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听政最短 下场最惨
</p><p class="ql-block">--读三国 悟世事之三
</p><p class="ql-block">杨惠卿
</p><p class="ql-block">说到“垂帘听政”,人们一定会想到清末的太后叶赫那拉氏慈禧。其实,在中国古代,由于特殊的政治体制,很多时候因为继位的皇帝年幼没有办法处理政务,所以他的母亲皇太后就要帮助儿皇帝处理政务。这种行为最初被称为临朝称制,后来就整出了一个名字叫“垂帘听政”,说到底这两种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指太后代理皇帝职位。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漫长历史中,有名有姓的“垂帘听政”的太后就有二十多名,比较闻名的有:战国时期秦国的宣太后(即芈八子),摄政时间长达41年;战国时期赵国的赵太后因赵孝成王年幼而执政,还有就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长达48年。这些太后在男性主导的封建王朝社会中,以其独特的地位和能力,对国家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p><p class="ql-block">翻开《三国演义》前几回的故事,也记载了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何太后。但当你看到她的行为之后,就会发现,这位何太后却可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听政时间最短,执政时间不到五个月;结局最惨,被废后让人摔死在楼下的一位太后。
</p><p class="ql-block">何太后出身屠家,入宫后先为贵人,后因生太子刘辨“遂立皇后”。灵帝死后,在其弟何进及三十余位大臣的拥戴下,太子刘辨登上了皇位,即汉少帝。何太后本人也“临朝垂帘听政”。虽说她掌握了大权,但一连几步的臭棋把自己、少帝刘辨及大哥何进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最后不仅失了皇权,丢了皇位,甚至三人都丢了性命。
</p><p class="ql-block">其一,在董家势力失败后,“十常待”张让等遂以金珠玩好结交何后之弟何苗,“令早晚何太后处善言遮蔽,”近而十常待“又得近幸”。为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p><p class="ql-block">其二,“十常侍”之一的蹇硕早就有要谋杀何后之弟何进之意。袁绍建议何进先下手屠杀蹇硕。这个蹇硕得知消息后就走何太后的后门,求何太后饶命。而何进也听了妹妹的话放了蹇硕。由于蹇硕等十常待极熟逢迎拍马之能事,深得何后及弟何苗的欢喜。袁绍看出朝中宦官又有重掌朝政之势,便向何进进言“欲诛中涓”。但又遭到了何皇后的阻拦。
</p><p class="ql-block">其三,西凉刺史董卓早有进京篡权之意,而何进听信了董卓的谗言,将这个奸臣引进了洛阳。尽管朝中多位大臣进言说,这个董卓“引入京城,必食人矣,”但何太后却无动于衷,任其弟何进引狼入室,为自己找到了掘墓人。
</p><p class="ql-block">董卓进京后,果然仗势欺人,而且还废少立献,把何太后及自己的儿子前汉少帝、现弘农王刘辨赶到了永乐宫禁闭起来,“封销宫门,禁群臣无得擅入。”母子俩被禁后,“衣服饮食渐渐缺少,”心里烦闷就作诗一首发泄心情,不想就是这首描写春意的诗被人告发董卓后,引起了董卓的杀意。最后少帝鸩酒灌杀,而这个昔日的掌朝太后何太后却被人直接摔到了楼下,一命呜呼。
</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这不是自己能够掌握的,但只要是胸怀大义,那就不会做出一些背离天理的事情来。何太后虽属于能力小担大任的人,但她如果能够把国家大义放在首位,而不是享受眼前的安乐,重用小人、听信谗言的话,也不会落得这样悲惨的下场,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叹!
</p><p class="ql-block">力不胜任,后患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