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解构是哲学和文学分析的方法</p><p class="ql-block">解构是一种哲学和文学分析的方法,主要源自法国哲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作。解构通过对哲学和文学文本的语言和逻辑的仔细审视,质疑西方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区分或“二元对立”。解构的目的不是否定或摧毁这些对立,而是展示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什么后果,以及它们是否可以被改变或重塑。解构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多元化的视角,而不是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或替代方案。</p><p class="ql-block">解构主义是解构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实践。解构主义强调对传统哲学观念和文学批评理论的质疑和颠覆,旨在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问题,并寻求新的解读和理解方式。这种方法不仅在哲学和文学批评中应用,也被视为一种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反思和挑战。</p><p class="ql-block">解构主义的三大特点包括:</p><p class="ql-block">1.质疑二元对立:解构主义反对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如善与恶、主观与客观等,认为这些对立并非绝对,而是相互依存、彼此交织的。</p><p class="ql-block">2.开放性和多样性:解构主义认为文本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可以有多种解释。它强调对一切事物保持怀疑的态度,鼓励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p><p class="ql-block">3.批判性思维:解构主义要求通过细致分析传统观念和文本,揭示其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重含义,而不是简单地破坏或否定它们。</p><p class="ql-block">解构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在哲学中,解构主义挑战传统的哲学观念;在文学中,它重新解读文本,发现表面之下的矛盾和不确定性;在社会学中,解构主义帮助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理论,批判性地审视那些被视为自然或普遍的社会概念或对立。</p> <p class="ql-block">二、解构要明,下笔要清 </p><p class="ql-block">1.主题解构:抽丝剥茧,寻根溯源 </p><p class="ql-block">解构主题就像拆解一台精密的仪器,了解每个零件的功能。例如,以“友谊”为主题,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友谊包含着信任、互助、理解、陪伴等多个元素。思考从古代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觅知音,“士为知己者死”,到现代生活中朋友在困难时刻伸出的援手,这些都是友谊主题的具体体现。 </p><p class="ql-block">在写作中,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友谊故事,如战友之间的生死之交、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来抽丝剥茧地呈现友谊的丰富内涵,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诠释主题,使文章有深度。 </p><p class="ql-block">2.人物解构:立体剖析,洞察人性 </p><p class="ql-block">对于文章中的人物,要进行立体的解构。以《孔乙己》为例,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不能只看到他的迂腐。从他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看出他身份的尴尬;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又体现出善良的一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在塑造人物时展现出对人性复杂的深刻洞察。 </p><p class="ql-block">在写作人物时,要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心理,从这些细节中解构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人生经历等。比如描写一位老人,他满是皱纹的脸是岁月的痕迹,迟缓的动作可能暗示着身体的衰弱,但他眼中偶尔闪过的光芒又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3.情节解构:理清脉络,把握节奏 </p><p class="ql-block">情节是文章的骨架,解构情节能更好地把握故事的发展。在《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情节,从林冲被陷害发配,到他在山神庙听到阴谋,手刃仇人,情节跌宕起伏。这其中有隐忍、有愤怒、有反抗,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 </p><p class="ql-block">在创作时,要分析情节的起承转合。比如写一个冒险故事,要考虑主角在冒险过程中的遇到的困难(起)、如何应对(承)、出现的意外转折(转)以及最终的结局(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情节的发展需要一步步铺垫,才能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p><p class="ql-block">4.结构解构:剖析架构,明晰布局 </p><p class="ql-block"> 文章的结构如同房屋的框架,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效果。常见的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主题,中间展开论述,结尾总结升华。以《苏州园林》为例,开头总说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色,中间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园林的设计之美,结尾再次强调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p><p class="ql-block">尝试其他结构,如倒叙结构,先抛出结局引起读者兴趣,再回溯故事。就像电影《记忆碎片》的叙事方式,这种结构能制造悬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了解结构的特点,就能根据写作目的选择合适的架构。 </p><p class="ql-block">5.语言解构:品味字词,感受魅力 </p><p class="ql-block">语言是文章的血肉,解构语言要从字词入手。古诗词是语言艺术的瑰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和“圆”两个字看似简单,却精准地描绘出沙漠的壮丽景色。 </p><p class="ql-block">在写作中,也要注重词语的选择。比如描写悲伤,“悲痛欲绝”比“有点难过”更能深刻地表达情感。同时,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拟人能赋予事物生命,“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精彩的语言能让文章更具感染力。 </p><p class="ql-block">6.情感解构:深挖细掘,触动心灵 </p><p class="ql-block">情感是文章的温度,解构情感要深入挖掘。在《背影》中,朱自清通过描写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为他买橘子的背影,将父子之间深沉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爱是含蓄的、内敛的,却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心弦。 </p><p class="ql-block"> 在写作时,无论是写爱情、亲情还是友情,都要把情感的细微之处呈现出来。比如写母亲的爱,可能是深夜为你缝补衣服的身影,是你生病时焦急的眼神,这些细节能让情感更真实、更动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真挚的情感是文章打动读者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三、文章建构,随机应变 </p><p class="ql-block">1.主题建构:明确核心,一以贯之 </p><p class="ql-block">在解构之后,便是建构主题。主题要明确且贯穿全文。如果写“成长”的主题,就要围绕成长过程中的挫折、收获、改变等来展开。例如,写一个少年在经历考试失败、朋友误解后,通过自我反思和努力学习,最终在思想和能力上都得到成长。 </p><p class="ql-block">在建构主题时,通过设置主题句来强化。如“成长是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过程虽痛,但结果很美”,能清晰地把握文章的核心。 </p><p class="ql-block">2.人物建构:融合元素,塑造鲜活 </p><p class="ql-block">建构人物要将之前解构出的各种元素融合起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比如要塑造一位勇敢的探险家,我们可以赋予他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坚定的意志,同时给他设置一些小缺点,如偶尔的鲁莽。 </p><p class="ql-block">人物在故事中有自己的行动逻辑和情感变化。他在面对危险时的勇敢、面对未知的好奇,都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让自己塑造的人物有独特的魅力,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p><p class="ql-block">3.情节建构:合理编排,引人入胜 </p><p class="ql-block">建构情节要在解构的基础上合理编排。运用冲突和悬念来增加情节的吸引力。比如写一个侦探故事,设置一个离奇的案件作为冲突点,然后让侦探在调查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线索和谜团,悬念迭起。 </p><p class="ql-block">情节之间要有因果关系,不能过于突兀。同时,适当增加一些意外元素,让在阅读过程中有惊喜感。“情节是故事的生命线”,精彩的情节能让读者沉浸其中。</p><p class="ql-block">4.结构建构:选择框架,有序组织 </p><p class="ql-block">根据文章的类型和主题选择合适的结构框架。如果是议论文,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如写“保护环境”的议论文,开头提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中间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结尾提出解决措施。 </p><p class="ql-block">若是记叙文,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情感发展顺序来组织。“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合理的结构能让文章层次分明。 </p><p class="ql-block">5.语言建构:精心雕琢,风格独特 </p><p class="ql-block">建构语言要精心雕琢,形成独特的风格。可以是简洁明快的风格,如老舍的一些作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也可以是华丽优美的风格,像徐志摩的诗歌,充满浪漫的气息。 </p><p class="ql-block">要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在描述事物时,词语的排列要有条理。同时,适当运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和修辞手法,语言更生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语言的自然与雕琢要达到平衡。 </p><p class="ql-block">6.情感建构:自然流露,引起共鸣 </p><p class="ql-block">情感建构要让情感自然地流露在字里行间。不能过于刻意,要与情节和人物相融合。写一个感人的故事时,情感要随着故事的发展而逐渐升温。 </p><p class="ql-block">比如写一对恋人的分别,从最初的不舍,到最后的无奈,每一个阶段的情感都要真实可信。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文章的温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动人是写作的重要法则。 </p><p class="ql-block">7.素材建构:广泛收集,恰当运用 </p><p class="ql-block">素材是建构文章的材料,要广泛收集。从生活中取材,如自己的经历、身边人的故事;也可以从书籍、新闻、影视等中获取。比如写一篇关于梦想的文章,可以引用马云创建阿里巴巴的故事,也可以结合自己为梦想努力的过程。 </p><p class="ql-block">在运用素材时,要对其进行筛选和加工,使其与主题相契合。“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丰富的素材库能为文章提供充足的养分。 </p><p class="ql-block">8.视角建构:多元选择,别出心裁 </p><p class="ql-block">选择独特的视角能让文章焕然一新。可以是第一人称视角,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代入感,如日记体的文章;也可以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能更全面地展示故事的全貌。 </p><p class="ql-block">还可以尝试一些特殊的视角,如从动物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社会。比如以一只流浪猫的视角看城市的繁华与冷漠,这种视角能给读者带来新奇的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能挖掘出不同的内涵。 </p><p class="ql-block">9.意象建构:寓意于象,丰富内涵 </p><p class="ql-block">在意象建构中,要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丰富文章内涵。在古诗词中,“月亮”常象征着思念,“梅花”象征着高洁。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意象。 </p><p class="ql-block">比如写一篇关于希望的文章,可以用“灯塔”作为意象,灯塔在黑暗中指引方向,就像希望在困境中给人力量。“意象是情感的载体”,通过意象能让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体化。 </p><p class="ql-block">10.氛围建构:烘托渲染,营造情境 </p><p class="ql-block">氛围建构能让读者更好地沉浸在文章的情境中。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烘托氛围,比如写恐怖故事,可以描写黑暗的森林、阴森的古堡、奇怪的声响等。 在写温馨的场景时,描写温暖的阳光、盛开的花朵、轻柔的音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氛围的营造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情绪。</p> <p class="ql-block">11.逻辑建构:条理清晰,论证有力 </p><p class="ql-block">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有清晰的逻辑。在议论文中,论据要能支持论点,推理过程要严密。如论证“勤奋是成功的关键”,可以列举古今中外勤奋者成功的例子,并且分析勤奋如何促使他们走向成功。 </p><p class="ql-block">在记叙文中,事件的发展要有逻辑性。不能前后矛盾,人物的行为和情感变化也要符合逻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逻辑建构是文章质量的重要保障。 </p><p class="ql-block">12.风格建构:独树一帜,彰显个性 </p><p class="ql-block">文章的风格要独树一帜,彰显个性。可以是幽默风趣的风格,让读者在阅读中开怀大笑;也可以是严肃深沉的风格,引发读者的思考。 </p><p class="ql-block">比如钱钟书的《围城》,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性和社会现象。在写作中要找到自己擅长和喜欢的风格,形成自己的写作标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