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昵称:梧桐细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美篇号:73729648</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11月27日,我与家人踏上了一次特别的旅程,目的地是位于云南省的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这里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重要标志,更是我们2024年旅行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美好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天文科普教育基地。这里四季如春,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故被称为“回归之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回归线又名夏至线,每年夏至时,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北回归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存在的线,它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即北纬23°26′,太阳直射点自南移至该纬线时,折而往南返回,故称“北回归线”,又称“太阳转身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方便行程,我们选择了地理位置较近、环境清幽的“北回归线酒店”入住,离景区正门直线距离仅几百米。踏入这片神秘的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根形似直插云霄的“大管道”,它们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与天空的不解之缘。周围绿意盎然,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酒店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上山可以从这里徒步也可以坐魔毯。但我们决定驱车绕道后山直奔山上的景区正大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穿过一条蜿蜒的公路,我们来到了标志园的入口处。入口大门由一个蓝黄两色的大写的T与一道椭圆的粉色大拱组合而成。据说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地球的公转轨道,半椭圆形的拱门象征着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天穹轨迹,延长的T那一横则像展开的翅膀,寓意着勤劳的墨江人民在北回归线上腾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整个建筑设计简洁明朗,黄色与蓝色拼成的墙体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抬头望向拱门,“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那一刻,我仿佛站在了连接天地的轴线上,感受着自然界的奇妙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回归线依山而建,呈阶梯式,景区依山傍水、鸟语花香、风景宜人。10厘米宽的北回归线标志呈东西走向贯穿整个公园。从山脚到山顶有多个与天文和地理相关的景点:如回归之门、太阳之路、夸父追日、日月交辉、日晷计时、窥阳塔、主标馆、双胞胎文化广场等15组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北回归线的位置和天文现象,还融合了园林艺术和民族文化,是一个集科普、文化和旅游于一体的主题公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北回归线标志园俯瞰图(上)和夜景图(下)</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图片源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避免爬坡上坎带来的劳顿,我们没从正门入,而是直接开车到了山顶。来到一个心形图案前,我驻足良久。这幅表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的风采,更传达了团结一心、共同追梦的美好愿望。站在这幅作品前,我仿佛听到了五十六个民族的歌声交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往前行,“北回归线——墨江”这几个字醒目地刻在牌子上,提醒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这里是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分界线。站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感与庄严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沿着指示牌前行,一座高大的圆柱体建筑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那就是主标塔。上面写着</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云南省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b><b style="font-size:22px;">几个大字,并在下方标注了经纬度坐标。顶部还镶嵌着一个球状物,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拍照。这座主标塔不仅是地理上的标志,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见证。站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主标塔是为了纪念北回归线而特别设计的地标之一,可谓是别具匠心:金色的圆柱体上清晰标注了北回归线和赤道的位置,每当阳光直射球体时,便会产生令人惊叹的光影效果,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停下脚步,仔细观察着塔身。这座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连接天与地的桥梁,让人不禁思考起宇宙的奥秘与生命的真谛。背景中,几位游客的身影若隐若现,为这静谧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生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行走在北回归线上,每一步都踏着光的轨迹,追寻着太阳的足迹。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北回归线标志塔下。我与弟媳在这历史性的时刻站在塔前亲密合影留念,背景墙上还有两个象征双胞胎的吉祥物,为这庄严的场景增添了几分温馨的氛围。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留下的是永恒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塔下方的左侧,木制结构上悬挂着介绍北回归线观测点情况的牌子,牌上写着:主标馆外观为半个地球的形状,上面的两条线分别标识北回归线和赤道在地球上的位置。每年夏至日正午,日光穿过23.26米的主标塔窥阳孔直射到塔内的小铜片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北回归线上“立杆不见影”的天文奇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俗地说便是:每年夏至日的13时14分59秒,太阳垂直照射在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上,形成蔚为壮观的“日上中天,立杆无影”,竖在主标志塔前的7根杆子,直观地向人们展示了“立杆不见影”的天文奇观,那一刻“立杆无影”现象无处不在,你甚至找不到自己的影子。过了一会儿,影子出现,且越来越长,太阳转过了身,掉头由北向南慢慢归去。因此,这里被人们称为“太阳转身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还结合古代“十月太阳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精确展示北回归线的地理位置及变化,使人们每年夏至均可在此“捕捉”到“立杆不见影”的天文奇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接着我们来到另一块标牌前,上面写着“神奇的北回归线”,并用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北回归线穿越的全球四大洲19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北回归线将墨江这座哈尼族县城一分为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标志园内还有一个地球模型,这个模型展示了北回归线的形成原因,对帮助游客理解北回归线的天文现象和地理特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地球仪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而我们,正是这些故事的见证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曾只在书本中见到过的日晷就静静地伫立在这里。它不仅是计时工具,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这一刻,古今交融,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汇,让人沉醉不已。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阅读着下方关于其用途及读数方式的介绍,我不禁对先辈们的聪明才智肃然起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游览过程中,看到一块指示牌上写着“想你的风吹到了北回归线”,这样的标语让人感觉既温馨又充满诗意,让人忍不住驻足停留。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真的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情感联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远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们带着好奇心走了过去。原来这里竖立着两根柱子,左边写着“北温带”,右边写着“热带”,每个人都想亲自去感受一下同时站在不同地带的感觉。怀着一颗好奇之心,我小心翼翼地把两只手放了上去,站在两根柱子之间,这一刻,我仿佛站在了两个世界的交界处,感受着不同“气候带”带来的独特风情,体会到了地理的奇妙与自然的魅力。北回归线将世界划分成了不同的区域,但在这里,它们和谐共存,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独有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西主标塔”往“东超越塔”的方向前行,前方是一个圆形水池,中央两个各重16吨的大理石球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每年夏末秋初、太阳、月亮、地球公转和自转到同一条线上时,在墨江就会出现太阳还没有落山月亮便已升起,在日光和月光的照射下,两个大理石球产生的投影会重合在一起,由此形成“日月交辉”的天文奇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园区的水池边上,我们看到了两个特别的标牌,左边写着“温带”,右边写着“热带”,北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这两个标牌不仅展示了北回归线的地理意义,也体现了不同气候带的特色,很多植被、气候类型在这条北回归线附近渐变,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站在这里,我仿佛穿越了不同的自然环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多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从东超越塔回望西主标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面的“北回归线超越塔”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金色建筑结构,上面写着“中国墨江”、“北回归线”、“穿越北回归线”的字样,并标注了纬度坐标。这座建筑不仅是地理上的标志,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见证。站在这里,我仿佛触摸到了时间的脉络,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观景台上聚集着许多游客,他们或拍照留念,或远眺美景。站在观景台上,可以俯瞰整个园区的风光,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座建筑不仅美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站在建筑前,每一位游客都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色螺旋塔下,我仰望着这座壮观的建筑,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背景中的绿色植物和蓝天白云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站在这里,仿佛可以听到时间缓缓流淌的声音,感受到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穿越北回归线的时刻,仿佛自己穿越了时空,内心的感觉奇妙无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墨江北回归线,是地理的奇迹,也是自然的诗篇,是时间的轨迹与大地的交汇,它静静诉说着季节的变换与岁月的流转,每一刻都充满了神秘与深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外,墨江还被誉为“双胞之城”,因为其双胞胎出生率高达到8.7‰,远超世界平均概率2‰的比例。这种奇特现象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相关。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内的“双子星广场”的双胞胎雕塑就象征着双胞胎文化的独特现象和人们对生育双胞胎的美好愿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墨江有1200多对双胞胎人口,官方做过数据统计,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双胞胎之城”,每年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祈福生双胞胎,还吸引了无数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和探索这人类的不解之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内还有很多集观赏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景点,限于篇幅,恕不一一介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墨江北回归线,是诗意与远方的交汇点,是天地之间的一条隐形纽带,连接着南北的温情与故事。站在墨江北回归线之上,仿佛能触摸到时间的脉搏,领略到宇宙的壮阔。这是一次充满惊喜与收获的旅行,它不仅让我领略到了自然之美、感受到了文化之韵,更让我在科普教育中收获了知识与智慧。我相信,这次旅行必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段难忘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致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