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创 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7日 20:47 北京</p> 2024年12月20日,成都。在初冬的成都,艺术界迎来一场重量级展览——<strong>当代艺术家徐冰的个人大展“徐冰:有问题就有__”</strong>在<strong>成都市美术馆B区</strong>隆重开幕。<strong>此次集中呈现徐冰50年创作历程中的经典之作以及最新的作品,80余件艺术作品在超2万平方米的展厅空间里震撼展出</strong>,这不仅是徐冰<strong>首次在西南地区</strong>举办大规模展览,更是他对当代艺术新边界的一次深入探讨。此次展览由<strong>北京画院院长、策展人吴洪亮</strong>策划,为展览注入了深厚的学术性与独特的叙事视角。 <h3>▲ “徐冰:有问题就有__”主题墙</h3></br><h3> <h3>▲ 开幕式到场嘉宾合影</h3></br><h3>开幕当天,成都市美术馆人头攒动。从来自全国的艺术界专业人士到当地观众,都前来“赴约”。<strong>展览现场既有徐冰的经典之作,也有全新创作的跨界实验作品,近2万平方米的整个展览空间仿佛被无数问题填满,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则等待观众一一发掘。</strong></h3></br><h3> <h3>▲ 开幕式现场艺术家徐冰致辞</h3></br><h3><strong>徐冰</strong>在开幕致辞中表示:<strong>“艺术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提供答案,而是不断提出问题。当代艺术的价值,不是给定一个边界,而是去探索那些未知领域。”</strong>这一观点成为展览的核心线索,也点燃了观众的兴趣与共鸣。</h3></br><h3> <h3>▲ 开幕式现场策展人吴洪亮致辞</h3></br><h3><strong>策展人吴洪亮</strong>在现场分享了他的策展思路:“<strong>徐冰的艺术不是单纯的观赏,而是一种让人参与、让人思考的过程。</strong>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公众理解艺术家的提问背后,隐藏着对社会、文化和科技的深刻回应。”</h3></br><h3> <h3>展览以<strong>“有问题就有__”的开放式命题</strong>展开,<strong>不仅呈现了徐冰历年经典作品的回顾,还展示了其最新创作的装置与互动实验作品。</strong>从学生时期的素描作品《大卫》到涉及人工智能与太空探索的新作,这场展览以其跨越时间与媒介的深度布局,引发了公众和艺术界的高度关注。无论是文字、图像还是装置,这些作品都以徐冰独特的语言体系,回应着当代艺术中的关键命题。</h3></br><h3> <h3><strong>一层展厅是徐冰历年经典作品的回顾。</strong></h3></br><h3> <h3>▲ 《大卫》 徐冰</h3></br><h3>步入展览,观众首先会被<strong>徐冰大学一年级创作的素描作品《大卫》</strong>吸引。这件作品并非简单的技法展示,而是徐冰早期对艺术态度的鲜明体现。吴洪亮透露,这幅作品诞生于徐冰就读中央美术学院一年级的寒假期间,当时徐冰独自一人完成了它。<strong>作品完成后,靳尚谊院长称其为“央美建校以来最好的《大卫》素描”</strong><strong>。</strong>而徐冰在现场则谦虚地对“凤凰艺术”说道:“后来喻红的素描大卫超越了我的,成为了中央美院最好的素描大卫作品。”</h3></br><h3>徐冰《大卫》这幅作品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技法层面。吴洪亮解释道:“<strong>素描不仅是一种基本功,更是一种耐心与专注的修炼。</strong>徐冰通过一笔一笔的描绘,展现了艺术家如何通过传统方法拓宽自我,锤炼出一种明察秋毫的洞察力。这种坚韧的艺术态度,贯穿了徐冰的整个创作生涯。”</h3></br><h3> <h3>▲ 《地书》 徐冰</h3></br> ▲ 《凤凰》 徐冰这种态度也体现在展览中的其他经典作品上,<strong>用“无意义”文字书写的《天书》,重新定义全球化图像语言的《地书》,以及用建筑废料制作的寓意“非凡与沉重”的大型装置《凤凰》</strong>……这些作品既是艺术语言的创新,也是对社会现场的深刻提问。这些作品在视觉震撼之外,更深刻地回应了<strong>艺术家对社会、文化和自我认知的思考</strong>。<h3> <h3>▲ 《天书》 徐冰</h3></br><h3>其中<strong>《天书》作为</strong><strong>当代艺术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也被视为徐冰成名作的</strong>。他亲自设计刻印了数千个“伪汉字”,以图象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该作品先后被邀请至中国美术馆、威尼斯双年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世界著名艺术机构展出,并编入《加德纳世界艺术史》等权威艺术教科书。</h3></br><h3> <h3>▲ 《文字写生》 徐冰</h3></br> ▲ 《会文书》徐冰<h3> <h3>徐冰的创作从并未止步于传统媒介,在此次展览中,他对<strong>人工智能、太空科技等新兴领域的探索</strong>同样引人注目。徐冰始终认为新科技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的创作理念始终是回应社会现场提出的问题:<strong>“太空、AI,甚至我们手机里的生活场景,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并不是刻意去做“技术艺术”,而是通过艺术来研究这些新领域和我们生活的关系。”</strong></h3></br><h3> <h3>▲ 《天书号》 徐冰</h3></br><h3> <h3>▲ 展览现场还原了《天书号》 落地时形成的坑洞</h3></br><h3>徐冰<strong>五年以来对太空艺术领域的探索成果</strong>作为本次展览展出的重要一部分,除了《天书号》作品本身,观众也将在现场看到,<strong>因“徐冰天书号”发射失利,受火力推送、大气摩擦等自然力量而产生的残骸碎片、环形山巨坑、载荷舱内的金箔材料等种种来自外太空的“创作痕迹”</strong>,真正在场式见证徐冰的太空艺术探索之路。</h3></br><h3> <h3>▲ 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h3></br> <h3>▲ 《卫星上的湖泊》 徐冰</h3></br><h3>除了对太空、科技的探索,徐冰同时也将艺术探索的视线从未来转向文明之源的回望,其中<strong>《墙与路》</strong>作品便是通过拓片这一古老技法,将中国长城与罗马古道这两条历史象征并置于当代空间中。这种跨文化的碰撞,不仅揭示了两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也通过拓片技术真实记录了历史与现实时空的交叠。吴洪亮认为,拓片的真实性和时间跨度,赋予作品独特的深度:<strong>“拓片不仅记录了物理信息,也记录了文明的痕迹,像是艺术的化石,与今天的星链等新技术遥相呼应,构建了一种超时空的艺术语言。”</strong></h3></br><h3> <h3>▲ 《墙与路》 徐冰</h3></br><h3>展览也展出了徐冰的影像作品,如<strong>中国首部没有专业演员和摄影师的剧情长片《蜻蜓之眼》。素材全部来自公共渠道的监控画面,被评价为是“比纪录片还客观的现实记录,比纪录片还真实的生活本身”。</strong>这部影片在国际上入围多项电影节,并获得瑞士洛迦诺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一等奖、天主教人道主义奖特别提及奖等多项大奖。</h3></br><h3> ▲ 《蜻蜓之眼》 徐冰<h3> <h3>▲ 《蜻蜓之眼》徐冰 工作室24小时采录各地的监控视频(摄影师:牛涵) </h3></br><h3><strong>徐冰的艺术始终与社会现场紧密相连。他关注的不仅是技法本身,而是技术如何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何成为新的社会现实的一部分。</strong></h3></br><h3> ▲ 《五个复数系列》 徐冰<h3>此次展览的主题“有问题就有__”来源于徐冰的一句名言:<strong>“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strong>策展人吴洪亮以此为灵感,从中将艺术二字拿掉,留下了不断闪烁、留待作答的“__”,希望由此引发观众的疑惑与沉思,同时也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将展览设计为一个<strong>“提问”的场域。</strong></h3></br><h3> <h3>在展厅中,<strong>7个核心问题与30多个延展问题</strong>贯穿始终,将当代艺术转化为一次轻松诙谐的思考过程,引导观众通过互动式问答与作品展开对话。这种提问式展览的设计,还借鉴了<strong>傅雷先生在1944年为黄宾虹策展时提出的“观画,答客问”的理念</strong>,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将艺术的欣赏延伸为思维的互动。</h3></br> ▲ 徐冰在开幕式现场为观众作导览<h3>作为展览策展人,特别强调了<strong>“开放结构”的策展理念</strong>:整个展览空间并非线性叙事,而是以一种<strong>开放的、多重叙事的方式呈现,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观看路径,在不同的展厅、不同的时间段中形成自己的解读方式。</strong>吴洪亮认为策展人不仅是作品的陈列者,更是艺术与观众之间的桥梁。策展的过程,是不断与艺术家、作品、观众对话的过程。他提到:“<strong>我们将‘艺术’简化为一个跳动的光标,象征未完成的状态。</strong>这不仅是对徐冰作品的开放性表达,也希望观众能带着这些问题继续思考——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问题,我们该如何回应?艺术又能生成怎样的意义?”</h3></br><h3> <h3>▲ 《猴子捞月》 徐冰</h3></br><h3> <h3>▲ 徐冰写书法</h3></br><h3>有评论家认为,<strong>这种策展方式也非常契合徐冰的艺术精神</strong>:“徐冰的作品本身是问题的集合,而吴洪亮用开放的展览空间,让这些问题被层层展开,同时让观众得以反思自身处境。”</h3></br><h3> <h3>▲ 《背后的故事》 徐冰</h3></br><h3> ▲ 徐冰《背后的故事》工作照<h3>吴洪亮也希望这样的提问场域可以成为年轻人思考、创作发生的思维动能,徐冰更从此一视角肯定了这样一种从“问题”出发,连接艺术与思维的展览方式,同时也将会是当下热爱艺术的年轻人,特别是艺术学院的学生面对当代艺术困惑时的深入思考契机:“<strong>当代艺术到底是什么?它的边界在哪里?其实,当代艺术正是因为没有固定的边界,才充满魅力。</strong>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从科技到社会问题,都是它关注的对象。这种展览形式,既提出问题,也启发观众思考。“</h3></br><h3> <h3><strong>西南地区作为徐冰的出生地,成都不仅为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也成为本次展览的重要背景。</strong>近年来,成都通过持续的文化投入和创新,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发声地。而徐冰展览的到来,不仅是对这座城市文化生态的认可,更为成都打开了一扇探索未来艺术的窗口。</h3></br> ▲ 《鸟飞了》 徐冰 <h3>▲ 《荣华富贵》徐冰</h3></br>在谈及来成都做展览的感受时,徐冰说道:“<strong>成都是一个特别有文化感和特别有生活情趣的地方,所以非常适合让艺术在这里发生。</strong>我总觉得西南地区的艺术学院的学生对艺术特别的有热情,所以这个展览其实对他们是有意义的。<strong>因为以问题的方式串起来,其实也是大家脑子里一直在疑问的事情。</strong>” <h3>▲ 《A, B, C…》 徐冰</h3></br><h3> <h3>▲ 《芥子园山水卷》 徐冰</h3></br><h3>策展人吴洪亮则表示:<strong>“成都的艺术土壤既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又能包容新兴的当代艺术,这为我们策划这样的展览提供了天然的优势。”</strong></h3></br> ▲ 《徐冰:有问题就有__》个展研讨会到场嘉宾合影<h3><strong>《徐冰:有问题就有__》个展研讨会</strong>延续了:<strong>“我们生活在哪里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strong>的灵感来源,为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本次活动特别邀请<strong>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欧阳江河,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长尹吉男,天津美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美院教授、硕博士生导师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邵亦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陆晔,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吕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易丹</strong>,共同围绕“有问题就有__”这一主题核心,展开了一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学术对话。</h3></br><h3> <h3>▲ 《徐冰:有问题就有__》个展研讨会现场</h3></br><h3>每位受邀嘉宾都将借此机会,分享自己近期最核心的思想推进和最希望分享的学术成果。他们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结合徐冰的艺术创作,探讨问题如何激发艺术的创生,以及艺术如何回应和塑造我们所生活的时代。</h3></br><h3> <h3>▲ 《徐冰:有问题就有__》个展研讨会现场</h3></br><h3>这一场研讨会也再次证明<strong>“徐冰:有问题就有__”不仅是一次艺术展览,更是一场关于当代艺术边界的集体探讨。</strong>在这个展览中,每一件作品都是问题的衍生,而每一次观众的驻足与思考,都是对问题的再创造。吴洪亮也强调展览的核心不仅在于作品的呈现,更在于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对于未来艺术的探索:”徐冰的创作始终体现着艺术边界的开放性和对未知领域的持续追问。<strong>徐冰常说:’艺术不能局限,它的价值在于不断提出问题‘</strong>,展览以问题为线索,不是为了给出答案,而是希望唤起观众更开放的思考。”</h3></br><h3> <h3>▲ 《清明上河图》徐冰</h3></br> <h3>▲ 《人工智能无限(AI-FI)电影》 徐冰</h3></br><h3>他补充道,<strong>这种无边界的艺术探索也恰好与当下社会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相呼应。</strong>在展览中,<strong>不少与AI生成艺术相关的作品都在探讨版权、原创性等问题</strong>,而这些问题正是数字时代对艺术的新挑战与机遇。徐冰在采访中也阐发了他基于这一问题的思考考:“AI生成系统可以不断生成新的画面,但这些画面转瞬即逝,只有观众截屏时,它才‘属于’你。<strong>这种‘零版权’的模式让我思考:艺术是否必须拥有版权?艺术的生成是否就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动态记录?</strong>AI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问题。”</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YOE_t5Giu84SN9vknufi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