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院,半部华夏史

难得糊涂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7日,忙里偷闲参观了河南博物院,终于知道“博物院”和“博物馆”的差别了,拥有17万件藏品的河南博物院真的值得带家人带孩子来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一座博物院,半部华夏史!为何会给河南博物院如此高的评价呢?其缘由如下:</p><p class="ql-block">1、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较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前身是河南博物馆,1961年迁至郑州,1998年正式更名为河南博物院 。</p><p class="ql-block">2、文物丰富</p><p class="ql-block">馆藏各类文物近17万件,以史前文物、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等最具优势与特色。有众多闻名遐迩的镇馆之宝,如贾湖骨笛,改写中国音乐史;杜岭方鼎,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青铜方鼎之一;妇好鸮尊,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鸟形铜酒器;莲鹤方壶,青铜工艺的典范之作等 。</p><p class="ql-block">3、陈列展览</p><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以建都历史为主线展现中原文明;还有“中原古代文明之光”等陈列,全面呈现中原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 。</p><p class="ql-block">4、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通过举办各类展览、社会公益讲座“中原国学讲坛”等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弘扬民族文化 。</p><p class="ql-block">5、建筑独特</p><p class="ql-block">其建筑蕴含“天中地心”“天圆地方”理念,外形如戴冠的“金字塔”,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p> <p class="ql-block">河南省博物院是金字塔结构,四层,一共16个展厅,越往上走展厅越少。</p><p class="ql-block">按照7个历史时期,1号展厅新石器时期(距今约10000年~4000年),2号展厅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3号展厅西周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4号展厅东周时期</span>(公元前770年~前221年),5、6号展厅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7、8号展厅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9、10号展厅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11号展厅明清河南,12号展厅国宝特展,13号展厅中国楚国青铜艺术,14号展厅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15号展厅中原古代石刻艺术,16号馆精品临展</p> <p class="ql-block">必看的九大镇院之宝:</p><p class="ql-block">1、贾湖骨笛‌(一楼1展厅)</p><p class="ql-block">2、妇好鸮尊(一楼2展厅)</p><p class="ql-block">3、杜岭方鼎‌(一楼2展厅)</p><p class="ql-block">4、玉柄铁剑(一楼3展厅)</p><p class="ql-block">5、莲鹤方壶(一楼4展厅)</p><p class="ql-block">6、四神云气图壁画(二楼5展厅)</p><p class="ql-block">7、武则天金简(二楼7展厅)</p><p class="ql-block">8、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三楼10展厅)</p><p class="ql-block">9、云纹铜禁(四楼13展厅)</p><p class="ql-block">除了这九件院馆之宝之外,博物院里的象牙白菜萝卜(三楼12号展厅)、网红展品:绿釉立姿陶狗(二楼6号展厅)、绘彩陶女舞俑(二楼7号展厅)也值得仔细参观。</p> <p class="ql-block">走向邦国,新石器时期(距今约10000年~4000年)</p> <p class="ql-block">在郑州博物院展示的“新石器时期走向邦国”这部分内容应该是非常精彩且具有重要意义的。</p><p class="ql-block">在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包括郑州一带)的人类社会发生了诸多重大变革。当时的人们逐渐从简单的聚落生活向更复杂的社会组织形态发展。例如,在裴李岗文化时期(距今约9000 - 7000年),人们就已经开始了较为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使用磨制石器,有了原始的陶器制作,这是走向邦国的早期基础。</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推移,到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900 - 4100年),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和阶层差异。有权力的阶层可能掌握着祭祀等重要事务,防御性的城址也开始出现,这些都是从部落向邦国过渡的典型标志,它们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组织在不断整合与集中权力,为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镇院之宝1:贾湖骨笛‌(一楼1展厅)</p> <p class="ql-block">贾湖骨笛是中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古老乐器,出土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贾湖遗址,距今7800年至9000年 。</p><p class="ql-block">其制作精细,多以鹤类尺骨管制成,有5孔、6孔、7孔和8孔等,常见为7孔 。多数骨笛长度在17.3厘米至24.6厘米之间 。它是竖吹骨笛,为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祖型 。经测音,可奏出六声音阶甚至七音阶乐音,能演奏传统五声或七声调式乐曲及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 。</p><p class="ql-block"> 贾湖骨笛改写了中国音乐史,证明中国音乐文明起源远超先秦时代 。它也是中国管乐器祖制,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制作技艺和音乐水平 。其制作材料丹顶鹤尺骨坚固、耐腐蚀,制作需经过锯骨、加工、校准等多道复杂工序 。此外,贾湖骨笛还体现了中国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p> <p class="ql-block">郑州博物馆的白衣彩陶钵是一件极具价值的文物 。 </p><p class="ql-block">其具体信息如下:</p><p class="ql-block">基本情况:出土于郑州大河村遗址,通高35余厘米,口径21余厘米,由泥质红陶制成,整体形态为敛口、圆唇、圆肩,腹下部内收,小平底 。</p><p class="ql-block">外观纹饰:口沿和肩部及腹上部施白色化妆土为底色,上面饰以黑红彩。口沿部分有红色彩,肩部用黑红彩绘制菱形、弦线三角形、栉形和月牙形等几何图案三组,腹上部装饰弧线三角纹与红色圆点纹,肩和腹部纹饰带由两道平行线隔开 。</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彩陶中的精品,距今5000至7000年,其造型与装饰图案反映了当时彩陶的重要特点,展现出人们的精神世界,为了解当时的陶器工艺、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提供了实物资料 。</p> <p class="ql-block">中原立国,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在郑州博物院展示的“中原立国 - 夏商时期”板块呈现了早期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p><p class="ql-block">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在中原地区有着重要地位。传说大禹治水后划分九州,奠定了国家的初步疆域概念。在夏代,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青铜铸造技术,如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爵等礼器,这不仅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还表明当时有相对集中的资源调配能力用于生产这些代表统治阶层权威的器具。</p><p class="ql-block">商承夏制并有所发展。商朝的青铜文化极为灿烂,郑州商城遗址是商代早期的重要都城遗址。这里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种类繁多,包括鼎、尊、觥等。这些青铜器一部分用于祭祀,体现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后母戊鼎)等大型礼器;另一部分用于战争,像青铜戈等兵器展示了当时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且,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主要用于占卜记事,其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业等诸多方面,这些文字记录也反映了当时国家事务的繁杂和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商业活动在商代也较为活跃,城市里有了专门的交易场所,为国家的经济繁荣添砖加瓦。</p> <p class="ql-block">镇院之宝2:妇好鸮尊(一楼2展厅)</p> <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是商代晚期青铜酒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共两件,分别藏于河南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其通高46.3厘米,口长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4厘米,重16千克 。整体为昂首挺胸鸮形,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两足与下垂宽尾构成三个支点,器口下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 。</p><p class="ql-block">妇好是商王武丁之妻,能征善战,主持祭祀,鸮尊造型与她的身份相符 。在商代,鸮被视为吉祥、军事胜利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 该尊造型新颖,纹饰繁缛,头部羽纹动感强烈,蕴含着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是中国青铜时代发展到一个新高峰的物质证明,对研究商代政治、社会生活和工艺美术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镇院之宝3:杜岭方鼎‌(一楼2展厅)</p> <p class="ql-block">杜岭方鼎是中国商代早期的青铜器,1974年出土于河南省郑州杜岭张寨南街 。共两件,较大的一件高1米,重86.4千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较小的一件高0.87米,重64.25千克,藏于河南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其器身呈斗形,方形深腹,双耳四足,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的圆拱型竖耳 。腹部纹饰由兽面纹和乳钉纹组成,四足纹饰由兽面纹和凸弦纹组成 。该鼎采用多范分铸而成,共用范、芯20多块,说明当时已具备较为高超的冶铸水平 。</p><p class="ql-block">杜岭方鼎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装饰饕餮纹与乳钉纹的中国礼器,也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青铜方鼎之一 。它的出土,为郑州商城是商王朝开国之君成汤营建的国都提供了有力证据,让郑州得以挺进“中国八大古都” 。</p> <p class="ql-block">后母辛四足铜觥(gong)</p> <p class="ql-block">后母辛四足铜觥是商代后期青铜酒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 </p><p class="ql-block">其通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盖高13.7厘米,重8.5千克 。整体造型独特,前部为立兽状,似马有卷角,前肢为蹄;后部为鸟形,后肢似鸟爪,尾部有兽首鋬 。盖前端如马头,有大卷角一对,盖面饰龙纹,盖里后端有铭文“后母辛”三字 。</p><p class="ql-block">该器器表通体满工,以雷纹衬底,装饰有兽面纹、夔龙纹、羽纹等,兽的脊柱和额下胸部饰有扉棱 。其设计巧妙,将多种动物特征融合,展现出古人丰富想象力,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是商后期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p> <p class="ql-block">宅兹中国,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在郑州博物院展示的“宅兹中国 - 西周时期”部分展现了西周的诸多重要特征。</p><p class="ql-block">“宅兹中国”出自西周早期的何尊铭文,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有着深远的意义。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一定的权力,但同时也对周天子负有朝贡、拱卫王室等诸多义务。在郑州地区也受这种制度的影响,建立起相应的统治秩序。</p><p class="ql-block">西周的青铜文化依旧兴盛。青铜器上的铭文变得更长、更详细,记录了如分封、祭祀、战争胜利等重要事件,这些铭文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从功能上看,青铜礼器依旧是祭祀等仪式的重要用品,体现等级秩序。例如,不同等级的贵族在使用鼎和簋的数量上有着严格规定。</p><p class="ql-block">在社会生活方面,井田制是西周主要的土地制度。农民们集体劳作,这种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同时,西周还制定了严格的礼仪制度,即“周礼”,它规范了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各种行为规范,包括祭祀、婚丧嫁娶等诸多仪式,这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文化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镇院之宝4:玉柄铁剑(一楼3展厅)</p> <p class="ql-block">玉柄铁剑,学名称“玉柄铜芯铁剑”,是西周晚期的铁剑,系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p><p class="ql-block">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国君虢季墓中 。通长34.2厘米,柄长12.2厘米,剑身长22厘米 。由铁质剑身、玉质剑柄和铜质柄芯嵌接组合而成,剑身所用铁为块炼法制成,玉选用新疆和田青白玉 。</p><p class="ql-block">它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200年 。其玉柄与剑身相连处镶嵌的条状绿松石片,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剑饰,具有极高考古价值 。</p> <p class="ql-block">匍雁形铜盉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而非郑州博物院 。以下是其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1988年出土于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属西周文物。通高25.2厘米,流至尾长31.8厘米,体宽17.2厘米,口径14.3厘米,重3550克,容量2125毫升 。</p><p class="ql-block">外观造型:器身作雁形,雁颈曲而上扬,昂首前视,双目圆睁,扁嘴微张形成盉流。尾部有卷身上扬的龙首形鋬手,扁腹下附四柱形足。器口上有子口器盖,盖略隆起,中部设上粗下细的捉手为盖纽,捉手内饰蜷曲鸟纹,盖边缘塑饰不分尾的长鸟纹,与站立在雁尾上的圆雕铜人相连 。</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盖内有铭文44字,记载了应国大夫匍出使氐地,邢公赠送其礼物,匍铸此盉纪念,是西周外交礼节的实物见证,对研究西周时期诸侯国间的交往及礼仪制度有重要价值 。</p> <p class="ql-block">逐鹿中原,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在郑州博物院“逐鹿中原 - 东周时期”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了东周时期复杂多变的局势。</p><p class="ql-block">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在中原大地上,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频繁征战。郑国在初期较为活跃,郑庄公更是小霸中原。当时的战争以争霸为主要目的,战争形式比较“有礼”,像“不鼓不成列”(对方没列好阵不能进攻)这种战争礼仪还在一定程度上被遵守。</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推移进入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更加动荡和变革的阶段。各国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纷纷开始变法图强。例如,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在这个时期,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目的从争霸转变为兼并土地。</p><p class="ql-block">在文化上,这一时期是百家争鸣的繁荣阶段。中原地区是众多思想家交流、碰撞的重要区域。儒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在这里传播,为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诸多思考方向,也为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镇院之宝5:莲鹤方壶(一楼4展厅)</p> <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 ,是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 。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现分别藏于河南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称“莲鹤方壶”,故宫藏高125.7厘米,称“立鹤方壶”。</p><p class="ql-block"> 其壶身呈扁方体,腹部装饰蟠龙纹,四面各有一只神兽,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 。壶盖为莲花瓣形,中央有一只可活动的小盖,上面站立着一只仙鹤。</p><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铸造工艺复杂,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是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的典范之作 。郭沫若先生称其为“时代精神之象征”,它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的时代风貌。</p> <p class="ql-block">帝国霸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p> <p class="ql-block">在郑州博物院的“帝国霸业 -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展览部分,展现了这一漫长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秦朝(公元前221 - 公元前207年)</p><p class="ql-block">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在郑州地区也不例外,被纳入到秦朝的郡县统治体系之中。同时,秦朝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文字统一为小篆,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货币统一为半两钱,方便了经济贸易;统一的度量衡使得全国的经济生产等活动有了标准规范。秦朝还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工程,如驰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交通联系。</p><p class="ql-block">汉朝(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西汉: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在中原地区,农业和手工业蓬勃发展。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达到鼎盛。在军事上,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战,解除了北方的威胁;在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东汉:定都洛阳,中原地区依旧是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东汉的豪强地主势力逐渐兴起,他们在地方上拥有大量土地和人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政治格局。科技方面,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发明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公元220 - 581年)</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魏晋时期,政治上实行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势力极度膨胀。在中原地区,这些士族在经济上拥有大量的庄园,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文化上,玄学兴起,文人雅士们崇尚清谈。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如北魏等。民族融合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与中原汉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后来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镇院之宝6:四神云气图壁画(二楼5展厅)</p> <p class="ql-block">四神云气图壁画位于河南博物院,是其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p><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1986年出土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梁共王刘买之墓,长5.14米,宽3.27米,整体面积约16.8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画面内容:以朱砂红为底色,绘有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等神禽异兽及灵芝、花朵和云气纹等吉祥图案。巨龙身呈“S”形弯曲占据中央,龙舌卷住鸭嘴、长颈、鱼身的怪兽尾部;下方白虎前爪攀附仙山,口衔长枝花朵;上方朱雀长喙啄住龙首长角 。</p><p class="ql-block">艺术价值: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创作年代比敦煌壁画早600多年,被专家誉为“敦煌前之敦煌” 。</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表达了墓主人渴望死后灵魂升天成仙的愿望,体现了汉代人们的神仙思想和对生命的热爱 。</p> <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1978年河南省许昌市出土,东汉时期文物,高130厘米,长150厘米 。</p><p class="ql-block">外观形态:身若虎豹,嘴大牙锐,下颌一束卷须,身生双翼,昂首怒目,长尾拖地,双角直竖,羽翅振起,似有正欲飞起之感</p><p class="ql-block">制作工艺:系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整体造型雄健豪迈 。</p> <p class="ql-block">绿釉立姿陶狗</p> <p class="ql-block">绿釉立姿陶狗是东汉时期的陶器,较为著名的一件出土于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县老城区,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p><p class="ql-block">外观特征:高32.5厘米、长28厘米、宽16厘米。头部较大,身体短小,双耳直立微微前倾,双目圆睁怒视前方,四肢短小矫健,颈下系铃铛,背部拱形,尾巴卷曲 。</p><p class="ql-block">工艺特点:犬通体施绿釉,以铜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呈现出绿色 。</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体现了东汉崇尚写实的艺术风格,是对中华田园犬形象的真实再现,反映了当时养狗之风盛行以及“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p> <p class="ql-block">盛世华章,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p> <p class="ql-block">在郑州博物院展示的“盛世华章 - 隋唐时期”部分,呈现了中国古代辉煌的阶段。</p><p class="ql-block">隋朝(公元581 - 618年)</p><p class="ql-block">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统一。在政治上,创立了三省六部制,这是一套较为完善的中央官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在郑州所处的中原地区,也受益于这种高效的管理制度。同时,隋朝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其中部分河段经过郑州附近,促进了这一区域的经济繁荣和物资运输。科举制也在隋朝初步创立,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晋升通道,打破了门第限制,对人才选拔制度产生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唐朝(公元618 - 907年)</p><p class="ql-block">政治方面: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任用贤能,完善科举制度,选拔出大量优秀人才。唐朝疆域辽阔,在中原地区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地方上设置州县,同时还有都督府等军事管理机构。</p><p class="ql-block">经济方面:中原地区的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如曲辕犁和筒车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城市经济繁荣,长安和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郑州作为中原交通要道,商业活动频繁,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p><p class="ql-block">文化方面:唐朝文化灿烂辉煌。诗歌是唐朝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原大地涌现出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他们的诗歌题材广泛,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也有描绘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的。书法和绘画也达到很高的水平,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都极具影响力。佛教文化在唐朝也很兴盛,中原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如嵩山少林寺,它在武术传承和佛教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对外交往方面:唐朝实行开放政策,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中原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交往密切,日本派遣唐使来学习唐朝的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朝鲜半岛的新罗也和唐朝往来频繁。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不仅有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唐朝与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镇院之宝7:武则天金简(二楼7展厅)</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金简于1982年5月21日在登封市唐庄乡王河村被农民屈西怀发现 。</p><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不足0.1厘米,重228.5克,纯度96%以上 。</p><p class="ql-block">铭文内容:正面镌刻双钩文字63个,内容为“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是现存唯一一件属于武则天的文物,为研究武则天晚年思想行为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体现其晚年由佛转道、祈求长生的心理变化 。</p> <p class="ql-block">彩陶女舞俑</p> <p class="ql-block">彩陶女舞俑是郑州博物院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这些女舞俑一般是陶质彩绘。从外观上看,它们生动地展现出当时女性的舞蹈姿态。造型上,女舞俑身姿婀娜,体态轻盈,通过陶俑的形态可以推测当时舞蹈的风格。比如,有的舞俑可能是在跳一种节奏明快的舞蹈,手臂舒展、裙摆飞扬,体现出活泼的氛围。</p><p class="ql-block">在制作工艺方面,彩陶的色彩搭配和谐,历经岁月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当时的审美风格。这些色彩可能具有象征意义,也可能只是单纯为了美观。而且,陶俑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从塑形到烧制,再到彩绘,每一步都考验着工匠的技艺。这些女舞俑对于研究当时的舞蹈文化、服饰文化以及制陶工艺等诸多方面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在郑州博物院的“东京梦华 - 宋金元时期”部分展示了这一时期丰富多样的历史风貌。</p><p class="ql-block">宋朝(公元960 - 1279年)</p><p class="ql-block">北宋(960 - 1127年)</p><p class="ql-block">政治: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在官制上采取分化事权的方式。在中原地区,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东京(今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政治中心地位显著。围绕东京,一系列的官僚体系和行政设施十分完备,形成了严密的统治网络。</p><p class="ql-block">经济:经济高度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中原地区的商业活动频繁,城市打破了市坊界限,开封城店铺林立,昼夜经营。农业上,引进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手工业发达,瓷器制作精美,如钧瓷,窑变美妙,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文化:文化昌盛,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理学兴起,对后世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文学方面,词成为主要文学体裁,柳永、苏轼等词人在中原地区也有诸多创作活动,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或婉约或豪放。科技成就斐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书籍的印刷和文化的传播,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海外贸易。</p><p class="ql-block">南宋(1127 - 1279年):政治中心南移,但中原文化依然有着深远影响。南宋时期与北方政权的经济文化交流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在延续北宋的繁荣,如瓷器贸易等。</p><p class="ql-block">金朝(1115 - 1234年)</p><p class="ql-block">金朝统治了包括部分中原地区在内的北方领土。在政治上,金朝借鉴了宋朝的制度,同时也保留了自身民族特色。经济上,中原地区在金朝统治下逐渐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和手工业依然有一定的基础。文化上,金朝的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金代的文学也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了元好问等著名文学家。</p><p class="ql-block">元朝(1271 - 1368年)</p><p class="ql-block">元朝统一中国后,在中原地区实行行省制度。这是一种新的地方管理制度,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经济上,元朝注重交通建设,驿站系统发达,中原地区的交通更加便利,有利于物资运输和商业交流。文化上,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与蒙古文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元杂剧兴起并繁荣,关汉卿等剧作家的作品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百态。</p> <p class="ql-block">镇院之宝8: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三楼10展厅)</p> <p class="ql-block">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是稀世珍宝。它是北宋时期的瓷器,1987年出土于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高19.5厘米,口径5.6厘米,足径8.4厘米。造型优美,鹅颈线条流畅自然。它的釉色为天蓝釉,这种釉色在汝窑瓷器中非常罕见,釉质温润柔和,就像清澈的天空一样澄澈。瓶身刻有精美的花纹,刀法细腻,线条流畅,将装饰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汝窑瓷器本就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极高的审美价值闻名,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对于研究北宋汝窑瓷器的烧制工艺、艺术风格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象牙白菜萝卜(12号展厅)</p> <p class="ql-block">象牙白菜是清代象牙雕刻陈设品,长23厘米,重约260克,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 其以完整象牙雕刻而成,主体色彩由牙白向嫩黄色渐变,菜叶舒展,菜根紧致,褐色泥土逼真 。菜叶与主体结合部位,趴伏着一只翠色蝈蝈,腿下有一甲虫,身后有一枝粉色雏菊 。</p><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构思巧妙,将白菜的形、神、色、韵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是雕刻艺术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白菜谐音“百财”,寓意财源广进 。</p> <p class="ql-block">镇院之宝9:云纹铜禁(四楼13展厅)</p> <p class="ql-block">云纹铜禁是春秋晚期的青铜器,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春秋晚期楚墓 。其通长约125.5厘米,宽约67.6厘米,高约28.8厘米,重94.2千克 。整体为长方体,上部为长方形平面,中空无底 。禁体四边和四个侧面装饰多层立体透雕云纹,禁面当中留一长方形平整光亮的素面 。禁足由十只蹲伏的虎形动物构成,它们等距排列,用上翘的尾部支撑着禁体 。在禁足之间的禁侧面,排列着十二条龙头怪兽,这些怪兽头朝禁面攀附在四侧,也是等距排列 。云纹铜禁是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留下的实物见证,因周人吸取商人“酗酒亡国”的教训,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 。它是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中国首批64件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 。其纹饰繁缛,工艺复杂,是我国最早的失蜡法工艺铸造的青铜器之一,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多年 。</p> <p class="ql-block">王孙诰编钟是春秋时期的一套青铜打击乐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以下是对它的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基本情况</p><p class="ql-block">出土信息: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寺楚墓群的2号墓 。</p><p class="ql-block">年代及所属:春秋中期,为楚庄王的孙子王孙诰所制作。</p><p class="ql-block">规模与构造:共26枚合瓦形甬钟,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最大的一枚高120.4厘米,重152.8公斤;最小的一件高23.35厘米,重2.5公斤 。</p><p class="ql-block">工艺特点</p><p class="ql-block">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了先铸钟身再铸钟甬的浇铸方法,铸接处非常牢固。</p><p class="ql-block">调音技术先进:在有些钟的内壁发现有锉磨过的调音痕迹,其音域可跨越近五个八度,双音编钟设计巧妙,一个编钟以正鼓部和侧鼓部可以同时敲出一个非常和谐的三度音程 。</p><p class="ql-block">纹饰与铭文</p><p class="ql-block">纹饰精美:每件甬钟都铸有精致的花纹。</p><p class="ql-block">铭文丰富:钟身铸有17篇相同铭文,单篇文字约113字,意谓王孙诰作钟以乐楚王、诸侯嘉宾及父兄诸士,万年无期 。</p><p class="ql-block">音乐价值</p><p class="ql-block">音域宽广:是我国出土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广、音色最好、制作最精的编钟 。</p><p class="ql-block">乐律先进:其出土证实了早在春秋时期,明代朱载堉提出的十二平均律就已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体现皇室威严:集中体现了皇室威严、古朴、辉煌、凝重之大气,是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反映社会风貌:作为当时宫廷乐器,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的音乐文化水平和社会生活场景 。</p> <p class="ql-block">良渚神徽</p> <p class="ql-block">良渚神徽是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它的主体是一个神人兽面像。图案上部是头戴羽冠的神人形象,双臂向上抬起,双手呈抓握状;下部是一个巨大的兽面,有椭圆形的眼睛、宽阔的鼻翼和露出獠牙的大口。神人和兽面紧密结合,雕刻线条极为精细复杂,有的线条宽度仅约0.1 - 0.2毫米。</p><p class="ql-block">这种神徽广泛雕刻于良渚玉器上,比如在良渚玉琮上最为典型。它代表了良渚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崇拜,可能是当时人们所尊崇的神灵形象,或者是一种权力象征,体现了良渚时期高度发达的精神文化,是良渚文明进入复杂社会形态的一种表现。它对于研究良渚文化的宗教、社会结构和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穿梭于博物院,仿若踏入历史与烟火交织的梦境。指尖轻触展柜,古韵扑面而来,从神秘的甲骨纹路到精美的瓷器釉彩,文化的脉络在心底扎根。步出院门,转角巷陌间,诱人香气瞬间勾动味蕾。在这方天地,文化的醇厚、美食的鲜香,交融碰撞,让灵魂沉醉,不舍离去。</p> <p class="ql-block">“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千古名句如熠熠星辰,照亮了逐梦之路。学习恰似一场艰苦的跋涉,书本为径、知识为峰,难题似荆棘丛生,可每一次攻克,都是向未知的勇敢挺进。步入职场,工作的担子沉甸甸,然兢兢业业奋斗,终能雕琢出事业的华章。怀揣求索之心,在学习中积累厚度,于工作里拓展宽度,不惧风雨、砥砺奋进,定能拥抱成长,奔赴熠熠生辉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