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的“朋友圈”

博源 田雪梅

<p class="ql-block"> 文/田雪梅</p><p class="ql-block"> 我与大姐相差十二岁。 </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的大姐不太爱走娘家,即使来了镇上,也是步履匆匆,饭都不吃,就会马上走。</p><p class="ql-block"> 我去她家,她不是在田间、地头劳作,就是在院子、屋内忙活。她不喜串门,不喜聊天,更不喜打牌。</p><p class="ql-block"> 她的家里,也很少有客人,偌大一个院子,粮食、农具、柴草等物品,摆放整齐,连犄角旮旯处都干净整洁。</p> <p class="ql-block"> 前几年,她有时来接母亲去她家住 ,也是拉上就走,我强留她时,她便会把车放在门外,然后,在我家院子里除草、扫地、倒垃圾 ,一刻也不停歇。</p><p class="ql-block"> 每每这时,我会走过去跟她说:“大姐呀,孩子们都大了,啥心不用你操,你就交几个朋友,打打牌,散散心呗。” </p><p class="ql-block"> 我明知道大姐最讨厌打麻将,但还是故意那样说,果然她说:“年轻时就不喜欢打牌,现在更不会去碰,话音毫无余地。“那你又没有朋友,连个微信都不会玩,整天都干啥呀?”我继续问她,“孩子们给我买了平板,闲时看看电视剧,几个小外甥没事就发视频找姥姥,看着他们,我就开心!等儿子有孩子了,我就更有事做了。”望着大姐满足的神情和忙碌的身影,我恍然大悟,原来,大姐的“朋友圈”,就是整个家庭。</p> 含辛茹苦地养育 <p class="ql-block">  大姐有六个儿女,从大女儿出生,大姐便开始了她的辛苦之旅,记忆中,大姐缝缝补补,心灵手巧,破旧衣服经过她的改制,一定是让邻家孩子羡慕的新装。</p><p class="ql-block"> 家人所穿的鞋子,不知道做了多少双,从老虎头靴到我老公穿的千层底,一双双一对对,手不停歇,褥子下面的一本旧杂志里,每一页都有不同形状的鞋样。 这样一双巧手,干农活也毫不含糊,犁地、打场,样样拿得起,我常常说她,个子不高,能量很大。</p><p class="ql-block"> 她家有一辆架子车,那是她的主要运输工具,拉粮食、装秸秆、载孩子、走娘家等,都能用到,家里近二十亩地,收庄稼全靠她和姐夫,她说收割机割得不干净,其实是不想花钱吧,所以从来不用。 </p><p class="ql-block"> 一年四季,春种秋收,除草、打药、施肥、收割,农忙时把饭捎到地头儿,中午不回家,可以节省点时间。 多年来,供应六个孩子上大学,光靠种地还是入不敷出,姐夫有手艺,“熬糖稀”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每年的八月十五之前,家里会雇上几个人,用他亲手熬的糖稀做出美味的月饼,以此来增加点收入。</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大姐生活得很苦,真的是家徒四壁,三间破堂屋住了几十年。</p> 无怨无悔地陪伴 <p class="ql-block">  大姐对家庭的付出,还不是让我最佩服的,我最佩服的是大姐对孩子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五女儿小雨,上学年龄小,但争强好胜,没有上过幼儿园,却顺利通过了一年级入学考试,连老师都感到惊讶。 一次放学,小雨拿着一张纸,上面有一首长诗,她给妈妈搬来凳子说:“坐下,你当我的第一个听众,我明天参加演讲比赛。”大姐就坐在凳子上,那认真的样子,俨然成了一名小学生。</p><p class="ql-block"> 小雨就这样在妈妈面前,来来回回走着,一遍又一遍的朗读着,直到脱稿背诵,烂熟于心,大姐呢,就那样端端正正地坐着,认认真真地听。</p><p class="ql-block"> 我曾调侃她说:“你也不识几个字,又听不懂,怎么就能坐着听那么久?”她说:“我啥都不会,能做到的只有陪伴,我希望孩子多学知识,长大后,都比我有出息。” 的确,大姐家的孩子,从小就懂事到让我惊叹。</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和老公去她家,拿了甘蔗、苹果等零食,几个孩子放学回家,只跟我们打个招呼,便去写作业了,没有一个人看我拿了什么吃的。</p><p class="ql-block"> 那情那景中,我正好扭头看到立柜侧面的一行粉笔字“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的眼睛竟然有些湿润,大姐点点滴滴的朴实教育,使孩子不仅成绩优秀,同时也种下了好品行。</p> 心满意足地享受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陆续大学毕业,大女儿留在了郑州,二、三、四女儿在北京成家立业,五女儿和小儿子分别在广东、郑州考上了公务员,文化层次高了,孝心也越发浓厚。</p><p class="ql-block"> 平日里的吃、穿、用,大姐完全不用操心。特别是小儿子,种地那些年,只要他在家,搬粮食等重活,从不让父母沾边。</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经过努力,再加上孩子们的资助,大姐家盖上了楼房,姐姐常会拍着沙发,指着一应电器说:“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功劳。”满满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p><p class="ql-block"> 有时,她也会不无遗憾地说:“孩子们都反对我种地,拗不过他们,就扩给了别人,一年按亩数给那么一点钱,可惜了。”我说:“你就别想这个了,现在谁能和你比,从北京到广东,你把祖国大好河山转悠个遍,闺女领你俩泡个温泉,一次就是几千,你就心安理得享清福吧,啥心不用操,平日里,米、面、酱油、醋,孩子们都给你邮寄,等哪天好东西吃不完,给我分点儿。” </p><p class="ql-block"> 大姐幸福地笑了:“我这辈子也算值了,最起码孩子过得好就行。”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看着大姐晃动的金耳环,像看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孝心在荡漾。 </p><p class="ql-block"> 大姐这一生吃苦耐劳,负重前行,不交友、不娱乐、不刷抖音、不玩微信,但是她的内心从没有孤独过,因为她把心中所有的爱,都抛洒在属于自己的“朋友圈”。</p> <p class="ql-block">  田雪梅,封丘县博源文宗学校语文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注意力训练师,沙盘师,长垣市作家协会会员,业余时间爱好写作,喜欢在温暖和安静中前行,用诗书撒播心田,品尝生命的甜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