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敦煌》观展影像

qsy

<p class="ql-block">《何以敦煌》中华艺术宫敦煌艺术大展。</p> <p class="ql-block">参观者路过大型地毯都会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致青春》敦煌壁画临本选集——10个人,第一代敦煌“临摹匠”“画壁者”的故事,80幅大师画作,堪称文物级别的敦煌画临摹精品,他们以青春为祭,让光芒敛藏,只为让敦煌活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铜制菩萨头像</p> <p class="ql-block">仿真洞窟里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勇士脚踩胡人</p> <p class="ql-block">勇士脚踩胡人</p> <p class="ql-block">洞窟藻井</p> <p class="ql-block">笫258洞窟</p> <p class="ql-block">第259窟,北魏——禅定印坐佛像,佛像神情恬静和悦,露出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表现出禅定特有的空灵意境,是莫高窟早期彩塑代表作之一,此画也被誉为中国的“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第272窟,北凉——听法菩萨,上下四排二十身,舞姿优美,动态各异,这些菩萨的舞姿有拧腰,侧目,弄指,翘脚等动作,明显受印度舞蹈风格的影响,色调热烈明快,是典型的西域画的凹凸之法。</p> <p class="ql-block">第263窟,北魏——这幅降魔变画面展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深入禅定即将成道,魔王率领魔女魔军扰乱佛法的场面,释迦不动声色使用法力将魔女变老妪,施降魔印,垂直按地,降服魔军 。</p> <p class="ql-block">六字真言碑,元代——故宫博物院收藏,此碑身中央刻四臂观音像,观音像上下左右刻有梵文、藏文、西夏文、汉文、八思巴文、蒙古文共六种不同语言,汉文字为“唵、嘛、呢、叭、咪、吽六个字,其佘五种文字也皆与汉文同义,即六字真言。</p> <p class="ql-block">第428窟,北周——萨埵太子故事画三幅,画中内容出据《贤愚经·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故事内容为宝典国国王大车的三个太子一日入山狩猎,见一母虎带领数幼虎,饥饿逼迫,欲食其子,三太子萨埵欲以身命救其饿虎,俩兄长最终在山崖下找到萨埵残骸,惊恐悲恸回宫禀告国王,三幅画展现了11个生动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第148窟,盛唐——卧佛,释迦牟尼的涅槃像,长14.7米。</p> <p class="ql-block">第263窟,北魏——菩萨及飞天</p> <p class="ql-block">第329窟,初唐——托莲飞天</p> <p class="ql-block">第329窟,初唐——伎乐飞天</p> <p class="ql-block">塔柱四面凿龛,正面开一大型圆券龛,內塑释迦坐像,龛外左右各塑一尊胁侍菩萨,后面壁下层龛内塑释迦苦修像,左右后各开上下龛,塑禅定佛像,上层为一佛四菩萨,下层为一佛二菩萨,</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倚坐像和左右各一胁侍菩萨。</p> <p class="ql-block">手印——在佛教艺术中,佛陀、菩萨所展现的不同手势被称为“手印”,这些手势的外相(手印)与佛陀菩萨内在的心念有着深层的联结,因此也可以被视为是佛、菩萨的另一种表情与语言。</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4窟,元代——并坐说法图,文殊,弥勒作菩装,侧身两面相对说法,菩萨造型表现出藏密画风以及尼泊尔、印度画风的某些特点。</p> <p class="ql-block">第172窟,盛唐——观无量寿经变,这幅画表现的是一座大型寺院里的净土法会。(摄局部)</p> <p class="ql-block">第205窟,盛唐——说法图,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须弥形莲台上,手结说法印,周围众弟子,众菩萨侍立供养,前有护法金刚二身,下有伎乐队。(摄局部)</p> <p class="ql-block">第328窟——供养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第205窟,初唐——菩萨坐像,面部及双肩,足部虽有残毁,但那微倾的头部,挺直的腰身,丰滿而富有弹性的肌肤,贴身的长裙,以及垂挂于莲座四周的裙裾,尽显菩萨青春活力和安祥自信的神韵,为唐代圆雕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第194窟盛唐——菩萨立像</p> <p class="ql-block">第61窟,西夏——炽盛光佛,此画依据《佛说无比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消灾吉祥陀罗尼经》绘制,炽盛光佛即金轮佛顶尊,从佛身毛孔能放射炽盛光明,主消禳灾难,表示织盛光佛在天巡游,随时随地消灾祛难,降福人间,唐代起其造像就广为流传。(摄局部)</p> <p class="ql-block">第66窟,盛唐——观音菩萨像,观音菩萨面如滿月,启唇微笑,情态乐观,正面垂视下界的信众,是观音造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身。</p> <p class="ql-block">第220窟,初唐——舞乐图,采自《药师经变》下部的舞乐图,乐队二十八人,舞伎两对始终在小圆毯上旋转腾踏(胡踏舞),中原的和从西域、国外传入的乐器二十多种,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舞乐图,场面宏伟,色彩绚丽,线描豪放,神采生动。(摄特写舞姿)</p> <p class="ql-block">第329窟,初唐——夜半逾城,此画描绘释迦作太子时,力求“解脱”之道,立意出家,夜半乘马逾城,入山修行的情景。太子带宝冠,乘马握缰,天神托马蹄,马前有骑虎仙人开道,后有天女,力士护卫,伎乐飞天奏乐散花,云彩飞动,天花旋转,一派跃动的境界。(掇局部)</p> <p class="ql-block">第329窟,初唐——乘象入胎,此图表现摩耶夫人夜梦菩萨乘六牙白象前来投胎的情节。大象脚踏莲花,天人承托奔腾与空,象前有乘龙仙人引导,后有天人护卫,成群伎乐飞天奏乐散花,披巾飘带引风飞舞,天花乱坠。(摄局部)</p> <p class="ql-block">线描飞天简单明了流畅飘逸。</p> <p class="ql-block">洪辩告身碑,唐代——洪辩高僧圆寂后,其弟子及族人所立(嵌于藏经洞西壁)。王道士名圆禄,湖北麻城人,外出逃难到肃州(今酒泉)防营中当兵,退伍后在酒泉出家当了道士,后来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云游到敦煌莫高窟,在莫高窟清除洞窟流沙,供奉香火,布道募化,修建道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并将此碑移于第16窟甬道。</p> <p class="ql-block">洪辩高僧塑像</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16窟,五代——曹议金及侍从供养像。</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19窟,五代——曹元忠父子供养像。</p> <p class="ql-block">第61窟,五代——女供养人,此窟是五代时期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与妻浔阳翟氏开建的功德窟,这4人分别是窟主曹元忠的母亲、姐姐等人。</p> <p class="ql-block">第130窟,盛唐——都督夫人礼佛图,一幅以人物为主题的贵族妇女礼佛图,图中钗光鬓影,绮丽纷陈,为保存至今最为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p> <p class="ql-block">唐朝女子以胖为美,脸庞较大,因此喜欢在脸上装饰图案,都督夫人点了眉心和梅花。</p> <p class="ql-block">第249窟,西魏——狩猎图,这是敦煌壁画中最生动的狩猎图之一,图中有猎人投枪高举,驱马穷追,猎鹿,射虎和受惊的野牛,鹿群奋蹄奔命,猛虎越山跃谷扑向猎骑,受惊的野牛(白描)一边奔跑,一边回头张望,勾勒出一幅穷追恶跑,生死相搏极富动感的精彩画面。</p> <p class="ql-block">第9窟,晚唐——女供养人</p> <p class="ql-block">藏经洞纸画——六位菩萨分别为:地藏菩萨,常悲菩萨,龙树菩萨,施罗尼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藏菩萨。</p> <p class="ql-block">藏经洞绢画——纸绢类文物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存,实属不易,它反映了不同朝代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情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社会生活,价值取向和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携虎行脚僧,绢本着色,唐代——法国吉美博物馆藏,藏经洞有绢纸绘画14幅,这件是藏经洞绢画中表现世俗僧人的精品,保存了与虎为伴,背经囊远行的主要特征。</p> <p class="ql-block">降魔成道图,绢本着色,五代——法国吉美博物馆藏,这件表现佛传故事中降魔成道的场景,结跏趺坐释迦像手结降魔印,佛周围都是姿态各异的魔军恶鬼进攻佛陀和被其降伏皈依的情节。</p> <p class="ql-block">展馆长廊上展示的洞窟藻井</p> <p class="ql-block">数字藻井图</p> <p class="ql-block">先驱足迹——1937年时任西安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西北文物委员会委员李丁陇,独自一人在敦煌探险,并临摹壁画一百余幅,1939年在兰州、西安、重庆等地举办了敦煌壁画临摹展,自此开启了中国画家们临摹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的序幕。张大千于1941年举家前往莫高窟,从1941至1943年考察、临摹石窟壁画276幅,并于1943年在国内多地举办壁画临摹展,并出版画册《大风堂临摹壁画》。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有志青年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远赴戈壁沙海,创办了国立敦煌研究所,伴着大漠戈壁,土屋油灯,在这里扎下根来,开创了敦煌石窟保护,临摹和研究的基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