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出将人相,主张改革,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遗产。 </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两岁丧父,母亲谢氏改嫁给在尹江府(今江苏苏州)任推官的朱文翰。从此,范仲淹在继父朱文翰的指导下刻苦读书。朱文翰赴京任职时,范仲淹母子便被送到山东淄博长山(今山东邹平长山)老家。 </p><p class="ql-block">青年范仲淹就读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应天书院是当时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学术气氛非常活跃。范仲淹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发愤苦读,断齑画粥,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一举考中了进士,出任安徽广德司理参军,从此开始了数十年的政治生涯。 </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在广德管理狱讼三年,始终保持自己的清廉自守的作风。天禧元年(1017)调离广德时,两袖清风,甚至连盘缠都没有,只好将自己的一匹马卖掉,徒步上任。 </p><p class="ql-block">他先后在亳州任节度推官,掌握刑事判牍;在泰州西溪盐仓,掌握盐税四年;在兴化任县令。天圣二年(1024),泰州、楚州、通州、 海州等地区海水灌,田产淹没,盐灶毁坏,灾民流离失所。范仲淹以兴化县令的名义与张纶、滕子京等人,率楚州、海州、泰州、通州民夫四万多人,修堰堤,抵御海水入侵,历时两载,终于修成了一条长一百多公里的捍海堤,阻止海水的泛滥,保护了盐场,解除了农民之苦。当地百姓命将海堤命名为“范公堤”,以纪念他修堤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在御史中丞晏殊的极力推荐下,天圣七年(1029)范仲淹迁秘阁校理、尽管这是一个掌管文牍、图书之类的小官,却使他由一个地方官员跻身于京官行列。但因性格耿直、犯颜直谏,他三次被贬外任,足迹踏遍祖国各地。 </p><p class="ql-block">康定元年(1040),正在贬谪越州任上的范仲淹,突然接到圣旨, 命其火速到西北边地,知永兴军,不久又任命他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兼任鄜延、环庆两军的统帅。 </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到延州后,深人实地,了解情况,强兵固边,抵御西夏的入侵。西夏人也对他敬佩不已,认为“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甲兵十万,不比“老范老子”(范雍)可欺。 </p><p class="ql-block">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在仁宗皇帝的两次圣诏督促下赴京, 皇帝以最隆重的礼节接见了他,要他分析当前之势,不得顾避,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范仲淹从青年时起就抱有救世济民、强国富兵的夙愿,他分析宋建国后的形势,制定了改革的基本方案-《条陈十事》。皇帝支持他,以诏令形式颁布全国,开始实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 </p><p class="ql-block">他大力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毫不留情。富弼劝他手下留情,他说:“宁可一家哭,不让一路哭。” </p><p class="ql-block">“庆历新政”的推行给宋朝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局面,给黎民百姓带来了新的期望。可是蛰伏于新政背后的旧势力,并不甘心失败。被罢官的遗老遗少怀恨在心,宦官们从中破坏,动摇了皇帝的改革决心,参与改革的成员一个个被调离京城。没多久,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被罢免,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便凄凉地结束了。 </p><p class="ql-block">在邓州,他应好友滕子京之请,慨然写下了《岳阳楼记》,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 </p> <p class="ql-block">“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范仲淹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他的“先忧后乐”已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标志着中国儒家伦理所能达到的高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