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金东门:上池斋药店、赵海仙洋楼、郑板桥故居、鹤山堂药店都是文物保护单位

朱文

<p class="ql-block">兴化赵海仙洋楼申报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来自北京、广州、重庆的三位资深专家亲临兴化评审指导,我们邀请专家来到兴化金东门看看原汁原味的明清一条街,因为赵海仙洋楼就是其中的一座古建筑。</p><p class="ql-block">金东门第一站,是上池斋药店,是一家始建于康熙年间的老字号中药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我是兴化市中医学会秘书长,有一年,王少华会长邀请我的老师黄煌教授到兴化讲学,闲暇时间我们带他到金东门看看,他参观上池斋药店,为这个药店原汁原味的陈设所吸引,当场表态要为老字号药店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老师是南京市农工民主党主委,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妥妥的副厅级干部,他讲话真的很管用,后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批下来了,兴化人也很争气,后来居然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批下来了。</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2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江苏省兴化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国函〔2024〕189号)》颁布,我们兴化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批复文件中这样描述:“兴化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较好,地域特色鲜明,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缤纷多彩、活态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兴化,真的很牛!</p> <p class="ql-block">上池斋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近300年。为迁居兴化的扬州名医方石川<span style="font-size:18px;">购得一明代建筑,开设前店后作的药号,</span>根据《史记扁鹊传》中“饮是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的典故,定名为“上池斋”,至今经营未断。</p><p class="ql-block">药店坐南朝北,前后两进,砖木结构,仿石库门形制。</p><p class="ql-block">前进上下两层,下为店堂,上为药材仓库,并设作中医史料展览馆和中药博物馆;后进是平房,为制药作坊。</p><p class="ql-block">底层前厅开设药铺。</p> <p class="ql-block">1929年,方少泉是“上池斋”的第五代业主,他仿效上海国药号的风格,将店面改建成了石库门。在门上方镶嵌着一尊鹿含灵芝的雕塑。</p><p class="ql-block">店堂南首的柜台上竖立着一块楷体金字店招,背面刻有店史记载,西侧挂着一组雕刻着仙鹤、鹿含灵芝、葫芦缠枝等图案的木挂落,显得古朴而雅致。</p><p class="ql-block">两个柜台的两端各有一块金字匾额,分别写着“橘井流芳”、“水饮上池”、“采芝寿世”、“杏苑长春”,相互辉映。</p> <p class="ql-block">《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馀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p> <p class="ql-block">药店整个店堂保持古色古香的历史原貌,金字牌匾、装药的木头抽匣、药罐、捣筒、钱桌都为原物。</p><p class="ql-block">上池斋药店内有一块长1.5米、宽0.4米的半弧形抱柱式木质挂牌,上书“本斋拣选药料遵古炮制发兑”12个鎏金大字,为建店初期制作,成为“上池斋”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上池斋”有着与北京的“同仁堂”相似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经营如“丸、散、膏、丹”等中药产品,同时也经营“饮片”。</p><p class="ql-block">在经营过程中,注重采购地道的原材料,精心挑选材料,制作工艺精湛。在产品包装上坚持一药一包的原则,每个包装都附有详细的说明书,包括产地、性能、作用、禁忌等信息。</p><p class="ql-block">在过去的数百年里,上池斋所制备的药剂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在兴化周边乡镇和各县<span style="font-size:18px;">享有盛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年除夕下午,家人感冒高热,全身酸楚乏力,我就开了两副中药,可是,骑着自行车,几乎走遍兴化城,就是配不到中药,就连我们中医院此时中药房也放假了,最后,还是在金东门上池斋药店,老板还没有关门,给我配好了中药,不贵,包装精美,他用上池斋独有的包装纸将配好的中药折叠包好,再用麻线扎起来,手法娴熟,态度和蔼,所幸辨证准确,药到病除,家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p> <p class="ql-block">上池斋药店加工炮制过程中的火制、水制、水火同制等工艺流程严格遵守世界第一部由官府颁发的药典——唐代《新修本草》的规定法则。对于秘方成药,则由业主亲自炮制,其配方及制作程序都严格保密。</p> <p class="ql-block">“上池斋”在过去300年间所制售的“丁沉丸”“状元丸”“龟甲散”“参蛤散”“玉带膏”“时行暑疖膏”“化毒丹”及“丹参饮片”“肉桂饮片”等疗效甚著,享誉兴化城及周边乡镇和里下河各县。</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池斋药店一把座椅的椅背上的题字“难得糊涂”,兴化人郑板桥题写。</p><p class="ql-block">可惜,这把椅子年代久远,已经不能坐人。</p> <p class="ql-block">赵海仙洋楼建于光绪二十六年,是扬州盐商出资,江都木行主献料,日本人设计,宁波人承建的中西合璧的仿欧建筑,旨在报答赵海仙精湛医术救命之恩。2006年,兴化市委市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洋楼进行全面修缮,2008年在进行赵海仙故居复原陈列的同时,建成兴化中医博物馆,同年11月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9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建成线上展馆。</p> <p class="ql-block">赵海仙的蜡像,重现赵海仙方面诊治患者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赵海仙洋楼的对联、匾额不少,此处方亭就有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春暖带云锄芍药</p><p class="ql-block">秋高和露种芙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洋楼大门两侧也有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医本儒流道近文章一品</p><p class="ql-block">药乃军武功高甲胄三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联,古代儒医相通,不为良相,则为良医!</p><p class="ql-block">下联,用药如用兵:来自清 ·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 用药如用兵论》,学习一下。</p><p class="ql-block">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p><p class="ql-block">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道同也。</p><p class="ql-block">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能伤命,隐然一敌国也。</p><p class="ql-block">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p><p class="ql-block">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p><p class="ql-block">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p><p class="ql-block">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p><p class="ql-block">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究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p><p class="ql-block">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p><p class="ql-block">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qian),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p><p class="ql-block">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一楼堂屋,这里是赵海仙会客的地方,有两幅对联:</p><p class="ql-block">一幅是嵌名联:</p><p class="ql-block">形其量者,沧海;</p><p class="ql-block">何以济之,壶仙!</p><p class="ql-block">另一幅则表达了楚水昭阳百姓对赵海仙仁心仁术的赞颂和景仰:</p><p class="ql-block">铸镜悬壶泽被千秋楚水</p><p class="ql-block">存仁仗义恩铭十里昭阳</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四年(1888)夏,兴化霍乱大流行,因害怕传染,必“预掩鼻而避之”,“虽至亲好友弗遑顾”,“奔走求医者,纷然于道路,往往转瞬之间,遂不及救”。穷困者更是“求医弗得”,“死不旋踵”,史称“戊子大疫”。</p><p class="ql-block">由赵海仙、江曲春为代表的28人组成,于兴化四圣观内设“兴化实济局”普施药饵,所谓“实济”,意为“实心实事不务虚名,只求有济”,“黎明赴局,分班轮诊,日昃不遑,就诊者户限几穿”。医生们每日黎明到岗,分班轮诊,夜以继日,每日就诊者甚众,开诊三十日,便接诊达万余人,最终活人无数。</p><p class="ql-block">分明就是临时组建的传染病医院亦或是曾经在我国流行一时的方舱医院,中医以前不设医院,这不就是个医院的雏形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8位白衣战士(那时候可能是长袍马褂),奋战在一线,这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也是他们展示才华,科学实验的舞台,他们思考、实践、观察、再思考、再实践,于是就有了《霍乱新书》,谁说中医没有科学思想的?赵海仙、江泽之、张涤珊、魏树森、魏树春、江景园、赵凤岐等就是兴化中医的先行者。并且科研成果积极推广,成为周边地区防大疫的行动指南。按说,他们就是新时代的钟南山、张伯礼、史锁芳,彪炳史册,担得起当朝皇帝的接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海仙奉献的霍乱通用方</p> <p class="ql-block">疫后,赵海仙、江曲春商议:“霍乱病形百出,治法各有不同,当各著论辨”。二人领头完成《霍乱辨证》一书,该书由两部分组成:即江曲春的《霍乱论》(其子江念祖较、门人王恩镕、蒋兆如校),赵海仙的《霍乱麻痧辨证》(其弟赵冠鳌辑,门人赵凤岐、李达权校)。此二人实济世人、捉笔论著,后有人赞为“赵江遗风”。</p><p class="ql-block">时年秋,《霍乱辨证》由四圣观刻板刊行,第一次将古代霍乱与烈性传染病霍乱划上了等号,并成为周边地区诊治霍乱的指南。</p> <p class="ql-block">扬州市卫生局翻印的霍乱新书</p> <p class="ql-block">赵海仙兴化实济局霍乱麻痧辨证,由门人赵凤岐、李達権整理</p> <p class="ql-block">这是赵海仙本人的医案。</p> <p class="ql-block">兴化名医辈出,江泽之儿子江景园,江景园弟子徐霭青是兴化市中医院首任院长,扇面书法就是出自徐霭青先生,徐霭青有个弟子陈谦,是我肛肠科的带教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一幅墨竹出自兴化中医院创院初期的中医外科名家吴鲁宾之手,他诗书画功底深厚,存世画作在拍卖行颇有市场。</p> <p class="ql-block">兴化尚医,其来久矣。清末民初中医学术蓬勃发展,师从赵双湖的魏百泉(名恩溥)是魏家在兴行医的第一代;嗣后,魏家习医代有传人。魏荫塘(名树森,1866-1932年)承家学挂牌行医“世传魏荫塘方脉”是第二代,他以鹤山医屋为基础,开创以魏氏堂号命名的“鹤山堂”药店,以医术清灵、施方轻巧鸣于世。1920年魏荫塘被推举为兴化医学公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时与赵小湖、赵海仙父子齐名的魏荫塘,曾与兄筱泉合著《鹤山医案》流传至今。他既是与赵海仙为邻的同辈人,亦是同门师兄弟,常一起切磋医疗心得,后还与赵海仙结秦晋之好成儿女亲家,打破了“同行是冤家”之陋俗。</p><p class="ql-block">正如魏平孙所说:爰以赵、魏两家,学有成就,互相辉映,其学术思想重在清灵,传教大江南北、淮海之间。凡四方有志于医者多出自赵、魏两家门下,所传弟子遍及淮海扬镇、远至皖浙;并推动了“兴化医派”发展。</p><p class="ql-block">至清末,兴化医派已蔚然行成,这批前后约有30人的医家群体学养丰厚,以悬壶济世的传奇人生,尊经不泥古、用药轻巧灵活,承前启后,形成了体悟仁术、实济、清灵、圆融的兴化地方医疗特色,当中魏家就有名医数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原县政协副主席、中医院魏平孙副院长撰文《兴化中医学派之起源》,回望本邑中医中药界百年时空,诉述魏氏名医与鹤山堂缘起:“清代末叶,秦邮赵氏双湖与子小湖,侨居兴化城东行医,遐迩闻名。先双湖(赵海仙祖父)之入室弟子,即魏氏百泉,业满扩建在东门家舒巷的宅第,设诊“鹤山医屋”;其子筱泉又从小湖学(海仙父)。自百泉、筱泉而后,继起者乃魏荫塘氏(筱泉胞弟)享医名三十余年,踵门求医者络绎不绝、诊务之盛不亚海仙。”</p> <p class="ql-block">得父亲真传的魏绍塘(名羲焱,1890-1942年)是魏家第三代名医,对内科大方脉施治独特。当时兴化良医多,药肆亦多,但魏绍塘认为不如自家开爿店放心,遂与父亲魏荫塘商定,于1929年将家舒巷老宅的“鹤山堂”药店迁至东城内大街上。为扩大经营,魏绍塘利用妻戎氏娘家陪嫁的小楼开了爿参药房,专营人参鹿茸等参药材。鹤山堂参药房的开张与鹤山堂中药店的互补,拓出了一条医药并行,中西药、参药兼营的新路,堪称那个时代兴化医药界空前绝后的盛举。</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郑板桥故居,我第一次来,因为陪专家是重点,所以简单拍了几张照片。</p><p class="ql-block">板桥竹是少不了的,蕨薇其实是个小厨房。</p> <p class="ql-block">蕨薇是个小厨房</p> <p class="ql-block">小厨房,六角小门,迎面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白菜青盐糙米饭,</p><p class="ql-block">瓦壶天水菊花茶。</p><p class="ql-block">真可谓:清淡饮食,养生之道!</p> <p class="ql-block">抱书是个小书房,我没有进去,估计也有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花香不在多,</p><p class="ql-block">室雅何须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者:</p><p class="ql-block">删繁就简三秋树</p><p class="ql-block">领异标新二月花</p> <p class="ql-block">天井南面是厦屋,也称“抱厦”,是座南朝北的三间,是郑板桥父亲郑立庵老先生“教几个小小蒙童”赖以为生的塾馆。郑板桥小时候就跟父亲的学生一起在这里刻苦读书。郑板桥出生于书香门第,他们家世代读书。</p><p class="ql-block">厦屋门额“聊避风雨”为郑板桥成年后所书,表明他的淡泊人生和对官场及社会的不满;也说明板桥先生向往精神自由,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p> <p class="ql-block">板桥故居环境十分古朴优美,庭院中遍植黛竹、幽兰,庭院外环绕着城垣、小桥、流水、深巷、长街,市井繁华。其东南侧不远处为“文峰塔”,西侧不远处便是被世人称为“中原才子”的明代文学家宗臣的读书处百花洲,板桥先生自撰自书一副“东邻文峰古塔,西近才子花洲”的对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0年9月,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历史学家、诗人兼书法家邓拓专程到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和兴化考察访问,在扬州留下了一首将郑板桥盛名与扬州美景紧紧连在一起的七言律诗:“板桥歌吹古扬州,我作扬州三日游。香影廊边饶画意,平山堂上畅吟眸。西湖瘦处情偏好,白塔晴时景更幽。建设高潮今四起,山间风物不胜收。”然而,让邓拓先生魂牵梦萦、念念不忘的是要到板桥故乡兴化亲眼看一看大师的故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1年8月5日,邓拓以北京《前线》杂志社主编身份,冒着高温酷暑,千里迢迢、兴致勃勃地踏上了兴化这方热土,走进了处于平民陋巷中的板桥故居。写下了一首触景伤怀、感慨万分的七律:“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一枝画笔千秋笔,十首道情天地情。脱却乌纱真面目,泼干水墨是生平。板桥不见虹桥在,无数青山分外明。”令人荡气回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板桥一生为官清正,一肩明月,两袖清风,以致他晚年回到兴化竟无安身之所。先是寄居于其侄郑墨在英武桥东北侧现市人武部南侧购置的小屋,自撰自书一块“聊避风雨”的木匾悬于室内,聊以自慰。李鱓看到板桥如此窘迫,于心不忍,遂将自己“浮沤馆”内东北角一幢楼阁式房屋借给他居住。板桥自撰一块“聊借一枝栖”的横匾挂在屋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无家可归的鸟雀,暂借一枝树枝为栖身之地。后来,李鱓在其“浮沤馆”北侧儒学街西首吴家大祠堂巷以北地段构建一座花园小筑——“拥绿园”(即南城内大街“郑家花园巷”内)给板桥居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郑板桥之前的中国书法,基本上各体独立,楷是楷、隶是隶、篆是篆、行是行、草是草,很难融合着写到一起。充其量,也就是把行与结合一下,叫做行楷;把隶与篆结合一下,叫做篆隶;把行与草结合一下,叫做行草;把隶与草结合一下,叫做草隶。独有郑板桥,把楷、隶、篆、行、草完美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前无古人的“六分半书”。</p><p class="ql-block">据传,为了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书体,郑板桥苦心孤诣,经历了漫长的探索,经常在公务之 余,以手指为笔,在自己的腿上划来划去。一回午休后,精神十足的郑板桥,又开始用手指书写,不知不觉间手指划到饶氏的身上,将正在熟睡的饶氏给弄醒了,饶氏不耐烦地说道:“你有你的身体,我也有我的身体,你怎么划到了我的身体上”。郑板桥一听这话,如醍醐灌顶一般,突然间开悟了:是啊,别人写别人的体,我写我的体,只要自己喜欢不就行了吗?就这样,中国书法史上一种崭新的书体诞生了,它石破天惊,打破了各种书体的固有框框和边界,将楷书的端庄之美、篆隶的古朴之美、行书的灵动之美、草书的狂放之美,不可思议地融合为一体了!</p> <p class="ql-block">傅抱石先生这样评价郑板桥:“他的字,是把真、草、篆、隶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综合起来的一种新的书体,而且又用作画的方法去写。这不但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惊人变化,就是几千年来,也从未见过像他这样自我创造、形成一派的”。 </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曾评价郑板桥书法:“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又感觉到苍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连起来看有震地之威,就像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姿啊!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啊!”</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先生高度评价:“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p><p class="ql-block">关于郑板桥,启功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心目中的郑板桥》。在文章的开头,他是这样说的:“我的腔子里所装的郑板桥先生,却是一大堆敬佩、喜爱、惊叹、凄凉的情感。一个盛满各种调料的大水桶,钻一个小孔,水就不管人的要求,酸甜苦辣一齐往外流了。” </p><p class="ql-block">启功先生这样评价:“二百数十年来,人无论男女,年无论老幼,地无论南北,今更推而广之,国无论东西,而不知郑板桥先生之名者,未之有也。先生之书,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用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平视其并时名家,盖未见骨重神寒如先生者焉”,“先生之名高,或谓以书画,或谓以诗文,或谓以循绩,吾窃以为俱是而俱非也。盖其人秉刚正之性,而出以柔逊之行,胸中无不可言之事,笔下无不易解之辞,此其所以独绝今古者”。 </p> <p class="ql-block">佛学泰斗赵朴初先生用集句诗而道出学习郑板桥书画的心得:</p><p class="ql-block">“不仙不佛不贤圣,外道天魔冷眼看;</p><p class="ql-block">十丈长笺三斗墨,几枝修竹几枝兰。”</p> <p class="ql-block">金东门街区,值得一游,这里还有一家油炸豆腐干,外焦里嫩,口味鲜美,尝一口就忘不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