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篇六(26)</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①,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②。”</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逝:去救的意思。</p><p class="ql-block">②罔:诬罔,愚弄。</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宰我问道:“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设法救人,不让自己陷人井中;可以被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因白天睡觉而受到孔子批评的宰我,向孔子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没有正面地回答。他认为君子会想方设法救助落难的人,但不会陷自己于危险境地。然后批评宰我问的问题不道德,说君子可以被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7)</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①!"</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畔:通“叛"。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该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地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后来孟子亦说过:“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8)</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之③曰:“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南子:卫灵公夫人。当时把持着卫国的朝政,行为不端。关于她约见孔子一事,《史记.孔子世家》有较生动的记载。</p><p class="ql-block">②说(yuè):通“悦''。</p><p class="ql-block">③矢:通“誓"。</p><p class="ql-block">④所一一者:相当于“假如……的话",用于誓词中。</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假若做了什么不对的事,让上天厌弃我吧!让上天厌弃我吧!”</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令人敬慕的,又天天讲仁义道德的老师,去见一名**而美貌的女人,学生子路是个较真的人,难免怀疑老师的人格,同时出于对老师名声的爱护,就想着应该提示老师。而孔子见南子,是有他政治上考虑的,这些事又无法一一与子路讲清。而孔子也是率真的,发现这种事说也说不清楚,就只好发誓了,这样才能迅速切断子路的杂念。这迫不得已的举动,更显得孔子可爱。</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29)</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中庸之为德也①,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②。”</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中庸:孔子学说的一种最高道德标准。中,折中,调和,无过之也无不及。庸,平常,普通。</p><p class="ql-block">②鲜(xiǎn):少。</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等的了!但人们已经长久缺乏这种道德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筹之一。但在《论语》中,却仅此一处提及。从孔子称“中庸”为至德,则可见他对这一思想的重视。中庸属于哲学范畴,也是道德行为的高度适度状态,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选择行为之恰到好处,谓之中;就日常生活之长期坚持,谓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p><p class="ql-block">中庸是一种高度和谐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却是人们所应当追求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骑墙”,而是一种完满状态。</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第六(30)</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①!夫仁者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圣人。病.心有所不足。</p><p class="ql-block">②夫(fú):助词,用于句首,提起下文。</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要事事通达顺畅,同时也使别人事事通达顺畅。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仁”与博施济众</p><p class="ql-block">在本章中,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博施济众,是不是就是仁者呢?”对于这个问题,孔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还告诉子贡,博施济众就连尧、舜这样的先圣都很难做到,如果能有人做到博施济众的话,那就不仅仅是仁人那么简单了,简直就是圣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博施济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广施恩惠,拯救民众。真正能够做到这一步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下分析。当时的尧、舜虽然也有这方面的心思,可他们却没有这样的实力去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当然,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子贡虽然比较富有,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困难的。也就是说,博施济众是没有人能够做到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p><p class="ql-block"> 博施济众的圣境很难达到,但也不要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若是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做到这一步,大可退而求其次,以自己最大的努力行仁。即便是没有造福于天下的能力,也可造福于一方,名垂青史。</p><p class="ql-block">另外,孔子对于子贡的这种想法也作了更加精辟的解说。他告诉子贡,若想实现博施济众的理想,首先应该成为一个“仁者”,而仁者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标准很高,要求一个人具有卓越的才能去“立”别人,并且有愿意“立人”的高尚品格,“己欲达而达人”也是如此。能做到这一点,便是仁者。仁者再进一步,就是追求博施济众的圣境。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法推己及人,在普天之下推行仁义,就有可能实现博施济众的终极目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