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妙法堂

常龙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经》</p><p class="ql-block">-第64章-</p><p class="ql-block">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p><p class="ql-block">其脆易泮,其微易散。</p><p class="ql-block">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p><p class="ql-block">合抱之木,生于毫末;</p><p class="ql-block">九层之台,起于累土;</p><p class="ql-block">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p class="ql-block">为者败之,执者失之。</p><p class="ql-block">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p><p class="ql-block">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p><p class="ql-block">慎终如始,则无败事。</p><p class="ql-block">是以圣人</p><p class="ql-block">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p><p class="ql-block">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p><p class="ql-block">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简单解释:</p><p class="ql-block">人只要常处静中,就能洞彻一切事物,守住自己的本性。</p><p class="ql-block">事物没有定型之前是最容易把控的;最脆弱,最微小时期是最容易被破坏,被分散的,直至消失殆尽。人也一样,在孩提时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要顺从他们先天大善本性,不要被世间大染缸破坏得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故说,要在尚未做事之前就要全盘划;要在祸乱刚有苗头时彻底清理问题,不留后患。千万不要对细小的“不道”行为视而不见,不然将来必受其害。不信你看:</p><p class="ql-block">能合抱的参天大树,都是从微弱的小树苗开始生长的;九重楼台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石头筑成的;千里之路,必须从脚下一步一步开始走起。</p><p class="ql-block">一切“有为法”都有生灭,最终都会以灭告终;一切执着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最后一定什么也没得到。</p><p class="ql-block">因此,得大道智慧者必定是处下、安静、无为,故常处于不败之地;他们不为利益,更不执着得失。所以他们从来不会因得到而欢喜;因失去而悲伤。</p><p class="ql-block">而凡夫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到最后剩下的都是遗憾。所以,只有站在大格局层面做事,则无败事。</p><p class="ql-block">圣人之所以至圣,是因为圣人与俗人反着动:</p><p class="ql-block">凡夫向往的东西,圣人不向往;</p><p class="ql-block">凡夫稀罕的东西,圣人不稀罕;</p><p class="ql-block">凡夫使劲学的东西,圣人不学。</p><p class="ql-block">所以,圣者的行为在凡夫眼里都是错的。而圣者一直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引导凡夫回归自然本性,遵循自然道法,不强不壮,不逆天而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详细解析:</p><p class="ql-block">这一章要继续抓住第63章的“为大于其细”的法则,把握住“道”的本质是简单,是自然。从生活小事入手,觉察微细的念头,循循善诱,达到“道法自然、二元统一”的格局,从而使“六识吾心”提高到“道”的高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p><p class="ql-block">一切事物,只要稳定就容易维持。人的内心只要处于安静,就容易保持无欲无事的状态。所以,人常清静则能“无为”,能保持安定祥和、寂然不动。这叫“其安易持”。</p><p class="ql-block">所有事物在尚未发生之前容易全面布局。人在没有妄想之前是清静的,此时所规划的事情容易成功。这叫“未兆易谋”。</p><p class="ql-block">兆,即出现迹象。</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安”与“未兆”都是指“安定、平静、无妄念”。老子告诉我们,内心清静无杂念的人不容易被外面的环境和欲望所诱惑,同时办事谋事容易成功。而事物在刚聚气时是最容易被破坏的;人在懵懂孩提时也是最容易被毁的。“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啊。</p><p class="ql-block">所以要——</p><p class="ql-block">“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p><p class="ql-block">意思是,在还没有发生祸乱之前先做好处理。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比如我们,刚生下来时都带有先天“大善大我”之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先天“大我”的本性会被后天“小我邪知”毁得干干净净的。所以在孩提时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p><p class="ql-block">讲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很早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善良可爱,讨人喜欢。一次,母亲做饭,叫他去米桶里量米。他看米桶里的米不多了,就溜到隔壁家去舀了一碗米。母亲知道不但没有批评孩子,反而夸孩子懂事。随着母亲的夸奖,孩子就越来越喜欢拿别人的东西了。母亲认为孩子还小,拿的东西也不值几个钱,就一直没有阻止孩子。</p><p class="ql-block">孩子长大了,也越偷越大了,竟敢谋财害命。官府判决午时三刻砍头。在砍头的前一刻,孩子要求在母亲怀里再次含一下母亲的奶头。</p><p class="ql-block">不料孩子一口咬下母亲的奶头说:如果母亲在我小的时候能够阻止我偷盗,我今天也不会被砍头!</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其脆易泮,其微易散”。</p><p class="ql-block">泮,是被瓦解了。</p><p class="ql-block">散,是消失殆尽了。</p><p class="ql-block">“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句经文相当于“上医治未病”。</p><p class="ql-block">有医德的医生,是预防胜于治疗。在还没有产生疾病之前,就要把疾病消除于未然。</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不要忽视细小的事物?</p><p class="ql-block">因为——</p><p class="ql-block">“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p class="ql-block">这正好说明“为大于其细”。任何一个“大”都是由无数的“小”合成的。金字塔上的每一块石头是共一个命运,只要有一块石头废了,金字塔可能就会倒。怎么可以忽略任何一个“小”呢?</p><p class="ql-block">现在有多少“大树”可以随便踩死一棵“小树”?有多少“高台”瞧不起底下的基石。因为“大树”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从小树苗长成的;“高台”忘记了自己是由众多基石垒成的。</p><p class="ql-block">人也一样:一个人的健康是离不开身体里任何一个器官。所有的器官是同一个身体,是同一颗心,是流着同一个血。人体的所有器官组织都是“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都是“既互补互养,又互相制约,互相平衡”的。一旦哪个器官出了问题,或者被切除,就会影响整个人体器官的平衡。所以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小器官。</p><p class="ql-block">人这个动物啊就是自以为是,喜欢“有所作为”。不但把自己搞复杂了,也把整个自然界一切万物都搞复杂了,地球已经受不了啦!</p><p class="ql-block">人类很快就会为自己的大所作为而付出惨重的代价。</p><p class="ql-block">唯一的办法就是认清自己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与大自然万物的关系。只有明白“大道”智慧,才能站在“道”的高度看世界,人类才会从自私贪婪的“小我”中走出来。而且必须走出来!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与自然界一切万物都是共同一个心,是共同一个体,一个命!</p><p class="ql-block">“防于未然”其实就是“不防”。唯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视角”:不要总盯着眼前看得见的利益,要有全局观。当离开“小我”时,看到的自然界一切万物都是自己,是命运共同体。此时就自然能做到“三思而后行”,不用再依赖法律就能顺天道而行了。那么一切事都</p><p class="ql-block">简单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说“生命在于运动”,其实“生命在于宁静”。需要清静的是我们的心。大量数据证明:健康长寿的运动员也没见几个。安静打坐,饮食简单的反而得健康长寿。各位,清静绝对不是修行人的专利,任何人都需要清静,尤其面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心不清静容易出问题!</p><p class="ql-block">所以,老子又说——</p><p class="ql-block">“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p><p class="ql-block">比如,有些人非常执着自己的身体,吃保健品、练瑜伽、推拿、按摩,什么都参与。养生专家也应时而出,传授养生之道。滑稽的是,有些很有名气的养生专家,年仅50多岁就死翘翘啦!这就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花大钱养生?为什么稍微一点点不舒服就跑医院看病?就因为这些人太执着自己的肉身,只要有一点点不舒服就认为自己得病了。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念念是病,结果就真得病了。</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执念】。你若有执着,必然会痛苦,因为越是执着的东西,它的失去越容易被感觉到,所以就越痛苦。</p><p class="ql-block">“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因为圣人不执著,不计较,一切随缘、应缘,就随遇而安。故而没有“得”和“失”的感觉,当然就没有大喜大悲的情绪跌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p><p class="ql-block">凡夫小民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只顾眼前利益。你看那些贪官污吏,入党的时候个个信誓旦旦,可在个人利益面前把“党和人民”都忘得干干净净。“常于几成而败之”啊。所以,跳楼自杀的年年递增;被拿下的党员干部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故说——</p><p class="ql-block">“慎终如始,则无败事”!</p><p class="ql-block">假如每个党员干部都能“不忘初心”,怎么会成为人民的敌人?!</p><p class="ql-block">不管你是修行人还是党员干部,只有站在“道”的层面,才能破除自私“小我”,放空邪知邪见,冲出【我执】囚笼;才能死而后生,去彼“小我”,得此“大我”。</p><p class="ql-block">几,是将要,接近的意思。</p><p class="ql-block">成,是成就一切事物。在这里是指“成道取天下”。</p><p class="ql-block">各位:圣人是——</p><p class="ql-block">“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p><p class="ql-block">悟道明理的人灵魂已经跳出世间棋盘。他们站在高维,得到的远远超出了凡夫的思维范畴。凡夫所向往的,都是圣人不向往的;凡夫所追求的,都是圣人远离的;凡夫眼里的稀世珍宝,在圣人眼里如同粪土。凡夫拼命要所学的,都是圣人不想碰的。所以,圣人的行为在凡夫眼里都是不正常的。</p><p class="ql-block">但是,凡夫哪里知道,觉悟大道的圣人是—</p><p class="ql-block">“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p><p class="ql-block">圣人顺天而行,是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强加干涉,也不妄为。</p><p class="ql-block">辅,即遵循。</p><p class="ql-block">为,即有为干涉。</p><p class="ql-block">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p><p class="ql-block">越是有权有势有名誉的人,内心越是不安;越讲究生活品质的人身体越不健康;越喜好收藏稀世珍宝的家庭越不和顺。他们是“败絮其中,金玉其外”而已。其实他们内心苦闷,幸福指数也很低。</p><p class="ql-block">相反,真正的智慧者生活是简简单单的。他们随遇而安,有啥吃啥,没有那么多讲究。他们自然而然,没有多大的追求和妄想;没有“吃亏、便宜”的执着;也没有“是非、对错”的概念。所以他们无忧无虑,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章,老子依旧用事例来论“道”。他告诉世人:“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就是说,不要忽视细小的事物,小小的白蚁也能摧毁大坝。因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p><p class="ql-block">老子又忠告我们:“为者败之,执者失之”。</p><p class="ql-block">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就是因为太执着,永远在尘劳俗事中自寻烦恼,痛苦不堪。</p><p class="ql-block">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成就圣者,必须与世间凡夫反着动,放空执着、放空喜好、放空躁动,回归安静。“处下、不争、不强”是“无为”的自然本性。因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是《道德经》第64章录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