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之乾隆行宫

人在旅途

<p class="ql-block">  冬日暖阳,蓝天碧云。闲来无事,市区漫无边际的随便溜溜,不经意间却来到一个历史景点:乾隆行宫,于是乎便进去参观一番,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原来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p> <p class="ql-block">  黄河泛患于徐州,始于汉,清朝水患仍是徐州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乾隆即位后的20年,徐州附跸海塘工程下游皆为泽国。因此乾隆“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六次南巡中,五次阅河,四次巡到徐州。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是淮安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徐州附近的黄河大堤也是重点之一。乾隆到徐州体恤民情,多有赈灾免赋之举。见河患非朝夕可解,为方便来徐阅河居住,乾隆降旨两江总督尹继善等建造行宫。乾隆在徐州还考察民俗民情,登览名山胜迹,留下诸多诗文楹联。 </p> <p class="ql-block"> 乾隆时期徐州府境图</p> <p class="ql-block"> 云龙山行宫</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返程至徐州阅河,第一次到徐州。当时水灾刚过,饿殍遍野,瘟疫流行。乾隆见徐州河患非一日可解,批示修建龙王庙和行宫。</p><p class="ql-block"> 两江总督尹继善度城北门外大王庙窄狭,西门阴雨积水,惟郡城之南,云龙山之北有隙地可以建庙,座南向北,俯视黄河,西北有地高爽平坦,可建行宫。绘图呈进御览,乾隆在行宫选址的奏折中朱批“此不过在庙旁就便一宿之地可耳,何须多费?庙墙周围宽展,足容数间,憩息一宿为妙。钦此。”龙王庙于当年五月动工,十一月完工。清代后期又称为禹王庙,今已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  道光《铜山县志》云龙山行宫图</p> <p class="ql-block"> 云龙山行宫</p><p class="ql-block"> 清末以来,行宫建筑大多已毁,仅存大殿。1959年行宫辟为徐州博物馆,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行宫不仅为古城增色,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建筑遗产。</p> <p class="ql-block">  云龙山行宫于十一月开建,次年春告竣,耗银八九千两。据《南巡盛典》《铜山县志》记载,云龙山行宫南起云龙山,北至土山,东接御桥,西至今中山路。前后左右均三进院落,左右有园林,假山亭台榭阁错落有致。殿房几十间,红墙黄瓦,松柏掩映其间,体现出皇家宫殿的庄重和宏伟。</p> <p class="ql-block"> 四次徐州阅河</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南巡:乾隆十六年(1751年)</p><p class="ql-block"> 免江苏、安徽、浙江等地逋赋、额赋。</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南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p><p class="ql-block"> 由宿迁顺河集陆路至徐州。命刑部尚书刘统勋督修徐州石工,至孙家集阅石工,至荆山桥、韩庄闸阅河工。</p><p class="ql-block">第三次南巡: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到徐州。阅高家堰,登陆徐州阅河 后还京。</p><p class="ql-block">第四次南巡:乾隆三十年(1765年)</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到徐州。返程阅高家堰堤,至徐州。</p><p class="ql-block">第五次南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p><p class="ql-block">第六次南巡: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到徐州。返程由南京渡江至徐州。</p> <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四次徐州阅河年份</p> <p class="ql-block"> 乾隆徐州阅河</p><p class="ql-block"> 黄河泛滥危害徐州,汉代至1194年虽多遭水患,但无灌城之虞。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武阳缺口夺泗入淮,至清同治五年(1855年)改道山东入海,流经徐州660多年。筑坝束水,泥沙积淀使流经徐州的黄河成为悬河,州城势如仰釜,人民时有鱼鳖之灾。</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一年秋,黄河在徐州孙家集决口漫溢,徐属各邑水灾严重。乾隆第二次南巡的返程途中,力排众议由宿迁顺河集弃舟登陆至徐州阅视河工。当时黄河徐州段河身狭窄,夏秋涨水,频繁溃决。乾隆见城北护城堤仍为土工,便令将土堤改为石工以重其防,增筑的石堤用石十七层,巨石间嵌束腰形燕尾“钦工”铁楔,长70余里,工程极为浩大壮观。还在徐州北门外河边设测水标志,以监视黄河水位的涨落。</p> <p class="ql-block"> 皇帝御笔碑文</p> <p class="ql-block"> 乾隆咏徐州</p><p class="ql-block"> 乾隆第一次登云龙山时,因为看不到“云龙苏迹”感到非常遗憾,便御笔书写苏轼的《放鹤亭记》,又作诗《放鹤亭歌》明志,最后四句为:</p><p class="ql-block"> 青山绿野古徐州,黄河之水东南流;</p><p class="ql-block"> 本意登临豁远志,宣房深计翻增愁。</p><p class="ql-block"> 乾隆在云龙山还诗兴大发,作《游云龙山作言律诗.</p><p class="ql-block"> 彭城驻辇座河防,咫尺云龙戏马旁。</p><p class="ql-block"> 本意原非是山水,偷闲聊复访苏张。翠峰夏首关林叶,绿野风清泛麦芒。底事今来艰迥句,为民筹济为民伤。</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较真实地记录了乾隆来徐州的秘情,仍陈列在云龙山顶部“御碑亭”内。云龙山的大士岩、试衣亭、放鹤亭、张山人故居等,均留下了乾隆皇帝的足迹,除《游云龙山作》外、还有《大士岩》、《试衣亭用苏轼韵等诗作。</p><p class="ql-block">乾隆御题行宫二联盛赞名园峰壑和绿水翠竹之美,在《放鹤亭歌》中称“青山绿野古徐州”。民间曾流传乾隆对徐州山水民风有贬抑的评价,然而无论《南巡盛典》还是笔记野史都无记载,乾隆的这些诗联无疑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乾隆咏徐州</p><p class="ql-block"> 乾隆雠效康熙南巡,治河捍海并考察各地风土人情,对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但六次南巡从北京到杭州,沿途建造了30座行宫,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甚至造成国库的枯竭。</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乾隆终于认识到南巡的错误,认为60年为帝无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并诏示今后南巡的前提,实际废止了后嗣皇帝南巡之举。</p> <p class="ql-block">作品原创: 史 仍 标</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 小米14手机随拍</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 电视剧《戏说乾隆》</p><p class="ql-block"> 主题曲《故事里的事》</p><p class="ql-block">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