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祖太爷七十八岁时的手迹</p>  <p class="ql-block">祖太爷七十八岁时的手迹</p>  <p class="ql-block">祖太爷七十八岁时的手迹</p>  <p class="ql-block">祖太爷七十八岁时的手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勤,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写满了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争战不断、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然而,时过境迁,这片神奇且饱含故事的土地,却成了一个令人揪心的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民勤这片土地上,尽管存在着“地虽瘠贫”的客观情况,可那“嗜学之风闻于五凉”的浓厚文化氛围,却向来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广为传颂。恰如王锡均在《建置苏山书院碑记》中所记载的一样,民勤人满怀着对知识的尊崇与热切渴望,积极谋划创建书院,只为使那忠孝之气能够长久绵延传承,让大雅的余韵润泽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69年,我的祖太爷,便诞生于这样一个满是书卷气息的环境之中。他年纪轻轻便取得了“佾(yi)生”资格。所谓“佾生”,指的是那些考秀才虽未入闱但成绩还算不错的人,会被选取充任孔庙祭礼乐舞的相关人员。获得佾生资格后,下次考试就无需参加县试、府试,只需参加院试即可,故而又被称作“半个秀才”。虽说他满腹经纶,可无奈家中人丁稀少,被诸多俗事杂务羁绊,没办法继续到科举场上施展才华,去博取功名了。尤其是在他唯一的儿子21岁那年,命运的齿轮更是无情地偏离了正轨,那个承载着他诸多期望的儿子,抛下父亲、妻儿,与世长辞。无奈又悲伤的他让儿媳妇改为姓赵,像儿子一样顶门立户。他始终心怀虔诚,信奉佛法,历经生活的重重磨难,却丝毫没有磨灭他心底的善良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他不仅让家族在温暖与爱意中不断延续,更展现出了宽广的胸怀和善良的本心,收留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四太爷”,而且待他就如同亲兄弟一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祖太爷和太太(曾祖母)的万般呵护、精心培养下,我的爷爷这棵独苗 ,成长为有思想、有文化的栋梁之材。不但让祖太爷重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而且年纪轻轻就挑起了乡长的重担。可见,爷爷的才能和人品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让十里八乡人尽皆知的饱学之士、被众人尊称为“师傅”的祖太爷颇感欣慰。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岁月终究是无情的,随着年岁的不断增长,祖太爷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举行开国大典的这一天,他还没来得及享受新中国的幸福生活,便永远地合上了双眼,享年80岁。按照传统文化以及当地的丧礼规格,为他停灵49天后,葬于庄子西南方向的新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