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0日下午,南昌师范学院退休党总支,组织党员来到南昌县岗上,“中国第一教授村”参观学习,感受熊氏前辈们尚学重教的风气和矢志不渝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南昌县月池熊家村被誉为“教授村”,位于江西省南昌县冈上镇,距南昌市区约15公里。 这个村庄因村前池塘似半月而得名,明代末年熊氏先祖从豫章(今南昌市)迁居至此。月池熊家村以其悠久的教育传统和人才辈出而闻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清代中期以来,熊家便开始重视子弟教育,并通过奖赏考取功名的子弟来激励后人。1888年,熊育钖创办了心远学塾,这是江西省第一座现代化学堂,致力于传播新式思想和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世纪不到的时间内,先后出了30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硕士、教授、副教授,以及40余名博士、硕士,成为远近闻名的“教授村”。</p><p class="ql-block"> 月池熊家村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其他领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例如,熊光楷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原副总参谋长,熊大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熊维平是中国铝业原董事长等。这些成就与月池熊家村重视教育的传统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月池熊家村的文化氛围浓厚,村内有许多与教育相关的地标,如心远路、纯如亭、乌纱门等,这些都在传递着这个村子的文化基因和教育理念。此外,月池熊家村还因其独特的家风和廉洁文化而闻名,成为当地的文化示范村。(网摘)</p> <p class="ql-block"> 在江西近4600万人口里“熊氏”可是排名前10的大姓,甚至在南昌本地“熊氏”也是响当当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熊氏的始祖为鬻熊,为祝融氏的后代,从古至今,历代皆有熊氏的杰出人物,也一直是名门望族到</p><p class="ql-block">了现在,南昌熊姓也大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b>他们从南昌冈上镇走出</b></p> <p class="ql-block"> 近代,月池村延续了古时候学习的习俗,大量人才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据不完全统计,自清末以来,月池村走出的副教授、副处级以上科教人员、官员、高层管理人员共有313名,其中知名人士有上将熊光楷、中国科学院院士熊大闰、清华大学教授熊光楞等。</p> <p class="ql-block"> 刻着“教授村”的石碑,也是在2002年被县政府授封的荣誉石碑。</p><p class="ql-block"> 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才会被称为“中国教授第一村”呢?看官,请跟着我们参观的线路慢慢知晓。</p> <p class="ql-block"> 南昌最牛大家族,300多位同姓教授从这里走出,成就了“中国教授第一村”!</p><p class="ql-block"> 为了弘扬月池村尚学重教的优良传统,为了挖掘月池村这一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并把它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中共南昌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对月池熊村进行修复,并于2002年5月10日以南办字(2002)17号文发出了巜关于成立南昌县冈上镇月池熊氏教授村修复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按照南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成立了由熊氏子弟组成的南昌县冈上镇月池熊氏教授村修复工作顾问委员会,顾委会主任为熊大阅,成员有熊正伯,熊大梵,熊光建等十二人。</p><p class="ql-block"> 修复第一期工程2002年五月中旬动工,至八月底顺利竣工,历时三个半月。第一期工程项目有池塘,乌纱门,古井及新建“教授村”大碑石等。从乌沙门往西行约30米处树立有一块大碑石,南面刻有“教授村”三个大字,北面刻有以中共南昌县委、南昌县人民政府落款的“月池村碑”,村碑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月池村,亦称月池熊家,因村前池塘似半月而得名,更有池北弦缀七个扁鼓形石鼎,蕴“七星伴月”之意。明末清初,先祖经豫章迁此肇基,历400年繁衍立派,遂成冈上月池、兴农及广福下坊三支,乃本县望族。昔时,月池水滢潆洁美,长年不涸;才子山逶迤蜿蜒,松樟长绿。村中明清建筑,气势恢宏。然日军侵华,毁于兵燹,殊为痛哉。</p><p class="ql-block"> 月池村素以尚学重教称誉乡间。先人世昌,乃一贫儒,淳厚好学,创私塾,开学馆,化育乡邻,相沿成习。后辈子孙继而开“心远学堂”,设“心远教育基金”,奖掖族中有成子弟,故有清一代入仕者众。其曾孙育钖,元锷秉祖先尚学家风,承严复革新师训,报科教救国之志,兴办心远小学,心远中学,心远大学,开江西近代教育之先河;时与天津南开、湖南民德同列国中私立名校。虽战火烽烟几经迁徙,但心远益坚,办学不缀。其后熊氏后裔走出月池,多有建树。于今4000余人在外创业,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勘察大师、教授、副教授300余名,博士、硕士40余名,县处级及以上干部130名,成为闻名遐迩的“教授村"、“人才村”。</p><p class="ql-block"> 月池文韵代代传,七星人才辈辈出。为弘扬月池尚学重教之传统,践行科教兴国之战略,乃重修月池,树此碑铭激励后人。”</p><p class="ql-block"> 相比第一期,第二期月池熊村的修复工程则更上一个台阶。2017年清明期间,月池熊村二期修复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整个修复工程已初见雏形。整个修复工程已初见雏形。2019年清明的时候,二期工程已全部完工。整个月池熊村满目青葱翠绿,白墙黛瓦、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月池熊村村史馆掩映在枝繁叶茂的樟树林中,非常气派和漂亮;绿茵茵的草地上,平铺着很多用大理石制作的厚重的翻开书页,上面镌刻记录了熊家的家训,古井的历史,熊家三字经等等;老的月池熊村虽然已经消失,但新的月池熊村却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看着碧波荡漾的月池水,闻着阵阵扑鼻而来的樟木清香,感到自己又置身在月照樟林古,池连草色青的环境中,使人流连忘返。感谢冈上乡政府和南昌县政府,克服各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两千多万元,把月池熊村打造成为了一个旅游和人文教育兼顾的完美景观。</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月池熊村已成为“乡村振兴讲习所讲堂”,和“江西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当地政府对月池熊氏家族的评价很高,这对熊家的后人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作为熊氏家族的后人,应该继承和弘扬祖辈们的光荣传统,勤奋好学,在不同的岗位为国家建功立业,不负先辈和人民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月池熊氏子弟熊光楷上将也在此种下了一棵树,名为将军树(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月池熊氏家风家规。</p> <p class="ql-block">香樟树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b> 文盲媳妇进不了月池熊氏门</b></p><p class="ql-block"> 熊氏是靠卖盐,卖茶叶积聚的财富,“最初,祖先是靠10张盐票才一路走过来的,后来在宁都县与当地豪绅吃了官司,才意识到‘知识’最重要。”</p><p class="ql-block"> 在100多年前,商人的地位远不及“知识分子”高,熊氏祖先便要求“兴教育”,要求后代子孙每房要有一人读书,并且在熊氏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文盲媳妇一律不得进家门”。</p><p class="ql-block"> 作为熊氏的女性后代,也有着极高的文化品位要求。</p> <p class="ql-block"><b>延续百年的优良家风</b></p><p class="ql-block"> 月池熊家的第一条家训就是“得读书”,村中子弟都自发学习文化知识。村里有句话叫“进了乌纱门,就是上等人”,以此激励后人发愤图强。现如今,家族设立了专门的奖学金,凡是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镇上和村里都会予以奖励。</p> <p class="ql-block"> 教授村鼎盛望族时期,殿试高中者省亲祭祖,头戴乌纱,身穿红袍、腰系角带、脚蹬朝鞋、鸣锣开道回乡必先迈进这座“乌纱门”。</p><p class="ql-block"> 镶嵌在乌纱门一侧墙面的“重修乌纱门记”以及修建单位等。</p> <p class="ql-block"> 1999年,乌纱门修复前。网图。</p> <p class="ql-block"> 月池熊氏,便起源于湖北江陵——据史籍记载,唐安史之乱期间,熊氏一支为避乱南迁新建豫章沟。明末清初,又一支从豫章沟迁居冈上。冈上熊氏集聚地原叫熊村,因村前有一半月形池塘,故得名“月池村”。</p><p class="ql-block"> 在教授村里,有一口新月形池塘,月池村因此而得名,教授村也叫月池村。池塘百余年来活水不断,四季常青有道是:“惟有门前月池水,春风不改旧时波”</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有一口古井,它建于明代年间,1968年进行小修。</p> <p class="ql-block"> 井水清冽甘甜,村子里有个传说,号称全村人饮用后,人才会像井水一样源源不断。</p> <p class="ql-block">明代古井介绍。</p> <p class="ql-block"> 月池温厚高速公路旁,有一座墓,墓碑上书有“心远之源”几个大字。这便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熊氏家族领路人熊育钖的墓。墓碑上“心远之源”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埋藏着一个教育世家的百年沧桑。</p> <p class="ql-block"> 村子里古樟参天、浓荫覆盖,历年来熊家只要有人金榜题名、科举高中,即栽樟树一棵以示庆贺,几百年来植下了300多棵大树!日寇侵华,曾将村子焚毁殆尽,如今只留下数十棵古樟树。</p> <p class="ql-block"> 在“教授村”,有一座讲述月池熊氏家族变迁发展史及记录306位熊氏人家族谱的村史馆。整个“村史馆”会分为四个篇章:创业篇、教育篇、人才篇和源流篇,“村史馆”已于2024年十月初完工。</p><p class="ql-block"> 月池熊氏繁衍到位字辈,家族经商有成,经济财力雄厚,加上在位字辈禧祖手上又建立了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一一“心远堂”,熊氏让子孙读书成人的夙愿,由于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得以实现。因此,到育字辈以后,熊氏子弟读书求学,已蔚然成风,并且出了一些著名人物。</p> <p class="ql-block"> 进门就是一尊熊育钖(清朝秀才)塑像。熊育钖(1868年一1942年) 字纯如,号炳仪,南昌县人。祖父辈善经商,积资百万,致富后建“心远堂”,以鼓励资助子弟读书。熊育钖少年勤学,光绪年问中秀才,补增生,喜读《船山遗书》,接触了大量康梁著作,慨然“知旧学之不可专治,西洋学问之可贵”。其后乃大量阅读严复所译的西方社会科学书籍,并师从严复。</p> <p class="ql-block"> 熊育钖、熊元锷这两人,是南昌月池熊氏教授村的领路人。他们一起为江西近现代教育创下了不朽功绩 ,也为月池教授村的人才辈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除了育钖和元锷以外,在这里还介绍一位我们比较熟悉的熊育锽(1877一1927)。</p><p class="ql-block"> 熊育锽青年时期弃学就商,任江西首富周扶九所办“裕厚昌钱庄”经理,曾联络商界名人组织南昌总商会并任协理。1909年(宣统元年)当选为江西咨议局议员,次年向巡抚建议设立江西医学堂,自认监督并到上海延请日本籍医生南亚雄,上海名医王若仪,王若严来校任教,为江西医学校创设之始。民国时期,任江西盐局局长,北京参议院议员,江西南浔铁路坐办,江西银行副行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b> 创办中国最早的现代学校之一</b></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二十年代,身为严复的弟子熊元锷、熊育钖兄弟,在月池熊家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校之一“心远中学”。</p><p class="ql-block"> 还创立了心远大学,打破了当时江西无综合大学的窘境。让心远大学与当时的天津南开,湖南明德同为私立名校。</p> <p class="ql-block">熊正琦</p><p class="ql-block"> 熊正琦(1882一1938),字慕韩,19岁为秀才,21岁中举人。中举后曾在心远学堂就学,后入马相伯在上海创办的震旦学院学习(复旦大学前身)。1905年以后,入清政府度支部(前身为户部)为主事,1909年,奉派为“安徽省清理财政副监理官"(四品),清理核算全省财政收支,并首次编制全省财政预算。民国元年(1912)被北京财政部派为“安徽省财政副特派员”,次年,任安徽省国税厅筹备处长。以后,曾任吉林省财政厅厅长,1915年,任全国烟酒事务署副署长,1917年任众议院议员,1932年任财政部盐务稽查核署秘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熊柏畦</p><p class="ql-block"> 熊柏畦,(1903一1990),谱名正涛、振涛,,毕业于心远小学、心远中学,后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解放前曾任江西省政府科员、秘书;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与其堂兄正潜(茂畦)合作,在南昌市首办光明电影院。解放后任上海28业余中学教师。攻诗词,著有《杜甫绝句注释》《唐人绝句800首》、巜宋八大家词选》、《新千家诗》,均正式出版。</p><p class="ql-block">熊振濂</p><p class="ql-block"> 熊振濂(1906一1985),谱名正濂,字泰畦,元锷子。出生时父亲已去世。母夏静贞乃名门闺秀,工诗书。振濂聪颖,从母学,并得叔父元鏊(字季贞、即我的祖父)及舅父夏敬观(名教育家,曾任复旦大学校长)教诲。1911一1921年间,严复致育钖近百余信中经常问及振濂学习和成长事,体现严复对遗孤的关爱。及长, 振濂毕业于南昌二中,入上海复旦大学商科,曾受教于邵力子、沈钧儒等名师。约于1926年毕业,后返赣工作,历任南昌市财政局局长,江西省政府秘书,江西裕民银行总稽核,江西省银行副总经理。振濂在江西银行界工作20余年,为改进及完善江西银行稽核制度,擘划发展江西金融事业,诸多建树。1949年移居香港,在港曾从事商贸活动,1985年卒。</p><p class="ql-block">熊振波</p><p class="ql-block"> 熊振波(1924一1975),育鏊四子,早年在心远小学,心远中学读书,抗战时期,曾在吉安国立13中就读。后考入南昌大学外语系学习。40年代末由于在学校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后赋闲在家。解放后,学校对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的学生发出通知,一律都可以回校恢复学籍,复又返校,直至毕业。在校读书期间,曾担任学生会主席的工作。毕业后留校任教,抗美援朝将结束时,曾作为江西省唯一的一名翻译赴朝鲜板门店,参加停战谈判的翻译工作。1954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调到当时的武汉华中师范学院(现改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任教,随即被单位选派到北师大进修,回校后继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副教授职称。1970至1973年曾下放到洪湖农村(五.七战士)劳动,后于1973年二月回校。</p><p class="ql-block">熊振本(1925一2017),育鏊二女,早年就读心远小学、心远中学。</p><p class="ql-block">曾就读南昌财经学校(校名不详)</p><p class="ql-block">1962年前在万安水电站工作。</p><p class="ql-block">62年至70年在井冈山垦殖场工作。</p><p class="ql-block">70年至72年在井冈山机械厂工作。</p><p class="ql-block">72年至80年在吉安江西电视机厂工作。</p><p class="ql-block">80年后退体,在职时主要从事财务工作。</p><p class="ql-block">2017年9月23日6时40分在吉安去世,享年92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熊振渭</span></p><p class="ql-block"> 熊振渭,1932年2月9日生,育鏊五子,1950年以前,在心远小学,心远中学上学。 1950年12月,在心远中学上高三时正值抗美援朝,响应学校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第一批军队干部学校学员。</p><p class="ql-block"> 1950.12一1958.5 装甲兵干部部任免处工作(中尉军衔)。</p><p class="ql-block"> 1958一1959 转业到天津市一机局党委宣传部和天津市机械工业研究所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9.8—1961.9 在天津市委党校学习。</p><p class="ql-block"> 1961.9—1983年 在天津市机械工业研究所做党务工作,后任天津市一机局党校教员。</p><p class="ql-block"> 1983—1990 天津市电机公司宣传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1990—1992 天津市一机局宣传部工作,职称为高级政工师。1992年退休。</p><p class="ql-block"> 熊振源(1934—2014),育鏊三女,1951年以前,心远中学上学。1951年参军,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习。毕业后曾在北京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和解放军第370医院任内科军医,1989年退休,团职军医。(在部队工作期间姑姑积极肯干,追求进步,曾数次提出入党申请,但因为成份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退休后对党的感情仍然不减,继续要求入党,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编者语)</p><p class="ql-block"> 熊振溱(1936—2017),育鏊六子,曾在心远中学读书,后考入北京石油学院学习。1960年前后回到武汉四哥处,在中学教书。一辈子辛勤耕耘,教书育人,直至退休,职称是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 人物介绍来自网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心远中学”培养出大量英杰才俊了,如方志敏、邹韬奋、张国焘</p><p class="ql-block">袁玉冰、吴有训、程天放等人皆出其门。</p><p class="ql-block"> “心远中学”听着陌生,但是“南昌二中”的前身就是“心远中学”!</p> <p class="ql-block"> 这个村极其重视教育,严复的弟子熊元锷、熊育钖兄弟在此创办了以“心远”命名、自小学至大学的完整新式教育体系。其中,心远中学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私立名校之一。</p><p class="ql-block"> “心远中学”最初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创建的时候还叫“乐群英文学堂”,到了1907年,改名为“心远中学堂”。</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改名为江西省立第二联合中学,直到1953年,才更名为南昌市第二中学。</p> <p class="ql-block"> 早期心远中学的毕业证书,上面还有当时校长熊育钖的签名。</p> <p class="ql-block">南昌二中赣江新区校区。</p> <p class="ql-block"><b> 世代铭记,砥砺奋进</b></p><p class="ql-block"> 熊大麓</p><p class="ql-block"> 教授村的命名和教授村系列建设圆满完成,完全归功于省、市、县、镇各级党政领到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特别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曾对教授村的建设进行过两次重要批示。同时也凝聚了家乡人民热心支持,以及月池熊族人孜孜不倦的艰苦努力。</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让国家逐步走向繁荣昌盛,理所当然有不少熊氏族人在外拼搏多年,功成名就之后,满怀眷念和喜悦,从国内外返乡访根问祖,当他们好不容易回到月池故乡,映入眼帘的,出了杂草丛生的半湾月池依旧外,再找不到半点痕迹。有一位海外来的熊家老人因此含着泪水撮了一把故乡的土,捡起一片瓦,用纸包好扫兴而归。此举深深触动着家乡熊氏的心灵。</p><p class="ql-block">十分难得的熊大阅、熊光建等老人,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理清了熊育钖杰出代表的熊氏家族一百多年的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了优秀人才的全部信息,并从中发现近百年来,竟从这里走出了三百名教授级人才,在各条战线上报效国家,其中包括解放军上将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乃举世罕见,令人振奋!</p><p class="ql-block"> 于是,熊正柏、熊大樊、熊大麓曾多次相聚商议然,认为应当把熊氏家族世代的优良传统和科教兴国、百年树人的 成功范例推向社会,于是由熊大麓执笔些了一封信,给时任南昌市市委书记的吴新雄,不久就得到南昌市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时任南昌市委常委、南昌县委书记阎军刚 亲自主持县委会,除决定把月池村命名为教授村外 ,还成立了以阎军钢为组长的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岗上镇也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李家跃为组长的 领导小组 ,雷厉风行地展开了修复工作。同时熊氏家族也成立了顾问委员会,责任是当好参谋、献计献策,提供资料。 顾问委员会主任:熊大阅。成员:熊正柏、熊大樊、熊光建、熊大楞、熊大维、熊大遂、熊大全、熊大 阓、熊大芸、熊润根、熊大有、熊大麓、熊江鹏。 县、镇两级党政领导和熊氏族人还带头捐款,并带动社会捐资。第一期工程仅四个月便初步完成。 落成时熊光楷上将第一次回到故乡,亲临祝贺。从此教授村盛名远播。北京方面根据教授村的题材,拍摄了三十集的电视剧《心远 》,作家熊光炯出版了一部著作《心远》。</p><p class="ql-block"> 特别令人鼓舞的是孟建柱书记为教授村的下一步的建设,接连作出了两次批示。</p><p class="ql-block"> 2007年3月19日,熊大麓写信并付上一份《罕见的文化现象 深厚的社会资源》呈孟书记,孟书记看信后在信上批示:拟请省科学院傅院长派员研究一下,并听取熊大麓同志意见。省社科院傅修延院长遵照孟建柱书记指示,先后三次主持召开了三次主题会议,并派员实地考察,调阅大量文献资料,最后以《专报》形式提出《关于筹建熊育钖纪念馆的建议》呈报孟书记。</p><p class="ql-block"> 2004年5月29日,熊大麓第二次写信给孟书记,孟书记在信上批示,拟请上洋同志商有关部门阅处处。与此同时,时任省委常委、省宣传部长刘上洋也在信上批示,请社科院按孟书记指示,商南昌县和教育部门提出具体意见 。</p><p class="ql-block"> 有了孟书记的批示精神和江西省社科院对能育场和教授村的高度评价,南昌县、冈上镇的党政领导,十多年都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教授村的后续建设。特别是冈上镇的历任领导危桂椿、王光华、黄华明、凃相鸿,每一位都让教授村的建设登上一个新台阶。 黄华明、凃相鸿两位书记在任时,高度重视,亲力亲为,挤资金,划地皮,一举建成村史馆,并请熊光楷上将题写馆名。现任书记廖淑敏认为,冈上要发展, 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定位。于是他和镇长游同南等在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吴华的率领下,专程拜访了熊光楷上将,在聆听了老将军对家乡发展的宝贵意见后,决定将冈上镇定位为“文化自信小镇”,并据此统筹规划。除对村史馆加以充实完善外,并建成美丽的书香栖息浓郁的教授村文化园。为了抓进度、抓质量,廖书记、游镇长经常放弃双休日。</p><p class="ql-block"> 新一届镇党委、政府首次提出首次提出并倡导了“志存高远,民本为先,政革创新,拼争一流”的心远精神。设立了“心远教育基金”。在2017年8月19日,首届发放仪式上,县委书记胡晓海、县长胡翔,率领县委、县长、县人大和县政协四大班子的主要领导人,继今年植树节集体到教授村植树后, 又再一次集体参加冈上“心远教育基金”发放仪式,这是对教授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p><p class="ql-block"> 如今教授村不仅让家乡面貌有所改观,更成为举国十分独特的文化品牌,参观着络绎不绝。我们相信,随着形势的发展,它必将对家乡的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事业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p><p class="ql-block"> 衷心感谢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关怀!</p><p class="ql-block"> 衷心感谢家乡人民的热心支持!</p><p class="ql-block"> 衷心感谢傅修延(江西省社科院院长)、孙庆佶、(原南昌二中校长、党委书记)、薛农基(江西教育传媒集团)、熊华顺(冈上中学原校长、月池村的义务讲解员)等所有为教授村做过积极贡献的一切人士!同时也感谢熊家的贤媳万贤贞、杨贤卿,她们多年来默默无闻地为收集、整理族谱和村志的史料 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感谢熊家的外甥邵予工 ,是他一手策划运作,才诞生了连续剧《心远》。</p><p class="ql-block"> 我们熊家世世代代会铭记感恩,砥砺奋进,戒骄戒躁 ,再创辉煌,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会尽一切努力回报家乡。祝愿家乡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人民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2017年8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