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师陀 ‍(1910年3月10日~1988年10月7日)‍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作家,

记者、编辑《上海人在纽约》

<p class="ql-block">中国作家</p><p class="ql-block">师陀(1910年3月10日~1988年10月7日),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作家,出生于河南杞县。曾参加反帝大同盟。后任上海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从事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长篇小说《结婚》《马兰》。</p> <p class="ql-block">师陀全集(第1卷上下)</p><p class="ql-block">师陀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2004-9 / 76.80元</p><p class="ql-block"> 9.1 (27人评价)</p><p class="ql-block">上册收入《谷》《里门拾记》《落日光》《野鸟集》《无名氏》五部短篇小说集,署名芦焚。作家初出茅庐即蜚声文坛,其作品“率多写的具有一种特殊魅力,诗一般的乡土小说...</p><p class="ql-block">纸质版 38.40元</p><p class="ql-block"> 师陀全集(第2卷上下)</p><p class="ql-block">师陀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2004-9 / 65.00元</p><p class="ql-block"> 8.2 (12人评价)</p><p class="ql-block">上册收入中篇小说《无望村的馆主》和长篇小说《结婚》《马兰》。《无望村的馆主》通过破落户败家子形像的塑造深刻揭示中原文化面临的矛盾和困境;《结婚》《马兰》是作...</p><p class="ql-block"> 师陀全集第三卷(散文、诗歌)上、下</p><p class="ql-block">师陀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2004-9 / 60.00元</p><p class="ql-block">(少于10人评价)</p><p class="ql-block">上册收入散文集《黄花苔》《江湖集》《看人集》《上海手札》《保加利亚行记》。作家的散文语言清新,描写生动而含蓄蕴藉,具有真切感人的艺术魅力;《上海手札》类于新...</p><p class="ql-block"> 师陀全集续编 : 补佚篇</p><p class="ql-block">师陀、刘增杰 编校、解志熙 编校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2013-5 / 150.00</p><p class="ql-block">(少于10人评价)</p><p class="ql-block">纸质版 106.50元</p><p class="ql-block"> 师陀全集 7(第四卷) : 戏剧电影剧本</p><p class="ql-block">师陀 著、刘增杰 编校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2004-9 / 43.60元</p><p class="ql-block">(少于10人评价)</p><p class="ql-block">上册收入散文集《黄花苔》《江湖集》《看人集》《上海手札》《保加利亚行记》。作家的散文语言清新,描写生动而含蓄蕴藉,具有真切感人的艺术魅力;《上海手札》类于新...</p><p class="ql-block">纸质版 15.30元</p><p class="ql-block"> 师陀全集第五卷(书信.日记.论文.附编卷)</p><p class="ql-block">师陀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2004-9 / 48.00元</p><p class="ql-block">(少于10人评价)</p><p class="ql-block">师陀全集(8 第五卷 书信 日记 论文 附编),ISBN:9787810911399,作者:师陀著;刘增杰编校</p><p class="ql-block">纸质版 25.12元</p><p class="ql-block">贡献者: 艾倫 winroger</p> <p class="ql-block">师陀</p><p class="ql-block">人物经历</p><p class="ql-block">师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河南杞县人。193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最初的小说《请愿正篇》,发表于《北斗》。1932年与汪金丁等创办文学杂志《尖锐》。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1937年因艺术风格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写于这个期间。他还写有长篇小说《结婚》等。1946年后相继任过上海戏剧学校教员、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写过电影剧本。</p><p class="ql-block">师陀</p><p class="ql-block">建国以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到河南、山东、东北各地访问,写下的作品主要收入《石匠》集中。1957年 后一直是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60年代初期,曾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剧本《西门豹》《伐竹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颇得好评。</p> <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p><p class="ql-block">著作书目</p><p class="ql-block">《谷》(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p><p class="ql-block">《里门拾记》(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p><p class="ql-block">《黄花苔》(散文集)1937,良友</p><p class="ql-block">《落日光》(短篇小说集)1937,开明</p><p class="ql-block">《野鸟集》(短篇小说集)1938,文生</p><p class="ql-block">《江湖集》(散文集)1938,开明</p><p class="ql-block">《无名氏》(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p><p class="ql-block">《看人集》(散文集)1939,开明</p><p class="ql-block">《上海手杞》(散文集)1941,文生</p><p class="ql-block">《无望村的馆主》(中篇小说)1941,开明</p><p class="ql-block">《果园城记》(短篇小说集)1946,上海出版公司</p><p class="ql-block">《结婚》(长篇小说)1947,晨光</p><p class="ql-block">《马兰》(长篇小说)1948,文生</p><p class="ql-block">《大马戏团》(剧本)根据安特烈夫《一个挨耳光的人》改编,1948,文生</p><p class="ql-block">《夜店》(剧本)与柯灵合著,根据苏联高尔基《底层》改编,1948,上海出版公司</p><p class="ql-block">《历史无情》(长篇小说)1951,上海出版公司</p><p class="ql-block">《春梦》(短篇小说集)1956,香港艺美图书公司</p><p class="ql-block">《石匠》(短篇小说集)1959,作家</p><p class="ql-block">《保加利亚行记》(散文)1960,上海文艺</p><p class="ql-block">《山川.历史.人物》(散文、小说等合集)1979,上海文艺</p><p class="ql-block">《恶梦集》(短篇小说集)1983,香港文学研究社</p><p class="ql-block">《芦焚散文选集》1981,江苏人民</p><p class="ql-block">《芦焚短篇小说选集》1982,江西人民</p><p class="ql-block">《上海三札》(散文集)1984,宁夏人民</p> <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结婚》</p><p class="ql-block">1936年师陀由北平到上海,写下了以战时上海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结婚》和散文集《上海手札》。这两部作品尽管文体不同,但都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经济凋敝、满目疮痍、贫富悬殊、底层人艰难求生的上海景象。</p><p class="ql-block">长篇小说《结婚》以中学历史教员胡去恶为主线,展现了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后的上海洋场社会。胡去恶是封建大家庭的庶子,为能与恋人结婚,他用自己的两本书稿做抵押向富家子弟田国宝借了一万元,让在股票公司做事的花花公子钱亨帮其炒股;其间,胡去恶迷上了为报复表哥钱亨而主动向其示好的上海小姐田国秀,疏远了昔日的恋人林佩芳。然而最终,钱亨吞没了去恶的款子,两部书稿也被田国宝书名出版。为摆脱困境,去恶欲与田国秀结婚,反被骂他这个穷鬼不配。精神崩溃的去恶在幻灭中持刀伏杀了钱亨,自己也被巡警开枪射死。在这部小说中,师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大量的篇幅刻写了上海带给胡去恶这个小人物的孤独感、自卑感。胡去恶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员——在上海这是一个受人鄙夷的职业,薪水很低,他穿着寒酸(学生送他绰号“剃头师傅”),深感自卑。他对恋人佩芳真实地倾吐着自己强烈的自卑:“我自惭形秽,想起我的衣服是补缀过的,裤脚是补而不能再补的,不由我不将两臂夹紧,尽量缩小自己,使人家不看见我的丑样;我的脚也忽然害羞,似乎觉得它没有踩马路的资格。它应该钻进小胡同去,找个地缝躲起来。”与自卑相伴而生的是巨大的孤独感。当恋人佩芳一家离开上海——在去恶看来“人山人海、红尘万丈”的大都市,胡去恶立刻陷入了孤独之中:“在几百万人的上海,他举目无亲,像条断缆的船,载浮载沉,被卷来卷去,他冷了,饿了,病了,死了,谁关心他?谁想得到他?”</p> <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分钟了解师陀</p><p class="ql-block">1.4万 41"</p><p class="ql-block">师陀</p><p class="ql-block">中国作家</p><p class="ql-block">师陀(1910年3月10日~1988年10月7日),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作家,出生于河南杞县。曾参加反帝大同盟。后任上海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从事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长篇小说《结婚》《马兰》。[1]</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师陀</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芦焚、王长简</p><p class="ql-block">国籍</p><p class="ql-block">中国</p><p class="ql-block">民族</p><p class="ql-block">汉族</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p><p class="ql-block">1910年3月10日</p><p class="ql-block">快速</p><p class="ql-block">导航</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品鉴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出版图书</p><p class="ql-block">人物经历</p><p class="ql-block">师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河南杞县人。193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最初的小说《请愿正篇》,发表于《北斗》。1932年与汪金丁等创办文学杂志《尖锐》。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1937年因艺术风格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写于这个期间。他还写有长篇小说《结婚》等。1946年后相继任过上海戏剧学校教员、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写过电影剧本。</p><p class="ql-block">师陀</p><p class="ql-block">建国以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到河南、山东、东北各地访问,写下的作品主要收入《石匠》集中。1957年 后一直是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60年代初期,曾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剧本《西门豹》《伐竹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颇得好评。</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p><p class="ql-block">著作书目</p><p class="ql-block">《谷》(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p><p class="ql-block">《里门拾记》(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p><p class="ql-block">《黄花苔》(散文集)1937,良友</p><p class="ql-block">《落日光》(短篇小说集)1937,开明</p><p class="ql-block">《野鸟集》(短篇小说集)1938,文生</p><p class="ql-block">《江湖集》(散文集)1938,开明</p><p class="ql-block">《无名氏》(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p><p class="ql-block">《看人集》(散文集)1939,开明</p><p class="ql-block">《上海手杞》(散文集)1941,文生</p><p class="ql-block">《无望村的馆主》(中篇小说)1941,开明</p><p class="ql-block">《果园城记》(短篇小说集)1946,上海出版公司</p><p class="ql-block">《结婚》(长篇小说)1947,晨光</p><p class="ql-block">《马兰》(长篇小说)1948,文生</p><p class="ql-block">《大马戏团》(剧本)根据安特烈夫《一个挨耳光的人》改编,1948,文生</p><p class="ql-block">《夜店》(剧本)与柯灵合著,根据苏联高尔基《底层》改编,1948,上海出版公司</p><p class="ql-block">《历史无情》(长篇小说)1951,上海出版公司</p><p class="ql-block">《春梦》(短篇小说集)1956,香港艺美图书公司</p><p class="ql-block">《石匠》(短篇小说集)1959,作家</p><p class="ql-block">《保加利亚行记》(散文)1960,上海文艺</p><p class="ql-block">《山川.历史.人物》(散文、小说等合集)1979,上海文艺</p><p class="ql-block">《恶梦集》(短篇小说集)1983,香港文学研究社</p><p class="ql-block">《芦焚散文选集》1981,江苏人民</p><p class="ql-block">《芦焚短篇小说选集》1982,江西人民</p><p class="ql-block">《上海三札》(散文集)1984,宁夏人民</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结婚》</p><p class="ql-block">1936年师陀由北平到上海,写下了以战时上海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结婚》和散文集《上海手札》。这两部作品尽管文体不同,但都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经济凋敝、满目疮痍、贫富悬殊、底层人艰难求生的上海景象。</p><p class="ql-block">长篇小说《结婚》以中学历史教员胡去恶为主线,展现了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后的上海洋场社会。胡去恶是封建大家庭的庶子,为能与恋人结婚,他用自己的两本书稿做抵押向富家子弟田国宝借了一万元,让在股票公司做事的花花公子钱亨帮其炒股;其间,胡去恶迷上了为报复表哥钱亨而主动向其示好的上海小姐田国秀,疏远了昔日的恋人林佩芳。然而最终,钱亨吞没了去恶的款子,两部书稿也被田国宝书名出版。为摆脱困境,去恶欲与田国秀结婚,反被骂他这个穷鬼不配。精神崩溃的去恶在幻灭中持刀伏杀了钱亨,自己也被巡警开枪射死。在这部小说中,师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大量的篇幅刻写了上海带给胡去恶这个小人物的孤独感、自卑感。胡去恶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员——在上海这是一个受人鄙夷的职业,薪水很低,他穿着寒酸(学生送他绰号“剃头师傅”),深感自卑。他对恋人佩芳真实地倾吐着自己强烈的自卑:“我自惭形秽,想起我的衣服是补缀过的,裤脚是补而不能再补的,不由我不将两臂夹紧,尽量缩小自己,使人家不看见我的丑样;我的脚也忽然害羞,似乎觉得它没有踩马路的资格。它应该钻进小胡同去,找个地缝躲起来。”与自卑相伴而生的是巨大的孤独感。当恋人佩芳一家离开上海——在去恶看来“人山人海、红尘万丈”的大都市,胡去恶立刻陷入了孤独之中:“在几百万人的上海,他举目无亲,像条断缆的船,载浮载沉,被卷来卷去,他冷了,饿了,病了,死了,谁关心他?谁想得到他?”</p><p class="ql-block">师陀</p><p class="ql-block">胡去恶强烈的孤独感和自卑感是与上海的大都市生活方式紧密相联的。都市主义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众多来源广泛、背景复杂、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聚集在都市的公共空间中,流动频繁,生活瞬息万变。1930年代,上海就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百货大楼、咖啡馆、舞厅、公园、跑马场等象征现代都市文明的公共空间,上海的公共租界曾有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和大新,里面都设有舞厅、顶楼酒吧、咖啡馆、饭馆以及游乐场。这些公共空间所展现的是迥异于乡村生活的都市生活方式,其中所聚集的陌生人群会使初来乍到者倍感孤独——用西美尔的话说就是“人们在任何地方都感觉不到在大都市人群里感到的孤立和迷失”,去恶的孤独感、自卑感正是在上海的公共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p><p class="ql-block">作品</p><p class="ql-block">在《结婚》这部小说中,“小天堂”咖啡馆、股票交易所、大东茶馆等象征现代都市文明的公共空间仿佛是师陀有意安排的胡去恶完成精神蜕变的重要环节。</p> <p class="ql-block">在《结婚》这部小说中,“小天堂”咖啡馆、股票交易所、大东茶馆等象征现代都市文明的公共空间仿佛是师陀有意安排的胡去恶完成精神蜕变的重要环节。</p><p class="ql-block">首先是“小天堂”咖啡馆。这是钱亨第一次约胡去恶谈借债事宜的地方。同去的还有田国秀、黄美洲、“老处女”。去恶明显感到“他们”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话语空间,他感到了强烈的自卑和孤独,甚至觉得女招待仿佛只有对他十分傲慢,而对其他客人细心体贴得就像“医院里的看护”。在他不小心把茶水泼到了“老处女”的衣服上,“老处女”一阵怪罪,田国秀巧妙地替他解了围。这一寻常的举动却使在上海找不到归属感的胡去恶倍感亲切,田国秀也显得美丽了,感到她“其实是很美的,那种凄伤表情特别动人”。这与他初次见到的田国秀迥然不同——在胡去恶到田国宝家借钱第一次见到田国秀,曾认定田国秀“是个妖艳少妇,骨子里是呆板愚蠢。”正是田国秀使他丧失了戒备,心生感激,在上海仿佛找到了归属感,因而轻信钱亨等人,钻入了他们设好的骗局之中。尽管如此,这时他所想的仍是借钱投机,成功后和佩芳结婚。</p><p class="ql-block">其次是股票交易所。在小说中,这个股票交易所设施简陋、陈旧,但里面挤满了来投机的三教九流:旧式商人、银行职员、公司职员、无业游民、小姐、少奶奶、小报记者、戏子、艺术家、大学教授等。在这里,去恶的投机欲望被刺激起来,他不愿再去学校教书。在投机成功的想象中,他变得自大自负起来,认为“现在我也是上海市面上的人,说不定从今天起,就日月高升,发达起来”。他即刻开始瞧不起黄美州和“老处女”,认为他们“一个是被人抛弃的可怜鬼,一个是没人要的老女人。” 当钱亨告诉去恶帮他净赚了二百元时,他更是认同了金钱至上的生活观念,说:“钱真是好东西,有了钱便有了快乐”。在股票交易所,去恶的人生观念已经悄然起了变化,他投机的愿望已不再是结婚,而是自己的发达高升。</p><p class="ql-block">最后是“大东”茶馆。在这里,去恶已经不像在“小天堂”那么自卑拘谨了,他谈笑自如,多了几许自信,仿佛获得了“新生”。他自然地把手搭在钱亨肩上,说着客套话:“你想我敢不来?既约下你,还有张小姐,打可特黄,三位大贵客,你们肯赏脸,就算看得起我来了。管他刮黑风下雹子,我也不能爽约”。由这番话可以看出,去恶的交际语言已经很老练了。也是在“大东”,他觉得田国秀更加美丽了——“像只天鹅,高贵,娇艳,喷香,光彩照人”。在“大东”吃完饭后,去恶喝醉了,跟着钱亨等人去了舞厅。在这里,“醉”具有象征的含义,暗示着去恶精神的完全堕落,他沉醉在一厢情愿的幻想中,放弃了佩芳,恋上了田国秀。</p><p class="ql-block">咖啡馆、股票交易所、茶馆、舞厅这些公共空间作为上海现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一方面让主人公胡去恶觉得自卑、孤独,同时也是一种诱惑,刺激了他要融入这个都市的野心,这使他轻信于人、进入投机行业,并最终一无所有,毙命于上海街头。和左翼作家把西式公共空间处理成腐败的、色情的场所不同,师陀尽管对这些场所也无好感,但显然更为注重这些场所给在为生存而挣扎的小人物所带来的心理焦虑。</p><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由于师陀在上海生活贫困,只去过股票号和舞厅。因此,师陀对这些空间的描绘是并非写实的,主观想象的色彩较为浓厚。</p><p class="ql-block">其实身处上海的师陀对胡去恶这个阶层的生活是熟悉的,而对钱亨等人这一阶层的生活是十分陌生的。他曾说过:“我尽管在上海住了好几年,对于上海的所谓上层社会并不了解,对于上海的‘下层社会’知道的也很少,只有中层社会,我接触的比较多点。”因此,师陀在小说中不惜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塑造钱亨等人物来表达他对上海的认识。黄美洲是个华侨子弟,年轻时家庭富有,人长得也英俊潇洒,又是博士,因此是很多女孩心目中的理想伴侣。他娶了校花,其后染上了梅毒而脸烂眼瞎,妻子跟给他治病的医生私奔了。他跟妻子打了五年官司,发誓要敲取十万元赔款,然后告他们通奸罪,让他们不能结婚。“老处女”,也就是张小姐,一个三十岁的女子,为了生存,不得不和瞎了眼睛的黄美洲整天混在一起。钱亨、田国秀则更是人性扭曲的表现。钱亨可以说是“吃软饭”的,和一个富婆勾搭在一起,用富婆给他的钱再去包养舞女。他在股票上失利,需要金钱,就和田国秀重归于好。摩登女郎田国秀是师陀表现上海的重要符号。她衣着时髦、思想空洞,本看不起寒酸的去恶,但为了报复钱亨却和去恶发生了恋爱关系。在师陀笔下,上海就是一个典型的“毁人炉”,其不仅使得胡去恶精神堕落失去自我,黄美洲、钱亨、田国秀等人同样也是它的牺牲品。可见,正是上海这个都市造就了这许多形形色色怪异的人,人性扭曲,道德沦丧,成为一个典型的“毁人炉”。师陀写于同时期的散文集《上海手札》则以纪实的方式书写着沦陷时期上海“毁人炉”的景象:一面是徘徊在街头的衣衫褴褛的流浪儿死在垃圾箱或马路旁边,生存在最底层的工人每天只有繁重的劳动如乡下的驴子,下层小知识分子为全家的生计而奔波:有的被一颗流弹结束了生命,有的把积蓄花光后铤而走险,一面是发国难财的商人奢华、安逸的生活,时髦的上海小姐仍然关心着高跟鞋和香水。这真是一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