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京城的游历之旅!

溪水雅成

<p class="ql-block">  北京人就应该是了解北京,不仅仅是棋盘街的建筑结构,都城的布局,坛庙的布局,花街柳巷什么样?电视剧里的真实吗?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我分门别类的作了一个走访街巷,妓院,商贾,坛庙的计划,并实施于行动。</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是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前身是“太庙”。属于老北京的坛庙祭祀群体之一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从北京的东南方往文化宫赶过去,中途需要的是得倒二次车。老北京现在扩大到从东南到中心区没有2个小时,那是绝对的过不去,因为疫情,到天安门附近,需要的是过安检。等我来到文化宫门前的时候已经近11点了。走到门口了,想起小时候来这看露天电影,与男朋友第一次约会都在这里时,心情还是有些激动,说熟悉,可又觉得陌生,,熟悉是以前常来玩,说陌生是作为太庙来拜望,这仅仅是第二次,与第一次相隔多久?已很模糊。</p> <p class="ql-block">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换句话说也就是皇上的家庙祭祖宗的地儿。这里不像天坛,也不似北海,更无法与雍和宫,恭王府相比。来这里边逛的人很多,但不拥挤,正好可以仔细看仔细瞧。</p><p class="ql-block"> 太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因紫禁城依照“左祖右社”的设计理念:自“天安门,端门,午门,一线。西(右)侧为社稷坛,东(左)侧为太庙”。左,右的概念是,人站在大门口,面向外,左手指向东方,右手指向西方。</p> <p class="ql-block">  同西方古代不同 中国古代社会没有明显的自然神和人格神的崇拜 ,而是以祖先崇拜为主要特征,这也是中国宗法社会的必然需要。在宗法社会里,人们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的,这必然形成了对同一祖先的认同。因此祭祖活动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是一件人们重视的大事情。并且祭祖活动的兴盛与否,被人们视为国家兴衰的一种标志。而且在古代典籍上,将亡祭视为国败家亡的同义语。</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的历史上,自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后,不仅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等,对“祭祖”的家庙作了新规:除皇帝祭祖的场所外,社会上其它人祭祖的地方,一律不允许称作“宗庙”。历代封建统治者在营建都城时,都将营建皇家祭祖用的“宗庙”(或称“太庙”),作为一件大事情。中国目前保存最好,建筑艺术水平最高的,要首推明永乐年间在北京建成的“太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追溯太庙的历史,得从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称惠帝,用齐秦,黄子澄的计策“削籓,”加强中央集权说起。(当时燕王朱棣是藩王。)而被封镇守北平的燕王,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不服,借口出兵,攻陷今江苏南京,夺取了帝位,惠帝被迫在宫中自焚,(另有其说,惠帝从宫中地道出逃 改换僧装,流浪各地)。</p><p class="ql-block"> 永乐帝继位后,决定将国都定在北京。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大规模修建北京城。首先修建宫城——紫禁城。同时根据“左祖右社”的传统,决定在承天门,(今称天安门)的东侧修建一座祭祀祖先的“宗庙”,并取名为“太庙”。(太,是至高无上之意。)</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年间修建成的太庙,在嘉靖,万历 ,清顺治 ,乾隆年间都曾重修,改建,是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祭祖的地方。解放后,经周总理亲自批准,太庙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交由北京市总工会,作为工人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于1950年的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年间修建成的太庙,平面呈南北方向的长方形,占地面积139,650平方米,共有三道围墙,最外面一道长475米,宽294米,围墙里面为第一道院落。院内种满了成行的古柏,东面南端,还有假山花园。第二道围墙,围墙长272米,宽208米,院墙以内,正面就是7座单孔石桥,各桥两侧都有汉白玉石护栏,在其东,西墙的南端,各有黄琉璃瓦悬山顶房屋5间。东为神库,西为神厨,是调制配备祭品的地方。石桥以北是戟门,戟门东西两侧旁门一座,戟门就是第三道围墙的正门,太庙的主体建筑为前,中,后三殿,都座落在戟门以内的院落中。</p> <p class="ql-block">  太庙既然是明朝修的,最初肯定是供着朱元璋,朱棣。1644年,清兵入京后,福临称帝,把他们先人的牌位从沈阳请到北京,供在太庙。将明朝皇帝的祖宗牌位迁到今天的阜成门大街路北的“历代帝王庙”里去了。</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后,当时按“南北军”代表制定的“清皇室优待条件”的规定城内宫殿,坛庙等应归国家来管理。但是包括“太庙”在内,一直到1914年,才将三大殿以南的部分归当时的北洋政府管。不久,社稷坛改为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开辟南大门时,为了对称,也在太庙的南墙上开了一座门,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正门,但是,当时并没有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1924年,皇帝溥仪被赶走 太庙开辟为“和平公园”,不久又被改为“故宫博物院,”向游人售票开放,当时的人很少,只有参天的古柏,灰鹤飞翔 ,寂静无声。</p> <p class="ql-block">  占地13.97万平方米,南,北长475米 东西宽294米的太庙,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 四周围以三道红墙,以及层层的松柏,衬托起金璧辉煌,错落有致的建筑,营造出一种肃穆气氛。建筑采用中軸对称的布局,琉璃门 ,汉白玉石拱桥 ,戟门,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軸线上,井亭,神 厨 ,神库,配殿依次排列于两侧。享殿(前殿)是皇帝举行大祭的场所,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殿内地面铺“金砖”,梁柱为金丝楠木,气势雄伟 ,比故宫的太和殿高2米,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我为了看清楚这里的一切 ,花了很长时间,每一座建筑,每一座门,我都仔仔细细的看过,我像那种去采访的人一样,手里拿着笔和本子,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我所看到的一切。我特别的愿意将我看到和了解到的一切与美友分享。</p><p class="ql-block"> 先从第一道围墙说起:第一道红墙西有三 道门。最南边的(5间)称太庙街门通天安门,中间称太庙囿门(3间,也是神厨门)通端门,最北边的也称太庙西北门,通午门北外的阙门。三座门都是座东朝西。</p><p class="ql-block"> 第二道墙与第一道围墙之间种的是成行的古柏 。第二道围墙的正中是前琉璃门三座。旁门两座,中为内拱门,旁边的为过墙门。</p><p class="ql-block"> 戟门桥,位于前琉璃门正北,共7座。主桥宽8米,两侧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正中这座桥走皇帝,边桥王公大臣桥,次为品级桥,边桥两座行人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井亭:位于戟门桥北东,西两侧。高855米,为黄琉璃瓦,盔顶六角形,梁架用鎏金斗拱承托,亭内正中有一口水井,井口有六角汉白玉井圈。</p> <p class="ql-block">  戟门:位于戟门桥正北,原门内外有列朱漆戟架四座,每座插置金银铁载各15支共120支,所以这道门称之为戟门。面阔5间,正中三间为实榻门,庑殿顶,黄琉璃瓦屋面,三层汉白玉台基,四周有护栏。正中为汉白玉石雕刻二龙戏珠纹,狮滚绣球纹,海水江崖及东西旁门各一座,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顶,面阔各一间。</p> <p class="ql-block">  太庙的主体建筑前,中,后三大殿。前殿又名:享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是皇帝举行大祀之处,明末清初遭受损毁,但是主体木构架保存完好,清顺治年间 修复,殿额上写有满汉文对照的“太庙”二字。</p><p class="ql-block"> 享殿:位于戟门的正北,又称前殿货大殿。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座落于高3.46米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殿内68根金丝楠木,悬高13.32米,直径最大的1.2米,殿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满铺金砖。</p><p class="ql-block"> 寝殿:位于享殿正北,又称中殿,面阔九间,(长60.31米)进深四间,(20.54米)殿高21.95米,黄琉璃瓦,单檐房殿顶,汉白玉须弥座,周绕以石栏,忘柱交错雕以龙凤,台阶中饰丹陛,此殿是平时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牌位的地方,正中室供太祖,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夹室。内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清代末期,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林,玄烨,胤禛,弘历等十一代皇帝及皇后的牌位,每次的祭典的前一天,将牌位移至享殿,安放于(褥枕之上)也是神座之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寝。神龛之外,陈列着与神牌数相等的帝后神椅。对于皇后的祭祀,明代仅供原配,清代兼祭继配。皇后薨逝“升府太庙”神位供于大殿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中琉璃门:位于寝殿正北,原位三座,后增至五座,均为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檐下施绿琉璃瓦仿木斗拱,门为过梁式,中间三门连一体,两侧各有一旁门。</p><p class="ql-block"> 祧庙:位于中琉璃门正北,又称后殿,面阔九间,(61.99米)进深四间,(宽20.33米),黄琉璃瓦单檐房殿顶,是供奉追封的清代立国前四代帝,后牌位的地方,殿内陈设亦如寝殿。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历代的有功的宗亲郡王,如怡亲王允祥。科尔沁亲王僧格林等。西配殿供异性功臣神位,如大学士张廷玉,傅恒等。</p><p class="ql-block"> 清代规制,正中肇祖,左兴祖,再左显祖 右景祖。每季首月时,享有皇帝委托官员在本殿祭祀岁末,将先祖牌位移至享殿裕祭。</p> <p class="ql-block">  太庙的祭祀发展到清代,每年的四孟月,清明,诞辰,忌辰,中元及岁末都要祭祀。四孟月,即四季首月。祭典又称“时享”,岁末祭典称“裕祭”,另外,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登国家大事之祭典称“告祭”,其中最隆重的祭祀当属“裕祭”,在每年除夕的前一天,历代帝后神牌都要恭请到大殿合祭,即为“裕祭”。</p><p class="ql-block"> 为表示对祭祀的重视,在祭祀活动的前三天,皇帝和文武百官需斋戒,也不处理刑事案件。参与丧事,另需沐沐身体,注意饮食及健康,以免面带病容,有损威仪。</p> <p class="ql-block">  祭祀礼仪繁复隆重,以裕祭为例。1:礼部官员提前到太庙,检查待用祭品是否符合要求,礼仪官要提前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p> <p class="ql-block">  逛完了太庙,感觉得好累好累啊!年少不懂事的时候总来这里玩,那个时候主体建筑大门不开,我们也不注重古建筑,只是在这么大的园子里疯淘,疯闹。到老了,才开始去了解它。从家出发到这已经2个小时开外了,仔仔细细看过,再赶回家,往床上一躺,都不想动弹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的北京之旅的第一站“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如果是作为对坛庙的了解,还不敢说多么的透彻,而最让我怀念的是这里曾经是我与发小的儿时的游乐园。</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的我们也就9——11岁的几个人,全院(前后院)加起来,有时5个人最多时是7个人,放了暑假了,见天见的就是文化宫,景山公园里疯玩疯闹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是从西门进来,走不远就是电影院,那时候就是千方百计的逃票,也要钻电影院看半场电影。凉亭那一代的花园就是我们的游乐园,如今我站在这里,以前的一切都会浮现于脑海里,儿时的伙伴也只是在我们上学的孔德学校建校100周年庆典时见过3位,其它的玩伴已不知去向。时间不知道都去哪了,转眼之间,头发白了,满脸的皱纹了,一晃就老了!老了才开窍,才懂得珍惜了!</p> <p class="ql-block">  古建筑的辉煌,宏伟,庄严,肃穆使来到这里的人,不知不觉就少了嘻笑打闹的样态,逐渐的收敛,成了敬慕的神态。虽然说这里祭祀的是皇家的祖先,可仔细想想,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不就是这么样的传承下来的吗?</p><p class="ql-block"> 我看着这古代祭祀敲打的乐器,头脑里不知不觉的出现了当年的那个宏大的祭祀场面。因为我喜欢古建筑,对有古代建筑的宫,坛,庙,园林的布局,建筑格局情有独钟,每到一处,我都对当年的设计者,施工者创造出来的楼,堂,坛,庙,塔赞叹不已,甚至于到了不闹清楚它的出处,建筑特点,施工技巧,就会搞得我寝食不安,千方百计的寻找资料来了解它,这可能也是我的一个特性吧!</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是“太庙”是旅游者来古都旅游的打卡地。做为祭祀祖先的殿宇的时代,早已过去,我来这里也是想要知道做为古代的都城,它的“左祖右社”的理念是如何成为实在的建筑存于世上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