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我说

何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老子的后世评述</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子,孔子师,胡适考证公元前570年左右出生,孔子是前551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老子,是中国思想文化之元祖,中国思想史上唯一的哲人,从某个角度而言与西方任何大哲比较也绝不逊色。</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不仅文人、学者、思想家,政治、军事、纵横家,作为文人思想家,老子是先秦诸子百家第一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老子书《道德经》,原为《老子》,西汉初年河上公注明。《老子》书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深奥、难读的一本书。</span></p><p class="ql-block"> 老子思想,其高度后人不可企及,东西方文化发展相反,西方文化从简单到复杂,历经神学、哲学、科学阶段。中国文化从高级向低级下流,中国文化奠基在先秦,之后仅佛教渗入,占的一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道德经》传世同行本,四个后世文人注本的综合本,西汉早年的河上公、东汉严遵、三国王弼、唐初傅奕。</span>注释三千,留存三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家注解:</p><p class="ql-block"><b>吕思勉</b>:今《老子》书辞义甚古,又全书之义,女权皆优于男权,俱足征其时代之早。文字比春秋时代古远;彰显女尊,远比春秋古远。</p><p class="ql-block"><b>魏源</b>:老子道太古道,老子书太古书也(魏源,清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p><p class="ql-block">太古:盘古开天地之期</p><p class="ql-block"><b>司马迁</b>:老子,隐君子也,百有六十余岁(</p><p class="ql-block"><b>南怀瑾</b>:老子代表的到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源泉,春秋战国之前,并没有诸子百家的区别,儒道不分家,其核心宗旨并不冲突。</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安伦教授</b><span style="font-size:18px;">:诸子百家第一家,老子是诸子第一子(王东岳有不同意见,从时间顺序而言,管仲为第一子)。老子《道德经》是以儒佛道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上流源头:老子天下第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老子》考据</b></p><p class="ql-block">马王堆版</p><p class="ql-block">帛书乙本:道可道,非恒道</p><p class="ql-block">汉孝文帝刘恒之前,避逝者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帛书甲本:邦字常有用及</p><p class="ql-block">此本可追溯到先秦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因:1)立天子,置三郷;2)玄牝之门是谓天根;3)知其雄,受其雌(28);4)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52)。5)知我者希,则我者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郭店楚简</b></p><p class="ql-block"> 郭店楚简是在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的一批楚文字竹简,抄写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不晚于公元前300年。</p><p class="ql-block"> 楚简包含18篇文献,涵盖了儒、道2个主要派别,是中国最早的原装书,提供了一些传世古籍的最早版本和大量前所未见的佚书,其有关记载为学术史上一些久悬未决的争论提供了答案,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神州第一书”。</p><p class="ql-block"> 郭店楚简包括十六篇先秦时期的文献,其中包含道家典籍《老子》(甲、乙、丙)三组。是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它的绝大部分文句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但不分德经和道经,而且章次与今本也不相对应。简本《老子》简本存2046字,约为传本的五分之二。由于墓葬数次被盗,竹简有缺失,简本《老子》亦不例外。故无法精确估计简本原有的数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老子其人</b></p><p class="ql-block">*、左传(春秋左丘明)、礼记(西汉戴圣)、汉书(东汉班固)、文子(春秋战国,姓辛氏,号计然)、庄子、吕氏春秋、孔子家语。其中概括老子的内容,通常只有几句话、几个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老子之死:《庄子》中仅有11字,即: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史记》:《申韩老庄列传》对老子描述最多,700字左右;而孔子世家传,即1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是谁,史家一直争论。民国学者,梁启超、钱穆、冯友兰,考据说孔子要早于老子多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出生:史记有说楚国苦县人,后世有论证非也,因楚为文化荒蛮之地。后汉书说苦县早期归陈,远舜之封国,周文化重地。庄子,居于沛地,沛属宋国,有老氏。《周书》记载“惟殷先人,有书有册”。老子,可能殷商贵族遗民,家族迁往关中丰镐(秦地),世袭史官,后随西周动迁往洛邑,死后落叶归根,复归秦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姓氏:姓李氏老、尊称</p><p class="ql-block">或许亦是绰号(宋《太平广记》:生而白首;东晋《玄妙内篇》;陆德明:生而皓首);</p><p class="ql-block">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聃:耳曼;</p><p class="ql-block">唐初法琳:对李唐重道不满,污蔑其父胎即无耳,一目不明。四库全书: 周上御史,胎刵且眇。盲、瞽、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推断:先天性白化病,少年幽闭症,故隐君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20,周景公死,王子朝之乱,流亡楚,老子失业,周游列国,在楚、在陈、在宋、归秦。</p> <p class="ql-block"><b>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b></p><p class="ql-block"><b>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b></p><p class="ql-block"><b>此两者同处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秒之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注:道可道,非恒道</b></p><p class="ql-block">首句三个字,第一个道,即是老子想极力告诉世人的那个东西,这个“东西”不是世人用眼耳鼻舌身直接可以观察到的,不是用意识分辨说的清楚的。老子姑且选用了这个字:道。他用此字,成形了一把钥匙,用以帮助世人去打开那个形而上的、高维的、极乐的世界之门,帮助人们离苦得乐,回归彼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个道,与第二个道。两字虽形同,但表述已然不一。《道德经》文字之难,也是让人望而却步之一因。但是,熟悉这些文字之后,虽然对其意仍会一知半解,却能朗朗上口,读来竟有美好之感。这种美好之感,便是经典之力量。中国的汉字,写出来即是“符”,说出来就是”咒“,还有诸如《金刚经》、《心经》、《黄帝内经》等等,这些但凡能流传至今的”经“,必然是合道的,而且是能量极高的。常常我们也听说过,晚上睡不好觉,枕头边放本“经”,便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若人愿意接触这些经典,需要自身的能量与之匹配,那么人便开始与古今圣贤趋于同频,路数自然也是正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个道字,各种解释不一。南老在《老子他说》中,把”道“字一意,做了罗列,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王东岳先生也有颇有意思的阐述,自可前往一探。各家意思其实并非完全冲突,个人觉得南老的不着文字相的表述极好,东岳先生的扩展也是非常引人入胜。在这里,我的解释是这样:第一个道,是指形而上的道,第二个道,是指形而下的道路、规律等等我们都能看到,可以理解的。老子想说:道是可以有规律可循的,有路可明,是可以被描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说”恒“字,恒的意思,有久常之意。</p><p class="ql-block">“久”是时间概念,”常“是固定不变,引申出规律准则之意。老子在此六个字:“道可道,非恒道“,用意颇深。首先告诉我们道是可以描述的,意在让世人感觉道是可亲可近,不是那么飘渺而不可及。然后打预防针说明,我们不要固着在具体的描述上,拘泥在了他对“道”的那些描述,着了文字相。</p><p class="ql-block">老子用“水”、“玄牝”来喻道,并非说水和玄牝是道,或者说只有水和玄牝几于道。“道在瓦砾、亦在屎溺”亦是老子所言。</p><p class="ql-block">所以,“道”可用“各种”来描述,因为“各种”都是连着“道”。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老子欲言之“道”,就是那个罗马,那些说明之文字,便是老子走过的那条大路,你可以看看,寻求一些启发,但是不必、也不可能重复走他的路。我们走好自己的路,因为都是通往罗马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名可名,非恒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是形而上的,“名”是形而下的。”道“一旦落了文字或言语,就入了“名”象。名,是为了方便记忆所见所闻,比如人之姓名,器之称谓,若离了这些名,描述起来也是繁复。所以“名”,就是世间法,方便说。</p><p class="ql-block">“道”,这是老子姑且找的一个字,因为“”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既然落了文字,“道”在此也是名。</p><p class="ql-block">“名可名,非恒名”,首字“名”,依然是在说那个形而上之“道”,可以名说,既可以用“道”字名说,也可以只是进一步具象,用世间万物来名说,因为万物都是道所派生,那些名之万物,也都连结着道。</p><p class="ql-block">所以,老子用”水“、”玄牝“来名说那个形而上的道;或者用”瓦砾“,用”尿溺“,说道在其中;或者自己创造个字或词来名说,就像孔子名说:太极;再或者儒释道分别用圣、佛、仙来喻得道之人。所以,那个的“名”,表述不是恒常的,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首句注释</b>:老子姑且称谓的那个”道“,是超越我们六识以外的,是要用心去体会的。但是,这个形而上的“道”也连着我们六识所能感受的形而下的物质世界,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世间物来描述”道“,启发我们去体会那个形而上的“道”。那个“道”的“名”,是可以用世间各种名相来说,但并非恒常不变,因为世间名之万物都与道相连,所以都可以用来表述“道”,因人而异,方便即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无,名天地之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是老子对道的进一步名说,说明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即是道的相,此相却非用六识感知,在乎心之体会而与之相应链接。我们生活中其实常有一些例子,诸如生老病死,这些现象是可见、可听、可触的,但是现象背后因人而生成各种“因”,确是待用心去觉知的。若我们能体会到那个”因“,就会了解现象这个”果“。了解因果,我们的心才有可能如如不动,境随心转,否则在果上纠结,则心随境转。菩萨问因,凡人畏果。觉到了”无“,我们就是菩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即道之用。若道是不可明说,让人摸不着边,一说”无“字,让人或许能对”道“的理解亲近起来,这是老子给的台阶,让我们循序问道。我们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若能对应,无,即是那个”一”。中华文明的诞生,自伏羲一划开天,而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无,也是太极图中的第一笔,那个圈即是“一”,没有这个“一”,无中生不了有,阴阳失去条件,”二“便无处而生。故,天地之始,从一而出,从“无”而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有,名万物之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在这里提到的“有”,相对于“无”,不是互为阴阳,而是高维和低维的关系,三维是四维的投射,而“有”即是”无“的投射。这里的“有”,概括之阴阳,也就是我们可用六识感知的这个世界,比如男女、日月,也有对应虚实、强弱、高低之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者也有人会提出“有无也是阴阳”的说法,但是在阴阳前提下的”无“,或许也是看之不见、听之不闻,但亦同属”有“的范围。绝不是老子概念的”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的视力范围在400nm-780nm之间,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紫外线的,但是现在的科学证明了其存在。人的耳朵可感受的范围在20-20000HZ之间,此外的频率虽然人类不甚敏感,但依然存在。相对我们人的认知而言,虽然无法直接感受其有,但是这种无的状态,依然是在”有“的范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这里提到的”有“也是一种惊醒,告诉我们,其实人类的认知是非常局限的,我们在”有“的世界里,无论所见所闻,还是所思所想,都无法穷尽了解各种,所以我们在这个维度构建的认知也是不完整的,就如在迷宫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无”的高维世界生成,“有”的这个维度世界也伴随相生,生命因此开始,万物孕育,生生不息。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故恒无,欲以观其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以为看到的是全部,但是还有另外一半是没有看到的。所以我们对世事的了解,就若迷宫一般,为了不让自己置身迷宫,我们要常常用”无“的状态,也就是非所见、非所闻,而是用六识之外,用心去体会这个世界,体会那另外一半没有看到的事务,也就是现象之后的信息和能量。</p><p class="ql-block">我们经常听到用心,但是怎么用心?这是功夫,需要时间和方法。但是当我们一旦有了体会,就像从来没吃过苹果的孩子,吃了第一口苹果,他就细胞里就有了苹果的印象,这种不可明说的印象就是体会。</p><p class="ql-block">用心,唯有“静”。若心静不下来,那就先让身体先静下来。我们通过太极、禅坐,都是很好的方式。当我们找到心,体会到“无”的状态,再反过来用那种状态去生活和工作,人也就平衡了。</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的多数人只有那一半“有”,缺了另外一半“无”,所以人是不完整的,我们也就会出现各种不妙。老子在此也是在告诉我们:要怎么活?要修身修心,让“无”的那个你去体会这个世界,才有机会明白这个世界,这便是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故恒有,欲以观其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是“无”的投射,正如三维是四维的投射,二维是三维的投射,一维是二维的投射。所以,形而下的这个物质世界,虽然相比较形而上的高维空间,缺失了众多的信息,但也都是和高维存在链接的。</p><p class="ql-block">就像老子后言所述,道是无所不在,在尿溺,在瓦砾,在蝼蚁,在稊稗。所以各种存在,都是“道”在这个形而下物质世界的一个法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人、事、物去链接那个道。</p><p class="ql-block">这个在佛家也有类似所述,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让我们成佛。佛,就是得道的人,诸多法门,就是世间的各种存在。所以,法无高低,而在乎相应。不在乎尿溺或是蝼蚁,不在乎儒释道,还是基督和伊斯兰教,众人机缘不一,但皆有机会悟道。道,对这个世间的存在都是平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和“无”本来就是一体的,就如同一棵树上看得见的枝叶和看不见根茎。现代科学一个很时髦的称谓,叫全息。无论在枝叶的每一个细胞,还是在根茎的每一个分子。都存留整棵树的信息,或者叫DNA。所以“有”和“无”,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视角,都是这个世界的部分,也是这个世界的全部。而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我们的视角而有所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玄“,甲骨文中表示为一根脐带,脐带一头链接着生命,另一头链接着幽静深邃的未知。古人认为生命所出,是不可思议的,那根脐带,则被后人记录,表示为对未知深奥之事务的概述。</p><p class="ql-block">玄也有色彩,同黑色,正是悠然深邃的那种状态,或子宫、<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宇宙。</span>“有”和“无”,就如同脐带的两端,而用那根脐带,链接着从无形到有形,接通着从有形到无形,正如同道之路一般。老子取”道“字于此,或许也有此意。世间之物,都是通往“大道”的条条“小道”,终点真的重要么,风景还在路上,道也是在路上,”玄“字就是指这个路上啊!用”玄“字来说道,真是妙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玄之又玄,众妙之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在通往大道的路上,行之又行,这个世界之妙门也就逐渐在为我们开启,我们也开始逐渐在明白这个世界。我们从”有“的世界,走向”无“的那段,不是跳跃,而是渐行,所谓顿悟渐修。当那个让我们顿悟的念头一起,悟后起修,我们开始逐渐走向“无”的那一端,每一步,便是步步莲花,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悟,就像我们看到了大海的那一刻;那一修,就若我们逐渐走向大海深处;那妙处,就同我们第一眼看到了大海所蕴藏的五彩斑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一直在陆地上,看到真切的各种存在,以为这些“有”是这个世界的全部,终于发现,我们的另一半,大海,原来也在那里。我们在玄之又玄的路上不断前行,发现原来以为地球是这个世界的全部,终于发现,地球之外还有太阳、银河、宇宙,或许还有宇宙之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吾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始,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b>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黑田鹏信。真善美,即是我们的欲求,只要是欲求,就偏离老子所言的那个“天道”。在“天道”的那个维度,彼此相融相通,万物平等、共生,没有真善美,也没有假恶丑,都在那个“一”之中。落到我们这个三维世界,即是人道,人的欲念丛生,便有了是非、对错、黑白,于是有了阴阳,谓之“二”,继而生出了各种繁复,谓之“三”。所以,美与恶同生,善与不善共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为何物?众说纷纭!庄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我们凡人离不开财权色寿情。不可否认,这些世间物可以让人有些许的美好感!但是,看看周边熙熙攘攘,那些拥有众多的人,在患失;那些穷困潦倒的人,在患得,人人都在患得患失之间。更有甚者,在得失之间不择手段。为了那个美,无所不恶。有钱的还想更有钱,有权的还想站的更高,有伴侣的还想要有情人,有寿的更盼着多活几年,有情的总是不愿放过自己。</p><p class="ql-block">人是守不住欲念的,所以多数最终若脱缰的野马,踏入泥沼,不可自拔。自古功成、名遂、身退之人寥寥,难在身退。所以这些所谓的美,是欲,亦是假。这些假象不能说没有意义,都是来磨我们的,也是老天在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可以借假修真,让真正的那个不生不灭、本自具足的自己苏醒、成长、伟大起来,成佛、成圣、成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善为何物?亦如同美一般。禅宗说善: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本来没有善恶,因为凡夫的分辨心,生出了善恶。所以佛家劝言:不二。老子在此,亦有同样的思想。所以善与否,存乎一心,而非刻意言行。不是念佛、吃斋、放生就一定能如何,而是这些行为背后,自己的心是否挂碍?更多人其实行为背后的原因,还是在求福报、为功德。那便失去善的意义,落了不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商周有个关于姜子牙和武丁的故事。姜尚看到武丁路过,断言他五日后亡,随后武丁回家,准备自己后事,路过一小溪,看到一树枝飘在河面,上有蚁虫,于是叹息蚁虫,命若自己一般可怜,便随手拾起树枝于岸边。后于家五日无事,又七日无事。最后寻问姜,姜曰:尔有善行,有大功德!武丁所言行,在他人看来是多么的善事,在他而言却是无心而为。有心为善,为’人善’,有福报;无心为善,为’上善’,有功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报可为自己、也可为他人,但不知何时会来报;功德,是自己心性的功夫,念转之间,想不通的事情接受了,就是功德,自己的病也好、业也好,都在了,当下即安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当天下有了美的标准,那个恶便在相随;当有了善的说法,不善也在伴行。当然,老子的境界太高,对凡夫而言,大家够不着他的高度。老子也也绝非不明世俗,决绝否认“真善美”,只是不建议标榜那个天下皆知的美,为百姓所累。所以美,不用天下皆知,但可以你知我知。美,最终是回来做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一对一对的描述都是在阐述“有”,我们从形而上“无”的维度落到人间,开始用形而下的“有”的物质世界,来显像那个“道”。一阴一阳谓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个人意见,此章节中的“有无”,不同于第一章的“有无”。此章的“有无”,都是在描述形而下的物质,彼此是互为阴阳,即暂时已知的为“有”,未知的为“没有”。这里已知或未知,其实都是主观的。”没有”的那些,还比如光波、声波,千年之前属于“没有”,但如今科学仪器可测量证明,却在“有”之中了。所以这些都是存在,彼此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因人、因地、因时,相生转换。比如难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因人而异;比如长短,高低,这是空间概念,因地而异;比如音声相合、前后相随,需要时间概念,因时而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章中的“有无”,彼此是投射关系,并非阴阳。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是“无”的投射,是“无”的相。我们要穷尽体会这个物质世界的那些暂时的未知,需要用心在“无”的那个维度。</p> <p class="ql-block"><b>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智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贤”,有贤,就有不贤。这就是分辨心,有了分辨心,人就会争。贤,本义是“能用手段掌握住屈服者与财物的人,是贤之范示”。所以,贤者,不只是有德之人,也是权贵。孔子有贤人72,这在当时其实就是一个权贵阶级。春秋时期,官制为察举制,世袭官爵,隋唐之后才改为科举制。所以之前为官为学,往往都是那个阶级。老子说不尚贤,因为他太知道人性使然,大家争先恐后攀缘的,终究还是那个名利权贵!其实早已背道而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难得之货,就是奇货。《史记吕不韦传》就有奇货可居的故事,吕布韦把嬴政的父亲异人作为奇货,谋取政治利益。后来奇货可居的故事衍生,意思就是把稀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货本无奇,奈何人们趋之若鹜,于是变得出奇。战国时期的和氏璧,数千年来在中国民族神州大地上演绎出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还有唐太宗好马、宋徽宗喜石,盖章狂魔乾隆爱收藏字画,等等。于是生出这些奇货,搅动人心,让人趋之若鹜,甚至为盗为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见可欲,就是不要主动去呈现那种引起他人欲念的行为。当年有陈平脱衣消灾的故事,说他过江,在渡船上,见一大汉面露凶色,可能谋财害命,于是脱去华服抖动,显示未有财物,躲过一劫。陈平只是衣着略显出众,就让人猜疑身携贵重。那如果真的有贵重之物让人看见,人心更会有什么样的波动?所以财不露白也是在说明此意。常言道:一家温饱千家怨,人心使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在这里用不尚、不贵、不见,就是在用最容易让人心生分辨的事物,来警醒世人:一旦在一方面过于标榜,在另外一方面就会偏颇。同时也在提醒我们,都莫要沦陷在是非、对错、黑白的对立世界。所以佛家也说:不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相比孔子是要更透彻的。孔子说要“见贤思齐”,老子直接来个“不尚贤”。有人说中国五千年只有一个半圣人:一个老子,孔子算个半个。个人觉得也是有道理。孔子说了人伦,没说天理;说了生,没有谈死;说了“有”,没有论“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对我们俗人而言,老子还是离得太远,经中文字多是不明所以。所以常常是看到老子所言,那场景就是:下士闻道大笑之。孔子相比就要更接地气一些,文字之简单,无论老幼都可以明白其理。也因此被普世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我们看似孔子和老子的主张有冲突,其实都对,只是针对的众生迥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所言学习圣贤。这是大多人听的懂的,让人可以有个台阶。刚刚接触传统文化,立志成为圣贤,当然就要学习圣贤,依止他们的一言一行,弱化自己的习气,慢慢去感悟他们言行之后的那些理,再去和“道”同频共振,因为这些古圣先贤,总是要离道更近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的主张,跳过了这个台阶,直指人心。他的言论是面对的是“上士”。让世人不“住”圣贤,不住在圣贤言行的各种“象”里。我们过于标榜圣贤,处处以圣贤示范,便也是对自身的束缚。不破不立,这也就是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所以,儒释道古圣先贤们都是有大智慧,往往述而不著,就是不要让后人执着在那些文字象里。他们太明白了:一说就错,更别说落了文字,就是错上加错真正的传承,都是口传心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虚其心,实其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虚其心,实其腹。对应的正是易经的:离中虚、坎中实。离卦,上下为实线,中间为虚线,天地为阳,外界示强的时候,位居中间的人,要有委曲求全的能力;坎卦,上下为虚,中间为实,天地为阴,外界收敛的时候,我们要有自强不息的本事。所以圣人之治,当如此兼顾内外,能曲能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弱其志,强其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圣人治国亦要兼顾自己。首先“弱其志”:“志”就是意,说一个意志力如何,还是大脑思维模式。心和意分别隶属先天和后天。有个例子:丈母娘选女婿,往往分析判断女婿是否有房有车,长得怎么样,有没有存款!女儿选老公,通常是说感觉!前者用意,后者就是用心。所以心意本是一对平衡,意强了,心就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是什么?我们通常说的:身心灵。“灵”就是高维的世界,那个空间我们会叫灵界、那个空间的信息我们叫灵感、那个空间的能量我们叫灵魂。“身”就是我们这个物态的人。“心”就是沟通有形和无形之间关系的那个枢纽。我们经常说要做事“用心”,就是要和高维建立链接,彼此达成一种平衡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强其骨”,“骨”就是精,说一个人精足,就是肌肉丰满,骨骼粗壮。精是物质态,决定一个人基础能量,这是决定一个人能量水平的底层结构。底层结构决定上层建筑,关乎到一个人的方方面面,更决定一个人的聪慧!所以“弱其志,强其骨”,就是要精足神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恒使民无智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能改变自己的人是神,想改变别人的人是“神经病”。前句和此一句,一些版本都翻译成圣人之治让别人如何,个人认为,这两句,还是老子对于圣人之治,提出的一个标杆。所以,欲使人无知无欲,圣人自己也要无智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圣人自己也谨言慎行,不敢为人!包括前一句:虚心实腹、弱智强骨,都是说圣人要做的事情。这就是上行下效的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为无为,则无不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句,则是本章要义。“为”,我们来世间走一遭,都是要了(liao)一些事情的,所以一定会有所为。“无为”,是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无论过程、结果如何,心能不为境转,始终若那一坛清渊,无所挂碍,不留信号,用这种“无”的状态去“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的心总能在“无”的状态,就是在和高维链接的状态。这样我们做事的维度就不一样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形容我们这颗心是可以穿越时空,无所不能的。真若“心”能在那个状态,我们是本自俱足的,我们可以从高维源源不断地获得能量和灵感,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那所作所为,其实结果早就了了分明,那还有什么事情是治理不了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b>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b><br><br>老子说“道”,总是离不开水的。这里开头的冲字,会有点费解。帛书版为“沖”:《说文.水部》:“沖,涌摇也。”沖与冲是相通的。也有说同“盅”,形容道的容之不尽。不一而说,我们不用太学术太,各自有所体会,自洽就好!<br><br>大家如果泡过天然温泉,应该知道温泉那个出水口,总是咕嘟咕嘟地外涌热水。江西宜春温汤的地热温泉,从地下500米深处花岗岩中涌出,可饮可浴,还富硒,被誉为华夏第一硒泉,拥有800多年历史。中国很地方还有那种泉眼,虎跑泉、趵突泉,数百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r><br>老子在此借“冲”字喻道,正是说明道也是这种状态。我们常说,得道者天助之。道是无所不包的,蕴藏之广阔,无边无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天道从来大方给予,不求回报!人道也会有付出,但是若非圣人,总是在付出的时候,希望有所回报的!<br><br>此句解释:道,若涌摇的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时时都在作用和影响,但道从不自持盈满。<br><br><b>渊兮,始万物之宗<br></b><br>世传本为“似万物之宗”,帛书本为“佁万物之宗”(“湛呵,佁或存”句亦如此)。帛书的校注者大都根据世传本将“佁”训为“似”,唯独尹振环先生在《帛书老子再疏义》中认为“《说文》之始、佁皆始声,佁当为始之同声通假。”<br><br>老子以“渊”喻道,形容道之深邃、之广大、之无边际之用,自是万物之宗,用“似”显得多余和唐突了。所以自己偏向认同“始”。<br><br>而这里用“始”,另有其意。万物之宗是“有”,是那个二,我们的认知之中已经可以感知。“渊”是老子借以喻道,形容那种不可知的,深邃、广大、无边际的道的状态,就是那个“无”,那个一。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br><br>所以这里的解释:渊,始生万物之宗,即无中生有。<br><br><b>湛兮,始或存。</b><br><br>湛,有色彩之意,湛蓝色,通常说海天之色。我们有时候抬头望天,你若问他:嘿,看到什么了。他可能会说:什么都没看到!再问,他或者说:天空好蓝!<br><br>那湛蓝的天,就在那里,初看不知,再看若有所思。道亦如此,若存若罔,并非用“看见”,而是见之又见,观也。道,非用六识,待用心观之,才会若存在一般。<br><br><b>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br></b><br>“帝”的概念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在卜辞中“帝”指“天帝”,多少有形而上学的本源的概念。在我们三维的认知里,我们多少对“帝”,是有概念的,即使说那个“天帝”,我们也会和三皇五帝联想起来。<br><br>道,从何而来?我们所尝试的各种对道的比喻,只是取象比类,借喻之,都不是道的真实。“道”是“水”,是“无”,是N维趋向无穷大,是包含宇宙万物,是万物运行的法则,等等。但,我们终究是在用一个“点”的视角,去描述一个面,无论如何是不究竟的。<br><br>老子在这里是在探索第一因。第一因,是神学哲学名词,被认为是整个因果链的最初原因,又称终极因。老子已经觉知到了那个形而上的存在,他在此极尽描述,但要若要论述更加精确,似乎也是无能为力,或者世间已经没有可用词汇能够进一步说明。其实已经没有必要再说明。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个“无”,不可说,不可说!所以,象帝之先,足矣!<br><br>老子用心良苦,一直在极尽能力为我等凡夫明说那个道。虽然明知不可说,却还是要说。通观全章, “沖”、“渊”、“湛”均是通过对水的描述来形容“道” 的作用、状态、表现,希望籍此来启发我们对道的认知。这种清醒地看着别人糊涂,是一种什么感受!佛说众生皆苦,所以普渡众生。老子也是在普渡众生啊! <b>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b><br><br><b>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br></b><br>天地遵循的是道,我们找不到道,退而求其次找德,若再退,则求仁、义、礼、智、信。仁,是人在“二”里,种种“仁”的那些所谓标准,还是因我们的分辨心所生,都是作用在我们这个“有”的物质世界,谓之人道。天道是“无”,是高维的,是超越物质的,超越凡人感官认知的,只存乎于心。所以天地不依人的规范,自然是不用“仁”的标准。<br><br>天道是在“因”里,人道是在“果”上。道德本来就是一对因果。<br>天道就似乎一位秉公的裁判,依止人的种种“因”,给予人的种种“果”,一切都在因果里;<br>天道是佛菩萨,慈悲化身,种下善因之人,总归自有好的归处。天道不亏人;<br>天道是罗刹,亦有霹雳手段。当疫情四起、震波余殃,当洪水肆虐、海啸翻天,让人类形成灾难,流离失所。我们会抱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却谁会在反省,人类过往种种行为的“过和不及”。<br><br>一切都是因果,过去的因形成现在的果,现在的果成为未来的因。我们当局者迷,往往体会不到那个因,或者明白了,也不会改正,只有撞到南墙,才不得不回头。就像我们都在乎健康,却依然每天有意无意地做着危害健康的事情,心存着侥幸,等道某天医生宣判,于是我们才认真地反省,不得不开始回头。但是,多数人是连回头的机会都没有了!人和人的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能否体会到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且坚持付诸行动,这就是修行了。那些明白“因”的人,也就是圣人了!<br><br>所以,天地并非不仁,而是有大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真正的众生平等!其实这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存在于高维的,在那里,彼此共生,互相都对方的灵魂碎片,都在那个“一”里。所以,当我们的心若能静到一处,是可以感知的万物的。而在我们这个世界,平等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真正的平等只是理想。看看我们象征公平的法律,总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且浩瀚纷呈,永远不足以解决问题。<br><br><b>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br></b><br>圣人即得道的人,他们不是一时,而是时时在道里。他们总能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到人的种种行为,以及那些行为背后的种种“因”。因为依道而行,圣人是真正地随缘,不在是非中平添妄念因果,随自己的缘,随各人的缘!他们始终在“一”里,不带有色眼镜来接近<br>众生,所以与他们相处,总是舒服的。<br><br>刍狗是人,人亦是刍狗。是人是狗,只关乎自己。所以圣人也是最不近人情,因为他们只是点化,最终真正想明白,走出来,还是自己。 <b>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b><br><br>谷,也是道!老子总是很接地气,又在借物说道。东方的哲学就是这样,通俗易懂,即使并非真的那般深有体会,却也愿意读读写写,不会排斥!家里曾经买过一些哲学书,一本斯宾诺莎的集子,翻了两章就没发看了,实在晦涩拗口。<br><br>谷,老子为什么会想到“谷”?我们常说一个成语:虚怀若谷。据说老子一生并非长居一地,更是周游列国,最后西出函谷关,复归秦地,落叶归根!古代出行之艰难,不可想象,但却也让老子能有足够的机会与自然亲近,这也是老子总能得心应手地用自然之物喻道的原因吧!我们看山谷、峡谷,谷地凹陷之处,有水、有植物、有生物,极尽繁茂的。可若是仰视山顶,稀稀落落。所以,老子说”谷”,正是感慨生产天地万物的本源,就像“谷”一样,能够应运而生出诸多事物。<br><br>我们还看到一个现象:成熟的稻谷。产满了稻粒,却是弯弯下垂。<br><br>老子说谷,也在说人心。心若能象谷一样能虚,则神不会离去,神在则万物在,生生不息、周流不断!你看山谷之间总有溪流潺潺,总有草木丛生,冬去春来,总是生机盎然。所以常说虚心,虚心我们才能放空自己,才有机会接受其它,并且扩容自己。心如果满了,身就要亏了,然后神就要离开了。中医论断一个人是否活着,就是看他的“神”在不在!<br><br>插曲<br>徐文兵老师推荐过部电影叫《黄连厚朴》。其中说到一位老中医龚老爷子的一次诊病。龚老爷子家里世代中医,祖上当年还是御医。一天,老爷子的女婿领来一个大款请老爷子帮看看,一番把脉之后,老爷子直接告诉大款:准备后事吧,你将在6天后的夜里2点死去。<br><br>大款当然不信,自己身体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啊,能吃能喝能睡。便认定肯老爷子故弄玄虚,想籍此抬高自己身价。为了证明老爷子的错误,他还专门邀请老爷子7天后吃满汉全席。老爷子说,别麻烦了,你等不到那一天。大款脸上更难看,掏出一沓钱要给诊费,老爷子告诉他:我不收死人的钱。<br><br>接下来的几天,大款该干嘛干嘛,其间还大醉一次,差点以为自己真的要死了,吓得够呛,最后喝了老中医的女儿开的中药醒酒汤才恢复过来,然后登门拜谢。老爷子顺便又给大款诊了一次脉。告诉他当天夜里最好住进医院,那天夜里就是当初告诉他的殒命时刻了。大款仍然是不信的。不止大款不信,老爷子家里的人,包括一直跟老爷子学习中医的女儿也是不太相信的。<br><br>然而,第二天早上,老爷子的女婿就得知了大款于夜里突发心肌梗死辞世的消息,时间也与老爷子说的一致。老爷子最后有一段表述,有兴趣可以去仔细看看,但有一话是这样说的:“他已经是人在心死了,我无力回天哪。”<br><br>心死了,也是因为心满了!听不进去该听的话了。心藏神,神没有了可容之地,自然也就要离开了!<br><br>神是什么?举个例子:男和女组成了一个家,他们俩离婚了,虽然丈夫也在,老婆也在,但什么没了?家没了!家是什么?就是那个神。神到底是什么?是个和合而成的东西。离开谁也不成,但它又不是谁。<br><br>中国人讲精气神,也有说身心灵。精气都可说,因为可以感觉到,神就形而上了。神不是民间迷信的鬼怪,他是我们每个人“所以为人”的一个存在。神是超越六识外,又在六识之中的,神无时无刻不在,无时无地不在,但它在哪里,唯有心从静中方可觉知。养神养神,神要养好,是根本!<br><br>神没了,这个人身就没了,我们叫做死亡,死亡的是这个人身!人身百年,总是要灭度的,但是那个“神”不会消亡。就像电脑里的程序,电脑坏了换一台,程序拷贝之后一样可以运行。神,也是佛家说的自性,民间说的灵魂,本不生灭,有无量寿!我们养神、修行、炼心,就是借身体,借这个百年后要灭度的,假的身体,去修那个不生不灭,真的自己。借假修真,让自己形而上的灵魂可以足够完美、更加强大!一世又一世!<br><br><b>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b><br><br>之前说过,具象的东西,都是“有”,“有”是万物之母。当谷神不死,谷就若玄牝,同样生养万物,周流不断!玄牝,就是母牛的黑红色的生殖器,蕴意可生万物,那悠黑的深处,链接着不可名状的“根”。<br><br>牝,对应的是牡。所以有说牡丹都是雄蕊的。后来得知,牡丹非“雄性”的含义,而只是指牡丹的生长方式类似雄性的特征。李时珍说:“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br><br><br><b>绵绵若存,用之不勤!</b><br><br>那个“根”,就是道。道之用,是绵绵不绝的,就似乎灵感一般,那种文思泉涌,就是绵绵;<br>道之存,唯用心能有所体会,恍兮惚兮之间就在!费劲去找,劲大了,道就远了!<br><br>绵绵若存的“道”,就像一个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得道之人,必是有德之人,厚德方可载万物!我们世间追逐的一切功名利禄,最终还要时时在“道”上,否则终究枉然。都要还的!<br> <b>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b><br><br>老子说道,用天地、玄牝、谷神、橐龠,用沖、渊、湛,等等,都是在从道的作用、状态、表现上取象比类的在描述。老人家也是用心良苦,为了让我们对道能有充分的认知,不至于盲人摸象,也真是拼了。<br><br>你大我大,天地最大,再大打不过天。一个人有才气,我说天赋极佳;权力之巅的帝王,我叫天选之子;女自好看的极致,我叫惊为天人;祝福老者,会说寿与天齐。凡是到顶了,都在天那里。天地,是我们认知的边界。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认知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构成了自己的世界。所以大千世界,何止大千,一人一世界,一沙一菩提。人类的一切感知、知识、思想,其实并不真实,只不过是我们主观的思维模型。就像鱼缸里的鱼,我们看待外物,无论以为多么真实,都是隔着那层玻璃的。<br><br>那层玻璃,就是每个人的天地。老子是明白的,他知道凡人很难离开那个自己的世界,但他不忍心撇下众生,即使我们跳不出玻璃的封闭,他也尽可能地希望我们能够有所了解那个真实,就像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一样,给众生带来光明。<br><br><br><b>天长地久。</b><br><br>道是不生不灭,是本自具足的。老子借“天地”喻道,非常契合的。自然界,但凡可见可听之物,总有起盛衰亡。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这些天地之象一直就在那里。<br><br>长,是空间慨念,久,是时间慨念。时空本来是我们这个维度的概念,如果能长且久,就是提升维度。再更高地维度,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当下,当下就是过去和未来,当下就是无所不在。老子用天地的长久,就是在论道的这种作用: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br><br><b>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b><br><br>天地的长久是为什么呢?老子自问自答: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自从人类开始存在,我想我们终究对这个肉体是在意的,都希望能再活500年。唯独佛家有说:住世是苦。老子深谙人性,所以在此用长久说道,也是很吸引人的。<br><br>“不自生”是要义。各家都有解释,南老也是颇有见解。我好奇地查阅了关于“自”的意思。<br>从甲骨文的考据看来,最初是指鼻子。这也难怪,我们也是经常指着鼻子,说人说己。在这里,“自”的衍生就是这个有形有质的肉身,五蕴皆不空的人形,那个唯六识的自己。“不自见故明”,也是在说这个意思,六识所见为虚,心之所见则明。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肉身所藏,百年之后都是要带走的,留下的,是真正合道的那些影响,这就是“道”之用。人的寿命,就是看与道合的程度,最多120岁,长生不了。<br><br><br><br>自,下面加个心,为“息”。南老说“息”,呼吸一进一出之间的那个“止”。“息”的刹那,“心”在,就是明心见性,人则是合道的状态。没有“息”的时候是在干嘛?比如呼吸急促的时候,人一定也是忙乱,心不在,是不知所措的。等到最终没有了呼和吸,我们也就彻底地从回到“息”中,谓之安息。那个“看不见的自己”脱离肉身,也就彻底脱离这个维度,回到那个能量的高维空间。人活一世,终究还是为让自己更加明白一些,让那个自性的,或者叫灵魂的自己能有提升。借这个百年要亡的,假的身体,来修那个本不生灭的,真的自性的自己,谓之借假修真。<br><br>翻译:不自生,就是在那个“息”的状态。不以这个肉身为生,而以那个本自俱足、本不生灭的自性为生。自性是累世的,是有无量寿的,是长久的。那些由“自性”而生出的各种言行等影响,是合道的,也是真正可以长久的。<br><br><br><b>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br></b><br>圣人是那些真正能豁得出的人。有些时候,人敢豁得出去,反而走的出来。特别是在山穷水尽的时候,与其畏手畏脚,不如置之死地而后生。观古今的那些圣贤,也都是九死一生的。老子据说生而有残、孔子一生颠沛、苏轼三次贬嫡、王阳明发配龙场、曾国藩也曾跳江自杀。。。<br>所以圣人之荣耀,自有其不易。<br><br>后其身而身先。在战场上,往往是要有把自己生死置之于后,我们才能真正地身先士卒,才可能获得有那个“先”机。外其身而身存。同样也是此意,将自己的置身其外,才能独善其身。<br><br>置身于后外,其实就是让我们放下六识,用心去行事,让自己走在那个“道”上,人才可能绝处逢生,获得身先和身存的机会。<br><br><br><b>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br></b><br>私,对应公,无私,也就是至公。至公,就是一点东西都不留,谁需要就拿去,这就是为道日损,这就是修行。一般人不可能,人类的进化从来就是不断攫取的过程,看看我们从单细胞生物,经过多分子、软体、脊索神经、脊柱爬行、直立 <p class="ql-block"><b>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悟,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b></p><p class="ql-block"><b>上善若水</b></p><p class="ql-block">上善,有上就有下,有善就有恶,老子用上下、善恶来言说,看似在人为地分别,但其实也是方便说。本来没有上下、没有善恶,但是落在人道的维度,因为“有”,所以生了分辨,有了众生。老子索性用三说二,用二说一,用一说道,从下往上,与人方便地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的众生相,就是下士;就用“三”的语言说“二”,能明白了,就在“二”的众生相里,成了中士;用“二”的语言说“一”,又能明白了,就在“一”的众生相中,成了上士!上士闻道,如果不能勤而习之,又可能落回下士!哈哈,是有拗口,有点拗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善,与道合的,就是上善。道的规律,是自然、平衡、给予、不住。。。走在“道”上的人是真人,遵道所行的为善行,依道而言的是美言。真善美本就是一体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众生而言,我们能用心觉知到那个“道”,能依“道”所言所行,不以真为真、不以善为善、不以美为美,就是至真、上善、大美。</p><p class="ql-block">总有人心里想着伤人,脸上却堆着笑意,说着好话。心不在道上,所谓“善言”“善行”,都是背道而驰。这种内有所住,外有所求,则落了伪、恶、丑,留了因果,生了业,得了病,存了信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出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b></p><p class="ql-block">水,奔腾不息,穿流不止,自然而然,就若每天日出日落,不因外境而变!这是道的“自然”;水,水性至洁,但水亦能藏垢纳污。这是道的“平衡”;水,“到江送客掉,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这是道的“给予”;水,“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在这个永远争上游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这是道的“不住”。所以水,故几于道。</p><p class="ql-block">佛说水有八德。孔子说水有逝者如斯夫的勇迈。为道的事物,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b></p><p class="ql-block">居善地:所处之地能随遇而安。当年苏轼贬谪,总能绝处活出生机来!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怦然心动越千年!心善渊:为学,能虚怀若谷;教授,可倾囊而出。就像“渊”的状态,安静而充满能量</p> <b>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b><br><br><br>字面读来,不难理解。持就是指把持、拥有,盈就是多余、满了。执持以求盈满,不如适可而止!老子哲学,是极朴素的。告诉我们要知足!<br><br>再进一步体会。我们所执持的那些东西是我们自己的么?人民币上面印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谁走了,别人拿着这张钱,一样能用!什么能带走?财权色寿情,没有一样可以带走!<br><br>红楼梦里的《好了歌》,原⽂:<br>  世⼈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br>  古今将相在何⽅?荒冢⼀堆草没了。<br>  世⼈都晓神仙好,只有⾦银忘不了!<br>  终朝只恨聚⽆多,及到多时眼闭了。<br>  世⼈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br>  君⽣⽇⽇说恩情,君死⼜随⼈去了。<br>  世⼈都晓神仙好,只有⼉孙忘不了!<br>  痴⼼⽗母古来多,孝顺⼉孙谁见了?<br><br>我们都听说过道理,但还是会对这些东西不停的索求,越多越好,不知盈满!这就是众生相!或许某一天,百转千回之后,明白了《好了歌》里的那些!那些道理终于经过践行和体悟,变成自己的真理!<br><br>真正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那个谓之灵魂,或者称其自性、那个潜意识的东西。这是那个正真的自己。所以,这辈子来走一遭,是要为了“明白”的,活着,是能够有机会让那个自己更圆满。一世又一世!我是接受灵魂的,也接受轮回,而且那个信心似乎是越来越强!<br><br>不如其已。老子并非鼓励不作为,他也说“持”,但强调了适可而止。这就是“度”,是“火候”,是“平衡”。所以老子也从来不消极,认为消极的那些人,是自己活在极端里而不自知罢了!就像说:人要活着有希望,但希望大了就是欲望,如果不知道收敛,最终面对的就是绝望!<br><br><br><b>揣而锐之,不可长保</b><br><br>最完美的几何图形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但是“圆形”肯定是得票最多的那一个。圆形代表了圆满,360°就是整个空间,不存在任何的死角。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宇宙中最完美最和谐的形式就是球形,并且他认为我们脚下的陆地应该也是这种和谐的形式,所以他曾大胆预言过我们脚下的陆地是球形的。<br><br>当年没法证明,现在我们已经明确,我们的地球也是个球体,虽然其实是个椭圆球体,一般恒星才更接近圆形。星球经过千百亿年的演动,一定是更几于道的,否则不会如此长久地存在!<br><br>所以,但凡其它形状的物体,都是有棱有角的,那个棱角就是“锐”。这些“锐”就是我们那些“过和不及”的言行或情绪,就是我们的业、我们的信号,也是我们这辈子为人最需要去修的!<br><br>百病皆由心生。心生什么?就是这些“锐”!“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七情就是我们情绪上的“锐”。久而久之,在我们身体上显现各种症状,也就是病!最终自己也不可长保!<br><br><b>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br></b><br>这两句也是,满和骄,也是“锐”,锐还有那种器物的具象,满和骄则直指人欲!欲念如果没有约束,欲念的种子在会在心里不断生长,等到参天大树,再转念尤不容易。所以要时时能觉知,念头一起,就能有所察,然后转念。<br><br>无论金玉,还是富贵。我们这个世界的东西,都是会幻灭的,也都是假象,无象可守,因此守也守不住,纠结道最后,就是自作孽不可活。<br><br><b>功成身退,天之道。<br></b><br>功成、身退。为什么?自古功成名遂的不少,身退者寥寥。功成、名遂也是“锐”,有亢奋的劲,如果没有“身退”来消磨,就要被平衡。 历史上姜太公与范蠡,完全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张良则差一点,最后欲退而不能,本事不算大;至于诸葛亮,更偏向完儒家的态度,称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r><br>说说范蠡<br>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 "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br><br>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霸越之后,急流勇退,“浮海入齐”,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开始了后半生的实业生涯,成为远近闻名的“陶朱公”。他所传承的老子道家思想也随着他在实业上的成功而在齐国传播,并最终发展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学派——黄老之学。<br><br>事实证明范蠡选择功臣身退,是正确的,也许是因为他是道家子弟的缘故,所以并不留恋权势。相反,文种、商鞅、刘伯温等人,由于没有功成身退,最终都死于非命。<br><br>功成是“有”,身退是“无”。能身退的,都是有那个境界和维度的。体会到了更值得的那个东西。能身退的,就是在游戏人生;身退不了的 ,就是在被人生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