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

<p class="ql-block">  好久没有赶过场了,趁一个无事的周末,到曾经工作过的石径街上赶一回场。街上依然摆满了背篼、甑子、镰刀、锄头等农村常用的物件,也有水果、粑粑、豆腐、猪肉、酸鱼、火酒等食品,还有摊子上摆满的衣裤,虽不能说应有尽有,但也可以在街上买到日常所需的东西,除非你太挑剔。但人不多,稀稀落落的。</p><p class="ql-block"> 站在街口,思绪把我带回到我的童年时光,仿佛穿越几十年,回到那刻在骨子里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的赶场实在是热闹,不像现在这样冷清,从上场口到下场口,街的两边摆满了东西,人们挤满了街,如果偶尔遇到车过,人们简直就需要身子挨着身子,才能勉强让出一条道来。有时候任凭车喇叭按得震天响,都不让道,不是不懂规矩,而是实在让不开,没有办法。</p><p class="ql-block"> 我们幼小的时候是难得赶一回场的,主要隔场镇有点远,自己幼小的脚杆难以走去,而父母赶场天要么要挑东西卖或者要卖东西回来,完全不可能背着我们去。但多数赶场天也是我们小时候的福利日子,因为爸妈赶场回来总是要买两颗水糖或者油炸粑之类的回来,这不是因为有钱,而是去之前喊我们在家里不要乱跑,而对我们许下的承诺。我现在都还记得,爸妈在出门前都不忘说一句话,“乖点哈,把你买糖来”。那时候物资贫乏,水果糖或者油炸粑对我们来说就是奢侈品了。买糖或者买油炸粑,是哄我们不赶脚,也是对我们在家乖乖的奖励。我敢说,爸妈买这些自己是不舍得吃的,因为那个时候实在是没有多少钱让他们尝到甜的滋味,生活到处都是苦,但仅有的几颗糖甜的滋味都给了我们兄弟姊妹。父母之爱,现在想起来都有点酸酸的,甜甜的。但那个时候没有这种感觉,如果哪天没有买点糖或者油炸粑来,作为幼小的我,一定是不高兴,会哭闹。当然,爸妈总是说,“卖糖(油炸粑)的人死了,没有卖的”,用这个来搪塞过去,如果还不遵依,那一定是棍棒上身,用武力制止哭闹。当然,如果下次要去赶场,照例要买点吃的东西回来。或者糖、或者油炸粑。那个时候对死亡没有概念,没有去想人死了咋有那些东西卖,反正有自己吃的就行。</p><p class="ql-block"> 临到稍大,我也能够自己走那么远的路的时候,偶尔也随父母上街去赶场,那个热闹、那个阵势完全不是我那个农村娃能够想像的,街上的东西多,人多,声浪一阵又一阵,人浪也是一阵又一阵,那时候如果能够用形容词的话,恐怕搜肠刮肚,也只有“应有尽有,热闹非凡”这些。由于人多,只有死死的拽着妈妈的衣角,生怕走丢了。从上场口到下场口几趟下来,手心里都是汗。但心里是不高兴的,尽管自己什么也没有买,因为没有钱。除了临要回家了爸妈花几分钱给我们买几颗糖外,当然都是不能吃的,必须拿回去,我们兄妹几个一人一颗,分平均了才能吃。那个时候吃糖舍不得嚼,只敢放在嘴里轻轻的抿,慢慢的化,让甜的滋味在口腔里久一些。</p><p class="ql-block"> 街上的东西多,很多东西都是朝天哪价,坐地还钱,没有特别的地方。但有一个地方比较特别,那就是专门的猪市,那些小猪崽用草绳牵着,一根草绳套一个,拴在那些木桩上,等买猪崽的人家来看猪儿,如果看上了,自然有讨价还价的过程,如果谈得拢就成交。如果谈不拢,这个时候,不光是买卖双方的事了,那些猪谝二(做中的人)就上场了,他先要问卖家多少钱,然后就问买家愿意出多少钱,根据买卖双方的报价,先在心里做一个衡量,说,“我来帮你们做个中,看要得不?”,如果买卖双方都同意,他就伸出手放在买家或者卖家的衣袖里捏捏对方的手指,这个动作有点滑稽,捏过双方手指后,他谈一个中间的价格,多数时候自然就成交了。当然,成交过后,双方或者是哪一方要给一块钱的,这就好比现在的中介费,我们那时候觉得奇怪,凭什么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挣钱了。如果双方都不愿意松口,那猪谝二就说“生意不成仁义在”。然后就卖猪崽的继续等,买猪崽的继续到其他处看,猪谝二也继续寻找机会做下一单买卖。</p><p class="ql-block"> 更大了一些,好像是读初中了嘛,那时候假期赶场的时候就多了一些,但再也不会空手去空手回,不是单纯的去街上看热闹。去的时候多数都是扛一根4米08的木材(4米长,小的一头8公分的直径)到林业站去卖,具体能够卖多少钱已记不清楚了,反正就是几块钱而已,我爸和我哥当然就会扛更大根的,当然卖的钱也多些。假期基本上是每场如此,这个木料是前面几天就在自家山林里砍的,当然也偶尔是砍的别人家的。可以说,那个时候除了每年卖两个猪或者卖几挑米外,扛木料卖就成了我们家的重要经济来源,买衣服靠它们、买肥料靠它们,连买点煤油、盐巴都靠它们,我不敢想像,如果没有这些,那个日子咋过。散场回家的时候,爸爸总是要扛一包尿素什么的,我们有时候手里也要提一些煤油盐巴肥皂之类的东西。 日子就是在劳力交换中度过,买和卖不是生意,而是生活,是生存。</p><p class="ql-block"> 赶场天除了买卖,当然也有纯属上街逛的,称为赶耍耍场,上街逛到下街,下街逛到上街,来回几趟,什么东西也不买,什么东西也不卖,纯粹是凑个热闹或者是看个热闹,我们当时不理解这种人上街的目的,也许在繁重的体力劳动的重压下,能够上街也是一种放松,一种调节吧。这种人不是少数,要不然怎么有“天天都有神仙下凡,场场都有空子上街”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赶场天不光是买卖或者散心凑热闹市看稀奇。还有一些神圣的事情,比好利用赶场天相亲(我们那里称为望人),就是这个望人,成就了多少婚姻,但是否爱情就不去探究了。那个时候农村比较闭塞,婚姻基本上都是媒妁之言,如果说有自由恋爱,那可能招来鄙视,认为是不正规。那时孩子十多岁的时候就有人张罗着他们的婚事,或父母,或三姑六婆等长辈,当然也有半专业的婚介人(媒婆),谁家儿女大了,他们就在盘算自己婆家或者娘家哪个姑娘或者小伙比较般配,那时候也讲门当户对。当然,绝大多数是门当户对的,因为都穷,都穿破衣服,都做破房子,没有多大区别,要说区别大的话,可能也只有是住在高山还是平坝,住在平坝的人似乎要优越些。孩子大了,家人着急,亲戚朋友些也着急,是男孩子的,家长着急帮他找个媳妇,是女孩子的,父母操心帮她放个人户。于是,如果有亲戚朋友或者媒婆提谈这个事情,那就约一个赶场天,由介绍人约定那个街口或者转角处,男方或者是女方先在那里等着,当然之前要约好穿的什么衣服、有什么特征的,好辩认。先在远处看一下,然后介绍人带着另一方从那里走过,看似不经意,实则是故意的。双方都不打招呼,红着脸走过,偶尔悄悄的瞄一眼,没有眼神交流,没有肢体接触,最多就是对高矮胖瘦有个大概的印象。这个望人的流程就走完成了。至于下面是不是同意,是不是还要深入了解,那是男女双方家长的事情,如果说大家都觉得中意,就由媒婆上场,纳茶,三回九转什么的,把流程走完,定个日子结婚,结婚生子就那么简单。不像现在的人那么挑剔。我想,那个时候的人是否有爱情,说有爱情吧,婚前互不相识,全凭第一感觉和媒人的话,在递书(订婚)之前都没有正眼看过或者是说上几句话,没有拥抱,没有亲吻,也没有山盟海誓。说没有爱情吧,而婚后虽然也常有磕磕碰碰,但大多儿女成群,携手白头。不像现在的人,谈了几年,临到要谈婚论嫁了,说散就散。或者是已经结婚,三言两语不合,就离婚了。那时候大家组成家庭,不过是为穿衣吃饭,生儿育女,没有其他过多的需求,一天就为了吃饱肚子,矛盾自然少,婚姻自然长久。现在物质丰富了,饱吃饱了,衣穿暖了,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饭穿衣,其它问题就出来了,这大抵就是说的吃饱了撑的吧。</p><p class="ql-block"> 现在,赶场的日子没有变,但赶场的人,赶场要置办的物件大多也变了,乡场上人稀了,事淡了。但乡音未变,乡情没变,还是那样亲切和自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