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 林敏</p> (一)简单的快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听着群里播音员的诵读, 温暖的声调回荡在耳畔。重新拿起《诗经》, 逐句朗读。第二天午餐后,在长廊上练读。王泽铭跑过来,“林老师, 你在读什么呀? ”“我在读诗, 我读一遍,你听听。”“这首诗里有好多地方都是一样的呀。”“是的,你想不想试试呀? ”“好哇! ”我带读了两次,他就读得很流畅啦! 录了一次,我问,“你感觉怎么样? ”“我感觉我读得很好。”就这样,我的诗经诵读作业也完成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下午把我们合作的诵读音频发给王妈妈, 请她也欣赏一下小朋友稚嫩的声音。晚上QQ里弹出王妈妈的消息:好棒!听了好几遍,感谢您用声音的魅力开启了孩子的“文学之旅”。王妈妈把我们的音频配上漂亮的插图和字母, 成了一个很棒的视频作品。晚间, 我把这个作品发到视频号里,有更多的朋友、同事和家长来浏览。许久没有联系的朋友们,又在视频号聊上天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瞧瞧, 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小朋友看到我读书,我约他一起读,收获了小朋友的开心。晚间顺手发给家长欣赏,收获家长的开心。家长做成小视频,成了我今天的小确幸。更没想到,音频发到信南山学习群后,张老师将我和小朋友的诵读推给了大群老师们,更多人能听到我们的声音,这又是新一天的开心事了。认真诵读,真好。</span></p> (二)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早上刷到一则关于朱鹮的小视频,想起了去年带孩子去湖北剧院看的舞剧《朱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有了人类的保护,朱鹮种群又活了过来。活的不是一种鸟,而是一种能够让人心温润轻盈的生命。美好的事物,大都具有这样的质地,让你内心热烈,挚诚,又柔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在留言里,我看到了这样的表达:</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棵开满朱鹮的树;远山,疏枝,栖鸟,村落,中国,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这些意象,无论是来自古典还是现代诗歌,每一个都可以让人静静地生出一朵花来,只要你愿意,因为是中国人。那些意象像篆好的印章,不知是哪一天印在我们的心头。周五是个好日子,有即将到来的双休可以喘息,还有这偶然得到的片刻宁静。</span></p> (三)和孩子一起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桃夭》这首诗实在美好,适合女孩子们诵读。领着孩子们朗读,制成漂亮的视频后,我也邀请愿意抄写的同学来写一写这首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今年三月在美术班,和女儿一起上了堂亲子课,主题是“桃花”。小易老师讲了一会儿构图,然后给出几张线描图,让我们自己选择喜欢的一枝来做增删,在漂亮的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桃花。我的画面呈现的是左右没有呼应的两枝,显得很局促。相比之下,女儿能自如画出自己想要的花枝,想好就画,毫不犹疑。这和她几年来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体验是分不开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不是年龄大,审美就一定强,美是有自己的规律的,除非你了解过它。这是亲子课给我的启发。右图是女儿画的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几个字是我从网上搜了个帖,她照着临的。</span></p> (四)和家人一起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诗经诵读活动开始,我就在家庭微信群发了个学习通知,约着全家一起读。这个提议得到全家人的响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我们姐妹仨,分别在三个城市生活,大姐住上海,二姐居苏州,我和娘亲留在武汉,平日都在群里寒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11月4日,我家的微信群比往常更热闹。二姐连发三个大拇指表示同意。妈妈也点赞:好呀,带着我们学习。大姐最早进入学习状态:君子好求,我一直读四声,错了几十年。第三周开始,又有了新花样,要抄写了。我的家庭微信群也有新玩法。我把自己写的《卷耳》和录音发到群里,得到妈妈和姐姐们的表扬,大姐很快就把自己抄录的作品和录音发到群里。大家互相点赞鼓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记忆中,我们姐妹仨好像小时候都没这么仔细看过对方写的字。现在人到中年,姐姐们一个已经退休,一个接近退休。看着群里彼此的字迹,一时竟觉得好神奇。顿时觉得我的家人们都很爱学习呀!</span></p> (五)和学生一起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这周学习《鹿鸣》,想起了我先后带过的两个班,两个班的中队都命名屠呦呦中队。先后都做过和“呦呦”有关的学习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教高年级的孩子,就在班级“每周一诗”里设计了呦呦主题。学生们从诗经开始,找寻诗歌里的“呦呦”。(左图是杨周婧萱同学和张子璐同学出的第一期和第二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教一年级时,就领着孩子一起读《神奇的小草》,讲述屠呦呦的故事。记得当时我把稿子缩写了后交给芷逸练读,没想到近3000字的故事,她竟然背了下来。晨读时间,我们师生的诺贝尔小组完美呈现,真是认真带来的惊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而今,再领一个班的小朋友读《鹿鸣》,那些美好的画面又涌上心头,希望又带给这群小朋友和自己不一样的经历。光阴流转,我们从诗歌中汲取美与善,同时也创造了生活中的善与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