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了黄龙机场,并没有马上去游黄龙,而是乘大巴前往九寨沟。这是旅游公司给我们划定的路线,先九寨,后黄龙。其中有什么奥妙,于我们而言,也没有必要去弄明白。外出旅游不就是游嘛,游到哪都是游,游到哪都不缺新鲜感,这就足够了,还管什么先后呢?</p><p class="ql-block">下午3点多钟坐上大巴,前往九寨沟。这段路程很长,不是穿过了大山,就是在穿行大山的路上。山地风景多,无论是青山还是童岭,都有可观之处。每当看到优美的林壑、清碧的涧水,我们便以为九寨沟快到了,但我们的“以为”一次次都错了。这样的旅程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无聊和厌倦,也不会产生奔赴目的地的急迫和焦渴。</p> <p class="ql-block">这里地旷人稀,只在稍稍平坦的山坡或山脚处,偶尔可见稀稀落落的人家。房子稍微多一点的就称为村寨了。</p><p class="ql-block">有房子的地方,院墙外或屋顶上大都能见到一根长长的绳子上挂着许多小旗子。导游告诉我们,那是经幡,是藏传佛教地区的信仰标志。经幡通常由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的布制成,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五种颜色分别象征着蓝天、白云、火焰、绿水和大地,代表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经幡上面印有佛佗教言和鸟兽图案。经幡不只悬挂在居民房子周边,人烟稀少的山头之间、寺院佛塔周围、河水边……几乎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它不是摄影者的摆拍,不是求签者的刻意,不是宣传者的做作。它已经融入了藏民的精神世界,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我们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可能出现了偏差。香烟缭绕的寺庙观宇中那种气象森严的顶礼膜拜其实并不是宗教的真谛,真正的信仰应该就是这种融于血液、融入生活的自然流露的虔诚。</p><p class="ql-block">繁华既远,林莽渐近。经过长途跋涉,大概在5点左右我们的大巴来到了九寨沟口。这个时间点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差不多该准备下班吃晚饭了,但这里是别一世界。</p><p class="ql-block">天蓝得彻彻底底,太阳高高地悬着,无遮无拦,仿佛刚睡了午觉,精神饱满,激情充沛。</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车停在一家藏民院子旁边。大家纷纷下车,甩手扭腰,活动活动筋骨。</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时,藏民院子里传过来一阵喧天鼓乐。鼓乐声中,只见藏民家男男女女鱼跃出门迎接。那场面简直不逊色于迎亲的热烈。伴随着不绝于口的“扎西得勒”(祝福之语),藏民给我们每个人都献上了一条哈达。原来,今天安排的项目是九寨游的一道开胃菜:到藏民家“体验民俗”。</p><p class="ql-block">在一位中年男人的引导下,戴着哈达的我们沿院中陈设的一长溜“经筒”,抚拍着鱼贯而行。我怀着莫大的好奇相跟着抚拍经筒,心中暗想,这哈达虽然质量较差,可每个客人都献上一条,日积月累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啊。但这担心很快便成为多余了。</p><p class="ql-block">转过经筒后,便是围绕着放有牛角之类、里面还冒着烟的一堆不知什么东西转圈子,并把哈达挂在那上面。原来,敬献哈达并不是赠送哈达,你享有哈达的时间不过二三分钟。</p><p class="ql-block">还了哈达转了三圈后,开始“金盆洗手”——藏民称之为“净手”。据说其中包含着洗去一切烦恼,从此吉祥如意、好运绵绵的美好寓意。净手完毕,欢迎仪式便转入室内了。</p> <p class="ql-block">我粗略地向四周扫了几眼,看那规模,不像是一户人家,而更像是旅店或者农家乐。简朴乃至于简陋,粗犷而近于原始。</p><p class="ql-block">屋内的布置有点像会议室。高50厘米左右的条形桌子连摆成一个长方形,四周放置坐垫。客人围坐桌前,如开董事会。</p><p class="ql-block">待大家一一坐定,一位服饰明艳的藏女手提两只壶出来,为大家斟茶、斟酒。先斟一小碗酥油茶,再斟一小小碗青稞酒。每斟一次则必说一句“扎西得勒”。客人自然也有样学样,答谢曰“扎西得勒”。</p><p class="ql-block">斟茶、斟酒结束,藏民家主人出来,请大家起立。他端起酒杯致欢迎词。欢迎词很简短,相当于讲几句客气话。致辞完毕,用食指蘸酒一一向客人脸上弹去,表示祝福吉祥。到此,从室外到室内,一套欢迎仪式便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大家坐下,自由喝酒饮茶,吃青稞饼和炒青稞。</p><p class="ql-block">这些东西,我从未见过,颇觉新鲜,品尝一下方知远远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美味。可能是这家人制作技艺尚欠火候。青稞饼做得如同老油条,简直嚼不动,青稞炒得既不香也不脆,实在无味。酥油茶较混浊,与淡麦乳精茶的颜色相似,据说很有营养,我浅浅地嘬了两小口,便放下了。青稞酒也是藏民自制,有点像我们家乡的米酒,色浊,微酸甜,更像是饮料。</p><p class="ql-block">我曾吃过正规酒厂生产的青稞酒,那酒度数高,非常纯净,属于烈性白酒。今日所饮,不能相提并论了。</p> <p class="ql-block">期间,藏女藏男反复敬酒,轮番献歌。也许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吧,藏民天生能歌善舞。他们的嗓音特别好,歌声甜美嘹亮,且一般都是边舞边歌。每当唱歌时,他们必定全身心投入,沉醉于旋律之中。</p><p class="ql-block">这时室外的场院中也有一群人围着烧烤牛羊的炉火载歌载舞。室内室外,歌相呼应,舞共翩翩。气氛异常热烈。</p><p class="ql-block">烤牛羊用的是裸露的巨大铁烤箱,箱中燃烧着木柴,柴火上面是戳在长长铁钎子上的剥了皮的牛或羊。铁钎的一端是弯曲的轴柄,握着轴柄轻摇,缓缓转动,可使牛羊受热均匀。</p><p class="ql-block">柴烟不时从窗子飘入,带着缕缕肉香,惹得屋里的我们垂涎欲滴,无心安坐。中途便不时有人跑出去摇动转轴,亲身感受烧烤的乐趣。我也实践了一回,但敌不过高温与柴烟,很快便逃离了。</p> <p class="ql-block">似乎是在大家有点恹恹的时候,烤好的牛羊终于抬进来了,我们的情绪一下子热烈起来。</p><p class="ql-block">在藏民要求下,我们纷纷拿出相机拍照。“明星荧荧”,闪光灯也。这是吃烧烤之前的一道程序,相当于“验明正身”,表示店家烤的是全牛(羊),并无作伪。</p><p class="ql-block">“验明正身”后,两男子把牛(羊)抬进后堂,加之刀斧,切成小块,放在碗里端给客人品尝。</p><p class="ql-block">大嚼一通以后,歌声再起,舞又翩翩。至高潮时,我们的许多老师也纷纷进场,与藏民家男男女女打成一片,“群魔乱舞”,歌吼震天。直闹到七点多钟,方才离开藏民家,乘车前往宾馆,到宾馆已经是8点多钟了。</p> <p class="ql-block">其时太阳尚未落山,仿佛喝足了烈性青稞酒似的,熏熏然慢慢倒向天边林莽,点燃了一大片晚霞。暑气也不闹腾了,在习习晚风中一点点消散无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