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邶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邶姓,源于古邶国,出自上古商朝大夫北伯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p> <p class="ql-block">基本介绍</p><p class="ql-block">邶[邶、鄁,读音作bèi(ㄅㄟˋ)]</p><p class="ql-block">邶 字体对比</p><p class="ql-block">姓氏渊源</p><p class="ql-block">单一渊源:传说,上古时期,有一北伯,为商王朝时期的大夫,其封地在商都朝歌以北,因称邶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在建立西周王朝之后,将今河北邯郸至黄河以北的河南新乡地区分别划属邶国、鄘国,归于周武王的八弟霍叔(姬处)和三弟管叔(姬鲜)的封地境内。当初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以及原殷商王朝的一些旧贵族也分别居住在邶国和鄘国,由管叔、五弟蔡叔(姬度)、以及霍叔负责看管,这三人被称为“三监”。在周武王病逝之后,其子周成王姬诵在公元前1103年继位,因为年仅十二岁,便由其四叔周公姬旦、九叔召公姬奭联合辅佐摄政。但管叔、蔡叔、霍叔等人素与周公旦、召公奭不和,又嫉妒周公旦和召公奭的摄政,于是便勾结武庚,召集殷商旧贵族们以及东夷、淮夷联合起来发动了一场叛乱,史称“管蔡之乱”、“武庚之乱”、“三监之乱”,当时的邶国也积极参与其中。这场叛乱历经三年之久,最终被周公旦大力镇压下去,邶国的封号因此被撤消了,霍叔之国所属邯郸地区的殷商遗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祺氏、樊氏、饥氏、终葵氏)被周公旦封给了九弟康叔(姬封),使这七族商遗民成为了康叔的属民,康叔后来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国号卫。从此,邶国成为卫国的一个中心邑地,后世因此又称卫国为“邶卫”。</p> <p class="ql-block">关于商王朝时期的大夫北伯之封地邶国故址的确切所在,众说纷纭:</p><p class="ql-block">一说,是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至河北省涞水县一带。考古工作者曾在涞水县张家洼村发掘出土有十多件“北伯”青铜器,因此著名的晚清学者王国维认为,这一地区就是《诗经》中所说的邶国之地。</p><p class="ql-block">二说,是在汉水流域以西的今湖北省荆州市一带。1961年,考古工作者曾在古江陵万城故址发掘出土了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十七件,分别有簋、鼎、戈、觚、爵、尊、觯、卣等,其中九件上有铭文,文中即有“邶子”、“邶祚”的字样,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这些当属邶国的遗物,因此这一地区应为古邶国之地。</p><p class="ql-block">三说,是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以北一带地区。此说是依据春秋初期霍叔的封邑范围来推测的,这在史籍《说文》中也有记载:“邶,古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朝歌在今淇县境内,邶国的位置当在更北,即应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至河北省邯郸市之间一带地区。</p><p class="ql-block">四说,周初的邶国有两个:一是自商以来就存在的古国,即金文之邶,在河北涞水流域,与朝歌接壤;另一是河内之邶,系周武王分割商王畿而封予武庚落居者。后来,涞水之邶被并入了召公奭的燕国,而河内之邶则并入了卫国。近世以来,学者们关于邶国地望的争论,或说在河北,或说在河南,皆由不知邶国有二所致等等。实在是有待进一步考证。</p><p class="ql-block">在原商末邶国国民中,以及原霍叔之邶国所属的邶国族人中,多有以故国之名为姓氏者,称邶氏,后多省笔简改为北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p> <p class="ql-block">邶氏是以国名为氏的。邶原来是商朝的都城,故址在今河南汤阴东南邶城镇。周武王伐纣,灭了商朝以后,把商朝的旧地一分为三,分别让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管理商城的遗民。这“三叔”当时被称为“三监”,是监管人的意思。霍叔就在邶城作为纣王的儿子武庚的监管人。</p><p class="ql-block">周武王去世后,成王继承王位,周公旦辅佐成王,“三叔”不服周公,唆使武庚叛乱。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庚的反叛,杀了武庚,“三叔”的人有的被流放,有的被贬为庶人。把原来商朝都城周围的地区封给了武王的弟弟康叔,在那里就建立了卫国。邶国也就灭亡了。</p><p class="ql-block">邶国亡后,武庚的子孙有的用原来的国名“邶”作为自己的姓氏。</p><p class="ql-block">邶,自纣城而北谓之邶。</p><p class="ql-block">一说邶国其始封地在今北京房山区至河北省涞水县一带。在涞水县张家洼村曾出土有 10 多件 " 北伯 " 青铜器 , 晚清学者王国维认为 , 此地就是 《诗经》中的邶国之地 。 以国为氏。</p><p class="ql-block">摘录自牛汝辰《源于地名的中国姓氏》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