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我踏入《甘肃省博物馆》的广场,一尊“马踏飞燕”雕塑映入眼帘。它带着历史的风尘,仿佛从远古飞来,为我的参观之旅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怀着对《甘肃省博物馆》的无限期待,我缓缓走进了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跟随一位讲解导游,我们一行15人来到了《甘肃省博物馆》的三层——甘肃【彩陶展馆】。一踏入展馆,那些精美的彩陶便映入眼帘,心中顿时满是敬畏。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更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价值。“甘肃彩陶”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置身其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每一件文物展品和背景装饰都仿佛在诉说着悠久历史的精彩文化和华美篇章。</p> <p class="ql-block">“甘肃彩陶”的发现历史将近百年,这期间的故事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从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彩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一直延续了5000多年,直至春秋战国之交才结束。它见证了甘肃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变迁,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这样悠久的历史,在全国各省中是唯一的,也是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重要标志。站在这些彩陶前,我仿佛能看到古人制作彩陶时的专注神情。</p> <p class="ql-block">“甘肃彩陶”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地区,尤其是甘肃、青海等地。“甘肃彩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甘肃省博物馆》及国有博物馆至少保存了1万多件彩陶,民间收藏的彩陶数量也非常大,至少有十几万件。穿梭在这些彩陶之间,每一件都像是一位无声的讲述者,向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彩陶文化大致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几个阶段。这些文化阶段不仅展示了“甘肃彩陶”的发展脉络,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p> <p class="ql-block">大地湾文化是华夏族先民在黄河流域的甘肃省创造的古老文明,更是“甘肃彩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展柜前,看着那些陶器文物,它们就像大地湾文化的使者,带着古老的气息来到我的面前。这些陶器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还具有艺术欣赏性。我仿佛能看到当时人们制作陶器时的巧思,他们用双手创造出了这些精美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图片上的男士叫安特生(1874.07.03~1960.10.29),享年86岁,为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是“安特生”先生拉开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大幕,他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他改变了中国近代考古的面貌,他曾被中国评价为“了不起的学者”,也曾被批评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帮凶”,但最终还是回归为一个成就卓著的学者。1927年,安特生获得“儒莲奖”。</p> <p class="ql-block">大地湾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来源之一,甘肃境内的仰韶文化早期以大地湾二期遗存为代表,仰韶文化是“甘肃彩陶”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看着展柜内的场景还原图,仿佛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那些彩陶就像是他们生活的见证者,记录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想象着当时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陶器中的食物,那一定是一幅温馨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展柜内摆放着两个陶罐。左边是一个高高的细颈圆腹彩绘陶瓶,颈部有一圈装饰纹样;右边则是一个矮胖型的红陶瓦釜。这两个陶罐就像一对老友,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我仔细端详着它们,仿佛能看到古人制作它们时的用心。</p> <p class="ql-block">图中展品叫“红陶瓦足盆”,于1978年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约公元前3500-前3000年)的陶器,在当时常被用作奉食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图中的展品,于1978年甘肃省大地湾出土,为历史上当期的房屋地面水泥,据说硬度不输于现代。</p> <p class="ql-block">图中展品为“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以橘黄陶上绘黑彩为主,纹饰以弧线漩涡纹为特点,展现了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看着这些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它们就像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那些绚丽的色彩和独特的纹饰,仿佛在诉说着当时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我看到一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皿组合,它们被精心地摆放在白色的展台上。这些彩陶器皿就像一群舞者,在灯光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我仿佛能看到当时人们精心制作它们的情景,他们用双手创造出了这些充满艺术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一个古代陶罐前,它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向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个“古陶罐”于1964年甘肃省广河县出土,名叫“平行贝形文彩陶壶(半山类型)”,导游说,上面的贝壳花纹意味着在当年的甘肃和中国的沿海已有了互通往来。我仔细观察着它,仿佛能看到古人制作它时的专注神情。这个陶罐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这两个是“圆圈网格纹鸟形彩陶壶”,形似一只鸟。其中,大的那只“鸟形彩陶壶”藏品高22.9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8.4厘米;壶口偏于一侧,圆肩圆腹,下腹内收,平底,双腹耳,短尾鋬;腹部绘四圆圈,内填网格纹。</p> <p class="ql-block">这里说一说“马厂四大圈内图案”:它们不仅是马家窑文化中晚期的标志性图案,更是工匠们创意与智慧的结晶。这些圈内图案的特点是:在陶罐的四个面上各画一个较大的圆圈,每个圆圈内又填充了不同的纹饰。这些圆圈内的纹样丰富多彩,有九宫格、十字纹、网格纹,甚至还有在圆圈内再绘三个小圈的复杂图案、雷纹和卍字纹等纹样,虽然多数是对称的,但也有一些是不对称的,展现了工匠们的独特创意。</p> <p class="ql-block">看到一块展示牌,上面写着“余辉流艳——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顺着展示牌的指引,我看到了那些青铜时代的彩陶。它们就像夕阳下的余晖,虽然已经不再辉煌,但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我仿佛能看到当时人们制作这些彩陶时的用心和巧思。</p> <p class="ql-block">最后,看到一个独特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它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也是目前《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于1973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是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唯一一件塑有人像的葫芦形彩陶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距今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其高32.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6.8厘米,材质为细泥红陶,含有少量的白色细砂;它挺鼻小嘴,五官端正,齐刘海造型,双耳还有系挂饰物的小口;瓶身绘有黑彩纹饰,精雕的彩陶纹饰圆弧纹与变体鸟纹,陶瓶头部上方有圆形开口;其用途在当时应是水器或者祭祀用品。</p> <p class="ql-block">这个“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就像一位来自远古的使者,带着古老的气息来到我们的面前。听着讲解导游的分享,我再次仔细端详着它,仿佛能看到当时人们制作它时的巧思和用心。它那独特的人头形口设计,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独特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这次《甘肃省博物馆【彩陶展馆】》的参观之旅,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我感受和初步了解了“甘肃彩陶”的悠久历史、独特风格和重要价值。这些彩陶不仅是甘肃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带着对“甘肃彩陶”的敬意,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彩陶展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