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与“穿凿附会”

刘乔英

<p class="ql-block"><b> 最早讲实事求事的,是东汉班固。他在《汉书》《河间献王传》中写道:“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的颜师古做了注解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一一即要占有大量材料,分析研究客观的情况,辨明是非,寻求真理。</b></p><p class="ql-block"><b> 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于实事求是做了最确切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里所说的实事求是,不但是我们大家公认的最好的学习态度,而且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所必须的正确态度。</b></p><p class="ql-block"><b> 做学问的人,要竖立正确的治学态度,除了实事求是以外,各种不正确的治学方法,都要注意防止。</b></p><p class="ql-block"><b> 学者最容易患穿凿毛病,有这种毛病的人常常强词夺理,把许多说不通的道理硬要说通,因而随意穿凿,牵强附会。</b></p><p class="ql-block"><b> 凡是做学问不踏实,几乎没有不闹笑话的。</b></p><p class="ql-block"><b> 宋代王安石虽然是一位大政治家,但他也有若干缺点,不容掩饰。他写过一部《字说》,据当时名家的评论,认为其中许多解释便有穿凿的毛病。如苏轼《调谑编》所载:</b></p><p class="ql-block"><b>“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公有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坡云: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似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之谑也。”</b></p><p class="ql-block"><b>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可是也证明了穿凿附会的毛病,对于做学问的人,是多么有害。</b></p><p class="ql-block"><b> 做学问的人,要树立正确的治学态度,去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及其他一切工作,才有成功的希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一摘自邓拓《燕山夜话》中《学问不可穿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