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影(廿一)中国美术馆—美在五岳 意在塑痕 赵振川作品展

ar

<h3>2024.12.26 中国美术馆<br>此次展览精选了钱松嵒、傅抱石、赵望云、何海霞、石鲁、闵叔骞等名家描绘“五岳”的经典之作70余件。这些艺术家以其画笔和刻刀展现了五岳的山脉起伏、云雾缭绕和四季之美。这些作品多维度地呈现了五岳山川的文化与气象,不仅展现了中国大好河山绚丽独特的景色,更表达了人们对山岳的崇敬与向往之情。<br></h3> <h3>《北风南望》《青柯坪》《云台风》《群仙观》<br>黄宾虹 (1865—1955) 1930年作品</h3> <h3>请横幅观看<br>《西岳华山》吴琹qin 木(1894—1953)<br>1948年作品</h3> <h3>《紫云胜境》钱松喦yan (1899—1985)<br>1960年作品</h3> <h3>《徂cu 徕山》(泰山余脉)<br>钱松喦 1962年作品</h3> <h3>《华山风景》司徒桥(1902—1958)<br>1943年水彩作品</h3> <h3>《待细把江山图画》傅抱石(1904—1965)<br>1961年作品</h3> <h3>《华山苍龙岭》吴镜汀ting(1904—1972)<br>1961年作品</h3> <h3>《华山炼铁场》赵望云(1906—1977)<br>赵望云 1958年作品</h3> <h3>《林区写生》赵望云 1961年作品</h3> <h3>《深夜行》赵望云1973年作品</h3> <h3>《晚秋之湖畔》赵望云 1973年作品</h3> <h3>《山高气爽》赵望云 1976年作品</h3> <h3>《华山西安风景》叶浅予(1907—1995)<br>1957年作品</h3> <h3>《华山》何海霞(1908—1998)<br>1995年作品</h3> <h3>《青绿山水》何海霞 1990年作品</h3> <h3>《西岳峥嵘何壮哉》何海霞<br>1992年作品</h3> <h3>《空中楼阁》何海霞 1994年作品</h3> <h3>《华山青柯坪》罗铭(1912—1998)<br>1991年作品</h3> <h3>《将军柏》魏紫熙(1915—2002)<br>1986年作品</h3> <h3>《藏经殿》张仃(1917—2010)<br>1994年作品</h3> <h3>《恒山顶》张仃 2002年作品</h3> <h3>《泰山松》王琦(1918—2016)<br>2003年作品</h3> <h3>《泰山一角》闵叔骞(1919—2010)<br>1960年作品<br></h3> <h3>《华岳松风》石鲁(1919—1982)<br>1974年作品</h3> <h3>《华山北峰》伍霖生(1923—2008)<br>1992年作品</h3> <h3>《岱宗旭日》羊放(1925—1994)<br>1982年作品</h3> <h3>《雁北悬空寺》卢开祥(1925—1996)<br>1982年作品</h3> <h3>《嵩岳秋艳》冯自强(1933—不祥)<br>1975年水彩作品</h3> <h3>1、自作诗《凳泰山》欧阳中石(1928—2020)<br>2009年草书作品<br>2、《岱宗夫如何》朱乃正(1935—2013)<br>2008年书法篆刻作品<br>望岳<br>唐·杜甫<br>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r>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br>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br>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h3> <h3>《塔林夜战》杨延文(1939—2019)<br>1985年作品</h3> <h3>《华岳风骨》周韶华 1981年作品</h3> <h3>《少林古柏》王岩章 1983年作品</h3> <h3>1、《行书清吴慈鹤题登封嵩山嵩阳宫联》<br>米闹 2012年作品<br>2、《望岳》 叶培贵 2005年作品<br>3、《马三才咏泰山诗》程风子(1962—2019)<br>2008年作品<br>4、自作诗《登泰山游东海归途感赋》<br>周俊杰 2007年作品<br>5、《衡山诗刻》刘云泉 2009年作品<br></h3> <h3>《华山松韵图》熊海 2011年作品</h3> <h3>《岳麓山爱晚亭》吴自忠 1978年作品</h3> <h3>亚明1960年作品<br>《华山北风》、《华山》</h3> <h3>朱馨欣1980年水彩作品<br>《岳麓山》、《嵩岳塔林》<br></h3> <h3>1、《华山》摄影作品<br>2、《岳麓山》李平凡(1922—2011)<br>1972年其他画种作品<br>3、《嵩麓将军柏》梁育湘1979年版画作品<br>4、《衡山》 曾景初(1918-2001)  <br>1962年版画作品<br>5、《南岳水库》曾景初 1962年版画作品<br><br></h3> <h3>《泰山林荫》刘宝纯(1932—2023)<br>1981年作品</h3> <h3>《丘壑无言》张志民 1998年作品</h3> <h3>《西峰下有青柯坪》龙瑞 1984年作品</h3> <h3>刘罡gang2016—2019年作品<br>《海岱朝宗》《志在高山》《万峰最深处》</h3> <h3>《雨后秋山》胡芳1982年作品</h3> <h3>《五月华山》吴为山2024年作品</h3> <h3>“意在塑痕——申红飙、李迅、陈继龙雕塑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br>本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策划与研究专题系列展,展出申红飙、李迅、陈继龙三位雕塑家的部分代表性作品40余件,题材涵盖英贤人物、民族生活、文化传承等。通过这些作品,观众可以了解到艺术家们在创作方面所表现出对传统与当下的审思与探索。</h3> <h3>《马克思》吴为山2018年作品</h3> <h3>申红飙,1968年生于沈阳市。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硕士导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雕塑创研班学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收藏。<br>申红飙作品展<br>《阿木霍勒》《马头琴》《长调》<br>《呼麦》《蒙古舞蹈1——2》</h3> <h3>申红飙作品<br>《歆xin 嗅》《状态》《飞奔的阿吉勒噶》<br>《蓦mo勒得赫》《萨日勒》</h3> <h3>李迅作品<br>李迅,1969年生于乌鲁木齐市。现任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雕塑创研班学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单位收藏。<br>《巴里坤的母亲》</h3> <h3>《记忆中的微笑》</h3> <h3>《天使的唇印》</h3> <h3>《国之脊梁——黄大年》</h3> <h3>《时代楷模——周永开》</h3> <h3>《 渡 》</h3> <h3>《或是云烟或是梦》</h3> <h3>《图穷匕见》</h3> <h3>《最后的驯鹰人》</h3> <h3>《津门四老》萧心泉、刘奎龄、刘子久、刘子清</h3> <h3>陈继龙,1980年生于黑龙江鸡西 。现任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雕塑创研班学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中国艺术节等展览,被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br>陈继龙作品<br>《旭日东升》《芳华》《见山见水》</h3> <h3>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h3> <h3>温良恭俭让:处事得当、才能卓著、遵纪守礼、表里如一、学识丰富于国有利。</h3> <h3>此次共有48件(套)(实物118件)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清书画精品亮相北京,为社会公众呈现古代岭南美术发展历程。藏品不乏国家一级、二级文物,珍贵文物占比达到80%。吴门画派、松江画派、浙派、新安画派、金陵八家等代表人物的作品真迹皆在此次展览中。岭南古代书画名家的代表作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透过这些作品,不仅能从中看出吴门与扬州等画派对岭南画家的影响,也能看出广东近现代讽刺漫画的滥觞。</h3> <h3>梅柳寒江双雁图轴 明代<br>此作曾被视为北宋崔白的作品流传,后经专家鉴定为明代宫廷绘画。由于明代宫廷崇尚两宋院体画风,不少宫廷绘画被后人挖去款印,冒充宋画牟利。此作画风接近吕纪一路,尤其是树干的用笔粗豪劲挺。<br>作品中梅花和柳枝之间有三只麻雀,两只鹭雁一只在睡觉,一只警觉地看着树上的麻雀。柳树干上积雪在融化。有动有静。<br>此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h3> <h3>群仙图轴 郑文林(明代)<br>此画描绘了一群仙人聚会的情景。画中巨松虬龙般的枝干贯穿于画幅,极富动感和气势。此画作者郑文林的画风,代表部分后期浙派画家突破院体画风的禁锢、走向狂草式的放逸画风。<br>仙人们三三两两聚于松树下,表情生动情态各异,有聊天下棋,有的展示仙术,犹如寻常百姓聚会玩乐热闹活泼。</h3> <h3>局部</h3> <h3>《停琴听阮图》轴 仇英(明)<br>展现竹林七贤题材“嵇康抚琴”和“阮咸弹阮”的经典画面。此图用笔工致细腻,设色清新雅致,作品极具文人蕴藉的气息,乃仇英淡雅设色山水之杰作。</h3> <h3>《崇岗曲涧》图扇面 董其昌(明代)</h3> <h3>仿高克恭云山图轴 王鉴(明末清初)<br>王鉴以临摹古画见长,风格苍莽浓润,明秀高雅。</h3> <h3>《湖石翠禽》图轴 八大山人(明末清初)</h3> <h3>《金陵八家山水图册》吴宏、高遇、王㮣gai、高岑cen、樊圻qi、龚贤、顾文渊绘,周亮工、龚贤题(明末清初)。<br>此册为金陵画家精品。画页尺寸基本相同,各画家画风虽然各异,但气息相近,确有“和而不同”之趣,推测可能是应某人之邀而作。册中还有龚贤和周亮工题跋。原为广东颜世清旧藏,婊边上还有近代任振庭的鉴藏印。</h3> <h3>《二瞎图轴》 苏六朋(清代)<br>此画中两位盲人,一位衣衫褴褛,肩上竹袋装着梅花,另一位瘦骨嶙峋,一手捧葫芦,一手持拐杖。这些物品让人联想到八仙中的蓝采和和铁拐李的法宝,将两位仙人以贫贱者到形象现世,也许是别有深意。</h3> <h3>松梧高士图轴 苏六朋(清代)<br>高士在看书童洗砚,还有个书童在烧水,高士身旁有书籍和扇子,一双红鞋。<br>士人穿红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士人穿搭中红色鞋子是一种时尚搭配。‌在明朝,士人的穿搭非常讲究,尤其是在画像中可以看到,许多士人穿着淡雅的道袍,但脚上却搭配着鲜艳的红色鞋子。</h3> <h3>局部</h3> <h3>草龙珠杖图轴 恽寿平(清代)<br>葡萄又名“草龙珠”。<br>此图没骨法表现的淋漓尽致。葡萄架的叶子是欣赏的重点。<br>没骨法是一种中国画技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画物象,而不使用墨线勾勒轮廓。‌这种技法不需要打底稿或拓描,强调运笔和设色的融合,以达到含蓄的表现效果。‌</h3> <h3>局部</h3> <h3>林泉高勉图轴 文嘉(清)<br>此作乃文嘉赠与其友人篆刻家王少微的山水精品,纯以水墨写就,细腻精微,韵味悠长。</h3> <h3>陈献章、湛若水像轴 苏仁山(清代)<br>苏仁山擅画人物,造型简拙、夸张、奇异,不同凡响。十九世纪时,扬州画派黄慎在岭南颇受欢迎,其以狂放草书入画的方式拓宽了岭南画家的视野。苏仁山亦擅以草书笔意入画,用笔恣zi 肆挥洒,胆气十足。此画描绘了岭南两位大儒——陈献章和湛若水,两位学者形象放浪形骸,洒脱不羁,与其说是为前贤画像不如说是苏仁山的自我映射。</h3> <h3>拟董其昌山水图轴 苏仁山(清代)<br>苏仁山擅画人物,造型简拙,夸张奇异,不同凡响。此图是苏仁山29岁时所作,构图平缓,笔墨松秀微淡,确如题款“拟董玄宰画法”,带有几分董其昌山水画的风韵。画上题诗则集临文徵明的楷书,劲挺秀雅。由此可见苏仁山在学习文徵明、董其昌等传统画家方面所下的功夫。</h3> <h3>《爱梅图》 黄慎(清代)<br>黄慎常作赏梅题材,这也是文人日常风雅生活的写照。写意人物多半工半写,面容精致,神态逼真,服饰衣纹多以草书笔法写就,潇洒简练,稚拙生动,雅俗共赏。</h3> <h3>《芦花芙蓉图》轴 恽寿平(清代)<br>此画以淡彩绘芦苇及衬景,烘托出芙蓉娇妍的色彩,花朵染色轻透,工写结合,充分展现了高超的写生技艺。</h3> <h3>竹石寒梅图轴 金农(清代)<br>“扬州八怪”之一。<br>此作品以湿墨写梅干,以淡墨细笔圈花点蕊,掠施浓墨点苔,湖石则用干笔轻擦。造型古拙,疏密有致,意趣清幽。画幅上方抄录其好友历鹗两首诗,浓墨古拙,别具一格。<br>扬州八怪是指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他们分别是:金农、郑燮(郑板桥)、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br>扬州八怪出身贫寒,生活清苦,书画成为他们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他们的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不落俗套,因此被称为“八怪”。</h3> <h3>千树寒梢shao 图轴 罗聘(清代)<br>细赏,一根根枝条有始有终,疏密有致。</h3> <h3>《行书天大乐始八言联》 康有为(清代)<br>书文:天大故高海深益下,<br> 乐始已纵月晚犹明。</h3> <h3>《行草书甘泉洞诗轴》 湛若水(明)<br>地藏天设几千年,合有神明启震川。大院豁然临大路,人间始信有壶天。右甘泉洞四绝,为静翁书。甘泉。</h3> <h3>为不能到现场友人们截图,供欣赏!</h3> <h3>赵振川山水画作品展<br>时隔30年,画家赵振川再度在中国美术馆开启个人山水画作品展,其中包括中国美术馆馆藏3件,山水画精品52件。这位从西安走出来、寄情于山河岁月的画家,将秦岭、陕北高原及关中大地的风貌描绘得惟妙惟肖。<br><br>《九曲黄河》 1988年作品 中国美术馆藏</h3> <h3>赵振川1944年生于陕西西安。自幼生活在艺术氛围极浓的家庭,随父赵望云学习中国画,受教于石鲁、何海霞、方济众。在中国画上深得其父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授教心传,并受师兄黄胄、方济众等影响。中国画专业创作至今。画风于厚重深沉中不失灵动,宏阔幽远中更饶意趣。<br><br>《好大雪》1996年作品 中国美术馆藏<br>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h3> <h3>《陕南午子山写景》1991年作品<br>中国美术馆藏</h3> <h3>《三月茶山人忙时》2017年作品</h3> <h3>《路医生出诊图》2021年作品</h3> <h3>《林泉鸭戏图》2020年作品</h3> <h3>1、《终南初秋》2020年作品<br>2、《岚河西侧好山水》2016年作品</h3> <h3>1、《厚土》2017年作品<br>2、《狼牙沟节奏》2020年作品</h3> <h3>1、《山溪双桥》2018年作品<br>2、《造化之力》2020年作品</h3> <h3>1、《曾登此峰》2019年作品<br>2、《筒笔写祁连之韵》2020年作品</h3> <h3>1、《度假图》2019年作品<br>2、《逸笔写祁连》2019年作品</h3> <h3>1、《拖泥带水一笔墨写巴山最适》2019年作品<br>2、《笔断气不断可得空灵》2020年作品</h3> <h3>赵振川2010——2012年作品<br>《雪后》《秦岭小景》《荷塘秋趣》《黑龙口山中印象》《雨后》《山色有无中》《归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