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我们来了!【4. 华盛顿惊艳 】

SQ

<p class="ql-block">  28日上午天空依旧晴朗瓦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辞别纽约,驱车一个半小时,赶往美国东部第六大城市费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费城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别称“友爱之城”,也是美国最古老、最具历史意义的城市之一。独立战争期间曾在此召开两次大陆会议和制宪会议。1790年至1800年间费城曾是美国首都,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费城高校众多,最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坐落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费城的独立宫规模不很大,却是美国著名历史纪念建筑。1732年建造。独立宫原为殖民时期宾夕法尼亚州的议会大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774年9月和1775年5月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美洲大陆会议。1776年7月2日,13个英属美洲殖民地代表组成的大陆会议在此举行,也是《独立宣言》《美国宪法》的签署纪念地。从此宣布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建立“自由独立的合众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雕像伫立在独立宫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独立宫内悬挂着一座名为自由钟的大钟,它在费城宣告美国独立时曾被敲响,成为美国国家独立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环顾一下独立宫周边的环境和建筑。</p> <p class="ql-block">  费城是一座安静的城市。市容整洁,马路不甚宽阔,人行道的灌木和周边的草坪都经过了用心的修剪,整个城市显得错落有致、清清爽爽。与刚刚离别的繁华拥挤,显得粗线条的超级大都市纽约相比,形成了大的反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经济重心转移和纽约、华盛顿的抽血效应,费城的经济下滑,房价下跌比较明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费城就像蜻蜓点水,待的时间很短。参观完不多的几处景点,就立马赶往此行的重中之重——美国首都华盛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华盛顿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旅行车停下,团友们下车聚齐,立即朝正前方不远处的美国国会大厦奔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美国国会大厦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美国人把国会大厦看作是民有、民治、民享政权的最高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会大厦于1793年9月18日由美国第一位总统乔治·华盛顿亲自奠基,1800年投入使用。1814年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期间被英国人焚烧,部分建筑被毁。1815年重新进行了修复和改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最终完成的国会大厦坐落在国家广场东侧45米高的一座山坡顶上,也被称为国会山。它</span>是一座三层的平顶建筑,主体建筑是中央的圆形大厅。国会大厦的外观是典型的古罗马新现实主义建筑风格,通体白色大理石,全长233米,总高88米‌2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后的国会大厦又增建了参众两院会议室和圆形屋顶和圆形大厅。美国国会里的参议院位于大楼的北翼,众议院位于南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整幢国会大厦是一座三层的平顶建筑,其中央是一座高高耸立的圆顶,分三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圆顶上的小圆塔的塔顶直立着自由女神铜像。她头顶羽冠,右手持剑,左手扶盾,永远眺望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会圆形屋顶上的自由女神像,由美国雕塑家克劳福德构思设计,铜像的名字叫“武装的自由神”,并为她设计了盔冠和武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雕像是在意大利完成,次年即1863年12月运回美国安装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会大厦进门大厅里白色的自由女神雕像与大厦外宫顶上的雕像形象神情姿态如出一辙,只有颜色上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  通往国会大厦中心的长廊里,几步远就有一尊大理石或者铜质的人物雕像矗立摆放在立柱或墙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美国五十个州一个直辖特区都可以公推两人制成雕像在此摆放,供人瞻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各州获此殊荣的人物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1. 必须是已故的。2. 对美利坚或本州做出卓越贡献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各州公推的两个准立雕像的名额固定不变,但人物允许变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长廊里稍事歇息的游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视频里展示的是进入圆形大厅之前长廊里的环境与陈列。</p> <p class="ql-block">  条条廊道通往国会圆形大厅</p> <p class="ql-block">  豁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如此高大宽敞、庄严辉煌的国会圆形大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厅四周墙壁上装裱悬挂着一幅幅大型的描绘美利坚从艰辛建国、开创伟业、直至现当代科技腾飞,领先世界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巨幅油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镶嵌在厚重的画框中的栩栩如生的画作与墙壁上的雕塑人物群的简介,在这组照片展示之后的下一个视频中有较详细的讲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圆形大厅里陈列的都是美国历届总统的雕像。只有两位例外:一位是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另一位是下图中的异见领袖珍妮特·兰金女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女权斗士们的雕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站在巨幅油画前的游客们纷纷被上下左右给震撼住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仰望星空的感觉,也不过如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环拍国会大厦圆形大厅,进行同步叙述时,口齿还算及格的一段长视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迈入面积稍逊于圆形大厅的雕像大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雕像大厅——先前国会参众两院合署办公的地方,再后来,才实施了南北翼分署办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重点关注一下视频结尾处拍摄的雕像群的上方高处,代表着不同含义的那两组雕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三十四任总统艾森豪威尔</p> <p class="ql-block">  国会大厦外的美国大兵倒是全副武装。细细一瞧:松松散散,军纪不整——没戴军帽,还悠闲地抄着个手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2位团友组成的临时大家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远远望过去的联邦最高法院</p> <p class="ql-block">  联邦政府机构</p> <p class="ql-block">  国会山的附近草坪碧绿一片。小松鼠在上面欢天喜地忽跑忽停,享受着专属它们的自由与欢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华盛顿市区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  高高矗立的华盛顿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缺了一位团队里的“老干部”。</p> <p class="ql-block">  林肯纪念堂正在维修中</p> <p class="ql-block">  近处的越战纪念碑雕像</p> <p class="ql-block">  远处,长长的纪念墙上篆刻着越战战死和失踪人名的名字。墙的宽窄不同,象征着战争激烈程度的高低与阵亡、失踪人员的多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近处的韩战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翻译文字</p> <p class="ql-block">  雕塑家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朝鲜战场那步步惊心、绞肉机似的险恶境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冰天雪地寒冻无比的战场上,美国海军陆战队一支小分队官兵列战斗队形,小心翼翼地朝前推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这群雕表现的是美军畏战溃败的情形,也有人讲表现的是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是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除了国旗以外,还有一面特殊的旗帜:代表战俘和失踪官兵的旗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国国会1987年通过的决议,规定在重要场所国旗的下方要悬挂战俘旗。争取、等待每一个战俘与战场失踪人员回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俘旗面是一个黑色人头侧影,下方绣着铁丝网图案,人头的一侧用英文写着:“我们永远不忘记你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只有在上述人员全部归国后,战俘旗才会永远降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阵风吹来,但低垂着的一大一小两面旗帜,却始终无力飘扬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网上的这张照片能够让我们一睹战俘旗帜的真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司机李师傅的儿子曾经在美军服役多年。他转述了以下我们闻所未闻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军人员阵亡,家属一次性可得300万美元的抚恤金,其配偶可替阵亡者再享受原工资福利待遇至其如若健在而应该退休的年龄为止(一般是67岁)。阵亡将士的父母也完全由政府一直供养到二老寿终为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俘人员归国,无论级别高低,都会为其举行由高层将领,乃至总统亲自出席的迎接英雄凯旋般的隆重欢迎仪式。</p> <p class="ql-block">  来到白宫,发现正大门跟前的马路上也拦起了路障🚧。大家不能近前观看白宫了。导游说他几个月前来的时候还没有这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高的铁栏杆透视墙也掩不住树荫中白宫朦胧的身影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白宫的实景图、平面图都清楚的标在透视墙外公开的标示牌上,这些一切都毫无秘密可言地向外界进行了全盘展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位流浪大妈在与白宫大门口站岗的美国大兵自在地聊着家常。卫兵既没有歧视她,更没有要赶走她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内官方民间总是称美国街头的流浪汉、流浪女为乞丐——指靠向人要饭要钱过活的人。实际上这是个完全错误的定义,而且还带有歧视和贬低的成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这样讲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实地考察和询问多位当地人而证实:美国的流浪者基本上是不乞讨的。流浪是他们喜欢和痴迷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形态。这些人天生不愿被人管辖,不愿辛苦自己,不愿从事有约束的工作。于是,便一切遵从本心,无拘无束地四海为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流浪者每个月都会领到政府给的固定金钱补助。他们根本不用为吃穿操心发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气适宜,就带着睡袋露宿街头;气候恶劣了,就住进旅馆暂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