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中搏击 空地连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难以忘怀的记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写在前面的话: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至今已经过去快半个世纪了。今年(2019)12月1日是空军二航校成立七十周年的日子,近几天,各战友群都在开展纪念活动。有的人把本文想讲的事情也当成一个话题在各个战友群传播,有的与事实不尽相符,甚至以讹传讹,造成不必要的影响。这次飞行事故发生后,空地勤人员各有说法。借此机会,把我在半年前写的关于此事的文章予以发表,实事求是,客观对待,还历史本来面目。也算是对二航校的一个纪念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笔者 2019.12.1</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10月8日,四川彭山机场,天阴沉沉的,下着濛濛细雨。空军3749部队正在组织昼间复杂气象飞行,这天,轮到机务二中队保障飞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晨,中队长王国藩带队冒雨前往机场,简短的飞行前指示后,各机组分开进行飞行前准备。机场北侧停机坪停放着一架架杜一2飞机(这是一款前苏联卫国战争后期使用的轰炸机,我国引进后曾参加轰炸大和岛和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今天参加飞行准备的有16架飞机。40分钟过后,各机组基本准备就绪,机械师都坐进坐舱,就等统一组织开车(发动机试车)了。看看时间差不多了,王中队长站到停机坪前滑行道上,一个与机械师们互相都能看到的位置,手里举起一红一绿两面小旗。随着右手小红旗转圈舞动,螺旋桨开始转动,由慢到快,停机坪发出了巨大的马达轰呜声……飞行前准确结束后,每个机组分成两班,下午班的由各分队自行组织带回。上午班的就在机坪等待飞行人员进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约8时30分,飞行一大队进场了。空勤人员整齐站在滑行道上,大队长赵桂林进行了简短的飞行前指示。接受指令后,飞行机组走向各自的战鹰。年青的飞行教员高连弟带空勤机组走到24号飞机跟前。机械师吴家康陪高连弟围着飞机认真地进行飞行前再检查。交接完成,飞行人员进入座舱准备。高连弟穿好降落伞坐着静静等待。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9时整,从机场南头方向发出3颗绿色信号弹。一架架飞机按次序起动滑出,间隔起飞。约9时20分,高连弟做了个手势,机械师吴家康带3名机组人员在左机翼尖外侧5米的前方能看到座舱的位置站成一排。螺旋桨飞快转动……高连弟左手往前一摆,吴家康左手小绿旗指向左前方,飞机随之滑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4号飞机沿着滑行道缓缓滑向机场南头。雨仍在下着,天空恢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4号飞机滑向跑道,对正方向后,向塔台报告:“洞幺(01),洞拐捌(078)请求起飞”。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洞拐捌,可以起飞”。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连弟一手把住驾驶杆,一手把油门杆推到最大,尔后双手紧握驾驶杆,双脚松开刹车,飞机快速往前滑跑,拉起,战鹰腾空而起,渐渐穿云而入,消失在空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飞机飞的是云中航线科目,到达预定地区后,飞机开始返航。雨仍然下着,透过云层,不时能看到地面。少顷,天气突变,遇到了“风面过境”,飞机一阵颠簸,天暗了下来,地面已完全看不到。在云中,只能靠仪表飞行,领航员对着航行图紧张地计算着。不巧的是,因遇到“风面过境”,飞机航向出现了偏差,大约在彭山西南丹棱县地区,飞机对着远距导航台,提前进行四转弯飞行,高度已降到500米。地面看不到,刚进入三转弯,高连弟和领航员透过座舱下方玻璃,感觉黑乎乎一片。领航员和后舱通信射击员同时惊呼起来,没来得及等领航员再喊出声,敏捷的高连弟反应迅速,双手紧握驾驶杆一带,机头抬了起来。然而已经晚了,“呯、嚓嚓嚓……”飞机撞上了树林,然后沿着山坡向上快速爬升,两台发动机螺旋桨桨叶,像巨大的刀片飞转,砍伐着树稍枝叶。飞机以最大迎角沿着山坡向上飞去,终于冲出山顶,直到飞机飞到2000米高度才停止爬高。当飞机与树枝撞击时,机上仪表剧烈震动,无线电罗盘剧烈摆动。此时的机组不敢再相信无线电罗盘指示。高连弟驾机就在2000米空中作“方块”飞行。这时,飞机前方隐约出现山的影子,为了稳妥,飞机再次爬升到3500米,在固定空域转圈飞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在飞机擦树枝到爬升到3500米高度转圈的这段时间,地面塔台暂时与机组失去联系了,只听到“拉起来”的惊呼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洞拐捌(078)、洞拐捌,我是洞幺(01),我是洞幺,听到请回答!洞捌叁(083)、洞捌叁,我是洞幺,听到请回答……” , 地面指挥员急切地呼叫着。此时尚未缓过劲的机组顾不上回答。直到飞机在固定区域转圈飞行后,机组才稍缓过劲。“洞幺、洞幺,我是洞拐捌,飞机罗盘摆动,我在空中转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洞拐捌,你们现在什么位置?”地面指挥员赵桂林大队长问道。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洞幺,我们看不到地面,没有参照物,不知所处位置”,高连弟答道。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洞拐捌,别着急,坚定沉着”。 “明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得知24号飞机迷航,塔台车上指挥员马上命令仍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全部返航。一面命令地面雷达全力搜索24号飞机位置(当时地面雷达搜索能力很底)。一面和24号机组通话,鼓励机组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稳定机组情绪。 另一方面,让地面通信参谋通知有单位做好应急准备。消息很快传遍全团,团长李金生立即赶到指挥车 ,机务二队王国藩中队长和无线电分队长王国栋也上了塔台车,团领航主任李全吉也上了塔台车。大家在车上分析情况,研究对策。机械师吴家康和机组人员急得在停机坪团团转。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洞拐捌,现在什么情况,罗盘指示怎么样?”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无线电罗盘有摆动,磁罗盘难于判定方位”。机组报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别慌,先飞方块,我们共同想办法”,赵大队长说道。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时飞机在空中已经飞行了一个多小时了。大家仍然不知24号飞机具体位置,地面雷达搜索不到,情况上报成都空军指挥所(成指)。成指指示通信雷达团全部开机,全力搜索。不久成指传来消息,在机场西南方靠近峨眉山方向发现飞机,大家情绪为之一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洞拐捌,我是洞幺,你现在位于机场西南方,试试磁罗盘和和无线电罗盘。”(磁罗盘在复杂气象时易发生误差)。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地面指挥车上,领航李主任和无线电分队长王国栋商量后提议:让飞机对准东北方向直飞一段。 指挥员赵大队长通话告诉高连弟,“洞拐捌,对准东北方直飞一段试试”,“明白,洞幺”。飞机开始朝东北方向飞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突然,空中传来领航员的声音,无线电罗盘不摆了。塔台车上领航主任李全吉和无线电分队长王国栋判断飞机罗盘工作正常。“洞捌叁,对准远台飞行,相信无线罗盘”,指挥员说。“明白!”此时,自飞机升空时,已过去两个小时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时,空中只剩24号飞机。机务二队各机组已把回来的飞机做完飞行后例行工作,但没有一个机组的人员回家。炊事班已把午饭送到外场工作室,炊事班一再催大家吃饭,但大家都在机坪伫立不动,翘首天空。雨仍在下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飞机已过远台,向机场直飞。过了近台,云仍罩着天空,飞机通场飞行了,地面已听到发动机的声音,却看不到飞机影子,但大家一阵心喜。飞机开始五边飞行,一转弯、二转弯……飞机不断下降高度,四转弯后,“洞幺,准备着陆”,高连弟报告。“洞拐捌,注意地面”。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洞幺,我看不见跑道!”飞机离地面仅150米。“洞拐捌,复飞”,“明白”。飞机沿跑道方向拉了起来,进行第二个四转弯飞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次四转弯后,飞机下降到离地130米,仍然看不到跑道。第二次通场飞行,大家的心里掠过一阵阴影。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飞机进行第三次四转弯飞行。“洞拐捌,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明白!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塔台电讯传来高连弟坚定的声音。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次四转弯飞行,飞机下降到离地面120米,地面依然看不见。全体人员的心都揪了起来。高连弟对领航员老王和通信员说:“最后一次,我们准备光荣吧!”,“誓与飞机共存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勇敢,沉着”,话筒中传来团长李金生的声音。“明白,下定决心,争取胜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飞机最后一次通场而过。地面人员只听到飞机通场的巨大轰鸣声,眼巴巴地紧随声音盯着天空,许多人把雨衣帽子掀开,任凭雨水从脸上流向脖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次四转弯过后,“洞幺,我准备下降高度试试”,“洞拐捌,胆大、心细,对准跑道”。飞机下降到离地110米,空中和地面同时欢呼起来。“洞幺,我看到跑道了”。“好,把稳方向,稳住”,指挥员赵大队长说道。“明白”!高连弟坚定地回答。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飞机稳稳对准跑道下滑,前主轮接地,拉平,尾轮接地……向机场北头滑行。消防车、救护车一齐向机场北头机坪急驶,团长坐着吉普车驶向北头。指挥车上的团领航主任、二队长王国藩、二队无线电分队长王国栋等人另乘车向北头驶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飞机缓缓滑向24号飞机停机坪。“洞幺,我关车了”,飞机停稳后高连弟向塔台报告。“好的”,指挥员说道。一颗红色信号弹从机场南头升向北头。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机械师吴家康急忙爬上飞机,沿机翼脚踏板走向座舱,帮助打开座舱盖,“欢迎胜利归来!”吴家康激动地说道。机组其他人员帮助打开后舱,扶出通信射击员。高连弟打开降落伞安全带,接着帮疲惫不堪的领航员打开伞包背带,扶着他出了座舱,沿机翼踏板走下飞机。团领航李主任和王国栋分队长紧接着进入座舱检查无线电罗盘(经检查,无线电罗盘工作正常)。机场一片欢呼声,雨水夹杂着泪水,沿着不少人的脸颊流向脖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金生团长大步走向高连弟,这位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老飞行团长一双大手紧握着高连弟,久久望着,“辛苦了,连弟!”年青的高连弟眼晴闪着坚毅的目光,看着团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4号飞机静静停在机坪上,在场的地空勤人员纷纷拥向飞机,察看刚刚艰难归来的战鹰。只见双发动机有不少树稍树叶,左发动机散热器蜂窝巢上插入一个约5公分粗的木桩,左机翼内侧有个脸盆大小的凹坑,两机翼有大小不一的一些小凹陷。机头、机身和舵面留有不少与树枝挂擦的痕迹。此形此景,大家深感惊诧,心里不断庆幸着,人机安全归来就是最完美的结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诗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长空搏击沥肝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生死关头不怕难。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地连心风险解,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战鹰着陆尽皆欢。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记: 对于飞机是什么原因提前进入五边飞行而碰上树木,说法不尽一致。机务人员对空勤空中报告说飞机无线电罗盘故障意见较大。我在写作此文时,力求双方意见接近。写完后曾发高连弟副院长征求意见,他认为事情过去多年,发表意义不大,就别发表了。我也尊重他的意见,不予公开。半年过去,在纪念二航校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有人重提24号飞机撞树事情,但与事实不符,甚至言辞激烈。所以我想发表此文,以还原当时的历史真实。我采纳了老团长孟昭库的意见,把空中飞机刮树的原因统一到因天气“风面过境”所致。我认为是什么原因引起飞机撞树已经不重要了,而是当事情发生后,空地勤人员的心情是一致的,那就是共同努力,使飞机安全返航。事情发生后,空中人员不怕牺牲,沉着应对。而地面机务人员则怀着对阶级兄弟安全和国家财产的深厚感情,盼战鹰顺利返航。这就是我写作此文的目的。在飞行部队,飞行和机务人员就是一个战壕的战友,目标一致,感情深厚。我把此文作为对曾经的空军第二航空学校(二飞院)成立七十周年的纪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9.12.1</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本文空中飞行情况讲述者: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高连弟,时任该部飞行一大队飞行教员,空中驾驶员。曾任飞行大队长、团长,并先后任空军二飞院和一飞院副院长,空军大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本文参与提供情况人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孟昭库,时任该部飞行二大队副大队长。曾任该团飞行团长,二飞院副参谋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国藩,时任该部机务二中队长。曾任机务大队长,副团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国栋,时任该部机务二中队无线电分队长。曾任机务大队无线电主任、空军成都四站修理厂副厂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乐然,时任该部机务二中队机械师。曾任二中队长、机务大队长、空军二飞院机务处副处长,空军中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章家祥,时任该部机务二中队特设师。曾任机务大队特设主任,空军二飞院理论训练处正团职教员。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本文作者: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时势,时为该部机务二中队机械员。后曾任空军二飞院机务处处长,空军上</b><b style="font-size:22px;">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该文最早发表于2019年12月1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