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有感

文明丙焕

<p class="ql-block">  恰到好处的阅读更能体现一本书的魅力,它在你眼中为什么好?好于何处?均源于你的认知是否与之同频共振,且在和谐共振后能促进思维方式的越阶提升,由此再触发你以更高的视野以更多的思维模型组合来检视反省曾经遇到的困惑,便会豁然开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正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之书。阅尽而意犹未尽是此书给予的最大感受,它在供给我精神养分的同时,既引领着我不停反思文中的思想火花,又指引着我思维的触角伸向更远更深的领域。</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因为陪伴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在领导的指点和受一篇关于国学在孩子教育中成功应用文章的启发,作为一名理工男,我下定决心开始系统性接触国学,按照儒表道骨佛心的顺序渐次展开,以有涯之生行无涯之举,心想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弱水三千哪怕吾取一瓢亦不负此生。时光荏苒,岁月长河无声地记录了我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历程,父子俩共同的感受是有幸生于华夏,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颗种子,虽然它还不强大。然而,弱而向之强,这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弱于何处,如何变强,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却始终没有寻得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孩子亦然。所幸,通过努力,孩子获得了作为交换生赴西方学习的机会,对于青骢少年,这段美妙的经历一定会在他年少的心理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不仅仅是语言上的精进,生活方式的融入,更应该是文化上的对比与反思,进而促进思维方式的激烈碰撞与交融。人在西方,我们的心反而靠得更近了,时不时的交流中会互相推荐书本,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正是他所列的必读书目。读完自己必读书目,便开始了交叉推荐阅读,更何况孩子也希望我先读完此书再给他一些建议。学期过半,孩子告诉我,西方文明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认为文化的根还在中国,下一个周期他还会回归,至于到何处,还在根据自身情况仔细斟酌之中。阅毕此书,我有了一些粗浅的感受,更加坚定了我支持孩子选择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一、主旨鲜明,言简意赅。关于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如此宏大的一个主题,它所涉及的时空之广博、积淀之深厚,必定令平凡之人咂舌、望而怯步,于普通学者也未必敢轻易触及,对于他们的哲学定义及其区分,梁先生只是谦逊地用了一个自己勉强为之的“路向”之词。乍看之下,这词的组合并不符合文化上的基本认同,而随着行文的逐渐深入,感受便发生惊人之变,以至于你可能无法找到比它更恰如其分的表达。细究“路向”一词,可知路本于无,文化之诞生同样如此,均由人类活动产生,一于外一于内,可都向深远之处延展,于趋势而言可作一众人皆认可之譬喻。若无博览群书且作深邃思考,绝无此认知,这是梁先生此书带给我的极大震憾。文化的实质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而叔本华提出生活的本质就是没尽的意欲,而人们对意欲的不同态度产生了三个不同的路向,即一是向前要求,二是对于自己的意欲变换、调和和适中,三是转向后去要求。而西方、中国和印度对应着三种不同的路向,以致于一路走来演变为如今各自文化与哲学的模样。西方向前的精神产生了科学与民主两大异采文化;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东方文化之中国文化可见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之中,于国学中可探一究竟;意欲反身后求为根本精神的东方文化之印度文化,宗教便为其突出的文化特色。以此区分,可谓各见真章,泾渭分明。</p><p class="ql-block"> 二、深入浅出,入木三分。此书成于百余年前,正是中国积贫积弱之际,中华民族当时的苦难和曾经的辉煌,无声地号召着一群仁人志士反思中国由盛至衰的历史原因,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制度、技术和生产力,为我所用,为民族复兴提供更好的出路。可若无法真切了解西方底层文化逻辑,所有的学习必将成为东施效颦。当时一些文化界的顶流都不约而同谈到要将中国文化带到欧洲去和将欧美文化带回来的双向互动,梁先生则提出“大家所谓的要将中国文化带到西方是带什么东西呢?”这是一个令文化界非常困惑的事情。本质是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质缺乏清晰的认识,不知己焉能知人,知彼知己,方可取长补短,他山之石可攻玉。正是感于时艰,梁先生才开始追根究底,思索几大文化的本质,意欲为中国文化指明出路。人之欲初为其表,芸芸众生多于表面打转,困于表终将只安于其表,欲寻本质须经表由里,一探究竟并明了表里逻辑关系,此为发展之基本路径。梁先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表象之中,抽丝剥茧,理清脉络,分析比对,全面系统地揭示了三大文化本质及其存在的问题,在娓娓道来行云流水般的字里行间,不仅是一种释疑解惑后的提升思维,更是一种寻到出路后燃起的希望之火,那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在梁先生这类优秀知识分子身上的充分体现,犹如启明星般熠熠生辉照耀着前行之路。</p><p class="ql-block"> 三、开拓思维,俯拾皆是。如若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既不会有博古通今之思,更不会有路向之论。无论是引用大乘佛教唯识论中现量、比量、非量(直觉),并以此作为逻辑思维分析工具对三大文化进行论述,还是对儒家核心思想本质的分析,无一不体现着强大的国学功底和丝丝入扣的逻辑推断能力,令阅者叹为观止,自叹弗如!学习国学十多年,我曾经还自认虽未入室,至少已经登堂一小步,我现在必须为过去的无知重新定位自己对国学的掌握程度。时间的跨度未必能为自己带来理所当然的进步,低质的数量也支撑不起高质量的变迁,在门外打转转就是当下最真实的停留于浅表的现状,跨越国学的门坎需要高维的认知,而阅读梁先生的书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契机。十多年前,年长十岁的同事在了解我开始涉足国学时曾经提点过,梁漱溟先生的书非常值得一读,可我只知埋头拉车并未抬头看路,一来自认为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二来觉得没有量的堆积自然无需旁顾,殊不知梁先生作为今人的大拿,已为我们思想的开辟了一条避开荆棘通向幽深的进取之道。如孔子所言“仁”,在《论语》中问仁,针对不同之人,便有不同的回答,似乎每一个答案我们都看懂了,但似乎每一个都没有懂到位。这是其中最困扰我的一个问题,许多著作中都没有一个令人心悦诚服的答案。敏锐的直觉,便是仁,这是梁先生的答案。能使人所行的都对,都恰好,全仗直觉敏锐,而最能发生敏锐直觉的则仁也,敏锐直觉皆生于心静时,亦符合儒家静的修炼法门。仁是体,敏锐易感则为其用,此正为孔子之不同回答,然所有指向均一致,恰好也回答了我的存疑。文中如此释疑解惑之处枚不胜举,常令人拍案叫绝,故启迪之处俯拾皆是,充分彰显其思想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四、科艺之辩,启迪艺术。出生七十年代的人们在年少的时候总是为生计在奔波,科学可为着生计而改善,人们对此兴趣便颇为浓厚,物质的改善便连带着改变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们的渴望,只是心里始终觉得不踏实,当其为一口号而已。相对而言,艺术不仅于物质改善无补,而且会挤占可怜的物质获取空间,所以在当时便是可有可无之物,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的专利。我便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艺术细胞基本被时代抹杀殆尽,而当我大学进入京城就学,自然而然就接触到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基本上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啥都好奇却啥也不懂,直至毕业工作许多年,还在原地徘徊。人到中年,看待艺术的眼光渐渐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有幸认识了一些艺术界的朋友和一些知名画家,七年前,在他们的指点下,仗着国学的根基阅读了关于艺术的书籍,对艺术与哲学才有了微不足道的基础。科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求公例原则,要大家共认证实的,前人所有的今人都有所得,所贵便在新发明,逐步累加迭代升级,当然今胜于古;艺术在乎天才秘巧,是个人独得的时代性产物,前人的造诣后人每觉赶不上,其所贵便在祖传秘诀,而今祖传渐衰,自然要叹今不如古。这是梁先生对科学与艺术的思辩,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二者之间的界限并非如百年前那般明显,科学的发展也会助推艺术的传承与革新,同样,艺术也会将科学纳入其创作的范畴,只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和个人鲜明的艺术符号。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是踏着前人的步履而行,科学和艺术概莫能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是阅读带来的最大收获。</p><p class="ql-block"> 五、直弊当下,通晓未来。西方文化所走的是向外求的第一路向,偏靠着理性的科学手段,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去寻求物质极大丰富的生活。在经济基础尚未构建完成之前,一定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是人们的精神追求之所在。然而,崇拜金钱,放任物欲,此种生活之结局,必然使生活的内在源泉枯竭,活力减少,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而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所走的仿西方经济发展之路,至今已与西方呈现出了同样的社会疲态,人们不禁在反思当下之卷的根源,而其实梁先生已经在百年前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只是囿于眼前的利益,我们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内在作用。当第一路向显示此路不通之时,转向第二路向便是大势所趋。人类总是努力前奔的,无论如何你都无法扯回,非得让他自己把生活的路走完,碰到钉子,遇到困难,他才会辟创新路,这是人类社会的本能。西方之路和仿西方之路的外求,是我们人类用自己的苦难证明了其路向的收窄,如何调适,便是第二路向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说第一路向充满了理性与算计,便是违背了人性的善良直觉,而欲此直觉敏锐,便用到了三千年前儒家思想中孔子所倡导的“刚”,或者是孟子所提的浩然正气。人都要往前动作,而此动作最好发端于直接的情感,而非出于欲望和算计。只是中国优秀的文化在历史中早熟了一些,未与时代匹配而被误认为无用,而现在它的时代机遇正在开启。综合人类前行的脚步即是社会趋势,科学与民主之概念来源于西方,但今后它们的外壳依然可以沿用,但内涵与实质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制度的设计将更多地依赖于调适与持中的文化,是更加合理的中华文化在多领域多层次融合改造西方的文化,引领人类走出思想误区,在真善美中塑造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认同。</p><p class="ql-block"> 与梁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相见恨晚,所知却未晚,它关联了我思想中的孤岛,清除了我的思维迷途,真乃朝闻道夕死可也!延展性的阅读是我多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优秀思想产生的作品,一部都不容错过,《中国文化要义》、《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赫然在列,在此与诸君同行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