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年甘青之行结束后,此行美篇一直未能成型,闲暇时间,不断续补。</p> <p class="ql-block">我们俩人一车,延着连霍高速,一路东行。出甘肃,经陕西,入河南,西岳华山从车头到车尾勿勿移过,瞬间消失在群山峻岭中。车轮飞速地转动后,开始爬行陕塬高坡,不久陕州地坑院跃然眼前。</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因形而得名,"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是地坑院的形象写照。地坑院又叫地窖院、天井院,是古时黄土高原的先民们"穴居"生活方式的遗存,与老北京四合院相似,是地平线下的"四合院"。这种古民居形式曾存在于河南、山西和陕西交汇处的黄土高原上,甘肃陇东地区也曾存在过。</p><p class="ql-block">地坑院遵循"天地相融,方圆共存,天人合一"的理念。建院前要测风水,窑院不能太正。在黄土塬上平地挖坑,边长10米∽12米长方或正方形、深6米~8米为宜,坑四壁上凿洞,先主窑和厨窑,而后其他各窑。一个完整的地坑院,由开挖到建成,一户五个壮劳力,兼故农活,大至耗时一至二年。建窑院时最先掘挖的是窑院的一角,掘出斜向坡道以进出地坑院。此外渗水井、仓储井等要在掘窑时同时开凿。</p><p class="ql-block">作为四大古民居形式之一的地坑院,历史渊源流长,源头要追溯到6000余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仰韶文化遗存在陕州区庙底沟等地区被发现)。地坑院的出现,使陕塬先民们居住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秦汉时期,地坑院开始发展;宋元时,期达到成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这种建筑形式不仅是人类"穴居"史的见证,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p><p class="ql-block">地坑院与地面上的建筑相比,成本低廉(木材用量少),冬暖夏凉且抗震。上世纪50~80年代,塬上经济相对落后,但人口数量稳步增长。因此地坑院的掘挖进入了空前的高潮。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从地下走向地上的居住趋势逐步形成。另一要因是地坑院的占地面积约为农民宅基地面积的3~5倍,因此逐步被淘汰且日渐稀少,最晚的地坑院是上个世纪80年代所建。同时随着地上建筑的逐步兴起,无人居住的地坑院大量荒废坍塌。</p><p class="ql-block">陕州地坑院景区,是将原来废弃的地坑院予以恢复与修建,遵循陕塬先民"道法自然,四向八卦,融天地人和水土命为一体"的理念,向人们展示了陇塬地区先民们的居住原貌与澄泥砚、剪纸等特色非遗项目,将神秘古村落——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陕塬地坑院,原汁原味地予以展示。</p> <p class="ql-block">清晨绵绵细雨,怀着对"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等一系列头衔的好奇与向往,作为第一批游人的我们,最先进入陕州地坑院景区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游览地坑院从地上到地下,又由地下到地上,我们仅用了半天的时间,但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却需跨越几千年才能完成"地上—— 地下——地上"的轮回。景区的不同院落,介绍了地坑院不同侧面的内容。陕州古迹院中间,一面灰黑色的砖墙上记载着地坑院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看到"陕"字,人们都会想到陕西,因"陕"是陕西的简称,其实不然,河南三门峡才是真正的"陕",古时称这里为陕州,"陕"以西才是陕西。几十年的误解,在此刻方被矫正。</p><p class="ql-block">陕州的历史可谓有诗有圣,有情有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一史一地两原点,一城一路两天险,一关一寺两圣人,一红一白两神灵,院墙上的"八个一"四个两",概括了什么呢?</p><p class="ql-block">一史一地两元点,指周公旦、召公奭分陕而治,树立了治理范围的界碑,为我国历史之首。时下有民不满而暴动,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施政于民,并建立国号"共和元年",开辟了我国"纪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一城一路两天险,"城路"当然是陕州和与此相通的道路了,"两天险"指地势险要的陕州古道和淆函古道,</p><p class="ql-block">一关一寺两圣人,指老子在函古关著书《道德经》,达摩法师于空相寺参禅修行,悟道佛法。</p><p class="ql-block">一红一白两神灵,指凤凰的化身——红锦鸡和圣洁无暇的白天鹅。</p><p class="ql-block">"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经》的精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天、地、人及规律概括其中,博大精深,放之四海而皆准。植根于黄土高原的黄土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根脉之一。 </p> <p class="ql-block">进出地坑院的坡道。</p> <p class="ql-block">民居院浓浓的生活气息冲淡了地坑院的历史厚重感,让人感到亲近与自然,主窑、厨窑、仓窑等等一应俱全,仿佛是昨日的农家邻里起居过活。</p> <p class="ql-block">充满喜庆的婚俗展示院,向人们展示了明清时期豫西地区的婚俗,洞房内家具陈设,剪纸喜花、新郎骑马、新娘座轿,跨火盆、拜双亲均有展示,据介绍,节假日和双休日,院子里有与客人互动的迎亲表演。</p> <p class="ql-block">穿山灶,又叫火龙灶,是陕州十碗席制作过程中初步形成的一炉多灶、灶心相通的独特火灶。当地气候干燥,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了以炖菜,烩菜为主的饮食习惯,在承办宴席时需要多个灶锅,可以根据不同灶锅的火势,进行蒸、煮、炖、焖、保温等操作,炒锅的数量多少,决定了做饭菜的速度,因此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相对独立灶台,穿山灶节能环保,已成为陕州一奇。</p> <p class="ql-block">典型民居——老康家院,东震宅(按八卦方位分:有东震宅、南离宅、北坎宅和西兑宅之分)。1919年开挖,11孔窑,此院住过六代人,翻修时间1965年,2012年始年空置,重修之后展出。</p> <p class="ql-block">进入茶艺院,一股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自古以来,饮茶是中国人的习惯,以茶待客也是陕州人的习俗,巨大的茶壶流水入石碗,象征着陕州的茶文化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纺织刺绣院陈列着纺织工具与刺绣成品,传统技艺"锤花印草"让人记忆犹新,把家纺的白棉布平铺在石板上,将陕州的太阳花花叶放在白棉布上,摆成预先设计的图案,再用布铺盖起来,而后用木制的棒槌仔细槌打,直至叶子精液渗出,染在白布上,清新美丽的印花便成形了。</p> <p class="ql-block">剪纸院分为全国剪纸院和陕州剪纸院。全国剪纸院的剪纸五颜六色,样式多样。而陕州剪纸院的剪纸多为黑色,有点让人不解。追根溯源,陕州是夏朝文化的衍生地,夏朝崇尚黑色,以黑为美。且在"五行"中,黑代表水,陕州缺水,是十年九干旱的地区,因此"尚黑"不但是对美的渴望,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陕州的"尚黑"习俗保留至今,可谓历史悠久。</p> <p class="ql-block">还没走到人民公社院,便听到了《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乐曲声,几十年没听了,熟悉的旋律让人想起了曾经的岁月,屋子里日常劳动农具的展示,让我们穿跃回到了那个"热情高涨"的"革命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与制砚院不同,澄泥砚院展示的澄泥砚,是传统书法用具之一。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在乾隆时期,宫内藏品中不少是澄泥砚。据开封图书馆记载,1914年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在我国的展品中就有澄泥砚。当今收藏澄泥砚的收藏家和博物馆不在少数。澄泥砚纹理细致,墨渍不会渗出,研磨时会发出阵阵墨香,因而深受书法爱好者与收藏家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农耕院地面上的巨型玉米引人注目,这棵金烂烂的玉米寓意金玉满堂、喜获风收、一本万利,巨大的玉米,同时还是温度计,用以测量地坑院内外的温度。</p><p class="ql-block">农耕院内陈列着农耕工具和农产品。玉米墙以及院内展示的农作物,让人感到了五谷丰登的丰收喜悦。</p> <p class="ql-block">游览地坑院后,当晚我们入住地坑院民宿。曾经有过北京四合院感受,故对地平线下的四合院倍感亲切。地坑院民宿是由原民居改造而成,老板娘热情周到,餐桌设在火龙灶旁,灶旁共同进餐的快乐,使共同入住的八方客人迅速消除了距离感,在北京工作的陕州夫妇拿出一瓶老酒,与几位同宿地坑院的客人畅饮畅谈,浓浓的口音,暖暖的乡情,与北京四合院同出一辙的人情味,倍感温暖,以至第二天离开民宿时,彼此都有昔别老友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带着美好的祝福与回忆,踏上征程。因回京车号限行,我们驱车雄安。</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雄安新区展示中心六号门进入新区海棠公寓,这里是开发兴建雄安的工程技术人员居住的地方,设计合理,整洁干净。</p> <p class="ql-block">雄安新区建筑物前的红色口号,不禁让人想起了激情澎湃的岁月,这些年青人响应国家号召,在投身雄安新区建设,完成国家的整体战略布局的同时,也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家国情怀,宏图大志,大展雄安。</p> <p class="ql-block">可以太阳能充电的街头座凳,充满了科技感。</p> <p class="ql-block">刚刚竣工的雄安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悦荣公园是惯穿南北向城市空间的重要城市景观廊道,公园以中国传统园林为中心,建湖、阁、轩、殿、楼于其中,形成了多个标志性建筑,同时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味与意境。</p><p class="ql-block">公园游览车的司机兼导游,给我们介绍了雄安新区和公园的建设情况,从他的语气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作为雄安新区的新市民很自豪。他说,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雄安新区的建设情况很重视,国家领导人什么时候到过雄安新区视察工作,他如数家珍。入住雄安新区的医院、学校和大型企业管理机构硬件设施基本建设就绪,入住人员的住房建设基本俊工,并强调住房不可以上市交易,统一协调入住。</p><p class="ql-block">游览车时走时停,一个多小时的车游公园,大致领略了悦荣公园的全貌,也感受到了司机师傅的热情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p> <p class="ql-block">车游"安合塔",此塔仿传说中的古荣城白塔而建,寓意"万方安和,天下大同"。</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的直饮水设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