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连载《江淮英烈李慰农》(24)

欧歌

<p class="ql-block">那么,这个重蹈覆辙是不可避免的吗?不尽然。文章在发出警告后,接着提出了预防措施:</p><p class="ql-block">首先,在这种革命之前,无产阶级绝不能不有充分准备。这种准备,既要有思想上准备,更要有力量上的准备,即所谓“要有相当的实力”。为此,文章通过阶级分析的方法,理清了革命力量的来源和构成。</p><p class="ql-block">一是工人。中国工人人数虽不十分占多数,但他们的力量最容易集中,是可以直接与有产阶级交锋的,所以他们是共产革命的先锋军。我们负有共产革命使命的人,必须深入其中做持续的宣传指导工作,一定要毫不放松地将所有工人置于我们的指挥之下,参与到共产革命之中。</p><p class="ql-block">二是农民。中国是农业国家,农民人口占最大多数,是革命的重要力量。李慰农在文章中,还对那种不重视农民的观点作了批判:我们许多人说,中国的共产革命,农民是不成问题的,只要保持他们不动——守中立——就够了。殊不知,在这样的变动之下,怎么叫他们不动呢?他还把农民分成多个阶层,提出要把农工、佃户和贫农这三个阶层的农民都组织在农会之中。因为农会是无产农民的保护机关与团结的基础,可以把农民引入政治斗争,可以用它来抵抗地主的剥削与官僚的压迫。只要同志们肯亲身到乡下去,一定是有效果的。为取得农民信用起见,在农会里面,可附办各种合作社。</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李慰农关于“共产革命以什么方法在中国实现”的分析,以及他对工人、农民和农会作用的认识,同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的基本观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正是建立在这些理论观点之上的。</p><p class="ql-block">李慰农是个性格鲜明的人,从不隐瞒自己的信仰和政治主张。当时旅法的勤工俭学生共有1700多人,思想观点比较复杂,有信仰马克思主义,也有主张无政府主义和国家主义,有赞成十月革命的道路,也有欣赏西方的民主制度。无论是哪种主义、哪种道路上的人,大家都清楚李慰农的主义和道路:一是他重视衣民,认为中国革命不应该只注意工人而忽视农民,主张搞农民运动;一是他坚信社会主义,认为中国只有学习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出路。</p><p class="ql-block">李慰农还有个特点,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你休想轻易改变他的观点,除非经过反复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他在宣传上述两个主张时,不管你同意还是反对,不管你愿听不愿听,他就是滔滔不绝,并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为什么不能忽视农民的作用和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这条路。</p><p class="ql-block">他这种在革命信仰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品格,确实难能可贵,但却遭到了一些人的讽刺和挖苦,讥笑地称呼他为 “农民代表”和“社会主义”。这两个称呼越传越广,后来只要一提这两个称呼,大家都知道是李慰农来了。他也没有责怪同学,始终积极宣讲。渐渐地,他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农民代表”和“让会主义”倒成了李慰农的两个荣誉称号。而一直赞赏他的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则亲切地称他为“农民博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