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佛在心中</p><p class="ql-block"> 吴志云</p><p class="ql-block"> 我最欣赏的佛教之处是宽容,可以这宗那宗并列,可以黄庙青庙共处,可以四众弟子同参。这在教派林立的西方就不可思议,若干年来纷争不断,甚至引发砍砍杀杀。相比之下,佛教徒极少因信仰而杀人,因信仰而流血。佛教是一种宽容的信仰,慈悲的信仰,善意的信仰,大度的信仰。由此,佛家将“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象征为脱离尘俗、往生净土的理想境界,就别有一番诗情。</p><p class="ql-block"> 地藏菩萨不仅具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大愿力,而且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具有很大的缘份。</p><p class="ql-block"> 佛的智慧,既不在时间之后,也不在空间之后,它自然闪烁,带着永恒意味的光泽。</p><p class="ql-block"> 参禅得悟的人,他的那烦躁暴戾的心会慢慢归于平静。心平静下来,世上的事该想的都已想过,该背弃的都能背弃,心中无“碍”一身轻,心中有“佛”天地宽。</p><p class="ql-block"> 谁说不会为一片绿叶绽开而欣喜,谁说不会为绿叶的衰老而伤悲?赵朴初老先生倡导的人间佛教,字字句句都具人文精神之真谛。</p><p class="ql-block"> 一阵风吹动了台上的旗幡。一位僧人说:“看,风把旗子吹飘起来啦。”另一位僧人说:“我怎么没有感觉到风?那是旗子自己在动。”各执一词的争论,引起又一位僧人的注意,他说,“都别争了,依我看,既非风动,也非幡动,那是仁者你们的心动!”说出中国佛教史上这一句石破天惊之语的僧人,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p><p class="ql-block"> 慧能还说过,“一念善处即佛,一念恶处即魔。”他劝导信众弟子,“但向己求,莫从他觅”,道出了“佛在心中”的要秘。</p><p class="ql-block"> 学佛的人一旦领悟了这些佛理,那么,就能感觉那一束束阳光触摸青草时发出的柔柔声响,感觉到纷繁的世界被草原淹没后的空寂清静,感觉生命所述说的未曾感知过的种种情绪,及至忘却三界之外四大皆空后的上苍之月阴晴圆缺,做到生若春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佛教童话真感人:托着空巢的钵盂,一只小鸟在化缘。小鸟不是为自己果腹,而是想化着一株幼苗,期盼生长一片家园,不让老树再走街穿巷;想化来一阵清风,卷走弥漫在天空的烟雾,把蓝天还给自由的翅膀;想化作一场春雨给错乱的沙漠,让犯罪的沙尘都围坐在古堡下忏悔,让嫩绿的小草欢快地跃上山岗……鸟儿有情有义,鸟儿可亲可敬。</p><p class="ql-block"> 学着这灵性的鸟儿,让我们人类都去“化缘”:化一朵鲜花,开在艳阳的庭院,让春天永驻;化一块净土,筑起理智的大坝,不让纵欲渗入每一种虚妄;化一朵洁白的云,疏浚天空、江河和所有蒙尘的眸子;化几只蜜蜂、蜗牛、青蛙、蝴蝶,融入绿色的人文生态,留驻失而复得的文明家园。</p><p class="ql-block"> 现在都说佛教是文化,其实这是一种方便说法。确切地讲,佛教是透过文化现象——比如音乐、建筑、雕塑等形式、形态表现出来,但文化绝不是佛教或佛教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说法,佛教是教育,这也是方便说法而已。正宗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始在佛教传入东土之日,滥觞于绵绵中华文化史册而独树一帜。正规的佛教教育,也是从佛教西来的第一部经典的开篇第一句始,潜移默化于两千多年的人类发展史上。佛教文化和佛教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历史已经作了肯定,并将在法律的卫护下继续保持其应有的地位,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佛教在当今社会到底起什么作用?一纸经文,既不拥有权利,又不拥有财富,更不具有现代化的武器和任何世俗的手段,何以能驱动成千上万的人为之倾倒,且延续二千多年而不衰?它又是通过什么赋予不计其数的人们的观点和行为以新的形式呢?这算不算作一种文化现象或教育结果?这确实令人揣摩。</p><p class="ql-block"> 其实,按相对论的观点,佛教所起的作用,与其它教育形态一样,是有限的,没有必要去人为夸大,也没有必要去任意诋毁。纵观千年中国佛教史,它对人的感化作用、对社会的潜移默化作用,既是客观的,又是现实的。但它并不能制止战争和流血,遏止丑恶和腐败,终止社会的颓败风气。就像道德的作用,只能作用于有道德、讲道德、守道德的人,不讲道德而冥顽不化者,道德又奈他何?宗教的作用,只能作用于有宗教信仰、讲宗教佛法、重宗教教义、守宗教戒律的人。相比而言,佛教界的坏人比率要比社会上小得多,这是佛教的骄傲。所以,要整理挖掘佛教教义中那些有益于社会、有利于人的道德建设的积极精华,使之为现代社会服务。</p><p class="ql-block"> 宗教的产生、发展、兴亡,自有其客观必然,非一纸封条可强行禁锢,非批之判之可根除人们的宗教观念。当然,宗教之于人与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必然的,尤其是糟粕的危害性更突出,也非几个偶像可一统天下,非一味扬之倡之就有益于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切不可把听任对神灵之诚信、对偶像之迷恋、诉感情之倾心、寄贞心于天堂,当作社会治政之良方。而惟有正确引导宗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才是宗教发展的康庄之路,才是宗教信徒提升宗教生活质量的最佳选择。</p>