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提词戚涛,王植好像是214地质队首任队长,戚涛、马克俭(河北献县人)、温树枫(河北武强人)、薛崇德、刘井龙(辽宁人)、王启章等都先后任过队长</p> <p class="ql-block">214地质队垣曲县皋落队部大门</p> <p class="ql-block">队部大院内一排排整齐的干打垒房屋,办公室、宿舍都是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①2024年渠川先在皋落古街故地重游</p><p class="ql-block">②③这是70年代初期建的唯一二层小楼,一楼是砖砌窑洞,为招待所,二楼是地质科办公室和广播室</p> <p class="ql-block">1975年队部迁往闻喜县东镇后的大门,机械供应科的部分同志在大门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0年12月,调离214队前在大门口和同志们留影之一</p> <p class="ql-block">2006年故地重游,214地质队已三易队部搬迁至运城,这是在地矿大楼前和老同志老朋友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那层层的山峰,我们滿怀无穷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富饶的矿藏……</p> <p class="ql-block">214地质队在全国不仅是个老队,也是个大队,在70年代曾达到1300余人,20台钻机。无论是地质普查还是钻探工程,无论是维修力量还是后勤保障,都有一批精英人才,是他(她)们以忘我的工作热情和娴熟的技艺,创造了当年的辉煌,214队无愧于国家功勋队的殊荣!</p> <p class="ql-block">这个美篇是从山西卫视《中条山上 . 3》截屏的图片(也借用了几张图片,已注明),本集主要介绍了214地质队老一辈的地质队员跋山涉水、舍小家为国家、历尽艰辛为国家找矿的感人事迹以及声名远播的三八女子钻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这是地质总工程师欧品端和骆竞华的五个女儿中的两位,他们把孩子从小就托付给在北京的老人家中,全身心的投入到中条山找矿中来(可惜没截下欧总夫妇的视频图像)</p> <p class="ql-block">地质队员们翻山越岭,寻找矿藏</p> <p class="ql-block">研究采集的矿物标本</p> <p class="ql-block">做地质普查笔记</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印象中,以欧品端为代表的老地质技术人员中有余致信骆竞华程伯华卫东方时国钦李滿生李锡章周锡久徐日九柴东浩蔡维新等,以及水文地质技术人员李彩光闻守亭范树义等都是专家级人物</p> <p class="ql-block">老资格的测量技术人员有崔凤镉楊波等</p> <p class="ql-block">记者采访退休老地质工程师余致信</p> <p class="ql-block">为地质事业奉献了青春的夫妇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当年为了地质事业,他们只能把孩子托付给在西安的老人抚养</p> <p class="ql-block">多么慈祥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检图工程师崔秀意被评为山西省</p><p class="ql-block">先进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整装待发的勘探队员们</p> <p class="ql-block">大山中耸立的钻塔和勘探队员</p><p class="ql-block">居住的简易房</p> <p class="ql-block">214队钻探技术力量也很雄厚,1968年我分配到队上时有8台钻机,机长都是5级工及以上,班长4级工偏多。我记得:</p><p class="ql-block">1号机机长孟金锁、2号机机长张鸿儒、3号机机长霍玉海、4号机机长李正明(6级)、5号机机长方本立(6级)、6号机机长袁春根(6级)、7号机机长肖胤雄(好像7级)、8号机机长孙金敏。</p><p class="ql-block">钻探工程方面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一辈技师宋守仁、田中山,也有年富力强的段林祥、王平交、李景明等优秀技术人员</p> <p class="ql-block">莽莽中条立井架</p> <p class="ql-block">大山深处把井打</p> <p class="ql-block">整理岩心</p> <p class="ql-block">整理钻具</p> <p class="ql-block">214地质队4号机杜德贤班的钻工,刘启云小梁李天榜苏福珍李志华马庆选景九法,摄于1969年皋落</p> <p class="ql-block">(抠图)1978年山西省地质局组织了“岚铁勘探会战”,共集中了14台钻机,其中214队是主力军共10台钻机(包括两台三八钻机),212队4台钻机,冒着春寒料峭的风沙,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地处吕梁山的岚县。丁国盛任总指挥,刘井龙任副总指挥。</p> <p class="ql-block">在东镇队部大门口,准备开赴岚县前的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抠图)214地质队成立了以队长刘井龙(左)为指挥、机供科科长李廷久(右)为副指挥的会战指挥部,设有4个办事机构,①行政组,组长李瑞祥;②政工组 组长王随生;③计划财务组 组长黄鸿军;④供应组 组长袁栓庆。(地质组、工程组隶属局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这是供应组全体成员在岚铁的合影,后排右一组长袁栓庆,右二保管员赵年焄,右三计划调拨员刘启云,前排右一李仲伦,右二张大鸿,右三张全恩三位采购员。</p> <p class="ql-block">太原至岚县地理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记一次艰难的行程</p><p class="ql-block">1978年9月6日,刘井龙队长乘坐格斯-69吉普车(我和其他6位同志都在这个车上),带领滿载各种物资的5辆解放牌卡车共20余人,从太原出发赶赴岚县会战矿区。过古交后,再往前行就都是山间土公路了,这时天不作美,偏偏下起了中雨,道路开始泥泞,汽车轮胎打滑,狭窄路段还出现了滑坡,有的地方土石已抵住汽车底盘,由于每台车上只备了一把铁锹,挖滑坡下来的土石不够用,同志们就冒雨用手挖泥、挪石头。不仅衣服都湿透了,还溅了一身的泥巴。</p> <p class="ql-block">(抠图)9月的山里,天气已经很凉,加上浑身都湿透了,同志们已经冻得瑟瑟发抖,上下牙不停地打架,等上了吉普车想抽烟时,手抖地都很难把烟准确送到嘴边,幸亏我包里带了一瓶汾酒和一瓶竹叶青,我便取出来,让大家每人干喝了几口,暖暖身体。</p> <p class="ql-block">(抠图)山里村庄少,也都不大,天已经黑下来了,大家从早饭后就一直没吃东西,车还是不时陷进泥里走走停停,真是饥寒交加,疲惫不堪了,这时见前面不远处若明若暗地出现几点灯光,刘井龙队长就让我和另外一位同志去联系吃饭和住宿,因为村庄小,最多也就十几户人家,可能是个生产小队,当时也比较穷,就找了三户人家,安顿下了20余人,买了有二十斤小米,熬了一锅稠糊糊的小米粥,煮了200来颗鸡蛋,没有菜就买了几个腌萝卜,大家吃的还很香。饭后在院里生了一堆火,大家围坐着烤干了身上的衣服分三处住下了。一般都是用老乡的门板铺在地上,租的被褥都很薄,也不大干净,我盖的那床被子肯定是孩子盖的,既小又有很浓的尿骚味,就这样凑和着过了一夜。</p> <p class="ql-block">(抠图)第2、3、4天雨虽然小了,也慢慢停了,但路依然泥泞难行,汽车一天走不了几十公里,就象爬行,只能哪儿黑哪儿住了,我依然是负责联糸食宿。本来从太原到岚县一般5个小时(当时的路况)就差不多到了,但这次走了5天,10号地质局总指挥部派出一台履带拖拉机沿路接应,这样就省去了汽车陷住后众人推车的劳苦,总算安全的到达了矿区。</p><p class="ql-block">这次行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p> <p class="ql-block">会战结束时,发给每位参战人员的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地质工作者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掉下悬崖摔伤、被钻机绞断手指手臂的发生过多次。</p> <p class="ql-block">工伤队员被工友们抬下山</p> <p class="ql-block">随着地质事业的发展,70年代中期214地质队从8台钻机猛增到20台钻机,其中还有两台女子钻机38.1号、38.2号,她们也参加了岚铁会战。</p> <p class="ql-block">38.1号钻机机长沈昆明,曾参加全国第二次工业学大庆会议,受到华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p> <p class="ql-block">38.2号机长蒋珍珍</p> <p class="ql-block">当年风华正茂的女钻工</p> <p class="ql-block">英姿飒爽,指点江山</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她们又聚在一起,或故地重游,或座谈追忆火红年代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中条山上寻足迹,镜头前面留靓影</p> <p class="ql-block">山清水秀,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姐妹们围坐在一起,看她们聊的</p><p class="ql-block">多开心</p> <p class="ql-block">中条山瀑布</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女勘探队员们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并表演文艺目</p> <p class="ql-block">地质队生活是艰苦的,但也是快乐的,各种文体活动经常不断,这是山西地质局蓝球比赛中214队又一次夺冠</p> <p class="ql-block">为表彰214地质队在中条山探矿中的巨大贡献,原地质矿产部在垣曲县为214队树立了功勋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在214队工作过的宣化地校部分老同学聚会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调离214队时,当时党委书记康新国,副书记李俊山,队长王启章,副队长李玉昆、陆维林。总工程师欧品端,工会主席李辛亥,政治处主任郑计才,团委书记王随生,办公室主任武礼昌,地质科科长李滿生,劳资科科长类维成,工程科科长范垂先,安全科科长方本立,保卫科科长谢永琪,计财科科长张建中,机械供应科科长李廷久、副科长李炳义,行政科科长韩庭忠。汽车队队长孟金锁,修配车间主任彭竹青。</p><p class="ql-block">计财科业务骨干云集,傅永红朱锦旗方竹林黄鸿均被称为计财4大金刚,牛佰全杜思义也都是过硬的业务尖子</p> <p class="ql-block">后记:这是继《难忘的中条山岁月》、《心念中条山 情系二一四》之后,我做的第三个关于214地质队的美篇。我是1968年12月从宣化地质学校毕业分配到214地质队工作的,先后在基层当过钻工、材料员,机械供应科采购员、计划调拨员、劳资科干事,1980年12月调离,在队里工作了整整12个年头,由于时间久远,仅凭记忆回顾了一些人和事,肯定有疏漏和错误之处,请熟悉当时情况的老同事老朋友们不吝赐教,予以指正,以便修改完善,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