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应、理论、现象

爱老婆爱家

<p class="ql-block">  生活中有很多智慧可能在你初期了解它时没有全面的理解,但随着阅历的提升,它好像变得越来越有道理!</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女孩的演讲真的很棒,内容是中华民族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困苦、挫折,仍然这样厚积薄发,稳步向前,那是因为中国出现过很多大智慧的人和大智慧思想的产生!</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智慧的形成一般需要知晓理论、运用实践、产生效果、启发调整、熟练掌握、产生最大效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任何智慧都值得我们学习、感受、咀嚼、消化吸收;现将我碰到的几个个人觉得有一定意义的效应、现象等做一个基本的展开、理解。</p> <p class="ql-block">  一、瓦伦达效应</p><p class="ql-block">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心理效应——“瓦伦达效应”。</p><p class="ql-block">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p> <p class="ql-block">  1、瓦伦达效应的来由:</p><p class="ql-block"> 瓦伦达心态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著名论断。它缘自一个真实的事件。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以精彩而稳健的高超演技闻名。他从来没有出过事故,因此,当演技团这一次要为重要的客人献技时,决定派他上场。</p><p class="ql-block"> 瓦伦达知道这一次上场的重要性:全场都是美国知名的人物,这一次成功不仅仅将奠定自己在演技界的地位,还会给演技团带来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利益。因而他从前一天开始就一直在仔细琢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想了无数次。演出开始了,这一次他没有用保险绳。因为许多年以来他没有出过错误,他有100%的把握不会出错。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他刚刚走到钢索中间,仅仅做了两个难度并不大的动作之后,就从10米高的空中摔了下来,一命呜呼。事后她的妻子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在出场前就这样不断的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在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事的本身,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瓦伦达太想成功,太不专注于事情本身,太患得患失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他不去想这么多走钢索之外的事情,以他的经验和技能是不会出事的。 </p><p class="ql-block"> 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 </p> <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做任何事情,总是想得太多,太在乎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太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说三道四,太在乎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可我们恰恰忽略了事情本身。我们的大脑成天被各种欲望塞得满满的,身体被压得气喘吁吁的,在这样的重荷下,我们能把事情做好吗?结果我们总是偏离预定的轨道,离成功越来越远!</p><p class="ql-block"> 法拉第说过一句话:“拼命去换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这就是成功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  2、避免方法</p><p class="ql-block"> 怎样才能避免瓦伦达效应呢?有如下几点办法:</p><p class="ql-block"> &lt;1&gt;专心致志</p><p class="ql-block"> 瓦伦达成功地走钢索是与瓦伦达专心致志是相关的。专心致志注意力就能高度集中。这里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在起作用:</p><p class="ql-block"> (1)、与有意注意能力强有关。</p><p class="ql-block"> 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地服从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受人的意识控制和支配的。瓦伦达这种有意控制注意的能力特强,它不为其他因素所干扰,而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走钢索上。</p><p class="ql-block"> (2)、与走钢索的生存刺激强度有关。</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刺激物强度越强引起人的注意也越强。走钢索在毫无安全保护的情况下,这对人的生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容不得半点马虎。因此,瓦伦达在这种情况下其注意力活化了。</p><p class="ql-block"> (3)、与注意稳定性好有关。</p><p class="ql-block"> 注意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这一良好的注意稳定性确保了瓦伦达走钢索这段时间的高效率、高质量。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注意稳定性,是与他对走钢索这项活动的意义理解得深刻、抱有积极态度、而且有浓厚的兴趣有关。</p><p class="ql-block"> (4)、与体质心情等有关</p><p class="ql-block"> 如果他睡眠不好、心情不佳、十分疲倦,还患有感冒、咳嗽,那么,注意力就很难集中,走钢索就十分危险。可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乃是瓦伦达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  &lt;2&gt; 、熟能生巧</p><p class="ql-block"> 平地上我们一般人都能集中注意力,但是到高空的钢索上就都无法集中注意力了。这与一个人的技能有关。这里最重要的是两种技能。一是平衡能力,一是注意分配能力。这些能力就要靠后天的训练,以致成为技巧,达到有意后注意的水平。这就可以减少注意的紧张性。</p><p class="ql-block"> &lt;3&gt;、避免干扰</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与抗干扰能力强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在从事某项活动时脑子里一直想着成功的喜悦与表扬,或失败后的痛苦与冷眼,那么,这一活动就很难顺利完成。考试时越想考好越考不好,越怕考不出来越考不出来,这是多少人经历过的事实。这里我理解为让自己专注其中不问结果,法拉第所说,拼命去换取成功,但不专注在成功的结果上,不患得失。</p><p class="ql-block"> &lt;4&gt;、平常心</p><p class="ql-block"> 瓦伦达不会以此论英雄,也不想借此扬美名,而是与平时那样有一颗平静之心,至于美名、金钱那是身外之事,这样却反而都取得了成功。那些一心想扬名、挣钱的人,由于动机强度太大,行动就往往会出问题,要么不协调,要么出偏差。只是把心放在一种平静悠然之中,人的最大潜能才能发挥出来。现实中的大量事物,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只有拥有一颗平常心,才不会产生瓦伦达效应。</p> <p class="ql-block">  瓦伦达效应告诉我们瓦伦达作为经验丰富的钢丝表演艺术家,当其面对巨大的诱惑,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注意力专注到一定要成功,这对他影响巨大且深远,而没能专注事物本身的运行和发展规律而失败,就像我参加的几场比赛一样:当我想象自己获得比赛胜利以后就是大满贯时,心理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我将经历转移至专注比赛的细节——分推腾越跳箱动作要点主要是什么,回答提问时如何进行有效和准确回答,理论考试如何进行整理和答题,这对于我需要很多精力去整理,这些心理活动让我专注于要进行的比赛本身的具体内容和解决办法,那种大满贯的状态马上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可能这就是对解决瓦伦达效应的一次运用,当然最终的结果是好的!</p> <p class="ql-block">  总之,不要太专注于结果(成功)、不患得患失,不要太在意过去和未来要专注现在,更要专注于事物本身。</p><p class="ql-block"> 法拉第的话很有教育意义——拼命去换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这就是成功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  二、脱敏训练</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脱敏训练,在这里具体介绍的是学生上自习和上课的专注训练,换句话讲:无论是上课还是上自习,学生个体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一开始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要进行适应性“脱敏”训练,目标是对这项活动走近、适应、形成习惯!</p> <p class="ql-block">  我实验后,对于我个人而言,它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总而言之,优点大于缺点,非常值得去尝试和体验!</p><p class="ql-block"> 优点:</p><p class="ql-block"> 1、提升效率</p><p class="ql-block"> 2、提升专注度</p><p class="ql-block"> 3、如果形成习惯,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明显提升</p><p class="ql-block"> 4、不左顾右盼,提升精神注意力</p> <p class="ql-block">  对于我个人而言的缺点:</p><p class="ql-block"> 1、我个人陋习不易更改——三心二意,如习惯了听着音乐看书!</p><p class="ql-block"> 2、注意力时间较短,每天估计能够专注的时间在3个小时之内!(其实这么短的时间内提升效率是好事)</p><p class="ql-block"> 3、不能一时就改掉旧习惯,形成习惯脱敏!</p> <p class="ql-block">  在学生中推广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非常值得推荐,在实践中希望做到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1、分阶段进行激励:</p><p class="ql-block"> 如果可以实现,分阶段进行激励、落实、提高——先展开,再适应,再专注,再提高。</p><p class="ql-block"> 2、时间方面:</p><p class="ql-block"> 先短时间,再适当延长,再强化提高,再次延长时间和强化,直到能够适应</p><p class="ql-block"> 3、安排好时间段</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总的时间段,一个是上下午,一个是专注训练后的放松、调整</p><p class="ql-block"> 希望养成好的、专注学习工作习惯;达成目标:学习时全神贯注,有效高效;玩耍时,彻底放松,张弛有度。</p><p class="ql-block"> 最终完成脱敏训练形成完全体后,才知道真的是否是一件美好的事。(这里就有刻意练习的意思了)</p> <p class="ql-block">  三、罗森塔尔效应</p><p class="ql-block">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通常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行为的期望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最早由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与伊迪丝·雅各布森(Edith Jacobson)正式提出。他们在实验中从班级中随机挑选部分学生,告诉教师这些学生拥有过人的智力水平,极具发展潜能,但要对其他人保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被随机选中的学生成绩进步很大,且变得十分自信积极。</p><p class="ql-block"> 总结来说,是教师对学生形成的期望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向符合该期望的方向发展。这一效应启示我们,如果你对他人有所期待,可以通过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对方,给予其由衷的赞赏,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份期待或许就会成真。</p> <p class="ql-block">  来源与验证</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p class="ql-block">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他非常擅长雕刻,经由他雕刻的任何事物都栩栩如生。但母亲与初恋爱人的抛弃,让皮格马利翁决定终身不娶,且不再雕刻女人像。</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皮格马利翁想用一块象牙雕刻一个抛掷铁饼、肌肉丰满的年轻男人,但雕刻出来的却是他梦中出现过的少女。他深信这种不受控制的杰作是神灵的指引,于是抛开成见,继续雕刻。最终皮格马利翁雕刻出一尊婀娜多姿的少女雕像,并且认为她的美貌胜过世上所有的女人。皮格马利翁从来没有如此喜爱过自己的作品,因此全心全意地将少女雕像当成一个有情感的人而深深地珍爱着她。皮格马利翁向爱神阿佛洛狄忒真诚祈求能够得到如少女雕像一般的妻子,爱神恩准了他的祈求,将这尊雕像变成了真正的少女,并成为了他的妻子。后来,皮格马利翁因为执着而求得神迹这一故事,被人们加以引申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即只要真心期望和认可,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小白鼠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生活中,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会发生吗?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选取了一批体形相似、年龄相仿的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它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交两组实验者(A组和B组)来训练它们走迷宫。</p><p class="ql-block"> 在训练前,罗森塔尔特意分别召集两组人员开会。他告诉A组实验者:“交给你们组的这群小白鼠都是我特意挑选出来的,智商非常高,你们要好好训练它们走迷宫,一定能成功的。”同时,告诉B组实验者:“交给你们组的这群小白鼠智商不太高,请你们试着训练它们走迷宫。”随后,两组实验者就开始分别训练交给自己小组的小白鼠。一段时间后,罗森塔尔将两组小白鼠集中起来,让它们分别去走相同的迷宫。结果发现,A组训练的小白鼠只用很短的时间就走出了迷宫,而B组训练的小白鼠虽然也走出了迷宫,但耗费的时间远远超过A组训练的小白鼠。</p> <p class="ql-block">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p class="ql-block"> 小白鼠实验中的发现让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好奇类似的发现能否在人类对人类的期待上复现。于是,他和伊迪丝·雅各布森(Edith Jacobson)在橡树小学(Oak Elementary School)开展了进一步的实验。</p><p class="ql-block"> 橡树小学有6个年级,他们从每个年级中各选了3个班,宣称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但实际上该测验并没有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智力水平。接着,他们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给每个班的教师发了一份班上“最具备发展潜力学生”的名单。随后,罗森塔尔又叮嘱教师,不要把名单外传,只准他们自己知道,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p><p class="ql-block"> 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又来到这所学校。他们惊奇地发现,在这18个班中,凡是被列入名单的学生,考试成绩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变得更外向,自信心和求知欲都更强了。罗森塔尔认为,可能是研究者的“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影响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评价。当教师发自内心地相信这些孩子未来不凡,孩子们也会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喜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信,从而在各方面有了异乎寻常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罗森塔尔用实验证明了皮格马利翁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而且广泛影响着人们,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这也是皮格马利翁效应首次被正式提出。因此,皮格马利翁效应通常指本次实验中观察到教师对学生形成的期望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向符合该期望的方向发展的现象,这个现象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p> <p class="ql-block">  原因分析</p><p class="ql-block"> 在罗森塔尔等人看来,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产生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p><p class="ql-block"> 第一,支持性的氛围。在看到名单后,教师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抱以期待,他们也会以更加亲切的、友好的、热情的方式对待这些学生,如给予学生信任的眼神。</p><p class="ql-block"> 第二,强化的作用。教师会给予这些被期待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教师们会及时给予赞扬等强化,进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就会更加专心注意这些学生并期望看到更多需要强化的正确反应。</p><p class="ql-block"> 第三,学习上的帮助。教师会热情地指导这些学生,他们会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他们不懂的地方也会给予及时的帮助,提供给学生更多富于思考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第四,传递者的特征。课堂中成功的无意传递取决于传递者的某些特征,那些被认为有较高地位、更专业并且更亲切自如的传递者更能够成功地对被期待者产生成功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 1、人本主义理论</p><p class="ql-block">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由于人的潜能的发挥是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潜能和人格发展的驱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个体的内在需要和外部激励相结合可以增强个体动机强度,达到激励效益。而期望与赞美是满足需要、激励人自我实现的有效方式。教师的期待激发出了个体的潜能并使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 2、行为主义理论</p><p class="ql-block">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进而行为结果得以产生或者改变。当教师对学生怀有积极的期待与鼓励时就会不断地予以表扬,于是学生这种行为的出现概率就会越来越多,进而增强了学生的这一行为,最终促成学生的改变。学习除了强化外,也可以通过观察获得,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对学生积极与真诚的态度也易被学生习得。</p><p class="ql-block"> 3、积极情绪理论</p><p class="ql-block">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情绪可以拓延了个人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基于此理论,教师如果时常面带诚挚微笑,保持愉悦心情对待学生,时常向其投以期待的目光,时常为其进步而表扬,那么将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认知和情绪体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等消极情绪,增强学习和生活信心,激发学生开发自身潜能,创造自身价值。</p><p class="ql-block"> 4、社会认知理论</p><p class="ql-block"> 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是如何处理、存储和利用来自社会的信息的。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个体对他人期望的感知和解释起着关键作用。当个体能够清楚准确感知到他人的积极期待并作出积极的解释时,个体会感受到他人的肯定并增强自我效能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效应产生的关键步骤</p><p class="ql-block"> 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现象中,期待者对期待对象产生美好的憧憬,接着会产生具体的期待结果;然后,期待者会为了期待而行动,如给予鼓励、表扬、帮助、指导等,使被期待者感到期待者对自己的关注,并愿意去接受种种关心和帮助。最后,被期待者为了回应期待者的关怀,他们做出相应的努力,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去实现期待者所期望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关键步骤如下:</p><p class="ql-block"> (1)期待者对期待对象抱有一种期望;</p><p class="ql-block"> (2)期待者按与期望一致的方式行动;</p><p class="ql-block"> (3)期待对象解释期待者的这一行动;</p><p class="ql-block"> (4)期待对象用行动对期待者做出反应;</p><p class="ql-block"> (5)期待者解释期待对象的行动与自己最初的期望一致。</p> <p class="ql-block">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应用</p><p class="ql-block"> 1、教育领域</p><p class="ql-block"> 教育者对学生的期望可能影响学生的表现,如果教育者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等采用不同的方式给予合理的期待与鼓励,交往过程中保持微笑,肯定其优点,耐心交流,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老师接纳、受到了尊重,学生可能更有动力、更有信心,以使得学生增强自我价值感,促使学生不断成就更好自我[13]。</p><p class="ql-block"> 2、组织管理</p><p class="ql-block">在管理组织中,领导者对员工的期望也会影响员工的绩效。如果领导者对员工有积极的期望,员工可能会感受到更大的动力,更努力地工作以满足领导的期望。相反,低期望可能导致员工失去动力,表现较差。领导者应该意识到他们的期望对团队氛围和绩效的重要性,并努力创建一个积极、支持和激励的工作环境。</p><p class="ql-block"> 3、心理治疗与医学护理</p><p class="ql-block">在心理治疗或医学护理中,治疗师或医生对患者的期望也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如果治疗师或医生对患者有信心,并表达出对其改变的期望,患者可能更有动力参与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强调了心理治疗或医学护理中建立积极信任关系的重要性,以促进患者的自我实现。</p> <p class="ql-block">  局限性</p><p class="ql-block"> 关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在学校教育、组织管理、医疗护理、日常人际交往方面有广泛应用,但其局限性也需要得到深入研究和理解,以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p><p class="ql-block"> 首先,因果关系不清</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研究可能存在设计不当、样本选择等问题,也可能未能控制其他潜在影响因素,这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且很难确定是期望导致了行为的变化,还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解释时,需要审慎考虑研究方法的质量和可行性。</p><p class="ql-block"> 其次,观察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并不总是能够清晰地表明期望导致了结果。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例如被期望者可能对期望产生反抗心理,或者其他变量可能同时影响了结果。</p><p class="ql-block"> 社会文化差异</p><p class="ql-block">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人们对期望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更全面的研究来了解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表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普遍性和稳定性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变异,对文化因素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在不同文化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p><p class="ql-block"> 个体间的差异不同个体对期望的反应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人可能更容易受到期望的影响,而有些人则可能相对抗拒外部期望。伦理问题在教育和工作场景中,教育者或领导者可能试图通过传递积极的期望来激发个体的潜力。然而,这涉及到是否应该操纵他人的信念和期望,以及操纵的程度是否合适的伦理问题,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对个体的误导或操纵。</p> <p class="ql-block">  四、马斯洛需求理论</p><p class="ql-block"> 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着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马斯洛在人生的两个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所以我们在一些书上只能看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具体地说,按照重要性和层次性排序,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主要指:</p> <p class="ql-block">  生理需求</p><p class="ql-block">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当一个人为生理需要所控制时,其他一切需要均退居次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安全需求</p><p class="ql-block">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  社交需求</p><p class="ql-block">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p><p class="ql-block"> 尊重需求</p><p class="ql-block">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p> <p class="ql-block">  认知需要</p><p class="ql-block"> 又称认知与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马斯洛将其看成克服阻碍的工具,当认知需要受挫时,其他需要的能否得到满足也会受到威胁。</p><p class="ql-block"> 审美需要</p><p class="ql-block">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对周围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欣赏。</p><p class="ql-block"> 自我实现</p><p class="ql-block">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往往会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获得成就感。马斯洛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的人处于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马斯洛认为七个层次要按照次序实现,由低层次一层一层向高层次递进。只有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才能去满足高层次。所以一定程度上,过于机械化。但是我们也要肯定马斯洛理论的完整性,以及他对管理、教育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和启示。</p> <p class="ql-block">“竹子定律”给我们重要启示:竹子生长前四年只长了3厘米,到第五年每天以30厘米速度增长,到了第六周可长到15米。竹子前四年完成扎根,为后来快速生长奠定了基础。这也许是复利的复利吧。人和事都一样,刚开始做比较艰难,坚持到一定程度会倍速的增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没有人一开始就能想清楚,只有做起来,目标才会越来越清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