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就像是一条河,它在你的生命里流淌,有时是涓涓细流,有时是波涛汹涌,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欢歌笑语。它让你的童年充满了快乐与美好,也留下了无尽的思念与忧伤。 拥军11岁那年,母亲回到龙南接他去东北,可他根本不想去。<div> 家在新生村的老屋,老屋后面不远就是一条河,名字叫桃江。从记事开始,他喜欢去桃江玩。两侧的河岸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有一丛一簇的竹林,有高大茂盛的皂角树,还有成片的板栗树。坐在岸边,远眺是青山远黛,近看有一叶扁舟,知了在枝头歌唱,鸟儿在密林嬉戏,两岸的风景就像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br></div><div> 稍大一些时,他会和伙伴们一起下到河里去玩水。从最初的什么都不会,到能够在水里潜游十几米;从能游几十米到游向河对岸一百多米再一口气游回来,水性就是在这个时候学会了。没有人教,孩子们天天泡在水里就不知不觉学会了。水性好的孩子两只手可以露在水面,靠两只脚踩水就能在水中实现凌波微步。<br> 最富冒险精神的是在窑头桥上跳水。那时的桥还是一座铁索桥中,两岸的人员往来全靠这座桥了,孩子们站在桥上,从桥上依次往河里跳,扑通扑通的声音引得行人们驻足观看并发出了赞叹的声音:“这些娃娃真厉害,这么高都敢往下跳。”只是玩得太晚时,奶奶就会找过来,牵着拥军的手回去,一路上唠唠叨叨的,责怪拥军不懂事,让奶奶担心了。<br></div> 拥军与奶奶、哥哥、姐姐在龙南的合影 <div> 在拥军的印象中,从出生就没有见过父亲,是奶奶和妈妈支撑起了这个家,抚养着哥哥、姐姐、拥军、还有妹妹。妈妈到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奶奶种了几分地的蔬菜卖。妈妈在队里没活时会和黄屋的年轻人结伴去附近的山上砍柴卖补贴家用。奶奶会腌酸萝卜、还有从爷爷那里拿回来的酸梅干、杨梅干去街上卖。奶奶、妈妈辛勤劳作却仍然难以养活一家人。家中没有男人的日子实在是难熬。妈妈狠心还是带着妹妹走了,去了遥远的黑龙江,一个拥军还没有印象的蛮荒之地。两年后回来想带拥军去,给奶奶减轻生活的重担。<br> 走前三天,奶奶语重心长地对拥军说:“你去了东北,不要改姓啊,改了就不是我们家的人了,记住了吗?”然后奶奶的哭声就回荡在整个老屋里,那哭声饱含着悲伤和不舍如一首抑扬顿挫的老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br> 离别时拥军跟奶奶发誓:“奶奶,我记住了你的话,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改姓,我保证姓廖。”奶奶听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br> </div> 离开龙南后,妈妈带拥军、海珍去赣州看上大学的哥哥,在赣州公园合影。<div> 从赣州出发,拥军坐火车走了六天六夜来到了黑龙江省汤原县一个叫梧桐河农场的地方,才知道这是一个劳改农场,妈妈找的继父就是一个劳改再就业人员。不到半年,妈妈按继父的意思把姓改成了吴,跟继父一个姓,说是为了拥军长大后可以接继父的班。小学的同学还习惯于叫他廖拥军,到了中学,同学们习惯于叫他吴拥军。因为改姓,拥军觉得回到南方没脸见奶奶了,这成了他的一个心病。多年以后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儿子,他给孩子落户口时,直接改成了姓廖。感恩于继父的养育之恩,拥军将他养老送终。<br> 有一回孩子高中时去开家长会,班主任看到拥军俩口子来了,问了一个憋在心中很长时间的问题,父亲姓吴,母亲姓王,孩子却姓廖,难道孩子是抱养过来的吗?弄得拥军俩口子有些尴尬。<br> 儿子考上了南方的大学,在送他去上学时,拥军带他回了趟江西老家龙南,在奶奶的坟前告诉了这个喜讯,也让奶奶看看重孙长成大小伙了,重要的是孩子姓廖,当年的誓言始终没有忘记。</div> 2024年暑假,拥军带着母亲从东北出发,妻子带着儿子一家人从湛江出发,在惠州与哥哥、妹妹两家团聚。 拥军与妻子单独去童年河——桃江走了一圈。来到了窑头桥,当年的铁索桥早已经拆掉了,一座崭新的钢筋水泥桥横跨两岸,桥上车来人往,桥下清波荡漾。<br> 童年的伙伴们听说拥军回来了,大家非常开心。几十年难得一聚,大家都推掉了应酬。尝一尝客家菜,喝一口糯米酒,聊一聊童年的趣事,仿佛大家都回到了孩童时代,纯真的友情如桃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绵绵不绝。<div> 饭后同学们顺着当年上学的小路漫步,大家又不约而同地去了新生幼儿园。老屋还在,只是有些残破,里面也没有人居住了,未免显得有些凄凉。忽然特别想念当年教过的老师,有人提议去看一看谭老师吧,她家在谭屋,离得特别近。<br></div> 拥军去看望幼儿园的老师,与谭老师相见,特别开心高兴<div> 拥军同学中娟妹嫁到了谭屋,丈夫正是谭老师的弟弟,找到谭老师家真不是个问题。提起谭屋,拥军也不陌生,应该还很熟悉,因为老家与谭屋相邻,可以说是喝一口井水长大的。谭屋的孩子们与拥军一般大的都是儿时的玩伴。祠堂里玩藏猫猫,河塘里调虾公,草坪上调虫子,童年的快乐有许多就是在谭屋中产生的。<br> 谭老师当时是幼儿园的老师,她五官端正,眉清目秀,亭亭玉立,在孩子们的眼里是美丽温柔的象征。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她家的房子应该是盖在了她当年的菜园位置。一栋面东背西的楼房,宽敞整洁,院内绿植茂盛。当拥军和同学们出现在谭老师面前时,她居然一下子就认出了拥军并且叫出了名字。几十年光阴,人的变化是巨大的,谭老师还能认出并叫出拥军的名字,真的是让人惊诧,拥军热情地拥抱了谭老师。谭老师叫同学们都坐下,拿出新煮的花生招待大家,拥军将从北方带来的两箱梧桐河农场产的大米送给老师。</div> 后排左四是拥军,右一是谭老师<div> 谭老师拿出了唯一一张幼儿园毕业时的老照片,指出了这一个是拥军,那一个是谭屹,这一个是曾朝勇,那一个是廖小勇……几十年光阴逝去,老师叫到曾经教过的孩子的名字如数家珍,你能感到有一种教育叫做爱,有一种记忆叫永恒。师爱如水,滋润了干涸的幼苗,如今的幼苗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中流砥柱,足可告慰老师的辛勤培育。</div> 到了龙南,姐姐每一次都非常开心,欢迎拥军的回来 。姐弟俩即使天南地北分开了几十年,感情上血浓于水,跟从来没有分开过一样,陪着拥军吃好、玩好。 拥军夫妻俩在杨村围屋参观 姐姐带领来到了风景怡人的虔心小镇,有竹相伴,志趣高雅。 杨村的米酒不醉人,风景如画惹人醉。 南武当山,以其巍峨险峻著称,早已成为龙南旅游的打卡胜地。 每一次回到龙南,姐夫的两个妹妹都非常热情,请拥军相聚吃饭,如同家人一样的感觉。 安基山,见证了发小纯真的友谊 千年的桂树,可许下美好的祝愿<div> 依依不舍告别了谭老师,同学们相约第二天去安基山游玩。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被誉为天然的氧吧。徜徉于原始森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泛舟于碧绿的湖中,欣赏着安基山如画的美景,同学们边游边聊,围着千年桂树禁不住跳起了快乐的舞蹈,祈愿家国平安、诸事顺利。<div><br></div></div> 当拥军从龙南东站乘高铁离开时,开心于老家龙南早就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现在成为交通发达、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龙南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文旅产业蓬勃兴旺。数量众多的客家围屋,雄伟壮观的武当山,竹味飘香的虔心小镇,客家风味的传统美食,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正吸引着八方来客一探她的真容,拥军与同学们相约明年再见。<br> 龙南,老家;桃江,童年河;有亲人同学生活在这座美丽迷人的城市。无论走遍天涯海角,无论时光怎样变换,不变的永远是游子的一颗赤子之心。 作者简介:吴拥军,原名廖拥军,1969年出生,江西省龙南人,现为梧桐河学校语文教师,1980年随母亲落户北大荒梧桐河农场。喜欢旅行,热爱运动。耕耘育人园地,驰骋文学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