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孔子在《孝经》中释孝,将孝归终于立身,立身重“行”道。知行合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孔子在《论语》中有句名言,叫做“听其言而观其行。”老百姓都知道“言必行,行必果”的道理。学习孝道不是脱离实际的修身养心,学孝、知孝要落实于尽孝的行为。孝道理念存之于内心,外化于行动,方为真孝。</p>  <p class="ql-block">  儒家倡导以孝立身,强调重在践行。《孝经》总共一十八章,不仅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孝道伦理,还分别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色人等提出了行孝的规范以及践行孝道的要求和方法。古代社会把躬行孝道这件事看得很重。孔子强调“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章第九》)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学说,同样强调尽孝要落实于行动,他归纳当时社会之弊指出有五个“不孝”:“世俗所谓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若是将孟子的话反过来说,即是一个人辛勤劳动,孝亲敬老,不放纵自己,不贪财好色只顾妻子,遵守社会秩序和国家法令,让父母生活安逸而平和,就算得是个“孝子”了。孟子进而认为,真正的孝子应当是修炼自己的德性,使父母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幸福,“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孟子·离娄上》)。现今那些犯案的贪腐分子可谓“五不孝”俱全,与传统孝道背道而驰,严重危害社会也使父母蒙羞,危害父母身心健康,可谓大不孝的逆子。</p><p class="ql-block">         儒家看重孝道的教化功能,强调孝以致“用”。中国历史上自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盛行以孝修身,以孝齐家,以孝事人,以孝立业,乃至以孝治国,以孝安天下。孔子“三十而立”的立就是立自己,首先是以孝立身,懂得循孝而行。汉代统治者奉行“孝治天下”有一套具体措施。例如,选用官吏推行“举孝廉”制度,即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被举之人除博学多才之外,必须先孝敬父母,行为清廉,朝廷方能经过考试任命官职,而对于种种不孝的行为,则严惩不贷。孔子在《孝经·五刑章第十一》中指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汉代刑律中对五服(五辈人)之内的亲长,若发生谋杀、殴打、詈骂、诅咒、诉告等行为,便与谋反、谋叛等同,视为不赦的死罪,是要受到法律严惩的。老百姓日常用语中的“十恶不赦”,其中第七恶便是 “不孝”,如殴打、辱骂、不赡养父母,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等违背家庭伦理的行为都列入“恶行”。东汉时代太丘县有一位县长陈种弓,将一谎称母亲生病的官吏逮捕并判处极刑,理由是欺骗君主就是不忠,诅咒母亲生病就是不孝。在那个时代的人看来,没有比不忠不孝更大的罪过了,因而罪当该诛。</p>  <p class="ql-block">  小孝事亲,大孝尽忠。践行孝道尤以“明大义,守大节”为首位。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忠孝节义的故事。汉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被扣押,匈奴单于多次威逼利诱,欲使其投降,但苏武坚贞不屈。他被流放到北海放羊,渴饮雪,饥食毡,手持汉朝符节,十九年如一日,不屈节,不辱命,以命相抗,洁身忠国。宋朝文天祥被元军所俘,身陷囹圄三年,无论威逼利诱,拒不投降,写下《正气歌》千古名篇,以身殉国。践行中华孝道,在爱国报国等大是大非面前决不能犯糊涂,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的小节也轻视不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媒体报道某大学生应邀担任婚礼主持人,这本是喜事一桩。可是当他有机会进到空无一人的婚房内,禁不住床上一堆红包的诱惑,偷偷拿了几个便借故中途离场,结果是警方当天破案。“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位大学生后悔莫及。现实社会生活很复杂,种种诱惑很多。无数事例表明,儿女犯错犯罪,必然危及父母身心健康。所以,当代儿女立身行道,也是关乎到老年父母安度晚年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p>  <p class="ql-block">  知孝行孝,需从幼时教育抓起。孝德是做人之本。现实社会中有些人不讲孝道,或空讲孝道不见孝行,甚或悖孝道而行,实是因为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根本不知传统孝道为何物,对于老祖宗传下来的孝道伦理没有一点敬畏之心。因此,普及中华孝德教育应该列为人之初的“必修课”之一。有研究资料表明,幼儿时期是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时机,从小生活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长大才能成为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例如,《弟子规》这本童蒙养正宝典,开篇总叙就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全文1080字 ,集孔孟等圣贤的孝德教育之大成,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曾推荐此书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读读《弟子规》。”此外,传承中华孝道,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例如,元代郭居敬编写的《二十四孝》在老百姓中流传甚久,影响甚大,其中有许多封建愚昧、荒诞无稽的“孝行”已为历史所唾弃,但《二十四孝》这种以典型人物故事来宣扬孝道的方式方法有其借鉴之处。现今有人试作《新编二十四孝》,赋予时代新内容,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p>  <p class="ql-block">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应当创新内容和方法,强调知行合一,倡导明孝于心,外化于行的社会风气。在当今社会里,如果人人心中有了孝道,以孝为尊,以孝为荣,以孝为美,并在行动中都体现了孝道伦理,也就是说,既有用之于修身、齐家的 “小孝”,家和万事兴;又有用之于爱人、敬业的“中孝”,社会和谐兴;还有用之于忠诚祖国、奉献人民的“大孝”,国泰民安兴。这就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增添正能量。</p>  谢谢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