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回忆比真实更具魅力 ——读陈冲《猫鱼》

平平无奇

乘坐G308高铁去北京,行前带了陈冲的《猫鱼》。窗外风景疾驰而过,车内灯光温柔洒落。高铁平稳飞奔,心随文字流转。5小时24分行程,难得的读书时光。<br><br>翻开《猫鱼》已经快两个月了,鸡毛蒜皮,各种琐碎的事,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忙人,结果,断断续续只读了一大半。书很厚,600多页,30多万字,然而终不是拖拖拉拉的理由。眼看着年底了,再不能甩尾到2025。新的一年有更多的事要做,有更多的好书排队等候。<br> 《猫鱼》属传记散文,是陈冲的个人回忆录。全书从上海平江路的老房子写起,讲到家族故事、童年时光、演艺生活、情感经历、留学美国……过程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哥哥女儿以及众多亲戚朋友先后出场,一帧帧清晰而又模糊的影像,全方位呈现了她丰富而复杂的人生轨迹,以及在不同境遇下的心路历程和自我成长。<br><br>陈冲的坦诚让我惊讶不已。与常见的经过美容装修的自我传记不同,她的自述自然率真,不做作,有质感,贴近真实的生活。<br><br>十四岁时,邻居家的儿子不时讨好她,厨房里,“沸腾的饭锅、汤锅冒着蒸汽,我们的身体挤在一起。时间凝固了,不记得过了多久,我们有没有说话,只记得他把嘴贴到我的嘴上,用舌头舔了我的舌头……我困惑地从他怀抱里挣扎出来,头发被蒸汽和汗水弄得湿漉漉的贴在脸上。”<br><br>《青春》拍摄期间,“厕所离我们的房间很远,需要走过一块泥地。厕所就是一长条蹲坑,蹲在那里能看到下面又肥又白的蛆在屎堆里拱……第二天到食堂吃饭的时候,我把桌上盛粥盛汤的搪瓷小脸盆偷了回去,洗干净后搁在床底下,晚上不用再去厕所了。”<br><br>新婚不久,到澳门拍戏,新郎N飞到现场探班,一到就去了酒店的赌场。次日凌晨,“我的手被轻轻拉起,一只冰凉的戒指被戴到我的无名指上。我睁开一线眼睛,六颗白钻进入焦点。他俯身在我耳边温柔地说,我为你赢回来的,呼吸里散发出一股威士忌的酒味。蒙眬中我感到一股悲哀,少年时代对婚戒的美妙幻想已经荡然无存……”<br><br>追忆姥姥,和母亲聊起姥姥抗战时从上海到重庆的一路艰难,母亲说,从日占区去重庆是不允许的,姥姥在各个关口需要通行证,需要交通工具,于是只好求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帮忙,“那些都不是好人,他们占姥姥便宜。我问,怎么占她便宜,母亲犹豫了一下说,她要陪他们睡觉。我哑口无言,完全没有想到母亲会跟我这样说。我再追问细节时,母亲不愿说了。”<br>……<br> 陈冲没有装。她没有把自己当成明星偶像架起来,她的细致入微的自述中时常着流露出也许只有农夫才有的粗粝,以至读者如我完全没有办法把这样一个人和我头脑中活跃了多年的妹妹“小花”拼接在一起。<br><br>“她毫不畏惧地邀请你踏入其中,经历她的人生,结识她的朋友与家人……这种勇气,不是谁都有。”姜文为《猫鱼》所写的序言准确地表达了我的感受。<br><br>她的勇气在于,年过60,依然敢于把内心深处隐秘、幽暗的角落表露出来,无论爱与恨,无论酸甜苦辣,无论得到与失去,哪怕被性侵、被小三、被家暴,她都没有掩饰或逃避。这是一个活得率性、通透的人。<br><br>说起来,陈冲仅仅长我一岁,我们算是同龄人。虽然家世不同,性别、经历各异,但我们身上总归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说“我们”,不是矫情,也谈不上攀附。那个年代,我们都背诵过“老三篇”(她的过人之处是可以用英语背诵),我们都在同一天为伟人的逝世嚎啕痛哭,我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主义……正因为如此,陈冲的那份坦诚很容易引发我的共鸣。我们曾是那样的清纯稚嫩,却又时常为卑怯与虚饰所困扰,我们中的许多人,喜欢“老庄孙子”,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也为自己设限,终其一生颤颤微微,活在别人的是非评判里,丢弃了真实的自己。<br><br>陈冲是一面镜子,我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她在书中表现出的坦然与豁达,令人感动。生而为人,她所散发出来的那股独特气质,正是许多人(包括我自己)所稀缺的。陈冲突出重围,像一个孤勇者,带给我们人生的启示:若生命尚有余晖,我们是否能够活得更为真实、更为本色?这或许是《猫鱼》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表白。<br> 1979年,我上大学,《小花》的上映成为我青春记忆中的一抹亮色。那年夏天,学校操场尘土飞扬,两棵高大的白杨树之间扯着一块简易的白色银幕。天色渐暗,电影开始,陈冲饰演的赵小花瞬间走进了我们的世界——一个山野姑娘,扎着粗黑的辫子,红扑扑的脸庞带着甜甜的笑容,眼眸清澈而坚定,透着不服输的倔强。<br><br>那年,陈冲18岁,凭借此片一炮而红,收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成为国民小花。此后,顶着顶级明星光环的陈冲远渡重洋,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然而,多年过去,那份最初的感动依然深植于心。我们对她在大洋彼岸的生活心存好奇与遐想,我们从零散的信息中捕捉她的点点滴滴:留学、打工、拍戏、结婚、生女……她也曾因春晚和领养双胞胎等事件遭受网络暴力,但这些经历并未让她沉沦。相反,山野中的小花逐渐绽放,化身为后来的婉容皇后、易太太、王娇蕊……<br><br>如今,陈冲通过笔触,将这些岁月的片段和一个个具体场景连同细枝末节一一复活。同时复活的,还有她的梦想、渴望、奋斗、伤痛、迷茫、反思……一个鲜活而丰满的形象跃然纸上。<br><br>岁月给了陈冲丰厚的经历,这些经历滋养了她,给了她智慧。用姜文的话说,“她,像是有好几个不同的人长在了一起”。清晰的自我认知使得她在面对外界时能够保持一致性和真实性,不会轻易被他人的意见或社会的压力所左右。陈冲忘记了自己的个人IP,和其光同其尘,通过《猫鱼》还原了本来的自己。<br><br>我是第一次听说“猫鱼”。上海话,菜市场上出售的漏网小鱼,这些小鱼通常没人吃,有心人搞来喂猫,这就有了“猫鱼”的说法。选择以“猫鱼”为标题,意在尝试拼接这些“漏网之鱼”般的“记忆碎片”。“猫鱼”象征着消逝的童年,象征着本性中被遗忘或隐藏了的角落,也象征着某种力量——个体虽如猫鱼般渺小,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人的生命就像猫鱼,始终卑微、弱小,却坚韧地活在日常之中,期待奇迹发生。”<br><br>陈冲就是一条鲜活的“猫鱼”。<br><br>这条鱼未必是励志的榜样,但她始终遵从自己内心的呼唤,没有背叛自己,脚踏实地的生活,是一条可爱的鱼。对待人生不苟且,不撞南墙不回头,她屡屡失望,但始终相信信念的力量,勇毅前行,绝不停止折腾,终将自己活成了一道光。这样的人生叫你不得不心生敬意。<br> 陈冲的文笔不会是顶流的,但在演员明星堆里一定称得上出类拔萃。老天赏饭吃,给作者出色的感觉和再现能力。她有很好的镜头感和画面感,有办法通过独特的角度、细腻的刻画,将过往的情景形象再现。行文像女子聊天,绵密细致,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br><br>《猫鱼》的封面有点特别:27岁的陈冲,身着浅黄色连衣裙,头戴纱巾,骑着自行车,自由穿梭在上海街头,腼腆又恣意。书中穿插了不同人不同时期的许多生活照片,它们既是个体成长的记忆,也是时代变迁的影像。照片看起来并不十分专业,却为文本阅读增添了活泼、愉快的体验。<br><br>车到西客站,终于读完了全书的最后几页,望着北京冬日的夜空,我长长舒了一口气,空气清冽,却并无寒意……感谢陈冲,让我有机会走进她的世界,我的平生又多了一次愉快的体验。<br><br>恰如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所说:“过去变得越来越美丽,岁月的回忆远比真实更具魅力。”<br> (青衫同学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