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柏林火车站</b></p> <p class="ql-block"><b>2024年12月25-28日,在女儿的带领下旅游德国首都柏林,观看了柏林的多处景点,印象深刻,感慨之余,借美篇平台推出,与网友分享。</b></p> <p class="ql-block"><b>勃兰登堡门</b></p> <p class="ql-block"><b>柏林大教堂</b></p> <p class="ql-block"><b>德国位于欧州中部,历史悠久,工业发达。1945年二战战败,战胜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国将德国分为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德国(东德)。</b></p> <p class="ql-block"><b>威廉皇帝大教堂,二战被炸,残骸保留</b></p> <p class="ql-block"><b>1990年两德统一,统一后的国名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原西德的国名一字不差。</b></p> <p class="ql-block"><b>柏林电视塔</b></p> <p class="ql-block"><b>统一后的德国国土面积35万8千平方公里,2023年总人口8328万,GDP44298.4亿美元,人均GDP52745美元。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及市场,全球第三大出口国。在科技、教育、医学、工业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p> <p class="ql-block"><b>统一后的德国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国家。实行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联邦总理由议会选举总统任命,一般由议会多数党党首担任,为政府首脑。</b></p> <p class="ql-block"><b>德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德国实行议会民主制下的总理负责制,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金等,为居民提供了坚实的社会保障。德国的基尼系数为0.29,表明其收入分配较为平均,尽管存在收入差距,但整体上社会福利和再分配机制有效地缓解了贫富差距。</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德国公民根据普遍、直接、自由、平等和不记名选举的原则选举任期4年的德国联邦两院的议员。</b></p> <p class="ql-block"><b>德国议会也有失败的时候。1933年时任德国总理的希特勒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反对党,操纵国会通过《特别授权法案》,架空国会,扩大总理权力。利用《特别授权法》取消所有反对党,国会内纳粹党议员成为多数。希特勒从此为所欲为,无人敢于阻止,最后终于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和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b></p> <p class="ql-block"><b>从柏林大教堂顶层看柏林老城区</b></p> <p class="ql-block"><b>1945年二战德国战败,战胜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的军队分别占领了德国。美英盟军占领区后来成为德意志联邦国共和国(西德),实行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苏联军队占领区后来成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实行苏联的政治经济制度。1949年两个德国正式成立,并加入联合国。</b></p> <p class="ql-block"><b>西柏林的面积有480平方公里,人口200万。东柏林面积408平方公里,人口130万。西柏林在东德范围内,西柏林是西德的一块飞地。</b></p> <p class="ql-block"><b>实行东西德分治后不久,美英盟军与苏联和东德之间,就有一次封锁与反封锁的冷战。1948年6月-1949年5月美英等国为了帮助西德反封锁,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运,一年时间共飞行278228次飞行,向西柏林运送物资2326406吨,超过了铁路运输量。此举不仅保障西柏林物资需求,还推动了西德倒向西方盟国,1955年西德加入了北约。</b></p> <p class="ql-block"><b>参观残存的柏林墙</b></p> <p class="ql-block"><b>柏林墙建成后,美军设在市内的检查站</b></p> <p class="ql-block"><b>德国分为东西德国后,大批东德居民逃亡往西德。1961年东德政府在苏联倡议下决定建一道墙,阻止本国居民进入西德。</b></p> <p class="ql-block"><b>检查站的告示牌</b></p> <p class="ql-block"><b>1961年东德政府建的这座隔离墙,长度有163公里,设有3个关口,把西德的这块飞地严密管控起来。</b></p> <p class="ql-block"><b>东德西德的差异</b></p> <p class="ql-block"><b>在政治体制方面</b></p><p class="ql-block"><b>东德,成立于1949年,是在苏联的支持下建立的苏联式的国家。其政治体制高度集中,实行一党制,由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全面控制,强调集体主义和国家利益,个人自由受到较大限制。相比之下,西德,同样成立于1949年,但它是在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支持下成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西德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政治体制相对分散,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监管和服务,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老百姓当然喜欢民主和自由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经济发展方面</b></p><p class="ql-block"><b>经济上,东德和西德之间的差距尤为明显。东德沿袭前苏联的模式,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对生产资料和经济活动进行集中控制和计划。然而,由于计划经济的缺陷和管理不善,东德的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尽管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东德的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但与西德相比,其经济规模仅为西德的四分之一,工人收入只有西德的三分之一,技术更是落后了20年。相反,西德在战后的“经济奇迹”中迅速崛起,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强国之一。西德实行市场经济,强调私有企业和自由竞争,政府对经济干预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种经济体制的差异,使得西德在经济规模、人均收入、技术创新等方面均远超东德。</b></p> <p class="ql-block"><b>社会生活方面</b></p><p class="ql-block"><b>东德和西德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同样显著。西德的社会生活较为开放和自由,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蓬勃发展。人们享有较高的个人自由,社会结构复杂多元,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中产阶级等多个阶层。政府鼓励社会的多元发展,保障各个阶层的权益。相比之下,东德的社会生活则较为单一和压抑。政府实行较为严格的社会控制,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一定限制,文化和艺术表现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审查。东德政府鼓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化创作,对西方文化进行抵制,导致文化生活缺乏创新和多样性。</b></p> <p class="ql-block"><b>因翻墙而被枪杀的死者照片</b></p> <p class="ql-block"><b>1989年11月4日约23点时,波荷木街检查口哨停止了边界检查,大量的东德人涌入了西柏林。</b></p> <p class="ql-block"><b>柏林墙的西侧隔着一条马路,就是西德的奔驰汽车制造厂的办公大楼。</b></p> <p class="ql-block"><b>西德画家为柏林墙画廊作的《跳墙人》</b></p> <p class="ql-block"><b>该画展示了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1912-1982)与德国(东德)领导人昂纳克(1912-1994)的亲密友好关糸。</b></p> <p class="ql-block"><b>该画的的意思是当时的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结束冷战、和平统一德国中起到了方向性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在参观查里边境检查站后,进入附近的查里博物馆参观,馆里有图片告诉参观者,从1949年到1989年东德政府大约有25万起政治犯的判决,而且政治犯的待遇是故意不人道的。到后来,东德政府开始用政治犯来换取西德马克时,政治犯的待遇才开始有所改善。</b></p> <p class="ql-block"><b>柏林墙东德一侧其中一座岗亭</b></p> <p class="ql-block"><b>柏林墙东德一侧岗亭配有自动机枪,后来西德政府通过几次援助东德后,自动机枪撤除。</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柏林墙修建后在1961至1989年间这类逃亡被大幅限制下来,约有5,000人在此期间尝试翻越柏林墙。1962年起《开枪射击令》生效,东德边防军允许对非法越境者开枪射击,此举于1982年甚至通过立法被合法化。据截止2009年的统计,被枪杀人数约在136人至245人之间,确切死亡人数目则不得而知</b></p> <p class="ql-block"><b>漫画家作的血脚印画</b></p> <p class="ql-block"><b>有一本书,书名叫《赎身1963-1989东西德政治犯交易实录》,记载西德政府向东德赎买政治犯,最早是4万西德马克一人,后来涨到9.57万西德马克一人。从1963-1989年西德政府向东德输入了34亿西德马克的现金与货物,使33755名政治犯获得自由,他们的家属约25万人也随之迁往西德。书中还说,加上其他支出,西德政府为这些政治犯实际支付的赎金至少是80亿西德马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