大的自信心。自然和人文辉映的壮丽景色,令许多汉人游客震撼、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  大金塔以其壮观辉煌的独特造型和震撼人心的宏大气势,体现了佛教的神圣和庄严。大金塔是傣族古韵悠长的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丰富多彩的南传佛教文化元素、展示了深厚的傣族文化底蕴,代表了佛法无边力量。也是西双版纳景洪市地标性建筑、罕见的瑰宝。千百年来,南传佛教文化已圆润融合在傣族文化中,成为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傣族文化的根源和灵魂。</p> <p class="ql-block">  离开曼贺蚌继续前行,按手机定位,离开公路走旁边的土路到“佤王宴”要近一些。走着走着砂石路演变成了晴灰雨泥的泥土路,满地泥泞,两旁是长满芦苇的土水混杂沼泽地,有车驶来时,泥水飞溅鞋和衣裤,着实狼狈不堪。但是对傣族古寨子曼贺蚌(傣语意思是“沼泽地上面的寨子”)也有了更深的印象、也很荣幸,一条土路一览千年,泥泞和沼泽地见证了傣族古寨历史的印记,等开发到这就再也见不到这历史的印痕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前边就是有名的傣家九寨风情旅游景点之一的曼养广傣家村寨了,因时间关系没有进寨亲身体验曼养广傣家村寨的独特魅力,感受傣族文化的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曼养广傣家村寨,原名曼树公,是由帕拉西苦行僧创建的烧木炭村寨,经过多次迁移和合并,最终发展成相当规模、充满傣族风情和浓厚的傣族文化的村寨。是《玉观音》等影视作品外景拍摄地,还是现在热播的电视剧《边水往事》的外景地之一,除了浓郁的傣族风情,还以其神奇的傣医和手工打造的银器闻名‌。</p><p class="ql-block">‍ “曼养广”是由佛教长老经过看地势风水后取名的,傣语意思是“平坝上大湾塘边的寨子”。典型的傣家房子,屋顶很尖、屋檐低垂的干栏式”竹楼,每家每户自成院落,展现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和傣族独特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五星红旗高高挂起的“曼养广”寨门,毛主席画像悬挂正中上方。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75年前,开国领袖毛泽东,领导人民把身翻,傣族人民从封建领主王朝的社会底层,一跃而起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翁。而今他们仍然不忘大救星,感恩新时代的精神,令过往的游客感慨万千。懂得感恩的民族,一定会幸福平安、走得更远。</p> <p class="ql-block">  三里之地一览傣族村寨风情,寨墙上五彩斑斓的墙绘壁画,和夕阳余晖、红叶朱蕉交相辉映,真是一道亮丽风景!</p><p class="ql-block">‍ 七彩的壁画(傣语译为“典扎”)上的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迎宾舞》画面,美轮美奂、栩栩如生。婀娜多姿的傣族少女(傣语称为“哨哆哩”),身着传统服饰,手持银碗,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柔婉秀美的舞姿,尽显端庄典雅,和壮丽神奇的热带风光融为一体。傣族小伙(傣语称为“猫哆哩”)在吹打着葫芦丝等民族器乐,仿佛悠扬的、浓郁的傣族风情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从天外传入耳际,展现了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转眼间来到了独具佤族风情的“佤王宴”农家乐———要和当地的朋友共进晚餐、体验佤族风情和美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佤王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原是佤王用来招待部落首领及尊贵客人的高规格盛宴,佤王如今难觅,但贯穿古今的佤王宴却流传下来,仍兴盛于临沧、沧源和西盟等佤族聚居地,蕴藏着佤族悠远的农耕文化、浓情的饮食文化和释放情感的酒歌文化。</p><p class="ql-block">‍ 发展于阿佤民族,创新于新时代的西双版纳的佤王宴”已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像一根纽带连接着佤族与外界的联系和未来。</p> <p class="ql-block">  佤王宴前后各有很大的停车场、车已停满了,很多车辆停在路两旁或等位置。绕过拥挤的车辆,来到了掩映在绿树丛中、芭蕉和椰林里的佤王宴,木头搭建的宏大的大门,门旁高高的门卫瞭望木屋,搭建在一棵大树之上,犹如穿越时空来到了原始部落,好像电视里见过的佤王古寨,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暮色苍茫中,来佤王宴用餐的人络绎不绝,都是提前预定并再三确认。‍门口的迎宾很有特色,分列高台阶两边、穿着节日盛装的佤族俊男靓女,大鼓咚咚、锣鼓铿锵、歌舞飞扬,热情奔放的迎接纷至沓来的客人。</p><p class="ql-block">‍ 举目望去,上方横幅上面写的是:“盛世同辉鉴华章 红韵满城迎国庆”。上方的立柱等到处挂满牛头,据说都是真牛头。一个牛头一头牛,不知经营了多少年了,生意真火。</p> <p class="ql-block">  佤族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体现了佤族对黑色的崇尚和对红色的喜爱。黑色象征着土地和自然,而红色则象征着火光、太阳和生命‌。</p><p class="ql-block">‍ 迎宾的‍佤族男子身着红色短袖无领对襟上衣和大摆裆黑色肥宽的短裤子,配黑颜色的银饰包头。而迎宾的佤族女子则身着紧身无领大襟右衽的银饰上衣及横条纹红色的银饰花筒长裙,发似乌云墨染成。</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刀耕火种的山地民族———佤族以黑为美,黑色象征着勤劳与健康。迎宾的队伍都用纯天然药物配制的“黑泥”涂抹到脸部,或为条纹,或成图案(类似于中原民族节庆日涂抹的锅底灰)。‍这些服饰上和脸部涂抹的黑色,既体现了佤族人民对黑色的崇拜,也彰显了他们鲜明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  我观察到一个细节,‍“佤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一个豪爽、热情、充满阳刚之气的民族,但好像并不“重男轻女”。在迎宾队伍中的大鼓手,是一位脑袋大胳膊粗、显得雄壮威武的佤族壮汉,敲鼓时就把娃子放到鼓架下,震耳欲聋咚咚的大鼓声震屋瓦,充满霸气。这小娃子怎么受的了哦,不由得感叹遗传基因的强大和神奇!但只要一闲下来,热血威猛的佤族汉子就立即坐台阶那儿怀抱这小女娃娃,“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很温馨的画面,暖暖的亲情。这才是经典的网络名人名言:“打鼓是工作,抱娃是生活”。我对这佤族壮小伙平添几多敬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雨林深处、绿树环绕的“佤王宴”,因地势而搭建在湾塘高岸之上,为干阑式或四壁落地式佤族风格建筑,是一方水土的智慧结晶、自然环境带来的宁静与美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干阑式茅草房餐厅茅草搭顶、木板铺地、建在湾塘之上,很是凉爽。茅草餐厅的茅草屋檐很低、屋顶很尖,典型的佤族四壁落地式建筑设计。</p><p class="ql-block">‍ 池塘中长满了睡莲,漫游着许多不知名的小鱼儿,小荷初露尖尖,和谐共生的唯美画面,展现了很有意境的田园水乡风情,为佤王宴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  连接各茅草屋餐厅的水上走廊以木桩为欄,竹子铺道防滑、耐腐别具一格。走廊旁的平台或两边水中,到处都是花草植物,有梭鱼草、美人蕉、西部利亚鸢尾等,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水塘之上茅草搭建的茅草棚大餐厅的围墙和围栏都用木桩或木板构建,古朴典雅。藤编的圆凳子和圆餐桌别具匠心。餐厅很大、客人很多,灯火通明。盛茶水的土陶大瓦罐,很是环保,茶水是临沧古树清苦的佤茶,好喝。</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湾塘之上的大型餐厅建筑也超有特色,浓缩了传统佤王宴风格。原生态粗糙的木地板、栏杆、木桌、长凳古雅拙朴,大厅很大,佤族菜研发中心的大厨们在忙忙碌碌。</p> <p class="ql-block">  依高大的乔木长势、用木料和竹子而混合搭建的树屋和瞭望塔,风格独特、很有创意,在风雨洗礼下给人以岁月苍遠之感。若不是后面的大厦高楼,如同身处古老的佤寨原始部落。</p> <p class="ql-block">  高高的瞭望塔上,挂了许多牛头。牛头骨是佤族财富与强盛的象征,在佤族牛也被赋予了权力的寓意。据说过去游客可以登临高高的瞭望塔,眺望“頳霞与苍鹭齐飞”,近赏“雨林共傣乡一色”和谐共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现在为了节假日安全,已禁止登攀,小有遗憾。此时间整个“佤王宴”给我的感觉,我们仿佛划破了时空,一步一脚泥泞的走到了原始部落里,未曾开席,竞“吃出”山大王的感觉。</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在瞭望塔醒目的位置,用铁链悬挂了一块厚重精细、雕刻精美“边水情怀”的木牌,和古拙的瞭望塔形成鲜明对比,其典出何处尚未可知。</p><p class="ql-block">‍ “边水情怀”有着深刻的内涵,蕴含着对边地风光赞美、对大地母亲的乳汁的崇拜。寄托着傣族人民世世代代对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追求和深深向往。</p><p class="ql-block">‍ 世居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口居全州之首,有33.9万之众,占比32.6%。祖祖辈辈以种植水稻为生、逐水而居、生息繁衍,视水为神圣生命的源泉,被称为“水的民族”。傣族人把对开疆拓土、打下边陲水乡这方热土的祖宗的思念,演化成了对水的崇拜、热爱和深深的眷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搭建于高台湾塘之上的“佤王宴”,把佤族文化和傣族“水文化”圆润融合,在美食美味中品位浓浓的“边水情怀”。</p><p class="ql-block"> “佤王宴”把餐饮办成了文化和情怀,难怪声名远扬,生意火爆。据说当地许多人在这里举办生日宴,感受佤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载歌载舞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  这天客人很多,当地的朋友终于停好车后,带着酒水上来了,说佤酒浓烈的和他们的性格一样一般人喝不了,故酒水可以自带的。</p><p class="ql-block">‍ 落座后当地朋友的首讲:“西双版纳州有十三个世居民族,除了多数民族傣族外,其他十二个都是少数民族、我是少数民族“水又(汉)族”。</p><p class="ql-block">‍ 弄的我当时一脸懵,他不是汉族吗?汉族八大民系中有一个江右民系,没听说水又民系呀?原来云、贵的少数民族将居住在那里的汉族称为“水又族”或“三又族”,以表达他们将汉族视为“少数民族”的看法,‌是民族认知中的平等理念和对民族平等的一种民间演绎。</p> <p class="ql-block">  菜很快就像流水席一样的上来了,菜肴都是用环保地道、精挑细选的食材烹制的,佤族菜味道不错,类似于汉族农家乐,分量较大</p><p class="ql-block">‍ 以炸制品居多,软炸包谷粑粑、软炸排骨、软炸牛肉等,还有煎昆虫、煎鱼和鸡肉都很好吃,回味无穷。还有鲜美的野菜汤、野味汤、软糯的糯米饭等。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味。</p> <p class="ql-block">  这品尝不尽的佤族美食美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软烂可口、非常鲜香的鸡肉稀饭。</p><p class="ql-block">‍ 鸡肉稀饭作为佤族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是一种传统佤族美食,更是佤族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体现了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娃娃非常喜欢吃,嚷嚷着又让服务员上了一份。我特意问了一下,说是除了鸡肉外还有鸡血、大蒜、大芫荽等配料。在听不懂的祝酒歌声中,小娃娃们吃了个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佤族人很热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他们就挨个桌子载歌载舞的敬酒,体现了佤族的公平文化。他们先喝,类似于汉族酒文化先干为敬!</p><p class="ql-block">‍ 虽然听不懂佤语,但在每一桌唱的祝酒歌的韵律和歌词都是不一样的。嘹亮欢快、动感十足的祝酒歌,男生高亢优美动听、女生悠扬深情悦耳,原生态歌喉、天籁般歌声在“佤王宴”餐厅久久回荡。</p><p class="ql-block">‍ 在邻桌唱祝酒歌声中,多次出现的衬腔“江三木罗”原汁原味,打开了尘封记忆。在文革年代上中学时,老师在教我们唱《阿佤人民唱新歌》时说,江三木罗就是表达情感的衬词,类似于汉语歌中“啊呀哎嗨”。</p> <p class="ql-block">  音乐无国界,《阿佤人民唱新歌》至今仍在中国、缅甸、美国等国和亚洲、非洲等世界各地传唱不衰,人们通过歌声认知了阿佤民族,神往着“歌唱的民族”那阿佤云海和山寨晨曦。</p><p class="ql-block">‍ 佤山晨曦露,逶迤云海腾。</p><p class="ql-block">‍ 翁丁风情见,苍茫梦幻生。</p><p class="ql-block">‍ 歌唱的民族,远古的回声。</p><p class="ql-block">‍ 月亮升起来,似水的柔情。</p><p class="ql-block">‍注:《月亮升起来》佤族民歌</p> <p class="ql-block">  佤语“江”意味着公平、公正,而“三木罗”是佤族古老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他不是因赫赫战功而受到阿佤人敬仰拥戴、名垂千古,而是能够造就公平、公正、公道社会生活、是能给部落民族带来和平、快乐,成为阿佤民族的精神领袖。</p><p class="ql-block">‍ 因此,“江三木罗”不仅代表了公平和正义,也象征着崇拜勇敢和智慧的英雄、崇尚公道和公正、追求自由与平等。寄托着‍佤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深深向往,传递着勤劳善良的佤族民众的风俗人情。</p> <p class="ql-block">  那位“打鼓抱娃”的佤族汉子来我们这桌敬酒了,并邀请大家去看篝火晚会,他做到了家庭与工作和谐, 让孩子在爱中成长,他的身上折射的阿佤民族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了我们,道一声谢谢。</p> <p class="ql-block">每天照例的“篝火晚会”晚八点半如期开始了。今年是共和国75华诞,主题是唱红歌庆祖国生日。‍篝火晚会主持人说,佤族不是住这里的,是住在澜沧江畔的临沧大山深处的,是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来曼养广这个傣族旅游度假村是开发餐饮业的。</p><p class="ql-block">‍ 夜幕下的佤王宴灯火通明,在瞭望塔上探照灯的照耀下如同白昼,很多人都在争抢五星红旗🇨🇳,气氛热烈。参加晚会的人和着高昂的旋律,欢欣鼓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p> <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和映神州风采,七十五载同庆盛世华章 。篝火晚会‍现场人们脸上荡漾着喜悦、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一个在场的人都如沐春风、似浴朝阳,令人温暖、无比陶醉。</p> <p class="ql-block">  红旗飘飘迎国庆,红歌声声颂祖国。篝火晚会唱响了中国旋律——《红旗飘飘》。</p><p class="ql-block">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p><p class="ql-block">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p><p class="ql-block">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p><p class="ql-block">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p><p class="ql-block">‍激昂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引起了全场数百人共同高歌,声达云霄、震撼心田,浓浓的家国情怀,打湿了我的双眼。</p> <p class="ql-block">  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飞舞,高高的佤族风格瞭望塔灯火明亮,嘹亮的歌声在篝火晚会上空久久回荡,交相辉映成一幅动人心弦画面,升华洗礼了众人心灵。望着场上年轻人对祖国的敬仰的神态和幸福的笑容。勾起了与共和国同生共长一代人之一的我,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深深怀念。</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辈”难得呀,“和共和国同年岁”,感知时代脉搏、和祖国同命运、共呼吸,风雨兼程、走过了艰难岁月,我们伴随着国家成长而成长、经历了国家各种重大事件和变迁,见证着峥嵘岁月里、祖国的崛起与腾飞,红旗飘呀飘,年轻的心不老。</p><p class="ql-block">‍ 我何其幸,与国同龄。</p><p class="ql-block">‍ 七十五载,风雨兼程。</p><p class="ql-block">‍ 家国同庆,富强繁荣。</p><p class="ql-block">‍ 峥嵘岁月,携梦前行。</p> <p class="ql-block">  篝火晚会渐入佳境,佤族风情的传统表演拉开了序幕。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最纯真和原始的佤族风情。</p><p class="ql-block">‍ 木鼓咚咚震天响,秀发飘飘满天飞,场面十分壮观、“粗犷豪放的原生态木鼓舞”是佤族重大节日才表演的,充满了原始古朴的气息和粗犷奔放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木鼓舞中的舞蹈表现了佤族人民的炽热狂野、彪悍豪迈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们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裸露上身擂鼓的佤族青年非常阳光独特,尽情挥舞木槌敲打木鼓,充满了原始的野性和力量感‌。</p> <p class="ql-block">  火光熊熊,张扬着佤族人炽热狂野性格。在佤族人眼里,火是佤族人民的一个图腾,佤族人视火如命,把火视为祖先。</p><p class="ql-block">‍ 晚会上演了佤族传承了上千年的火把舞,包含吞火、喷火、引火烧身………等独特的佤族绝技,印象深刻、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鼓声和舞步,只见佤族青年将熊熊燃烧的火把放进口中,以表示对火的崇拜与向往,触目惊心,不敢直视。</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从口中还喷出长达几米的火焰,似飞龙在天;又喷出红彤彤巨大的翻滚燃烧的火球,像一颗巨大的红宝石,在夜空中发出耀眼的光芒,非常壮观,象征着财富和精神,象征着佤族生命般的狂野,展现出来了佤族“火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情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随后又表演了“自焚”式的引火烧身,坚强勇敢的舞者将火把放在裸露的臂膀、胸脯、肚皮、腿部、裤兜里进行焚烧,表示对火的崇尚和敬畏,感受到了惊险刺激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  佤族人崇尚黑色,以黑为美,漂亮的佤族姑娘的黝黑肤色充满神秘和魅力,灯光下熠熠生辉,有高贵的“黑珍珠”美称。姑娘们甩起那乌黑秀美的披肩长发来欢迎远方到来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随着鼓点节奏姑娘们轻盈地甩动长发,展现出一种原始而动人的美感,独特魅力给人美的享受,不仅表现了佤族姑娘美丽善良、勤劳豪爽的品格,也体现了姑娘们热情奔放粗犷淳朴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  原汁原味、惊艳了时光的甩发舞,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类似于国粹“京剧”的甩帽翅技巧,随心所欲、大放异彩。强劲节拍下粗犷豪放的“甩发舞”很有意境、令人叹为观止。狂舞长发时而向上如烈焰升腾,时而向下似瀑布飘洒,时而左右似巨浪翻滚。飘散如锦缎般光泽的秀发,像柔软的绸带在空中飞舞,是佤族姑娘热爱生活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展现出姑娘们优雅潇洒与青春活力,张扬着原始的野性,充满了佤族独特的历史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佤族悠远的历史故事,展示了佤族姑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由的追求。</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佤族姑娘们都有着强健与耐力的体质,优美潇洒的甩发独舞,表演美女的颈脖处就像安了轴承,腰部如同装了弹簧,随着鼓点节奏的强烈而越转越快,看的我头晕目眩、真担心她会晕倒。独到的舞姿、激情的演绎、真情的流露,充满了极具感染力的原始生态的野性美,引得众人喝彩声声。</p><p class="ql-block">‍ 轴承脑袋弹簧腰,甩发独舞领风骚。</p><p class="ql-block">‍ 飘带生辉空中舞,惊艳时光乐陶陶。</p> <p class="ql-block">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p><p class="ql-block">‍ 一曲‍气势磅礴、嘹亮深情的《歌唱祖国》音乐响起,灯火映照的瞭望塔下群情激昂,挥舞着国旗,汉语合唱的歌声响彻云天,把篝火晚会推向了高潮。此情此景人心震撼,止不住热泪盈眶。此时此刻如梦似幻,惊疑是北国还是南疆?是景洪还是临沧?</p><p class="ql-block">‍ 华诞相聚佤王宴,北国南疆生梦幻。 </p><p class="ql-block">‍ 歌唱祖国响天外,妖娆甩发舞彩练。</p> <p class="ql-block">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p><p class="ql-block">‍ 《阿佤人民唱新歌》是诞生于火红年代,传唱至今、影响几代人的经典红歌。在祖国七十五华诞之际,听着熟悉的旋律,看着传唱的人们,今夜无眠。</p><p class="ql-block">‍ 夜色阑珊,挥舞国旗的人们方兴未艾。我们要准备明天行程、依依不舍离开了佤王宴的篝火晚会。</p><p class="ql-block">‍ 今宵酒醒何处?佤王宴,江三木罗。</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如果时代有底色,那一定是奋斗的中国红。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共和国同龄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长大了要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我们赶上了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我们感恩奋斗出来的新时代,使我们能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的时光永远披上辉煌的霞彩,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水碧天蓝,百姓梦圆,五星闪耀,红旗更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资料来源网络,一并鸣谢!侵权必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