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兰州十六中学习生活回忆</p><p class="ql-block"> 王公德</p><p class="ql-block"> 1969年3月,我们老三届“四个面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分配剩下的人,有幸进入兰州第十六中学(现兰州民族中学)学习,有幸进入高中这个学段,进入高中班(当时称为直属排,即70届高中只有一个班,因为当时学校班级都是按解放军部队编制称呼的)这个集体。兰州十六中的地域是历史上甘肃举院、兰州大学的旧址,十六中是在原兰大三栋楼“三堂”(天山堂、祁连堂、昆仑堂)基础上建设的。兰州十六中周边处于兰州城关老城区历史文化精华浓缩区。校门面对奔流不息的中华母亲河黄河,遥对厚重历史的金城关、风景秀丽的白塔山和世界闻名的黄河第一桥的中山铁桥等,这样的从里到外、由近到远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环境,是兰州市其它中学不能比的,是绝无仅有的。校革委会主任(即校长)李尚爱、副主任(即副校长)柴进生、高中连指导员柴玉英、直属排辅导员严云霞,还有赵老师、陈老师、卞老师、尕张老师、谢玉莹老师(谢老师谢会计曾是我小学的班主任)等等,留下深刻印象。来到这样环境氛围的学校学习,实在是非常幸运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来自全市多个学校,有兰州十六中的,也有兰州七中、八中、十中、十二中、十三中、十八中的,我是十三中的,还有外地城市转来的,也有市郊农村的。大多都是劳动人民家庭出身,尽管性格各异,质朴、善良、仗义、执着是大家共同的品格,大家和睦相处,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大家共同上课学习,共同学工学农,南征(尖山子宣传)北战(鞑鞑沟夏收),东奔(二毛厂学工)西走(刘家堡学农),参加一打三反运动,参与学校承担的西关什字城墙超大型大批判宣传专栏的编排制作任务,参加运肥夏收、挖防空洞、修战备公路、工厂旧厂房拆除等重体力劳动,相互关心帮助,克服困难风险,渡过了难忘的学习时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 尖山子宣传 “一打三反”运动</p><p class="ql-block"> 尖山子宣传是兰州市委给兰州十六中下达的任务,下农村开展“一打三反”运动。“一打三反”运动。内容是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1970 年2月下旬,我们直属排(高中班)代表兰州十六中赴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公社(黄峪公社——编者注)尖山子大队开展运动,辅导员严云霞老师带队。西果园南最高峰叫大尖山,海拔高度2850米,比皋兰山高出700米。山顶有原始森林,1971年建成甘肃广播电台信号塔。尖山子大队就坐落在大尖山半山腰的塬台坡地上,旁边多是深深的峡谷,吃水要去沟底担水或牲口驮水,或者吃村边的涝坝水、窖水。我们二十多名同学乘着卡车到西果园,然后背着行李爬七、八公里的山路到尖山村,被安排分住在农民家里。农民们说,工作组又来了!我们这些被称为“工作组”的队伍进村即开展工作,召开大会传达中央及省市委精神,并分头召开会层层发动群众,根据群众反映揭发,我们揪出来有贪污行为且作风败坏的生产大队长,开会进行批判斗争,也算取得了一些成果。</p><p class="ql-block"> 由于白天农民劳作,开会大多在晚上。白天之余,就到处转转,看看村舍,看看山景。有尖山就有深谷,尖山西北两面坡地较缓,有山路相通。东南两面都是深谷,也有崎岖的羊肠小道通到谷底。站在尖山村阳坡上向南望去,南面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陡峭的山梁,海拔也不低。两山间形成了一个狭窄的深深的峡谷,看不见谷底的溪流。到中午以后,由于阳光被山梁阻隔,峡谷阴暗一片,显得神秘莫测。特别到了下午三点左右,从谷底升腾起一股股冲云直上的气流,超过山梁又形成团团气旋,甚为壮观。这种景象过去没看到过,引起我们的好奇和联想。</p><p class="ql-block"> 我刚开始住在叫王懋大的农民家里。王懋大约60多岁,老伴去世,和一个30多岁没结婚的儿子在一起过。王懋大老人说村子里王姓家族比较大,他们“懋”字辈叔伯远近兄弟有几十号人。他还跟我聊了当年土改分地的情况,讲述他自己赶着牲口踩着耱耙第一次在自己的地里耱地的喜悦心情。后来我们五名男同学被安排在一晒场边的一个小房子里,一个土炕五人躺下挤得严严实实,翻身得爬起来翻身。早上睡不着,我就给大家讲故事,讲什么“倒运汉巧遇洞庭红”、“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三言二刻》里的故事,还讲过《福尔摩斯探案记》里的惊险情节,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厕所在一个土坑里,人一上厕所就有猪来抢吃,我就用石板圈了一个围墙,总算避免了上厕所几头猪抢吃的尴尬局面。</p><p class="ql-block"> 大约半月后一位女同学突然生病,要用架子车拉下山救治。我主动申请拉车下山,大队派了一个农民跟着送到目的地将车拉回。我主动申请是由于我家里有我在春节期间从包头带来的两侄子仅十余岁,无人带着玩,我母亲也看不住,我放心不下,才找机会回家一趟。当然,我有能力有信心驾驭架子车这也是个因素。我当时拉着车下山,好在车尾有轮胎刹车圈倒也安全,但由于是土路,坡很陡,速度较快,要控制慢反要费更大气力,刚开始农民在后面绳子拽着,后来也松了手,我一个人几乎肩扛着架子车辕小跑下山的,大约七八公里的路程,一直拉到西果园公路旁,女同学估计这一路飞车颠簸下山,惊吓不小,精神倒好了许多,自己搭卡车回城了,架子车由跟随的农民拉回村里。我当时浑身是汗,把衣服都湿透了,不能坐卡车怕吹感冒,在路边歇了好一阵,乘公交车回的家。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回到学校。我被安排写工作总结, 并代表直属排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汇报了下乡开展工作的情况。直属排下乡工作中受到学校和市委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参加兰州市“万人大合唱”</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0年,全国开始唱一些传统的革命年代的歌曲,由文化部改动部分歌词的“六首革命历史歌曲”,由中央发文在全国推广演唱,这六首歌曲是《抗日战歌》、《游击队之歌》、《大路歌》、《新女性》、《大渡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p><p class="ql-block"> 1970年8月18日,兰州市在兰州东方红广场上演了万人大合唱,大唱革命历史歌曲。选这一天,是纪念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1966.8.18)四周年。这是兰州市教育系统组织的,在八中合唱团演出取得很好效果的基础上,决定组织中学生万人大合唱。由八中演唱团为主,组织了兰州十多所中学的十个千人合唱团,在东方红广场主席台及两侧排列大型方阵,夏先玉老师作首席指挥,安排了兰州音乐界有名的丁兆清、杨人杰、赵志迈、许万里等十位老师组织指挥各个方阵进行演唱。袁世豪负责整个合唱总队的学生组织工作。万人大合唱是由十个千人合唱团组成,除了总指挥,还有十个分指挥,气势很大,形式新颖,现场观众也有数万人,给我留下难忘记忆。我虽然沒有参加演出,但急迫地想观看万人大合唱的盛况。原因有三:一是我们十六中也组织了千人合唱团参加演出,我们班一半同学参加了演出;二是我们另外一半同学包括我参加了刘家堡大队学农基地鞑鞑沟夏收后,作为观众由学校组织参加了演唱大会;三是我姐夫许万里(三中老师)是十个分指挥其中之一,指挥兰州三中千人合唱团。当时东方红广场主席台两侧拓宽搭台,排布十个千人方阵,十个分指挥一字排开,各自站在相对的千人队伍面前的大方桌上,总指挥居中站在一个更高的台上,十个分指挥按照总指挥的手势指挥演唱。他们的指挥手势和平常不一样,左右手按着"JL”形轨迹上下左右往返开合的,这个动作是机械呆板的,和平时潇洒的指挥姿态大相径庭,给我留下太深刻印象。会后我问过许老师(我姐夫)为啥是那个动作,他说一千人太多,指挥动作小了合唱团后半部队伍看不清,分指揮也看不清楚总指挥动作,声音就难协调一致,所以要动作大,还要动作慢。一个“JL"动作中含了四个节拍,比平时的指挥手式慢了一半,动作就显得呆板了。</p><p class="ql-block"> 这场万人大合唱轰动了当时的兰州市,现场声势浩大,气势磅礴,歌声瞭亮,群情振奋,给现场的演唱者和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兰州二毛厂学工</p><p class="ql-block"> 我校工宣队是兰州第二毛纺织厂派驻的,我们学工就在二毛厂,时间是1969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历时一个多月。据厂办的同志告诉我们,兰州二毛厂前身是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1880年建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后来叫甘肃织呢局。通过徽商胡雪岩购来德国全套纺织机器, 是中国第一个毛纺织厂。我们听了很新奇,没想到兰州还有清朝办的厂子。我们全排的同学分到各个车间学工,我分到维修车间车工班,主要是搬工件搞卫生,期间工人师傅教我们认识学会测量器具,如塞尺、油标卡尺等。我们第一次知道油标卡尺也叫千分卡尺,测量精确度到1毫米的千分之一。第一次知道1毫米=10丝米=100忽米=1000微米。师傅们把100忽米又称作100道或100丝,说这是老师傅教的。我听了一下进入云雾之中,又是10丝米,又是100丝,又不是同一计量单位。为了记住避免混淆,我天天“丝忽微,丝忽微……”默背着,好多天才记住。</p><p class="ql-block"> 后来,厂里把我们班同学集中到土建维修队做旧厂房的拆除工作。看着一堵堵墙被挖开推倒,扬起一股股尘烟,看看一排排建筑物被拆除夷为平地,脏累一些,倒也痛快,大家很有成果感。</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场面印象深刻,难以忘却。有个八字梁高房上建有砖砌的高高的方形烟囱需要拆除,由于没有拆卸机械,只能绑上绳子人工拉倒。当时施工人员让我们班的班长张生华上房顶绑绳子,这是一件很危险的工作,房顶是两面斜坡,只能沿着屋脊慢慢爬过去,又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就在张生华小心翼翼爬向烟囟的时候,外面来了一位师傅,南方口音,他一看马上叮咛,小心注意安全,嘴里连声说:“王师傅害怕,王师傅害怕……”他埋怨负责拆除负责人(王师傅)不敢上去,让学生上去干危险工作。好在张生华绑好绳子安全下来,烟囱也被拉倒拆除,大家才放下心来。现在看来,完全是土建队分包单位违章作业,想起依然有点后怕。</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讲,虽然在学工中干了一些有风险的工作,倒也没出什么问题,安全顺利地结束了二毛厂学工。 </p><p class="ql-block"> 刘家堡大队学农</p><p class="ql-block"> 刘家堡大队是兰州十六中的学农基地,地处安宁区黄河北岸。1969年冬季,我们直属排和其他年级的学生一块背着行李,住在农民家里,自办食堂,参加了为期一个多月学农。</p><p class="ql-block"> 我们参加了平田整地、运肥、挖地道(防空洞)等农活,我们补上了没有上山下乡的“下乡课”,有的城里同学第一次挑担送肥,第一次拉架子车,第一次看到绵羊生羔,都感到特别新奇特别兴奋。排长张生华认真负责到各点检查,几位文艺好手赵玉芳、杨素琴、彭若兰主动做好宣传,写广播稿,办墙报。我们和老乡也建立了感情。</p><p class="ql-block"> 刘家堡大队革委会何委员(也兼任十六中革委会委员)何能武是我们学农负责人,是一个极富情感色彩的农村干部,他爱交流,爱讲话,爱说笑话,对我们高中班直属排同学特别感兴趣,爱和我们聊天,给我們安排一些特殊任务,鞑鞑沟夏收就是他带队。鞑鞑沟地处皋兰县管辖地域,也是刘家堡大队的飞地,是历史上因外人欠帐抵债得来的土地,鞑鞑沟是因为驻过蒙古人军队而得名。我们住在那里大战夏收一个多星期,记得还开过篝火联欢晚会,同学们开展拔麦子竞赛,干得热火朝天,那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