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过去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年学生们自以为平常的一件往事,今天想起来仍是一件让人心惊胆颤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1979年7月,我从大雁矿务局回到家乡,进入刚成立不久的双鸭山市技工学校担任教师,九月份开始担任交通五班的班主任。1978年学校在当时的东山宾馆的东面的一片山坡上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仅仅盖起来一趟平房,便招进来第一批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从下乡插队的学生中经考试选拔出来的,素质都很好。学校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上课了,但是,学校急切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是建一座教学楼。学校归市劳动局管辖,校址选好以后,劳动局要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干,首先要挖地基,这些学生就是最好的劳动力。</p> <p class="ql-block"> 面对劳动任务,同学没有抱怨,而是情绪高涨,但是,很快问题就出现了,我们班级的任务在地基的东南角,是最难啃的一块地方,地基里的石头让人头疼,十八九的大小伙子也皱起眉头,到了周六,我让大家在家休息时,也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同学大部分都是住在矿区,让人没有想到,几个同学商量一下,决定用火药解决问题,这无疑是一件惊天骇人的决定。</p> <p class="ql-block"> 一个同学的父亲在矿里的供应科工作,火药远远没有今天这样管理严格,问清楚孩子要干什么,父亲真是信任儿子,竟然毫不犹豫的支持自己的孩子!火药弄了一整箱共八包,装了满满一帆布旅行袋,约有五十斤。但是,雷管必须另想办法,而且不能放在一起。几个同学一碰头,正好一个女同学的家长也在矿里管点事,主动请缨,要回去和家长说,一个同学家里有放炮器正好带上。不久,女同学传来消息,雷管弄到了,可以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极为危险而秘密且大胆的行动, 同学们一起出发了,拿雷管放炮器的同学分坐在其他车厢,同学坐矿里的通勤小火车回市里,四个拿火药的同学在一起,帆布旅行袋提上火车,蹬上座椅,“咣”的一声,重重地放在了行李架上,吓得同学一吐舌头,抖了一下肩膀,其他同学对视了一下眼光,默默坐下。回到市里下了车,没有联系,各自出发。那时还没有出租车,这几个同学轮换着抬着袋子往学校走。到了影剧院,发现正在上演电影《战上海》,几个同学立刻来了精神,饶有兴致地买了几张票走进了影剧院,帆布包就放在座位的底下。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在影剧院里面回响,脚下也藏着惊天巨雷,孩子们心无旁骛,有滋有味地看完电影已经七点多,附近就是小吃部,回到学校也没有吃的了,一人吃一碗面条,帆布旅行袋就放在餐桌底下。饭后,高高兴兴地走回学校。从中心站下车到影剧院,坡不大,也需要走半个多小时。从影剧院出来到学校步步上坡,又走了半个多小时。那时候,东山宾馆的上边还是土路,很不好走。同学们回到学校,累的满头大汗,帆布旅行袋就放在床铺底下。</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上班,我才知道,心中一惊,没敢露出惊慌之色,问清情况,叮嘱同学,“别动,千万别动。”我心急火燎地找到书记,书记倒是很鎮定,问我:“火药从哪弄来的?”“学生的父亲在矿里都多少管点事,有这个能力。”“学生会摆弄这玩意儿吗?”“都说会,在家里从小耳濡目染,他们说在农村也干过。”书记是军人出身,转业到地方。他坐在那里,思忖一下,说道:“这样吧,送回去不好,上交也不行,咱们不能害人家,我们也正好需要,你就让学生试试吧!”啊,我有点吃惊,书记接着说:“这事就交给你,你全权负责,安全第一,保护好学生的安全,出了事我找你算账。”我的头皮一炸一炸,这事从来都没有干过,出了事可怎么办哪!又一想,也不是,红卫兵时代我就多次去矿里参加过“夺煤大战”,听过安全培训课,打眼放炮的事也见过,我的心稳定下来。书记不管这些,接着说:“我不去看了,你上后勤找个地方把火药雷管分别放好了,听着,你要亲自监督管理!”</p> <p class="ql-block"> 汇报完毕,领了一个任务。心怀忐忑,回到班级,把火药雷管都分别放置好,开始了布置,需要的东西,一样一样备齐,需要注意的事项,大家共同议一议,特别强调安全,安全!关键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放炮工作必须只能交给一个人全权负责。可是,行动一开始,我却成了被保护的对象,同学细心地向我讲解操作过程,仿佛成了“专家”,同学们放炮之前不止是各司其职,尤其是要把我看好,保护好,在确保我的位置安全后才能开始放炮,工作似乎很轻松。我悬着的一颗心慢慢放下来,这真是一群好孩子好伙伴!</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多了,学校分配给各个班级任务的同时也规定了完成时间,我们班的进度明显快于其他班级,我们也过去支援他们。甚至是为了不影响其他班级,与其他班级错开作业,不分早晚。安安全全彻彻底底提前四天完成任务,火药雷管也消耗殆尽。经学校认认真真检测后,地基完全合格。我大手一挥,同学们立刻散去。书记问我“你干什么?”我笑了,“任务完成了,大家都累的够呛,给他们放几天假。”书记瞅着我,笑了。</p> <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小青年们,从初生牛犊到现在都已经老骥伏枥,人人退休在家,从当年的朝气蓬勃,勇于担当,已经进入到耳顺之年。几十年之间的相聚,大家还会饶有兴致地谈起这段往事。火药的管理现在已经相当严格,那段往事在今天无疑于天方夜谭,已经不可能办到了。可是,同学们仍然津津乐道,无尽无休,那是他们充满非常危险而快乐的一件往事,尤其是不应该走进影剧院去看电影,想想都后怕,让人脊背发凉!</p> <p class="ql-block"> 孩子出门前大人一再叮嘱,不要和路上人说话,下了火车直奔学校。可是,孩子们还是经不住电影的诱惑,冒着极大的风险看了一场电影。一个手提帆布旅行袋,那就是一个移动的弹药库啊!影剧院里有近千人的观众,你说吓人不吓人!当然了,谈笑中难忘的是警醒,是教训。其实,生活就是一条轨迹,往事如烟,但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无论风儿怎样吹过,对有些人是过眼烟云,对有些人却是深刻的记忆,它会永远在人们的心中萦绕,让人警钟长鸣!</p> <p class="ql-block"> 现在,这座学校早已迁址了,而且有了更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废弃的这座教学楼还在,默默地孤单地矗立在那里,我们就是这座教学楼的奠基者和建设者,我们在这里成长。如今,有的班级聚会时还会在这里集合,仍有人会带着家人和孩子来参观这座教学楼,看看当年的宿舍,讲诉他们成长的故事。这座教学楼,仿佛就是一座丰碑,在诉说着以往的艰辛和辉煌!</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写于三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